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疫情宅家用眼成隱憂 學童近視控制不能等

台灣進入三級警戒至今已近2個月,大人小孩在家除了睡覺,其他時間幾乎都在接觸3C產品!眼科診所院長林岫儀表示,這段時間學童近視度數大幅增加,成人乾眼症數量也急速上昇,許多民眾都有眼部發炎、感染的現象,卻因疫情不敢就醫而延誤治療,使得角膜潰瘍,出現另類的防疫眼疾。林岫儀醫師提醒,多數醫護人員已完成疫苗接種,許多院所也有提供線上視訊診療服務,以他服務的眼科診所為例,全台25間眼科,疫苗覆蓋率近100%,快篩陰性率達100%,高規格防疫措施,不但保障員工及病患的安全,民眾更能安心看診,維護眼睛健康。

發育期學童度數增加快 近視控制與預防不間斷

林岫儀醫師提醒,已經在進行視力矯正的學童,散瞳劑藥水或角膜塑型鏡片等治療務必持續不中斷,近距離用眼30分鐘,需休息10分鐘,避免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或書本,造成睫狀肌持續收縮而產生疲勞現象。學童近視控制相當重要,若已經近視了,建議控制度數一年增加不超過50度,但疫情期間近距離用眼過度,門診中已有學童半年內增加100至150度,若不加以介入治療成為高度近視,將大幅增加罹患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及黃斑部病變等併發症的機會。

學童近視控制不能等 矯正方式多元個性化

WHO於2015年定義下修500度以上為高度近視,國人因此更加重視學童視力問題,林岫儀說明,眼科提供完整的學童近視防控全方案,包含行之有年的長效散瞳劑,現在更可依濃度、保存、劑型的調整改變,達到有效的治療及控制;目前較多家長選擇的角膜塑型片是通過美國及台灣FDA認證,學童只要在晚上睡覺時配戴,透過物理性原理改變角膜孤度,長期配戴可控制近視,白天學童皆可正常上課運動,不必再配戴任何鏡片,符合學童好動個性,便利性也相對提昇;近年更推出學童專用日拋、鏡片等,都是有效的矯正方式,無論選擇何種方案,都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充分溝通並遵照醫囑治療及定期回診,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圖片

▲蘆竹大學眼科院長林岫儀醫師

防疫眼疾機率升高 不敢看診恐延誤治療 

許多民眾在三級警戒期間不敢出門看診,反而容易造成延誤治療,病情加重。林岫儀醫師分享,有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視力模糊已長達一個多月,想著可以再等一等,不急著就醫,沒想到視力突然急速下降,就醫後發現竟是視網膜剝離,立即安排進行手術。該患者表示,另一眼也曾經進行視網膜手術,因症狀不太一樣,又遇上疫情,沒想到如此嚴重!

居家期間,不論上班或宅在家,成年人使用3C產品的時間加據,眼睛問題更是層出不窮,近日就有民眾表示因眼睛痠痛引起頭痛,擔心是眼壓升高罹患了青光眼?!也有不少民眾因長時間專注盯著銀幕,眨眼次數減少,長時間處在冷氣房,許多患者就醫後才得知自己患有乾眼症或是結膜炎;另因外送平台的便利,長期外食加上生活作息不良,防疫期間針眼及角膜潰瘍的患者更是大幅增加,林岫儀提醒角膜炎及針眼均易反覆發作,若未及時治療,一旦在角膜上留下疤痕,都可能影響視力,提醒民眾,眼睛有任何不適都應盡早就醫。

視訊看診、線上視力測驗 全面防護眼睛健康

防疫期間,若有眼睛不適,或需定期領藥的患者,也可使用視訊診療,民眾需先透過電話預約,與診所交換LINE帳號,即可於約定時間使用視訊看診,不用另外下載APP;學童也可以利用線上視力測驗,確認視力有無退步。以林岫儀服務的眼科為例,目前全台都可提供視訊診療服務,但民眾若眼睛感到異常不適、病況嚴重,還是要立即就醫,避免對視力造成永久性傷害。

眼科診所採高規格防疫措施,除了確實全程配戴口罩、TOCC實聯制及酒精消毒的基本功之外,門診等候區也採梅花座,入院更進行人流管控等;醫護人員全程穿著防護裝、口罩、面罩,降低接觸及感染風險,不僅保護看診民眾的健康,也維護員工的安全,提供安心的就醫環境,防疫期間,免受防疫眼疾困擾!

慢性病不回診風險高 醫籲:多利用視訊電話診療

新冠肺炎爆發社區傳染後,病人不願進到醫院,但慢性病患者如果不持續用藥,恐有病情加重之虞,衛福部彰化醫院數據顯示,糖尿病患5月沒再回診的比率達21%,比平時的8%高2倍以上。家醫科主任廖曜磐指出,慢性病患不繼續服藥的風險可能比染疫風險還高!

不想增染疫風險 不回診比例高

彰化醫院糖尿病個管師邱小佳表示,個管師打電話追蹤未回診者,大部分原因是疫情影響,不想進到醫院內增加染疫風險;少部分則認為病情已經無礙,不用再服藥了,也有人選擇到藥局自費購藥。

慢性病不回診 復發比例攀升

廖曜磐醫師說,慢性病各有不服藥的風險,如果因疫情不回診導致藥物中斷,引起健康風險可能比染疫風險還高。廖曜磐醫師表示,中斷治療除了本身慢性病的風險,依目前的資訊來看,高齡的慢性病患者一旦染疫,重症的機率也比較高,所以,慢性病患者更是要維持較好的抵抗力,治療藥物不中斷絕對是必須的。

透過線上診療 維持原有治療

廖曜磐醫師指出,現在各醫院都有視訊或電話診療等因應方式,慢性病患者可以多加利用,或者可改到臨近的診所就診,和醫師討論如何用藥,也可上雲端參考以往的用藥,這也是減少移動的一種方式;但如果病情不穩定,還是要做好防護,回診由醫師診斷是否做進一步檢查。

疫情來襲,心房顫動病友護心七大招

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緊繃的時刻,心房顫動病友更要留意Covid-19所帶來的重症威脅。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內科主任邱富群提醒,國際流行病學統計顯示,心房顫動病友一旦感染Covid-19病毒,死亡風險會比一般人增加1.5倍,重症、住院機率也會上升,所以對於患有心房顫動的族群來說,如何保護心臟、避免感染風險就成為當務之急。

因此,邱富群主任建議,心房顫動病友要「規律用藥」、「定期測量心跳、血壓」、「勤洗手」、「出門時戴好口罩」、「減少不必要外出」、「注射疫苗」,並「控制三高」,透過這七大招,可減少心房顫動發作頻率、增加心臟防護力,同時降低Covid-19感染風險。

心房顫動、Covid-19雙重威脅,病友腹背受敵

邱富群主任分析,心房顫動病人可能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等其他疾病,這項因素容易導致心房顫動病人一感染Covid-19病毒,重症與死亡風險便急遽上升。不只如此,Covid-19本身也會引發心房顫動症狀。

「Covid-19會藉由細胞上的ACE2受體,造成身體血管通透性的改變…」邱富群主任解釋,因為上述原因,Covid-19有可能引起心肌發炎,另外,Covid-19也會引發身體免疫風暴,導致血管上皮細胞受損,這些因素交錯影響,便可能促使心房顫動發作,而心房顫動出現時,病人的中風風險也會增加,健康狀況就會急轉直下。

控制心房顫動,心臟健康更有本錢

目前治療心房顫動的藥物包括AAD(抗心律不整藥物)與NOACs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AAD可降低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發生頻率,而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則可以避免發生血栓,進而降低中風發生率。當心房顫動的發生風險逐步下降,心臟相對比較健康,面對Covid-19等感染症來襲,自然比較有本錢抵抗外來侵襲。

近來,全台各地的年長者開始注射Covid-19疫苗,有些心房顫動病友會擔心疫苗不良反應風險。邱富群主任對此表示,目前研究發現,Covid-19疫苗所引發的健康風險很低,除了對疫苗成分過敏的病人,一般成年人都可接種疫苗,注射疫苗是利大於弊,如果是心房顫動等重症高風險族群,更建議盡快注射疫苗,以增加整體防護力。

心房顫動病友出現這些跡象,務必盡快就醫!

邱富群主任也提醒,心房顫動病友測量心跳時,若發現心跳過快或過慢,也就是一分鐘心跳達100下以上,甚至超過110下,或一分鐘心跳只有30、40下,且整個上午、下午或一整天都是如此,代表可能產生心臟衰竭,建議盡快就醫,接受詳細檢查、治療。另外,若出現肺積水現象,特別是有「只要一躺下就會喘、晚上睡覺躺不平,必須起身,呼吸才會順暢」這項症狀,或產生中風跡象,也要馬上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造成情況更加惡化。

MAT-TW-2100828-1.0-07/2021

擔心自己或家人失智症嗎? 藥師帶你了解失智症研究發現

大家都害怕罹患失智症?一但罹病了雖然自己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確會帶人家人成重的負擔。美國FDA近20年來首度通過失智新藥,但你用的到嗎?你知道,長期吃哪些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最新研究發現,顧好你的心,也對你的大腦好。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藥師吳承誌帶您了解失智症與最新研究發現:

1點:失智、老化大不同!

「失智不是只有忘記,而是全面退化,」吳承誌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而是一種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衰退,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思考認知等各方面功能退化。

台灣失智症協會1指出,一般人都以為長輩是老番顛,人老了都是這樣,輕忽長輩其實是生病。正常老化的情況下,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但如果是失智症,患者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早期表現可能只有記憶力變差,常找不到東西,漸漸出現生活習慣和個性改變,多疑和無緣無故亂罵人等症狀。

「早期失智症狀輕微,與正常老化的差別不大,多半等到中期症狀明顯才被發現,」吳承誌提醒,「同住者需要用心觀察,才能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2點:失智症有哪些藥物治療?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被認為與大腦出現不正常的斑塊(由於ß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有關,造成神經原與相關連結喪失功能。美國FDA在六月通過新藥Aduhelm2,可以有效減緩ß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是首度針對疾病進程研發的藥物,核准上市做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用藥。惟台灣目前尚未核准。

現行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沒有辦法治癒受損退化的大腦。主要是膽鹼酶抑制劑與NMDA拮抗劑,它們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傳遞,延緩疾病進程。前者適用於輕至中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噁心、腹瀉、頭痛、嘔吐等,後者則用於中至重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眩暈、躁動、尿失禁、失眠、腹瀉等。

「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腹瀉到無法自理,加重照顧者負擔,」吳承誌觀察。一般來說,若藥物劑量增加、長期使用,發生副作用的風險就會提高。這類藥物有多種劑量、劑型選擇,因為它們需要時間慢慢整劑量,才能減少因為發生副作用而停藥的風險。

此外,透過建立熟悉、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懷舊療法、芳香療法、寵物治療、音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服藥後如果出現不適的情形或副作用,應先諮詢您的主治醫師或藥師,勿自行停藥或減量,並於下次回診時主動告知。

3點: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3。抗膽鹼藥物會阻斷一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

在一項約有28萬人參與的病例對照研究中4,發現抗膽鹼藥物活性愈強,80歲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尤其是部份的抗憂鬱劑、膀胱抗毒蕈鹼用藥、抗巴金森症用藥和抗癲癇藥。

研究結論指出,中、老年病人若使用上述藥物,建議考量用藥的效益與發生失智的風險,如果有其他治療選項,應考慮使用別種用藥或者非藥物方式替代。

然而,這不代表該類藥物都不可以使用,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民眾,貿然停藥會加重病情,特別是抗憂鬱或抗癲癇等藥,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

4點:對你的心好,更對你的大腦好!

「要注意體重與三高,會影響心血管,加速老化,提高失智症的風險,」吳承誌提醒。最新的研究5歸納,做到以下事項,有助預防或延緩失智症:

對你的心好:

控制血壓;收縮壓應保持在130mmHg以下。

控制血糖:第二型糖尿病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只要減重2公斤,注意力與記憶力就能獲得顯著的提升。

規律運動:對於輕微認知退化的病人,有氧運動「可能」會有效益。

戒菸。

對你的友伴好:

參與社交活動:許多研究發現,孤單寂寞會提高失智風險。已婚人士比單身有更頻繁的人際互動,對於社交接觸有長期的效益。

吃出腦力:

地中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堅果、橄欖油,少吃飽和脂肪酸與肉類。WHO建議地中海飲食,有助降低認知功能退化或失智症風險。

節制飲酒:每日飲酒量不超過2罐(330ml)啤酒。

頭好壯壯:

如果聽力受損或喪失,鼓勵使用助聽器,大幅降低噪音的過度干擾。

減少暴露在二手菸或空氣汙染。

預防頭外傷。

一覺好眠:無關乎時間長短,重要的是睡眠品質。長期服用安眠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

Reference

1 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是什麼。取自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2 FDA Grant Accelerated Approval for Alzhemer’s Durg。取自: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grants-accelerated-approval-alzheimers-drug

3 Drug prescribing for older adults。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anticholinergic activity。取自: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drug-prescribing-for-older-adults

4 Anticholinergic Drug Exposure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取自: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593623/

5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取自:https://www.thelancet.com/article/S0140-6736(20)30367-6/fulltext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