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癌王5年存活率不到5% 擬訂合適治療計畫仍有轉機

從蘋果電腦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盧洽諾·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及資深藝人巴戈皆因為胰臟癌病逝。胰臟癌為109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七位,發生人數幾乎等於死亡人數的胰臟癌又被稱為「癌症之王」。

胰臟位置較隱密 惡性腫瘤症狀不明顯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指出,胰臟位在後腹膜腔,位置較隱密,若胰臟病變長惡性腫瘤,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或是症狀與腸胃道疾病類似,而容易被忽略,被確診時多已晚期,治癒率大幅降低。

南投就有位60歲男子因為持續腹瀉、體重減輕的症狀,起初以為是胃潰瘍等腸胃不適,由於症狀久未改善,就醫治療,透過檢查發現胰臟有顆3公分腫瘤,目前接受治療中。

5年存活率僅5% 基因檢測安排治療方針

由於診斷胰臟癌後的5年存活率不到5%,讓被確診的患者與家屬多充滿絕望感,陷入憂鬱的情緒裡。洪弘昌院長鼓勵患者與家屬,他表示手術是胰臟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在治療前也可以透過基因檢測,確定有特定的細胞基因突變或缺陷後,安排適合的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等處置,在化療與手術配搭下,提高治癒率,不少患者在治療後可以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腸胃科黃仲岐醫師指出胰臟癌大多數為個別發生,僅有不到10%為家族性遺傳,而胰臟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就是抽菸,無論一手或二手菸,其次則為肥胖,另外則約有5%是來自於慢性胰臟發炎。黃醫師提醒,若為高危險群或是出現食慾不振、體重驟降、上腹痛、背痛及黃疸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接受專業醫師的診療,透過臨床症狀、腹部超音波等相關檢查以幫助診斷,進一步達到早期治療。

主動脈瓣膜二度退化? 六旬婦身體虛弱靠瓣中瓣手術救命

一名六旬婦人因長年洗腎造成免疫力低下,7、8年前罹患感染性心內膜炎,造成急性心臟衰竭合併敗血性休克,緊急進行傳統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後救回一命。但因仍需維持每週三次的洗腎行程,造成原先置放使用年限約達10-20年的生物瓣膜提早退化,別說日常生活喘得厲害,就連躺平都有困難,睡眠與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需再次進行手術。

林口長庚醫院外科教授暨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陳紹緯說明,因該名患者長期洗腎導致身體虛弱,也曾心肌梗塞而置放多個冠狀動脈支架,體力實在不堪再負荷大型手術,經評估後改施行「主動脈瓣-經導管瓣中瓣手術」,此技術不需全身麻醉、傷口也小,降低手術風險同時也有效縮短恢復期,術後追蹤至今患者不僅症狀改善,走路也不再喘吁吁,連帶增強了患者的行動能力,大幅提升其生活品質。

高齡與先天性結構異常 主動脈瓣狹窄兩大主因

陳紹緯教授將心臟比喻為一個房間,而瓣膜的功能就像門,正常狀態下心臟收縮時會將血液打入主動脈,而門勢必要開啟血液才能順利送出,而後門再自動關起來,才不會導致送出的血液倒流。

何謂「重度主動脈瓣狹窄」?陳紹緯教授說明,隨著年紀增長,主動脈瓣膜也會老化、退化,功能受損導致血液送不出去,好發於7、80歲以上年長者;另外還有一類高風險群,是因先天性瓣膜結構異常,使瓣膜功能受損而導致血液無法正常送出,如:先天性兩瓣式主動脈瓣膜,患者常伴隨高度致命危機。

傳統外科手術需使用人工心肺機及心臟停止 年長者高風險

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常伴隨三大症狀:胸口悶、喘、昏倒,且當出現症狀平均餘命約2-5年不等,因此,早期介入治療與定期追蹤仍是降低風險的不二法門。

陳紹緯教授表示,主動脈瓣狹窄治療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為傳統外科手術治療,將患者主動脈打開後,移除受損瓣膜並置換成機械性瓣膜或生物性瓣膜,兩者各有優缺點,考量到需使用人工心肺機及心臟停止,對於體力無法負荷、手術風險高之年長者來說並不適合;另一種「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自病人大腿鼠蹊部伸入導管,至主動脈瓣膜位放置全新導管瓣膜,過程僅需局部麻醉且傷口較小,更適合身體虛弱的族群,台灣也於去年開放健保條件給付,患者如符合年長(80歲以上)、高手術風險(經兩個以上外科醫師評估)及過去曾進行過開心手術等條件,可與主治醫師討論申請。

置放瓣膜再度退化? 以TAVI進行瓣中瓣降低手術風險

而當第一次置放的瓣膜退化,該如何處理?陳紹緯教授解釋,二度手術風險會大幅增加,近年來隨著TAVI手術的發展與進步,可在原先退化損壞的瓣膜內再植入一個經導管瓣膜,是為「主動脈瓣-經導管瓣中瓣手術」。

陳紹緯教授指出,瓣中瓣手術術前評估相當關鍵,需經專業心臟科團隊進行完整評估,確定瓣膜退化並非因感染而造成,若為感染仍建議進行傳統外科手術;再來要考慮第二次置放的經導管瓣膜開口大小,開口越大對於患者來說,術後生活品質能獲得更良好的改善。但陳紹緯教授強調,瓣膜的選擇仍須交由專業團隊綜合評估,依據患者個人情況來作最適宜的判斷。

氣溫驟變、溫差大,易發生主動脈剝離症 有這症狀立刻送醫!

雲嘉地區某醫院上週驚傳員工於上班時,疑似因主動脈剝離當場暈倒,經搶救後仍不治死亡。中榮嘉義暨灣橋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黃暄喬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有年輕化的狀況,而其致死率高達90%,故及時的診斷與治療非常重要,否則可能要人命。

主動脈剝離致死率九成 果斷急診保性命

日前嘉義一位55歲羅先生患有高血壓慢性病,且是老菸槍,某日開車上班突感劇烈胸痛,後背也出現撕裂般疼痛,立即停在路邊撥打119專線,經送往中榮嘉義分院急診室救治,診斷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由嘉榮心臟外科手術團隊緊急手術置換升主動脈,經住院治療二週後,幸運健康順利出院。

主動脈剝離恐引發心臟衰竭 三高、老菸槍應注意

中榮嘉義暨灣橋分院醫師黃暄喬表示,羅先生發現劇烈胸痛當下果斷的撥打119就診,才能掌握黃金時間而未延誤就治,保住性命,提醒民眾若胸部突然出現撕裂般劇烈疼痛,疼痛感由前胸轉移至後背上方、再至背部下方,應立即至急診室就醫,切勿延遲;主動脈剝離發生原因在於主動脈三層血管壁長期承受壓力,在季節交替或日夜溫差大時,動脈壁壓力過大產生破口進而使血液進入血管內夾層,從真腔進入到假腔,形成主動脈剝離或者主動脈夾層血腫,若侵犯到升主動脈,容易引發急性心臟衰竭或破裂的危險;主動脈剝離的高風險族群為高血壓、高血脂、長期抽菸及馬凡氏症候群等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患者,另外懷孕、從事高強度重量訓練及胸口外傷,也都是造成主動脈剝離的因素。

好發於50至70歲 近年發生率下降

黃暄喬醫師呼籲民眾,雖然主動脈剝離的好發年齡為50-70歲,但是近來已有年齡層下降的趨勢,如藝人黃鴻升發病時為36歲,凱渥男模張誌軒發病時更只有23歲,因此戒菸、戒酒及養成良好的飲食、作息及運動習慣,是遠離主動脈剝離的不二法門;另外秋冬氣溫驟變時,更是主動脈剝離好發季節,若胸、背處突感不可忍受的撕裂感劇痛,切莫延遲,務必立刻就醫處置,避免延誤黃金救援時間。

白內障手術創新技術 自動化「精準微脈衝」

陳媽媽一直有閱讀書報的習慣,前幾天剛慶祝完60大壽,但最近早上起床總覺得視力模糊,連每天閱讀的報紙看起字來也感覺吃力,出門散步眼睛對日光也變得特別敏感,不是很舒服。在一次與鄰居的聊天過程中,曾經動過白內障手術的鄰居提醒這有可能是白內障的症狀,建議陳媽媽到眼科檢查,經兒子帶往眼科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證實陳媽媽罹患白內障了。

現今醫療進步,白內障手術的技術日新月異,更安全、恢復也快。搭配新式的「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開術」以微脈衝方式快速自動化的製作圓形平整的前囊開口,僅需要0.004秒就能產生,精準定位又安全;而傳統手動撕開前囊方式較容易因患者緊張難以配合,眼睛無法持續置中,前囊切口形狀不容易完美平整且影響手術的困難度。醫師呼籲民眾不要因為害怕開刀而延誤白內障的就醫治療。

水晶體變混濁 可能患上「白內障」

金門眼科診所院長江尚宜醫師解釋,眼球內面角膜和虹膜之後、玻璃體和視網膜前面有個主要屈光結構稱之為水晶體,其作用在於將光線聚焦於視網膜上,形成清楚的影像。正常水晶體本來是清澈透明的,如果因故變為混濁時,會阻擋部分或全部光線的通過,導致視覺模糊的一種病症。

江尚宜醫師表示,視力模糊是臨床判斷白內障的依據之一。一般最易察覺的症狀為視線變得模糊不清,閱讀能力降低,主要為水晶體的混濁造成,並對亮光敏感伴隨畏光情形,其它包括近視度數加深使老花眼減輕、影像重疊、光圈光暈、對比視力降低等也會是判斷依據。

影響生活應治療 新式手術選擇多

江尚宜醫師指出,白內障手術的最佳時機點,一般建議「只要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就要考慮,或是矯正視力後仍低於0.5以下也是建議的時機點。不過何時進行手術,還是要依個人評估年紀、生活狀態和職業等需求,並非人人相同。

江尚宜醫師說明,眼睛的水晶體是由一層相當薄的透明囊袋包覆,要取出白內障時需要製造一個開口,這個前囊開口步驟最為關鍵,若開口歪掉或撕破,都會增加手術的困難度,進而影響手術的結果。新式「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開術」以特殊的電流微脈衝,取代人工手撕過程,自動化快速的製作一個完美的前囊切口,以更安全的方式完成手術。

新式「微脈衝囊袋切開」技術 讓白內障人生變彩色

江尚宜醫師進一步說明,與傳統白內障手術相比,「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開術」提高手術精準及安全性是最主要特點,尤其針對特殊情況像是:角膜混濁、結疤、白內障過熟或小瞳孔等這些複雜病例的治療更有幫助。此外,傳統手術中怕患者萬一在手術中無法控制的亂動眼球,很容易影響手術進行,對醫師技術是一大考驗。透過「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開術」就能避免這些干擾發生,大幅提高安全性。

江尚宜醫師分享一位高齡80歲的患者,對於手術很排斥,並掙扎很久才決定治療。對醫師而言,執行這位患者的手術難度非常高,但透過新式的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開技術,過程中可以快速準確的切開囊袋,讓後續手術順利操作,同時讓置入的人工水晶體更穩定、視力表現更佳,的確是幫助醫師執行手術的一大功臣!

夫載孕妻遭追撞 「胎心率減速」急剖腹產下男娃

懷孕36週的劉姓孕婦上週與丈夫出門上班,途中突遭機車追撞,造成手部骨裂及擦傷,緊急送醫後,腹中胎兒心跳雖然一度穩定,但機警的婦產科醫師卻觀察到寶寶的胎心率「波紋」似乎有微幅減速現象,研判是「後發型胎心率減速」,建議應緊急剖腹生產,所幸過程順利母子均安,順利解除危機。

後發型胎心音減速 未處理胎兒恐缺氧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室醫師張焴程表示,患者到院後已恢復意識,不過右手有骨裂及身體多處擦傷,由於患者身懷六甲,立即裝上胎兒監視器,並通知婦產科主治醫師前來診察。

婦科主任陳泰昌趕到急診室後,立即觀察胎兒狀況,他指出,正常情形下,懷孕31至40孕周的胎心率約為每分鐘120至160次,而患者腹中寶寶的胎心率則為150,應屬合理範圍,不過他謹慎觀察到「寶寶的心跳波紋似乎出現微幅震盪」,研判是「後發型胎心音減速」的徵兆,擔心是因車禍劇烈撞擊,造成胎盤功能受損,若不緊急處理,胎兒恐有缺氧風險。

車禍剖腹急產 化險為夷成功分娩

果不其然,正當醫療團隊還在檢查孕婦有無其他車禍後遺症時,胎心音已經減速到100次左右,當下便建議剖腹急產,夫妻倆討論後選擇相信醫師專業,也順利在當天下午分娩體重2,800公克的健康男娃,夫妻倆瞬間轉換身份為新手爸媽,兩人都感動表示:「雖然寶寶來得很突然,但只要健康,一切都值得了!」

留意胎心率 避免胎兒健康受損

陳泰昌主任則強調,胎心率會隨著產婦與胎兒活動或者子宮收縮產生變異性,只要胎心率基準線都在各孕期正常範圍內,合理的變異性是可以接受,但如果下降幅度過大,或胎心率恢復緩慢,都可能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缺氧的表現,有經驗的醫師都會建議要趕緊剖腹,以免造成胎兒健康受損的風險。

種植花草引腰痛上身 就醫檢查竟是「這部位」惹禍

52歲王先生,興趣是園藝栽培,週末常在庭院種植花草,這一、兩週覺得腰部緊緊的,左右轉動都還行,但就是感覺不太舒服,王先生回想自己沒有扭傷或拉傷,不明白腰部不適感從何而來,透過按摩或做伸展運動仍不舒服,於是就診中醫求助。

腰痛原因多 需評估病灶對症下藥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翁瑞陽醫師指出,造成腰痛的原因,除了腰部本身的筋肉骨骼損傷以外,肩膀、上背、骨盆、下肢的施力或支撐結構一旦有發生異常,也很容易牽引到腰部而造成腰痛,而且造成異常的部位反而僵硬疼痛的症狀較腰部不明顯,容易讓患者誤以為疼痛根源在於腰部,所以需要專業醫師詳細評估才能夠找到疼痛損傷的原點,以對症治療。

上臂痛造成腰部不適 中醫針灸治療

患者王先生表示,兩週前扛了新的栽培用土壤回家,但是也才搬了一小段距離,過程中腰部也沒有閃到的感覺,就是右上臂比較痠,肘後也有些微緊繃的感覺。翁瑞陽醫師觸診後發覺,患者腰部並無明顯異常,但右側肱三頭肌處較為緊繃,也是造成腰部不適的原因,於是針灸三焦經的臑會穴、消濼穴及清冷淵穴給予治療。

針灸+藥薰治療 腰部痠痛緩解

翁瑞陽醫師表示,王先生治療時,手臂局部即明顯放鬆,肘後緊繃感也消失,於是先出針後,再針刺對側中渚穴,並請患者進行和緩的伸展活動,王先生腰部不適感幾乎消失。

三天後王先生回診表示,腰部已不疼痛,但右上臂仍有微痠軟感,翁醫師再透過針灸並配合藥薰治療,經過兩三次治療,王先生的疼痛感完全解除。

出現不適及早就醫 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翁瑞陽醫師提醒,不適發生的部位不一定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尤其腰部既要承載上半身的重量,也是下肢活動的重要支點,牽涉到結構相當廣泛,造疼痛的真正源頭往往並非在發生疼痛的局部,若有不適宜及早就醫,才能夠找出病源對症治療。

七旬婦藉關節微創手術 自體軟骨修復免人工關節免拐杖

邱女士今年76歲,因膝關節退化、軟骨破裂導致嚴重痛症,有時甚至會軟腳,出外都需吃力地杵著助行器,別說要「安享晚年」,根本連最基本的行走都有困難。經專業骨科醫師審慎評估及與醫師充分討論後,邱女士還是想保留自身關節,再加上考量術後恢復期長短,她最後選擇施作膝關節微創合併自體軟骨移植再生手術。知名骨科診所鍾承翰院長分享,邱女士術後90分鐘即開始練習行走,而14天後已可自行行走不需倚靠助行器或拐杖幫忙,近期回診約為手術後7週,走路不再卡卡,坐下、走樓梯甚至跳都不是問題。

膝關節退化老少成因不同 年長者多因長期損耗

膝蓋每天都需承受人體重量,隨著年齡增長,損耗時間越來越長,也更容易開始出現退化問題,但其實,並不只年長者膝關節會退化。鍾承翰院長表示,一般來說膝關節損傷可分別由年齡跟職業來看:年輕人喜歡運動,甚至有時關節軟骨受傷還是持續重訓、深蹲,因此關節損傷多以外傷或未妥善治療運動傷害為主因;老年人則常因長年工作(久蹲、久站)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軟骨破裂,形成骨刺、關節變形導致患者膝部腫脹、疼痛難耐。

微創特性「傷口小、恢復快」 讓手術不再可怕

年長者膝關節退化除了長期損耗之外,與軟骨修復能力也有極大相關。鍾承翰院長說,根據研究顯示,40歲以上或中年族群,體內已幾乎沒有玻尿酸合成酶,進而導致軟骨再生能力大幅度下降,損傷後自我修復能力不佳,需靠補充再生因子、關節保養品或手術治療。

而近年來隨著醫學發展,手術傷口越來越小,也不像過去那般令人聞之色變。鍾承翰院長指出,膝關節微創手術特色在於:(一)手術時間短(二)手術失血量少(三)恢復時間短。過去施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通常需要一至兩天或甚至一周才比較能下床活動,而膝關節微創手術術後約一個半小時就能下床,後續復健時間也較短,並且能保留自己原來的關節而非用人工假體關節,因此也越來越多人選擇施作。

鍾承翰院長分享,自己的從醫理念就是希望能提供給病人「三有」的治療,即有尊嚴、有人性、有溫度。常碰到從其他縣市風塵僕僕來看診的患者,手術完還未完全恢復就要拐著腳離去,他看了實在不忍,於是也有準備一個簡易的住宿空間,讓外縣市患者能有多一點時間修復,休息後再返家。

膝蓋也需日常保養 顧好骨本再搭配適當運動

為了延緩膝關節退化,日常居家保養也相當重要,鍾承翰院長提醒,患者平時要注重「鈣質」吸收,讓骨頭變得強壯。再來,適當使用關節營養品,能讓關節軟骨更結實、有彈性,而將膝關節狀態維持好後,可以再進行適度運動增加肌耐力。

肌力訓練可分成兩部分進行,一是大腿股四頭肌以及核心肌群的訓練,包含深蹲、半蹲、階梯及核心訓練,或從坡度不會太陡峭的登山運動開始;第二個是伸展運動,如拉筋、瑜珈等,協助加強肌肉的延展性還有健康度,進而讓患者保持長期健康而不至軟骨早期磨損。

女確診罕病 50%機率遺傳下一代 生育之路無比艱辛

筱芬(化名)的父親,是位事業有成的建築師,努力打拼工作照顧家庭,卻在10年前開始出現雙腿無力的症狀,原以為只是年紀漸長的問題,但短時間內行走能力變下降許多,筱芬父親奔波就醫,終確診罹患罕見疾病「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當醫師告知此為家族遺傳性疾病時,筱芬父親立刻讓子女進行基因檢查。

爸爸確診 當年僅20歲的她內心很不安

當年,正值20芳齡的筱芬雖有進行抽血檢驗,但當時此疾病無藥可醫,且筱芬並沒有任何病症,便決定不回診了解檢查結果,內心承擔著50%可能患病的不安,想先完成自己的學業及夢想。後來,隨著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陸續出現治療的藥物,筱芬的父親也開始進行實驗性治療,退化的病症漸緩。筱芬在26歲時,與陪伴身邊的另一半結婚,享受著兩人世界多年後,兩人開始思考生育的問題。33歲的筱芬看見父親透過實驗性藥物減緩罕見疾病的退化,無形之間給她一劑強心針,終於願意去醫院確認基因檢驗結果。

二分之一的罹病機率 生兒育女是場大賭局

賭上50%機率的筱芬,在診間被醫師告知自己為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的基因突變患者,面對不知何時會發病的未來,感到震驚及畏懼,但看見父親快速退化的發病歷程及接受藥物治療後大幅減緩疾病惡化的狀況,現階段還沒有任何症狀的筱芬,認為若能及早接受治療,便可緩解疾病惡化的速度,自己的人生也不會因罕見疾病的衝擊,不敢盼望未來。

筱芬與先生在醫師的建議安排下進行遺傳諮詢,希望讓此疾病不要再代代相傳,目前唯一能解的是透過試管嬰兒,揀選沒有顯性遺傳的正常基因進行胚胎培養,這些費用卻高達70萬以上,生育這條路充滿艱難挑戰。但目前此種罕病的藥物並無健保給付,病友一年需負擔800萬以上的藥費,因此筱芬殷切期盼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的藥物能盡快納入健保給付,讓想要有小孩、成為母親的筱芬,能在有藥可醫之下,有勇氣去孕育下一代,即便病情出現症狀了,也能延緩惡化速度,穩定陪伴小孩長大。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