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打疫苗前後要喝水? 李秉穎醫師破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

破解常見的疫苗迷思!台灣疫苗推動協舉辦媒體工作坊,邀請李秉穎榮譽理事長,推廣疫苗正確認知,也呼籲全民落實接種新冠疫苗,邁向群體免疫之目標,使台灣跟上全球解封腳步,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1.體質不好的人不適合接種疫苗?

目前各種新冠疫苗的共同禁忌,是接種同種疫苗或對疫苗成分曾經發生嚴重過敏反應,並無其他特殊禁忌。因為大多數新冠疫苗還沒有18~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的研究資料,所以不同的新冠疫苗會有不同的接種年齡下限。除此之外,並沒有不適合接種新冠疫苗的特殊體質。雖然孕婦與免疫功能缺損者也沒有新冠疫苗的研究資料,但一般認為疫苗接種對他們來說利大於弊,還是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年紀大、有慢性心肺疾病或其他潛在疾病,是新冠疫苗的優先接種對象,不會因為這些潛在疾病而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

2.打新冠疫苗前後一定要多喝水?

疫苗前後喝水,並不會影響疫苗的效力或安全性。有人認為打疫苗後多喝水,可以降低不良反應嚴重程度,這並沒有學理根據。如果接種疫苗以後發燒,在退燒的過程中人體需要排汗以行散熱。排汗愈多,缺失的水分就愈多。疫苗如果引起嚴重食慾減退,有同樣缺水的風險。對於一般人而言,缺水引起的渴感會促進喝水行為,並無大量喝水的必要。對於不能表達意見的嬰幼兒,或無法自由表達能力者,可能因此出現脫水現象。對於此類疫苗接種者,才需要視需要給予較多水分。

3.老人接種新冠疫苗可能致死?

接種疫苗之後出現任何不良事件,都必須與沒有接種疫苗者比較發生率。如果接種疫苗之後出現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沒有接種疫苗者,才能推論接種疫苗與事件之間有因果關係。有因果關係的不良事件,才能稱為不良反應或副作用。台灣已經建置了許多疫苗可能相關不良事件的背景發生率,包括死亡、心肌梗塞、腦中風、血小板低下、神經炎等。接種新冠以後包括死亡在內的各種事件發生率,都沒有明顯高於未接種疫苗的同年齡發生率。所以台灣的疫苗安全監測,並沒有偵測到任何疫苗安全的危險訊號。如果與國外監測資料比較,台灣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並未高於國外,而國外的類似疫苗安全監測系統,也沒有發現任何新冠疫苗有增加死亡的風險。

4.新冠疫苗對於變異病毒,保護效力可掉到20%以下?

原先的武漢株病毒不同突變,衍生出許多種變異病毒株。目前共出現四種主要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包括英國(alpha)株、南非(beta)株、巴西(gamma)株、印度(delta)株。許多研究顯示,自然感染引起的抗體,與各種不同疫苗誘發的抗體,對抗變異病毒能力的下降程度都很類似,並沒有明顯差異。在實驗室的中和性抗體(也就是可以殺滅病毒的抗體)試驗中,武漢株感染或疫苗接種引起的中和性抗體,對付英國株與巴西株的能力沒有受到明顯影響;對於南非株與印度株則有中和能力下降的趨勢,可以降到原先20~30%的程度。但是對於保護效力,則不會下降那麼嚴重。目前部分數據顯示,武漢株病毒所做的疫苗,對於南非株的保護效力會下降10~20%左右,而且對於重症與死亡仍有相當高的保護效果。疫苗對印度株感染的保護效力,則待進一步評估。

5.打了疫苗就不會感染新冠病毒了,也可以不用戴口罩?

接種新冠疫苗並不保證會有百分之百的保護力,部分疫苗接種者在接觸到新冠病毒後,還是有可能發生感染。新冠疫苗對於無症狀感染的保護力低於有症狀感染,也就是說雖然苗接種可以誘發體內的保護性反應,呼吸道表面仍有可能出現暫時性的帶病毒狀態,還有傳染病毒給別人的機會。當疫情尚未完全受到控制之前,還是需要繼續注意戴口罩、環境消毒、避免觸摸眼鼻口這類防疫措施。

6.蛋白疫苗比較差、副作用比較嚴重?

沒有科學證據顯示蛋白疫苗(包括Novavax、高端、聯亞疫苗)的保護力比較差,或副作用比較嚴重。目前已經有研究資料的Novavax蛋白疫苗,其免疫生成性與保護效力都達理想標準。RNA疫苗(包括輝瑞/BNT與莫德納疫苗)與腺病毒載體疫苗(包括AstraZeneca與Johnson & Johnson疫苗)的臨床試驗中,其保護效果不錯。但是這兩類疫苗並沒有大量上市使用的經驗,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預期之外的不良反應。RNA疫苗與腺病毒載體疫苗引起立即型過敏反應(anaphylaxis)的機率是百萬分之2~5,高於一般蛋白疫苗的百萬分之1。其他罕見的嚴重不良反應,包括新冠RNA疫苗的心包膜炎/心肌炎、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7.疫苗沒有經過第三期人體試驗,就不能緊急授權使用?

疫苗的第三期試驗旨在比較有無接種疫苗對感染發生率的影響,亦即評估疫苗的保護效力(efficacy),而且大多需要二、三年的後續追朘,才算完成第三期試驗。目前國外獲得緊急授權使用的新冠疫苗,都沒有完成第三期試驗,而是根據期中報告緊急授權。日後這種對照式的保護效力評估將逐漸不可行,因為在有可用疫苗的情形下,使用安慰劑會有研究倫理的疑慮,而且會拖慢研發速度以致於緩不濟急。世界衛生組織與疫苗廠因此都有訂定保護性抗體標準的計畫,以讓此後的新冠疫苗無須對照研究即可獲得授權。在還沒有這種抗體標準之前,韓國與英國都有讓新冠疫苗跟目前已授權疫苗做免疫橋接(immune bridging)的比較,如果新疫苗的抗體生成性不亞於舊疫苗,就可以獲得緊急授權。未來新冠疫苗將難以在兒童做大規模人體試驗,所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也建議新冠疫苗可以用免疫橋接的方式,讓兒童的抗體生成性與成人相比,以做為授權的依據。國產疫苗計畫利用免疫橋接方式緊急授權,符合國際的共識。

8.國產疫苗不進行第三期的對照研究將無法獲得國際認證?

獲得緊急授權以後,國產疫苗未來將嘗試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中的對照式研究,並在上市後追蹤上市後疫苗在真實世界的保護效益(effectiveness)。後者的作法之一是在大量使用後,分析新冠感染者的疫苗史,可以用個案對照的方式評估不同疫苗在同一族群保護力的差異。此外,未來將可能會制定國際通用的保護性抗體標準,也會有愈來愈多新冠疫苗根據免疫橋接來獲得認證。所以未來的發展,即使沒有做第三期對照研究的新冠疫苗,都可能在未來陸續獲得國際認證。

9疫苗接種率要到60%~70%以上才會有群體免疫?

流行病學專家根據新冠病毒的傳染力,推論新冠疫苗接種率必須達60%~70%才會出現群體免疫。其實,只要有人接種疫苗,就會有群體免疫效果,只是少數人接種疫苗的效果很微弱。這是因為疫苗產生的保護力,不但可保護免於得到病毒感染,也會讓病毒接觸者不會變成傳播病毒的媒介,這樣就形成沒打疫苗的人也受到保護的群體免疫。疫苗接種率不高時,群體免疫效果不彰,沒辦法讓疫情曲線下降。流行病學模式推估的是當疫苗接種率達60%~70%以上時,一位感染者平均會傳染病毒給不到一個人。此時疫情曲線就會下降,亦即達到「高度」群體免疫的效果。實際上,一些疫苗接種率達到30%~40%以上的國家,就出現「高度」群體免疫讓疫情下降的現象。這是因為疫苗接種固然會有群體免疫效果,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也同樣有效。國外的這些經驗顯示,持續防疫作為,再加上疫苗接種率達30%~40%以上,可能就會有「高度」群體免疫的效果。

10.大家都打疫苗就有群體免疫,自己不一定要打疫苗?

如果一個國家達到「高度」群體免疫,固然在短時間之內,沒打疫苗的人不會有感染的風險。但是新冠病毒未來將永遠存在這世界,國際間人員的流動隨時會帶病毒進來。因為有「高度」群體免疫,所以理論上這種滲透進來的病毒不會造成大規模疫情,只會有一些小規模群聚感染。對於沒有接種疫苗者,隨時都有接觸到新冠病毒的機會。沒有免疫力的人感染新冠病毒,都會有將近兩成重症,加上2%~4%死亡率。所以,所有人都需要接種新冠疫苗。

居家辦公眼睛霧茫茫 小心「新型乾眼症」找上你

根據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2019年護眼趨勢調查發現,國人平均每天使用3C產品超過10小時,其中常見的前三名症狀為眼睛疲勞、乾澀與視力模糊。尤其近期因疫情,越來越多人開始居家辦公,學生也在家改為視訊上課,不管工作或休閒娛樂,都依賴3C產品,讓原本就使用過度的眼睛不適感飆升,不小心可能就成了新型乾眼症族群,而這類型的乾眼症,光是人工淚液補水是不夠的,關鍵在於黏蛋白。

在家防疫3C使用率飆升 研究證實將導致黏蛋白流失

亞東醫院角膜科蔡紫筠主任說明,根據亞洲乾眼症學會(Asia Dry Eye Society,簡稱ADES)於2020年提出的最新ADES乾眼症共識發現,乾眼症是一種多因素慢性疾病,只要淚膜不穩定,就可能引發乾眼症。除了以往常見的缺水型、缺油型,最新ADES乾眼症共識現在也新增一型為眼睛黏液層黏蛋白缺乏,導致的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像近期疫情蔓延,民眾待在家是最安全的防疫措施,但對3C產品的使用率大幅提高,有可能成為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風險族群。

蔡紫筠主任進一步說明,淚膜共分為三層,由內而外分別為黏液層、水液層及油脂層,只要其中一層出問題,就可能引發乾眼症。黏蛋白是讓淚液停留於眼表的關鍵角色,負責保護和濕潤角膜,強化淚膜基底層之黏液層,並具有阻擋細菌、病毒進入眼睛的功能,可保護眼睛降低受感染的機率,是眼部健康的重要關鍵。若是眼表面杯狀細胞無法正常分泌黏蛋白,導致濕潤度不足,就會造成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根據日本針對近百位上班族所做的研究,統計受試者觀看螢幕5至7小時中,7小時黏蛋白濃度降低最明顯,顯示出長時間使用3C產品,會影響黏蛋白濃度。另外,確診為乾眼症的患者中,主訴症狀為眼睛疲勞者,檢查後發現黏蛋白明顯較低,因此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感到眼睛疲勞的民眾,除了油脂分泌異常,也很可能是黏蛋白分泌不足所致。

診間許多長期接受傳統乾眼症藥物治療,卻無法改善乾眼症狀的患者,可能亦是屬於這種新型乾眼症。一名罹患乾眼症逾十年的六旬老婦,接受乾眼症治療超過兩年,症狀卻無法完全改善,需頻繁使用眼藥水以緩解乾澀不適。直到去年12月,醫師評估是屬於最新型「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老婦開始接受適當的眼藥水治療,精準治療對症下藥,透過強化淚膜基底的黏液層,短短兩個月內,乾眼症狀改善。現在病患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讓長久以來飽受乾眼症困擾的老婦喜出望外。

最新淚膜導向治療 精確對焦三層淚膜

2020 ADES乾眼症共識,推薦淚膜導向治療(tear film oriented therapy,TFOT),此治療策略提供乾眼症治療新思維,確認淚膜是哪一層受影響,再對症下藥精準治療。缺油型的患者,可使用含油的人工淚液,並搭配眼瞼清潔和局部熱敷等方式改善。若是缺水型的病患,可使用傳統人工淚液、淚點栓塞法,或新型的促淚液分泌眼藥水。若為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可使用新型促淚液分泌眼藥水。此治療策略控制眼表發炎症狀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使用類固醇,或目前有不同劑型環孢素眼用乳劑眼藥水可供治療選擇。

蔡紫筠主任呼籲,據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2019年公佈的護眼趨勢調查,台灣民眾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隨著3C科技普及,乾眼症已成為現代人普遍會面臨的健康危機。尤其近期疫情嚴峻,居家辦公、視訊上課成了日常生活,接觸3C產品的時間大增,讓眼睛不適感飆升。建議民眾應定期至眼科診所或醫院進行視力檢查,若出現乾癢紅腫、夜間畏光無法開車,或吹到風就會流淚等乾眼症狀,應盡速就醫,由醫師評估屬於哪一類型乾眼症,進而安排合適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

1. 2020 ADES亞洲乾眼症學會乾眼症共識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23530/

2. Uchino Y et al., JAMA Ophthalmol 132:985, 2014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如何舒緩? 食藥署教撇步

每當季節交替時,隨著溫度與濕度的改變,不斷挑戰著人體最大器官—皮膚系統的平衡能力。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得承受皮膚乾燥、紅斑及極度搔癢等困擾,因此,食藥署告訴您異位性皮膚炎除了用藥外,還能怎麼做可以改善症狀。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常見藥品有這些

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品上,無論是醫師處方用藥或藥師、藥劑生的指示藥品,大多以軟膏劑或乳膏劑為主,少數為口服錠劑、外用液劑及滴劑。常見的藥品成分包括:可抗發炎、止癢及血管收縮作用的類固醇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或 Fluocinolone Acetonide,抗生素Gentamicin或Neomycin Sulfate,以及具止癢、止痛作用的抗組織胺Diphenylpyraline HCL。

使用外用藥膏 應先清潔雙手

用外用藥品時,應先澈底清潔雙手,若患處周圍有髒汙,也需清潔後再用藥;若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常見副作用為皮膚萎縮、長青春痘等,這些症狀多在停藥後可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各種藥品的注意事項不同,用藥前若有任何疑問,可向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提出,並遵循藥品仿單的使用方式、注意事項及保存方法。

注意肌膚保濕 呵護受損肌膚

除了用藥來緩解不適,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方法能舒緩,例如:穿棉質且透氣的衣服;沐浴水溫勿過高;選用成分單純、溫和的中性皂或沐浴乳;沐浴後塗抹保濕乳液,維持濕潤;避免易過敏的食物。若皮膚已出現發紅腫現象,應儘速接受皮膚科醫師的處方治療就醫。

食藥署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在急性症狀發作時,皮膚會極度搔癢,情緒容易急躁不安;此時周圍親友的陪伴與體諒,對病人來說格外重要,相信只要病患能尋求專業醫療,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一定能逐步控制症狀,達到治療的目標。

在家上班這樣「坐」 小心肩頸頂叩叩!

在家上班最喜歡盤腿、翹腳坐,小心肩頸痠痛找上門!疫情雖趨緩但不可鬆懈,多數企業仍持續推行居家上班,對此,大部分民眾家中其實沒有適當的辦公環境,進而容易造成長時間坐姿不良。楊宗翰中醫師呼籲,與其等到肩頸痠痛才去按摩推拿,民眾更應從源頭改善不良姿勢,更能有效解決問題。

不只肩頸 姿勢不良引發病症多

如何改善坐姿?桌椅的高度非常重要,必須調整到適合自己身高的狀態,若是椅子太高、桌子太低,就很可能會有駝背的情形,駝背會拉緊下背、腰等等肌群,這些肌群長期呈現緊蹦狀態則容易閃到腰,更嚴重可能會產生椎間盤突出、骨刺生成等問題;相反而言,若是椅子太低而桌子太高,則可能因過度聳肩而造成肩頸僵硬情況。

楊宗翰中醫師表示,肩頸不適若未即時改善,也會因長期拉扯到脖子、頭後部的筋膜,而造成偏頭痛、頭暈等症狀。另外,脖子肌肉長期緊蹦也會壓迫到神經,因此也有人會出現手部麻木的現象。

不便外出就醫 兩穴位有效改善肩頸痛症!

因應疫情影響,大部分民眾不敢隨便外出就醫,楊宗翰中醫師也分享兩個穴位,讓民眾在家即可簡易舒緩肩頸不適。

(一) 曲池穴

位於肘部,將手肘彎曲後,延著手肘往內側找會有一凹陷處,輕壓會有痠脹感。曲池穴屬大腸經,經絡走向沿著手臂連到肩膀上緣,可協助清風解熱、幫助血液循環。

(二) 後溪穴

握拳後,小指關節末端橫紋處,輕壓也會有痠脹感。後膝穴屬小腸經,持續按摩可改善頸椎、腰部等部位痛症。

民眾在按摩穴位的同時,也可同時做些頭部伸展,協助放鬆肌肉。楊宗翰中醫師強調,有些民眾伸展時喜歡360度轉動頭部,此動作可能磨損頸椎關節接觸面,長期下來會加速發炎狀況,更容易造成骨刺生成,做定向伸展即可。

急性疼痛期 應避免按摩等類外力刺激

若民眾痛症部位併含紅、腫、熱、痛狀況,則可能是急性疼痛期,此時刺激患部反而容易拉長組織發炎期。楊宗翰中醫師建議,民眾可改以痠痛貼部取代外力刺激,包含按摩、推拿、使用筋膜槍等等都應先避免。

痠痛貼部持續敷用2-3天,待症狀緩和後再搭配針灸、或是活血化瘀的中藥,像是桂枝、雞血藤、川芎、當歸等等,可增強血液循環,幫助組織的修復與緩解肌肉緊蹦的狀態。

楊宗翰中醫師說,面對姿勢不良造成的肩頸痠痛,醫生僅能協助治標,民眾需花時間改善姿勢與作息,才能真正改善問題。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