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戴口罩如何清晰溝通 讓聆聽和被聆聽更容易

疫情期間,戴著口罩與人交流都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不僅聲音量變低,對有聽力障礙的人更是不容易,戴上口罩互相對話時,如何清晰溝通,讓聆聽與被聆聽更容易?

戴口罩聲音量降低 比平時更難溝通

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Sydlowski博士說,首先戴口罩時會抑制聲音的音量,並導致高音的減少,就像單詞開頭和結尾的受氣流阻礙的輔音,好比體驗到了聽損的情況。其次,因為戴口罩比平時更難說話,通常會不自覺大聲說話,對於有聽力困擾的人,這些行為通常會導致雙方感到沮喪,實際上並沒有提高成功溝通的可能性。

緩慢清晰地說話 提高溝通的可能性

「當有人沒有聽到我們的聲音時,自然傾向就是再次說同樣的話,也許更大聲。有時,通過重新措辭來澄清這種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澄清遺漏的部分。不過,雖然稍微提高音量能夠越過障礙,但是戴口罩通常不是越大聲越好。博士補充,雖然口罩會遮住聲音,因此緩慢而清晰地說話,並真正說出單詞的開頭和結尾更有助溝通。

戴口罩在談話時 掌握清晰溝通的技巧

戴口罩時人們失去了很多視覺信息,當與有聽力困難的人交流時,朝他們的方向看而不是移開視線。值得注意的是,說話的時候看著某人讓他們知道你真的得到了他們的關注。博士建議,有許多高科技或助聽器可以提供聽損者幫助,以確保聽到談話的內容。

相關聽力困難者 善用工具協助聽力

聽力損失可能發生在生命的任何階段。因此,當你進行對話時,不要假設每個人都能聽到的聲音,博士說,當人們被告知需要助聽器時通常會感到尷尬,但是當聽力損失沒有得到適當治療時,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而助聽器能幫助他們保持頭腦敏銳,了解與周圍的人保持聯繫的重要性。

遠距拉近通話距離 隨時要進行調整

聽力是正在發生變化的事情之一,這些變化影響著所有人,如何在距離較遠的情況下拉近通話距離,博士提醒,清晰的溝通主要是了解如何交談並相應地進行調整,因為我們都需要更有意識地去放慢語度和清晰地說話。

空調不適應症 常見症狀有哪些?

一到夏天,你也一定會找個有冷氣開放的餐廳或商店吹冷氣納涼嗎?當下班回到住家時,一進門仍然是先打開空調,一整天下來,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冷氣房中度過?小心不僅會漸漸地耐不住酷熱了,還可能得了「空調不適應症」。

空調不適應症 常見症狀有這些

家醫科主任鄒孟婷指出,所謂的「空調不適應症」,指的是因為空調設備所引發的種種不適症狀,在這些症狀中,最常見的除了經常性的肌肉痠痛、下肢無力、頭痛、口乾舌燥、咳嗽或類似感冒症狀等,這些經由空調所引發的疾病,很多人把它統稱為「冷氣病」,雖然醫學上並沒有真正定義冷氣病的名稱,但只要跟空調相關,因為冷氣吹過度所造成的不適現象,就可歸類為「冷氣病」。

導致冷氣病三大因素 過敏、年紀大症狀明顯

如果將導致冷氣病的原因做一歸類,大致可以分成體質、環境內的溫濕度及室內空氣流通度三大因素。

以體質來說,空調中暗藏的塵蟎容易誘發過敏氣喘,如果溫度又低,就會產生冷過敏,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鼻塞、頭痛等,尤其是本身就有過敏體質且年紀較大的人,這些症狀就會更為明顯。

由於大樓內的空調冷氣多半不流通,這時只要有一人出現感冒症狀,很容易就會傳染給身旁的同事,甚至也曾有研究發現,空調主機本身因為儲水、溫度又適宜細菌孳生,因此常成為細菌、黴菌的溫床,而這些細菌性感染疾病又以綠膿桿菌、棒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居多。

而冷氣房中的溫度調節也關乎上班族的健康,由於長時間處於低溫下,身體的微血管就會自然收縮,肌肉緊繃,使得新陳代謝變慢,腸胃功能也減弱,連帶影響了消化及循環的功能,若再加上坐在出風口下方,或是身體某些部位經常性的受到冷風直接吹襲,就容易引起如頭、肩、關節等疼痛。

進入冷氣房時先緩衝 每天花時間運動流汗

除了溫度過低可能造成的影響外,長時間開冷氣也會降低環境中的濕度,令人產生不適,影響最大的就是老年人、隱形眼鏡族、電腦族及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

鄒孟婷指出,上班族若常覺得眼睛乾澀時,建議不要長時間戴隱形眼鏡,且使用電腦時,也必須適度的休息,讓眼睛稍微眨眼休息一下,但預防「冷氣病」的最好方式,仍是以調整吹冷氣的時間,最適當的室內濕度則是維持在60度左右,而冷氣的溫度也要調控在25~26℃之間。

只要每天花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讓自己運動流汗一下,就可以讓體溫調節中樞恢復到正常的範圍。鄒孟婷建議,下班回到家,或是在夜晚睡覺時,也不妨設定冷氣的舒眠裝置,不要直接吹冷氣到天亮,最好可搭配電風扇,開窗吹吹自然風比較好。

出現冷氣病相關症狀 這樣緩解不適

一旦出現類似感冒的冷氣病相關症狀時,可以先喝熱飲並搭配熱敷肩頸,倘若座位無法調整,則可戴上口罩、或把溫度轉低、讓出風口稍微轉向不要對著吹,甚至也可以試試在進入冷氣房時,先去茶水間喝口水或上個廁所,也就是先到沒有冷氣的地方緩衝一下,讓身體稍稍適應溫度差異後,再進入辦公室,這樣也可避免血管急速收縮而引致的頭痛困擾。

冷氣房內雖舒適,但經由密閉空間中所傳播的病菌速度也快,因此,辦公室內使用空調時,偶爾仍要將門窗開個小縫,讓空氣對流,才不會讓病菌散播太快速,當然,也必須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的現象對健康造成負擔。

預防冷氣病 6點小叮嚀要做到

1、每天抽空運動,讓自己流汗。

2、少戴隱形眼鏡、適度眨眼或閉目休息。

3、戴口罩並多喝水保持喉嚨濕潤。

4、冷氣房內放一件長袖外套或大披肩等保暖衣物。

5、在桌上放一杯水,調節週圍環境的濕度。

6、分段穿梭室內室外,減緩頭痛的發生機率。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長期飽受過敏症狀困擾 三伏貼治療有助紓緩

你也常有流鼻水、打噴嚏等過敏症狀嗎?在中醫治療上,可藉由三伏貼幫助減緩症狀。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蕭坤元指出,三伏貼就是在一年之內最熱的初伏、中伏、末伏等三天中施作藥灸敷貼療法,可幫助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像是冬天容易發作的鼻過敏症狀,這時就可以在夏季接受三伏貼治療,以達到改善體質,減緩冬天過敏症狀的困擾。

80歲翁長期過敏性鼻炎 三伏貼敷找回生活品質  

80歲陳爺爺,長期有過敏性鼻炎困擾,尤其天氣變冷時,容易因鼻塞影響睡眠品質,一早起床也常打噴嚏、流鼻水,直到接受三伏貼敷後,當週就感到鼻水噴嚏減少,三次三伏貼療程後,鼻塞也獲得緩解。蕭坤元醫師表示,人體在夏季時,精氣因皮膚汗孔開張,陽氣易外泄,到了寒冷冬季時就會使陽氣虛弱症狀加劇,以個案而言,就可使用辛溫香燥的藥物作敷貼在特定穴位,幫助減緩症狀。

三伏貼治療過敏性鼻炎 研究:平均門診次數減少

根據北市醫學雜誌研究指出,過敏性鼻炎病人在使用三伏貼治療後,三年的平均門診次數減少2.45次,氣喘病人則是減少2.98次,此外,中醫藥研究論叢研究也發現,氣喘病人在完成三伏貼後,症狀嚴重程度可從平均43.7%改善至38.0%。蕭坤元醫師說明,尤其夏季皮膚汗孔開張,藥物敷貼時更容易讓藥氣經過皮膚毛孔,達到補充人體陽氣,減緩過敏症狀發作。

感冒者不適三伏貼治療 恐加重火熱症狀

但並非人人都可以接受三伏貼治療,包括體質為熱證體質者、感冒、皮膚過敏等病人以及懷孕婦女與1歲以下幼童,都可能加重火熱症狀,不建議接受此治療。蕭坤元醫師呼籲,三伏貼是以藥物敷貼將陽氣透過皮膚進入人體,因此當天回家不建議洗冷水澡,飲食也應以清淡為主,避開冷飲、燥熱等食物,若敷貼過程出現紅腫、起水泡者,可能是個人皮膚特質引起的過敏反應,應立即移除三伏貼,必要時再就醫回診。

睪丸也是新冠病毒目標 留意陽痿不舉和不孕

新冠肺炎陰影已籠罩全世界一年多了,安南醫院泌尿科董聖雍醫師提醒,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所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不只對肺部有影響,日後亦須注意對泌尿系統和生殖器官所造成的可能傷害。

病毒造成腎損傷 泌尿道也難逃

目前已知新冠病毒是透過細胞上的ACE2和TMPRSS2兩種蛋白附著而讓細胞感染,除肺臟有大量的此類蛋白表現,其他器官如腎臟、膀胱、男性攝護腺、陰莖及睪丸、女性子宮跟卵巢也都有大量蛋白表現,這類蛋白又受到雄性荷爾蒙(睪固酮)激素的調控,所以造成新冠肺炎男性感染機率較女性高,高齡男性也較容易在感染後死亡。

泌尿器官部分,董聖雍醫師提到,腎臟感染新冠肺炎後會發生急性腎損傷,嚴重時甚至會發生腎衰竭甚至需要洗腎,對於攝護腺肥大病人來說,感染會造成下泌尿道症狀的惡化,主要症狀表現以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情況為主,有些病人也會發生急性尿滯留狀況,嚴重時甚至會病毒性膀胱炎及膀胱出血等併發症。

病毒影響勃起功能 恐造成不孕

在勃起功能方面,被COVID-19病毒感染後會發生廣泛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在血管內產生許多微小血栓,以致造成陰莖血管無法順利放鬆充血,再者感染新冠肺炎會讓心肺功能退化、惡化慢性病病況,均會造成陽痿不舉症狀更惡化。

睪丸也是病毒目標之一,董聖雍醫師說,影響包括睪丸間質細胞製造睪固酮的功能喪失,產生性腺功能低下情形,亦會造成細精小管被破壞、精原母細胞死亡,有一定機率會發生後續寡精症甚至不孕症事實。

疫情做好防護 健康性行為不怕

董聖雍醫師提醒,目前雖無證據證明尿液或精液會傳播病毒,但還是曾發生過有少數病人的體液曾被檢測出病毒,因此也無法完全排除體液傳播可能性。做愛做的事時,戴口罩的確困難但可避免親吻傳播機率,保持固定伴侶亦是降低口沫傳播機會方法之一,也可考慮用虛擬性愛或自慰方式取代性愛,降低「人與人的連結機會」。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