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牙齒亂等長大再矯正? 醫師籲:『有幾種情況,矯正不能等!』

孩童的成長過程不可逆,無法校正回歸。許多事別等到情勢發生後才開始重視,有些時候超前部屬,才能避免花更多的時間及精力來挽救。當面對到兒童牙齒是否需要矯正時,專家提醒,除把握黃金矯正期,若遇到特殊狀況,最好是愈早介入愈好,尤其是在發育成長期的兒童及青少年。

孩童牙齒矯正 適時觀察、提早干預

擅長兒童矯正醫學的黃汝萍牙醫師表示,許多家長認為等孩童生長發育穩定後再進行牙齒矯正也不晚,確實!但這往往可能會參雜較多的複雜因子,影響後續矯正的難易度、攏長的時間及不必要花費。因此,若在孩童發展過程中,能適時觀察及提早干預,不僅可幫助改善兒童骨骼發育、建構健康環境,也可避免長大後如需矯正,所面臨到高難度開刀或是延長矯正時間。黃汝萍牙醫師指出,除把握孩童黃金矯正期,當孩童牙齒遇到幾類特殊狀況時,更需掌握最佳時機提前介入治療。

例如孩童是否有明顯暴牙、戽斗、咬合等顎骨的明顯異常外,更多的是(如圖)牙齒擁擠、深咬、錯咬、開咬;當孩童遇上門牙內傾反咬時,尤其需要特別注意,別認為牙齒會靠發育自動校正回歸,因為當牙齒長期內傾反咬下的結果,不僅會增加牙齒磨損、齒質受損變薄,還可能造成咬牙異常搖晃、牙肉萎縮..等傷害。甚至當牙齒長期處於錯咬狀態時,也極可能影響上下顎骨生長,導致上顎骨發育受限,下巴歪斜,顳顎關節生長限制等。

第二情況即是恆牙異位生長,不論是阻生牙、多生牙或是先天性缺牙,也需要特別重視,這是影響齒列整齊、美觀及口腔健康相當重要的關鍵,但此類狀況家長不一定能從肉眼上就直接看得出來,是需要藉由X光輔助,才能窺其生長狀態,因此建議讓孩子每半年定期檢查一次口腔健康。

注意孩童睡覺打鼾、不良口腔肌肉習慣

除了針對「牙齒」的狀態,黃汝萍牙醫師也提醒,家長還需多觀察孩童是否有睡覺打鼾、口呼吸或是不良的口腔習慣,像是吸吮手指、咬指甲..等,這類不良的口腔肌肉習慣及癖好,都是兒童牙齒矯正需提早介入的徵兆,若能提早介入,即有有機會透過自主訓練或配戴功能矯正器,在訓練及矯正肌肉的同時,有利於牙齒的搭配矯正。

矯正齒列 不只美觀,也影響全身生理

專業牙醫師提醒,矯正齒列已不再僅是美觀上的問題,而是連帶影響了全身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早期矯正」也在現今受到高度重視。伴隨著醫學發展的進步,隱形矯正治療也推出兒童的專業矯正系統,讓孩童在牙齒矯正上能更直接、更有效率。重要的是,家長除了定時注意孩童的骨骼發展,尋求專業的牙醫師定期階段性看牙,仍是首要的不二法門。

手腕、手臂麻又痛? 恐是「周邊神經擠壓症」上身

一名28歲曾姓女上班族,工作時因為有許多文書工作,經常使用滑鼠與鍵盤,空檔時間也再滑手機,長時間下來,開始出現手指麻、痠痛感,甚至延伸至手腕與手臂,而且會忍不住用力甩手,想減輕手部的麻痛感,後來就醫後,發現罹患了周邊神經擠壓症的其中一種-腕隧道症候群。

周邊神經擠壓 導致腕隧道症候群

部立南投醫院疼痛科隋善中醫師表示,周邊神經擠壓症是很陌生的疾病,如果提到腕隧道症候群,很多女性都聽過。隧道症候群就是一種周邊神經擠壓症候群,其由於手腕過度使用,造成手掌刺刺的痛,甚至晚上會痛醒,這些問題是手腕組織擠壓到正中神經所造成。

治療神經擠壓 口服兼注射雙管齊下

隋善中醫師建議,患者應改變生活方法,減少重複的運動,另外,也會依患者的症狀給予止痛藥物減緩疼痛,或安排神經解套注射,嚴重時可利用手術治療鬆解擠壓的神經。

身體出現疼痛是警訊 盡快就醫確保健康無虞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會面臨到各種疼痛,但有些人會選擇忍耐、自行服用止痛藥等方式,隋善中醫師提醒,疼痛有可能是某種傷害或疾病所產生的警訊,不得忽視。當患者有後頸部痠痛、下背痛、肌炎、纖維肌痛、週邊神經擠壓痛、複雜局部疼痛症候群、泡疹後神經痛等問題,可以至疼痛科門診,疼痛科醫師會先評估造成患者疼痛的原因,再透過超音波、手術等不同的治療協助患者達到減痛、控制疼痛的目的。

每天在家狂用眼 藍光眼鏡有幫助嗎?

隨著三級警戒延長,無論是居家辦公,還是停課在家遠距上課的時間也持續延長,幾乎一整天都必須盯著3C,用眼時間大增。知名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便分享,近期雖然門診量減少,但來求診的人卻很多是因為用眼過度導致眼睛不適。有很多民眾為了保護雙眼,購買藍光眼鏡,他說藍光眼鏡主要功能是提升清晰度,但最有效的護眼方法,還是睡眠充足、補充葉黃素較實際。

停課不停學 半數學童近視度數加深

原本在學校上課的學童,近一個月來都需要以電腦遠距上課,加上網課時間容易過長,反而壓縮休息時間,王孟祺醫師觀察到,門診中的學童,有一半以上度數都加深。而居家辦公的大人,也因為長時間近距離看東西,容易讓睫狀肌緊繃,造成眼睛脹痛、聚焦不佳、視力模糊,有時用眼過度還會導致頭痛,宛如緊箍咒緊緊纏住頭部一般。

藍光眼鏡有用嗎? 幫助肌肉放鬆、減少疲勞

許多民眾購入藍光眼鏡,想要保護雙眼,但藍光眼鏡真的那麼神嗎?王孟祺醫師指出,藍光是種可見光,陽光、電子銀幕所散發出來的光中,都有藍光。藍光在光譜上屬於波長較短、能量強,容易加速視網膜、黃斑部老化及病變。因此便會出現配戴抗藍光眼鏡保護雙眼的說法。

配戴藍光眼鏡,可以減少藍光散射率,提升對比敏感度,讓視線更清晰,間接讓睫狀肌放鬆,降低眼睛疲勞。王孟祺醫師說,國際間對於太陽眼鏡有確切的標準,但藍光眼鏡目前並未有明確規範,若是完全阻隔藍光,反而會造成視覺品質下降、亮度減低、敏銳度不佳,因此挑選眼鏡上必須慎重,最好能試戴,確認清晰度、色澤符合需求,且不能太暗才有保障。

護眼最實用方法 休息、遠眺、補充葉黃素

藍光眼鏡可以提供多一分保護,但王孟祺醫師也提醒,並非戴了以後就可以無限用眼,就像穿鞋子跑步可以保護雙腳、提供緩衝,但沒辦法讓你立刻成為馬拉松選手。因此重點還是應該在減少用眼時間上,建議民眾在家也應該維持作息正常,避免上下班時間混在一起,更應該要睡眠充足,不要白天補眠、晚上上班;無法出門運動,在家也可以進行伸展運動,幫助血液循環。

若可以,螢幕越大越遠越好,定時休息並於窗邊遠眺,也可以熱敷雙眼,幫助放鬆肌肉、增加眼周血液循環。同時也提到,葉黃素屬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營養素,可以多攝取綠花椰菜、黃玉米、枸杞,以及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營養素。盯著螢幕的同時,也要提醒自己多眨眼,避免眼睛太乾。

戴口罩6大NG行為 你中了幾個?

疫情持續延燒到全台灣,第三級警戒一延再延,民眾壟罩在新型冠狀病毒的不安下,站在防疫第一線的ICU醫師陳志金表示,只要彼此好好謹遵防疫規範、落實個人衛生,同時避免脫口罩六大NG行為,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措施,就能盡早脫離危機。

6大NG行為 增加感染風險

陳志金醫師作為胸腔內科專科、重症專科醫師以及父親的角度,分享國人在疫情中聰明面對防疫新生活。他分享6大NG脫口罩行為,忽略這些行為都可能會增加感染風險:

1.脫下口罩後放桌上

2.脫下後不洗手摸口眼鼻

3.脫下後直接丟掉

4.直接碰觸口罩外層

5.剪碎口罩

6.內外交替使用。

防疫新生活 出入必備聰明技巧

陳志金醫師進一步分享,以上6大NG行為,都會讓自己的手接觸到口罩外層,外層負責阻擋、隔絕飛沫,極有可能沾染病毒,摸到後再接觸眼、口、鼻,反而將病毒帶入體內。

一、口罩不重複使用:在本土疫情嚴峻期間,不建議將取下的口罩折後放在口罩套,再重複使用,這樣會有碰觸到口罩表面,造成污染的風險。

二、裡外淨化:疫情嚴峻下,許多人宅在家裡的時間會比較長,因而對家中的空氣品質要求也會比較高。為避免接觸外送增加風險,傾向在家煮飯,室內就會受廚房油煙污染,建議可選擇一台有口碑的空氣清淨機,隨時淨化室內空氣。陳志金醫師更呼籲民眾,除了清淨室內空氣,心境上也要清淨,保持充足睡眠、愉快心情、積極配合防疫政策,一同正向抗疫,才是面對疫情的最佳良藥。

三、聰明與外界連結:父母從小最常叮嚀孩子的一句話就是:「手不要亂摸!」。現今遇上防疫期間不得已要出門時,最怕就是觸碰到門把、握把、電梯按鍵、ATM等大眾會接觸到的表層,醫師建議隨身攜帶一支「抽掉筆芯、有蓋的原子筆」來協助按鍵,並且隨身攜帶酒精乾洗手液,回到家開門前,先以酒精噴滿雙手把關,避免將病毒帶回家的風險。

四、外出聰明洗手:勤洗手儼然成為全民運動,避免外出時沒有抗菌洗手液時,可以將屬於自己的洗手液分裝到分裝瓶,隨身攜帶。不僅可以減少與他人接觸的危險,外出時也可落實洗手步驟,同時節省家中沒使用完的洗手乳,防疫又節約。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