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遠離足底筋膜炎 平時可多做伸展運動

長時間站立或行走,甚至是扁平足,很容易就埋下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子,患者除了會感到明顯足跟疼痛,生活品質與活動力都會受到影響。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主任表示,運動傷害、體重過重、穿著高跟鞋或是老年人因退化導致脂肪墊的萎縮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足底筋膜炎,必要時可藉由體外震波治療獲得舒緩。

婦人一下床足後跟刺痛 原來是足底筋膜炎惹禍

一名55歲陳姓婦人,一早起床踩地就感到足底後跟強烈刺痛,多走動後才逐漸舒緩,但症狀仍未改善,就醫檢查後確診為足底筋膜炎,經體外震波治療,加上物理治療師提供的伸展運動,總算改善筋膜炎不適。周建文主任指出,治療初期筋膜炎患者,通常藉由休息減少走動或冰敷方式就能幫助舒緩,也可做像腳踝運動、跟腱牽拉運動等配合傳統復健治療獲改善。

體外震波治療足底筋膜炎 治療效果達八成以上

周建文主任說明,若仍無法改善症狀的患者,則建議可採以體外震波治療,包括鈣化性肌腱炎及肱上髁炎等都適合採以此治療,臨床治療效果達八成以上,因震波治療的特性先讓組織微破壞,促進好的發炎,增進血液循環等方式讓人體修復,因此治療後可能有悶脹或酸痛情況,但約1至2天就會消失,通常組織的修復及再生通常在一到二週後就會開始,約一個月後達到高峰。

避免長時間行走且多伸展 有效保護足底筋膜

約七成接受體外震波治療患者,在接受治療3次後就能明顯改善疼痛感,且因爲非侵入性保守治療,加上無傷口、恢復快,是患者的一大選擇。周建文主任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應避免長時間行走和站立、過度拉扯足底筋膜,也可自行做肌力和伸展訓練,並選擇適合的鞋子,才能遠離足底筋膜炎找上門。

婦人飽受下背痛困擾 民俗療法反引起腰肌膿瘍

腰肌膿瘍多好發於糖尿病、腎臟病等抵抗力較差者,屬於罕見的後腹腔感染,患者會出現下背痛、發燒、排尿困難等症狀,但因發生率不高,加上疾病缺乏特異性,臨床檢查上常與其他疾病混淆。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洪思群主任指出,除了靠醫師臨床經驗,也得適當使用影像學檢查,才能幫助早期診斷確診。

婦人嚴重背痛近昏厥 竟是腰肌膿瘍造成

一名65歲周太太,長期飽受下背痛困擾,尋求各式民俗療法卻未見好轉,某天突然感到嚴重劇痛,幾乎快昏厥,緊急被家人送至急診,經檢查後確診為腰肌膿瘍,且膿瘍已侵犯脊椎,若未積極治療,嚴重恐併發敗血症,所幸經醫療跨團隊進行清創手術後,術後持續服用抗生素,已逐漸恢復健康。

治療腰肌膿瘍 依不同菌種給予抗生素

洪思群主任解釋,患者因未循正規醫療,可能是因在民俗療法的治療過程中,有些針具或侵入性醫材未消毒完全,造成局部感染,引發菌血,使得細菌經血液侵犯腰肌,才會生成膿瘍;以腰肌膿瘍而言,感染途徑又分為血行性及周邊組織感染擴散兩種,得透過血液培養,針對不同菌種選擇合適抗生素,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下背痛可輕可重 若服藥未緩解應盡快就醫

因考量此個案膿瘍未完全成形,不適合引流,感染範圍又擴及脊椎,但若不處置,恐引起更嚴重併發症,因此決定採以清創手術,並連帶處理椎間盤患部,術後持續施予抗生素治療。洪思群主任強調,下背痛輕者可能僅是肌肉筋骨問題,但若痛到難耐,甚至吃藥無法緩解,且有發燒情況,就要懷疑恐是腰肌膿瘍、骨髓炎等感染症,應盡快就醫治療。

眼藥水你用對了嗎? 藥師教「正確使用和保存方法」

近年來隨著各類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得乾眼症、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越發盛行。因此,使用各類眼用製劑來治療或緩解眼部疾病的機會也隨之上升,為讓民眾正確認識、使用與保存方式,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陳育潁藥師為大家詳細說明。

使用前先洗手 同時使用多種眼藥水應間隔五分鐘

陳育潁藥師指出,使用眼用製劑前,一定要先做手部清潔。使用藥品時,先輕輕撐開下眼瞼,讓藥品沾附其上,且需留意藥品的瓶口不可直接與下眼瞼碰觸,避免污染藥品。

使用藥品後,可以用手指輕壓眼角內側,避免藥液流至鼻淚管,造成不舒服的感覺;若需同時使用多種眼用製劑,必須留意兩種藥品要間隔至少五分鐘,且使用順序(由先到後)依序為:澄清型眼藥水、懸浮顆粒型眼藥水、眼用凝膠、眼藥膏。

眼用製劑不須冷藏 開封一個月丟棄

在保存上,除非醫師或藥師有特別提醒,一般眼用製劑皆不需冷藏保存,僅需放置通風、無陽光直射之陰涼處即可。此外,需謹記任何眼用製劑開封一個月後,不論是否以冷藏保存,皆不建議繼續使用,應丟棄換用新開封的藥品。

食藥署也提醒,眼用製劑即使在有效期限內,若有變色或產生異常沉澱,應立即停用。透過正確使用及保存眼用製劑,才能讓藥品充分發揮治療效果,確保民眾的用藥安全。

突發性眼睛視線不清 原來是長期淚膜不穩定致乾眼糊矇!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生活上突發性的視線模糊不清、或是長時間用眼導致乾澀不適?別擔心,你不孤單!根據2019全台護眼趨勢調查,全台灣有81%民眾患有眼疾,自2018年以來,患有乾眼症的比率明顯提升,面對日益增長的「糊矇族」大軍,專業醫師提醒,選用加強鎖水的人工淚液來強化日常淚水的分泌,減少過度蒸發現象才是長久之計!

視線不清、乾澀模糊,乾眼疾病多元容易被輕忽,

醫師籲自我檢測避免成為乾眼糊朦族!

由於工作型態與外在環境的影響,近年來國人罹患乾眼疾病的比例節節攀升,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主任沈姵妤提到,乾眼疾病佔全眼科就診病患的三到四成。「不過乾眼症狀多,初期較輕微時,可能只是突發性的視線模糊,多眨眼就好了,很容易被忽視,所以實際的患者,可能更多。」沈醫師表示。

視線不清、畏光、眼部有異物感、酸澀,都是乾眼疾病的症狀,但由於病徵往往來的突然,多數人選擇短暫休息、或是購買眼藥水救急舒緩,反而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症狀更加惡化。沈醫師提醒,除了症狀易被忽視,誤判也是另一個乾眼疾病成為眼疾大宗的原因之一。

圖片

舉例來說,「視線模糊」是乾眼疾病的重點病徵,但民眾很容易被誤會是近視或是自行購買功能型眼藥水減緩症狀,錯失治療時機。沈醫師建議,如果感到視線模糊、朦朧,可以先從矯正前後的狀態判斷,也就是觀察視線模糊症狀發生的時間,是否為已戴上眼鏡後?此外,消費者可利用網路上有提供的多種檢測量表,如OSDI問卷(ocular surface dry eye index),自行檢測自己是否可能患有乾眼疾病,避免錯誤判斷,成為乾眼糊矇族。

圖片

乾眼疾病不是一天造成 細微症狀都可能累積成角膜炎症

人工淚液能穩定淚膜 鎖住淚水 減少眼睛損傷!

但要徹底治療、永遠脫離糊矇族,除了自我檢測、就醫診斷外,日常保養也是必備一環。相較於市售眼藥水只能一時減緩症狀,並無穩定淚膜的功能,沈醫師以專業角度,建議消費者選用人工淚液作為日常護眼必備好夥伴,但人工淚液,真的這麼有效嗎?和一般的眼藥水相比,又有何不同?

圖片

沈醫師提到,即使已經在市場上販售多年,多數消費者對人工淚液依然存在著迷思,例如,使用人工淚液後,會不會造成淚腺失靈,無法自行分泌淚水?其實乾眼疾病主要成因就是受環境或是其他因素,導致淚水分泌不足或是過度蒸發,選擇有長效保濕因子以及鎖水因子的人工淚液,不僅能補水,也可有效鎖住淚水,維持眼表濕潤。

至於防腐劑問題,沈醫師也提出,其實目前市售的人工淚液須注意是否含有防腐劑,尤其是傳統型防腐劑Benzalkonium Chloride (BAK)。此種防腐劑對眼表面細胞有累計性毒性,長期使用會傷害眼表面細胞造成乾眼疾病及角膜破皮等問題。目前人工淚液已有新型保存劑相較於多功能眼藥水使用的BAK能減少傷害性,但若為長期須點藥物的病患還是建議使用完全無防腐劑的劑型。

固定頻率、搭配熱敷,

人工淚液才是提升視覺品質的好幫手!

不追求一時舒緩,治標更治本才是王道!如何將眼睛保健落實日常?沈醫師認為使用人工淚液是關鍵。首先便是養成固定使用習慣,例如上班時間,可定時定量使用,千萬別等到眼睛乾澀才使用,維持眼睛濕潤,減緩症狀發生頻率。此外,下班後搭配熱敷,讓眼睛得到徹底休息,也是生活護眼法則。簡單步驟,有效提供視覺品質,脫離糊矇族,再也不是夢!

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副主任 沈姵妤醫師

醫師簡歷

陽明大學醫學系

台灣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

行政院衛生署角膜移植合格專科醫師

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台北慈濟醫院 眼科部 一般眼科和眼表面疾病科主任

愛爾康 糊矇族好夥伴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