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乾眼危機!居家辦公遠距上課 關鍵「黏蛋白」缺乏怎辦?

你有眼睛紅腫、乾澀、畏光、疲勞、有異物感的困擾嗎?尤其現在因新冠肺炎,公司開始居家辦公,學生也停課或在家學習,不只父母因工作所需長時間電腦辦公和視訊會議,大專院校遠距學習學生也跟著盯了一整天的螢幕,讓眼睛出現乾眼危機。研究統計,在台灣約3成民眾患有乾眼症,到眼科求診的患者中,乾眼症問題就佔了7至8成。現代人3C產品不離身,或是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都會導致淚膜受損,讓乾眼症就這樣悄悄來到你身邊。然而許多患者即使用藥治療,卻無法得到顯著的效果,原來是沒補到關鍵成分。亞洲乾眼症學會(Asia Dry Eye Society,簡稱ADES)於2020年形成新共識,除了早期的缺油、缺水,還有可能為缺乏黏蛋白導致的「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治療乾眼症對症下藥才有效,若輕忽或沒有得到正確治療,長期下來嚴重將造成角膜病變,甚至影響視力,導致不可回復的傷害,所幸目前乾眼症已有精準淚膜導向治療方式,提供患者有效的新選擇。

眼科院長黃富誠醫師表示,過往乾眼症患者普遍為中、老年人,40歲後因為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或賀爾蒙影響,導致眼睛功能衰退,產生乾眼、老花等症狀。但隨著3C產品普及,年輕人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是配戴隱形眼鏡等,都有可能讓角膜上皮細胞受損,造成淚膜不穩定,導致乾眼症。像現在為了防範疫情在家辦公,假日也不能出門玩,不管工作或休閒娛樂都依靠3C產品,長時間使用電子螢幕,不知不覺就對眼睛造成了傷害。

乾眼症觀念再進化 TFOT淚膜導向治療新趨勢

黃富誠醫師說明,淚膜有三層,由內而外為黏液層、水液層以及油脂層,只要其中一層出問題,就無法維持淚膜的完整性。以往治療以水液層、油脂層為主,主要針對眼睛老化,造成淚腺退化減少淚水分泌,或是瞼板腺萎縮、阻塞,分泌油脂功能出現異常,臨床上常見以含油的人工淚液去做水分與油脂的補充。近期亞洲乾眼症學會指出,對於過往用藥無法得到良好效果的患者,有可能是因為黏液層中的黏蛋白缺乏,導致新型的「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建議在診斷加入此類型作為考量,讓治療更有效。

黃富誠醫師指出,黏蛋白能保護、濕潤角膜,穩定整體淚膜,使淚液附著於眼表,是維持淚膜健康的關鍵。若缺乏黏蛋白,眼睛濕潤度不足,就會產生「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目前已有亞洲乾眼症學會(Asia Dry Eye Society,簡稱ADES)推薦的,最新乾眼症共識,淚膜導向治療(tear film oriented therapy,TFOT)相對應補充黏蛋白的眼藥水,可更精準針對所需做加強確認淚膜是哪一層受影響,再對症下藥精準治療,可更精準針對所需做加強,且使用起來相當方便,對患者來說是個不錯的治療新選擇觀念。

乾眼治療猶如長期抗戰 選擇適當的方式才能有效又持久

補充黏蛋白對於修復角膜上皮細胞也很有幫助,一名40多歲的男子罹患青光眼,每天須點數次青光眼眼藥水。因為眼藥水本身的刺激性,以及內含的防腐劑,長時間下來傷害到角膜上皮細胞產生乾眼情況,以往點人工淚液因應,但成效不彰。黃富誠醫師建議患者以TFOT淚膜導向治療概念,選擇修復黏液層的治療方式,能幫助角膜上皮細胞回復健康,對於眼睛適度提升,大幅增加患者使用意願,後來患者回診,角膜回復的情況有明顯進步。

黃富誠醫師呼籲,乾眼治療需要長時間用藥,才能讓受傷的細胞慢慢自我修復健全。現代人因壓力、疲勞、睡眠不足、戴隱形眼鏡容易導致乾眼。尤其現在因為疫情,不管大人和學生,待在家中的時間都大幅增加,上班上課3C電子螢幕時間延長,讓眼睛健康陷入乾眼危機。若出現眼睛紅腫、乾澀、畏光、疲勞、有異物感等困擾,建議儘早至眼科就醫及早治療,減少將來不必要的困擾,避免造成角膜病變,出現不可回復的傷害。

參考資料: 2020 ADES亞洲乾眼症學會乾眼症共識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23530/

雙眼模糊、背痛癱瘓 恐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

30多歲的女性,如果突然背痛,接著一至兩周內突然下肢虛軟無力、無法走路,甚至視力模糊、眼睛前方感覺有阻礙物、視力退化等症狀,要小心是泛視神經脊髓炎!它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體內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視神經及脊髓,造成反覆發炎,嚴重者會終身癱瘓或失明。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周邊神經科主治醫師廖翊筑說明,泛視神經脊髓炎的症狀來得又急又快,且容易復發,去年底單株抗體藥物已通過藥證申請,期望能造福更多患者。

易與多發性硬化症混淆 好發於30-40歲女性

視神經脊髓炎的表現型有很多種,所以統稱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廖翊筑醫師表示,早期對這個疾病不瞭解,曾與多發性硬化症(MS)混淆,但這10年間發現兩者其實大不相同,不但治病原理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泛視神經脊髓炎急性發作時病情比較嚴重,且會反覆發作,進而引發永久性傷害。通常好發於30至40歲,男女比為1:9,女性發病率較高。

症狀惡化快速易復發 頻繁發作恐致失能、死亡

泛視神經脊髓炎主要損害視神經和脊髓,症狀可包括雙眼同時的視力減退,且1至2日內會完全失明,脊髓炎發作時則會出現背部疼痛,1至2週內會進展至手腳無力、運動功能失能,且有1/4患者急性發作時會造成癱瘓。廖翊筑醫師提醒,目前尚未找出確切的病因及危險族群,但罹患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要特別留意這些症狀。

泛視神經脊髓炎症狀與多發性硬化症有些類似,但多發性硬化症每次急性發作經過治療後可復原,泛視神經脊髓炎急性發作則嚴重許多,常殘留症狀不能完全恢復。泛視神經脊髓炎若頻繁發作,每一次復發都可能導致病情更嚴重,部分患者最終失能、臥床,或因為併發症死亡。控制病情、避免復發是此病治療的主要目標。

尚無專用藥物 單株抗體針對特定細胞作用、避免復發

目前已知泛視神經脊髓炎和水通道蛋白4有關,可藉由檢驗水通道蛋白4抗體(AQP4-IgG) 來確診。但過往國內並無針對泛視神經脊髓炎的專用藥物,多以其他免疫疾病通用的免疫抑制劑、類固醇等來治療。

廖翊筑醫師分享,美國FDA已核可專門針對NMOSD研發的單株抗體藥物,可抑制IL-6細胞激素,阻斷水通道蛋白抗體所引發的免疫反應,此藥為皮下注射給藥,患者可自行在家施打,較為方便,且臨床研究顯示,相較於使用安慰劑組別,此藥能減低79%復發機率。

單株抗體藥物剛通過藥證申請 有望幫助患者減輕負擔、如常生活

單株抗體藥物就像是癌症的標靶藥物,不像免疫抑制劑將全面影響患者的免疫系統,僅針對特定的免疫細胞發揮作用,感染風險小。IL-6單株抗體藥物目前剛通過台灣食藥署的藥證申請,期望近期可以正式上市使用,幫助更多患者。廖翊筑醫師表示,醫學一直在進展,10多年前無法正確診斷與治療,尤其患者多為青壯年時期發病,家庭生活及經濟上皆受到極大的影響,隨著醫療與藥物研發的進步,現在已能對症下藥,避免復發,也期待能減輕患者及家人負擔,讓患者如正常人般生活。

英國迎來解封? 《BBC》:關鍵在本周四大指標

台灣疫情剛起,英國迎來解封?英國超過50%成人施打完整疫苗,新增病例大幅下降,英國預計將於6月21日解封。然而,近來在印度發現的變種病毒Delta,傳染力更強,確診人數再次上揚,如期解封成變數。《BBC》對此分析,英國解封應符合4大條件,本周就會出爐。

1新冠患者住院人數

《BBC》報導,目前英國因新冠肺炎住院人數低於1000人,約比一周前低點上升5%,遠低於今年1月的高點4萬多人。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表示,此波重症患者較少,年齡較輕,不太需要重症醫療,且很快就能出院。

報導指出,此波疫情與過去不同,甚至來的好。不過未來趨勢,取決變種病毒Delta的感染人數以及重症比率。

2感染案例增加的速度

英國衛生部長Matt Hancock曾向國會報告,目前流行的變種病毒Delta,傳染力是前一波英國變種病毒株Alpha的4倍。英國國家統計局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統計,英國單周感染數已增加60%。如果趨勢不變,解封後恐造成大流行。

不過報導強調,關鍵是醫療資源負荷程度,以及變種病毒Delta造成重症的風險。

3感染後演變成重症的風險

報導提到,隨疫苗施打後,疾病保護力提升,該指標已經難以預測。不過,隨英國完整施打兩劑疫苗的成人超過40%,這類人感染變種病毒Delta只有不到5%住院率。

因此,盡可能針對高風險族族群完成兩劑疫苗施打,是未來關鍵。

4完整施打疫苗的人口

英國超過50%成人施打完整疫苗,但報導稱,仍遠低於全體免疫的門檻─至少總人口中每6人需完整施打5人,甚至變種病毒Delta的免疫門檻可能更高。

英國可以解封嗎?

報導強調,上述關鍵的指標在6月14日才會明朗,且政府過去粗略估計的誤差相當大,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表示「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老式的政治判斷和尖端的流行病學模型。」

參考資料

Lockdown lifting: Four numbers to look for this week

疫情三級期間 給思覺失調與躁鬱症患者的就診建議

國內疫情急遽升溫,不少患者不敢回診,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林志堅表示,目前精神科門診的患者確實減少2~3成,這也導引出另一隱憂,像是思覺失調症及躁鬱症等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因病識感不足,加上容易焦慮、緊張的狀況,容易自行脫離治療軌道,當病況又加重,最終急性期還是得回到急診就醫,反而成了惡性循環。

長效針劑有助穩定病情 減少漏藥問題

林志堅主任表示,「長效針劑」治療已是相當普遍的治療選擇,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非常時期,一方面其可維持穩定藥物血中濃度,讓病情持穩,再來因副作用低,患者的接受度高,家屬也不需擔心忘記吃藥復發的風險。30歲的林男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幻聽與妄想症狀接受穩定治療後,他可以回到普通上班族的日常,但自從去年11月就自行停藥,不久開始陸續出現症狀,無法工作,上週就因嚴重的幻聽、妄想而緊急送到急診,在口服藥不吃的情況下,醫師使用長效針劑治療,林男的情緒穩定得很快,也減少了預期住院時間。

電話問診已上線 長效針也可至鄰近診所施打

醫療院所的防疫嚴謹程度高,相較一般公眾場合,感染風險程度不一定高,但可以理解患者跟家屬的不安感,林志堅主任表示,疫情期間健保署也推動視訊或電話診療,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視訊或電話」,台中榮總也提供這項服務,目的是希望需要長期診療的患者不因疫情而中斷。林志堅主任也補充說明,若不想在醫院停留過久,處方箋中有長效針劑的患者,也建議可以拿到家中附近的診所、衛生所,掛號後出示醫院處方箋,醫師大多願意協助施打。

不停藥、回歸社會! 醫病共同治療目標

能夠回到正常生活,有著穩定工作,也幫助家屬減輕負擔,是思覺失調症及躁鬱症等慢性精神疾病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在患者的同意下,林志堅主任常常在診間用正面的實例鼓勵患者跟家屬「剛剛走出去的那位男士也是思覺失調症患者,他是一位補習班老師,從發病到現在,從沒缺席回診」規律治療才能穩定恢復生活正軌,家屬往往露出不可思議的眼神,盼在一次次正面的鼓勵分享,能一起達到不停藥、回歸社會。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