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癌王」上身別放棄! 化療新藥「胰」路相伴

一名38歲男子因持續感到腹脹、食慾不振,三個月內,體重掉了快三公斤,前往腸胃科就診。醫療團隊檢查發現,男子其實已是胰臟癌晚期,且癌細胞還轉移到了肝臟,無法透過手術根除。但男子正值壯年,家中又有三名年幼子女嗷嗷待哺,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高強度化療,爭取一線生機。他歷經三個多月的治療後,胰臟與肝臟的腫瘤都明顯縮小,「配合治療還是有機會控制疾病,說不定還有機會動手術切除腫瘤。」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官鋒澤談到這名患者病情的顯著改善時,難掩振奮之情。

患者年紀大、症狀不明顯 癌王存活率僅6%

胰臟癌五年存活率只有僅僅6%,「癌王」封號並非空穴來風。官鋒澤說,胰臟癌相較於其他癌症,存活率之所以偏低,主要可歸咎於超過三分之二的患者都是65歲以上的老年族群,且難以早期發現。其症狀依腫瘤所在位置有所不同,如腹脹、體重減輕、黃疸、右上腹不明腫塊或疼痛、茶色尿、糞便呈白蠟狀或浮油等,但由於這些症狀大多缺乏特異性,經常容易被忽略,加上胰臟位於腹腔深處,檢查不易,都使得多數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

晚期患者難手術 健保化療續命

官鋒澤解釋,手術切除腫瘤是唯一讓胰臟癌患者有機會痊癒的治療方式,但因為難以早期發現,患者確診時可能已經有肝臟或腹膜等部位轉移,且胰臟周邊的血管系統複雜,加深手術難度,使得只有不到兩成的患者可以接受手術。

而無法接受手術的病人,則多以接受全身性化療為主,除了溫和的第一線治療外,可改善患者食慾不振與疼痛的狀況外,現在也有第二線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可增加疾病控制率跟存活機率,臨床試驗更證實可延長亞洲患者整體存活期達9個月。

不必對化療卻步 搭配藥物可降副作用

「雖然胰臟癌目前的治療選項不多,但經過好的選擇,還是可能出現較好的預後。」官鋒澤指出,許多病人都對化療有錯誤認知,認為其毒性強,會造成嚴重掉髮或噁心嘔吐,但其實透過醫病溝通,搭配其他藥物,就可有效降低副作用,如前述患者就對化療適應良好,生活品質並未受到太大影響,鼓勵患者不必對化療卻步,還是積極接受治療。

夏天太熱睡不著? 醫師提醒這幾點

夏日天氣炎熱,許多人晚上熱到睡不著,飽受失眠之苦,又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英國羅浮堡大學臨床睡眠研究部前主任Kevin Morgan建議,不要讓熱天影響日常作息,保持規律睡眠時間,且保持室溫舒適,減少寢具數量,盡可能選用可吸汗的棉質被褥;另外,可以適時補充水分以免渴醒,但睡前別喝太多水。

人體睡覺時溫度變低 太熱可能睡不著

根據《Patient》報導,家醫科醫師Jan Sambrook指出,根據人體的生理時鐘,人體在傍晚時體溫較低,並在睡眠時近一步冷卻。如果發現很難入睡,可能是因為的身體核心溫度調節太高,或者生理時鐘延遲了。有一些證據顯示,故意冷卻身體,例如睡前淋浴,可能有助入眠。

Jan Sambrook提到,研究顯示,臥室的室溫應在攝氏15.5至20度之間。民眾可使用風扇或空調保持舒適的溫度,也可以打開窗子使熱氣消散。此外,在腳旁放一個溫熱的熱水瓶,甚至穿著舒適的襪子也可能有幫助。她解釋,「當皮膚附近有溫暖的東西時,皮膚血管會擴張,你就可以透過皮膚散熱,幫助身體冷卻。」

此外,隨年齡增長,人體體溫日夜的差異變小,也可能是許多老年人難以入睡的原因之一。

熱天睡眠時間寶貴 醫師給出這些建議

《BBC》報導,Kevin Morgan指出,炎熱的天氣讓人體在白天昏昏欲睡,那是因為身體會使用更多的能量來調節內部溫度。而天氣炎熱時,睡眠時間很寶貴,如果熱天晚上睡不著,應盡量避免在白天睡午覺。此外,盡量保持平時睡前的日常生活,以免擾亂生理時鐘。

Kevin Morgan還建議,夏天容易流失水分,應適時補水以免渴醒,更不要在睡前喝大量的水,徒增夜尿困擾。喝什麼飲料也很重要,小心許多軟性飲料都含有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使人更清醒;酒精更要避免,雖然可以助眠,容易影響睡眠品質,甚至早醒。

至於睡不著時怎麼辦?Kevin Morgan說,可以起床做一些事情,例如閱讀、書寫,甚至摺襪子,但不要玩手機或看螢幕因為藍光會影響睡眠,待疲累時再回床上入睡。由於大多數人每晚需要大約7-8小時的優質睡眠才能正常運作,但1-2天睡不安穩影響也不大,頂多打哈欠頻率增加,他鼓勵民眾努力克服睡眠問題。

參考資料:

1. Hot weather: 10 tips for a better sleep.

2. What's the right temperature for sleep?.

中醫一帖換膚方 濕疹十年有解

濕疹是一種統稱,包含多種皮膚發炎的疾病,比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等,不具有傳染性,其症狀有皮膚起紅疹、腫脹、搔癢、水疱、結痂和脫屑,嚴重的會糜爛且有滲出液,故有濕疹之稱,好發於亞熱帶海島型氣候的臺灣。35歲李小姐,雙手搔癢、起紅疹、脫屑、反覆起水疱超過10年,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謝旭東醫師門診就診,予以「換膚方2.0」早晚餐後服用,並搭配科學中藥「龍膽瀉肝湯」做治療,服藥兩周後搔癢感解除,並於治療兩個月後雙手康復。

造成濕疹的原因主要有三種: 1)環境、飲食及體質: 現在是高溫濕氣重的夏天,易引發濕邪和熱邪。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免疫力相對也跟著變差,造成濕疹反覆發作。

2)飲食上碰到容易過敏的食物: 如蝦蟹類海產、芒果、荔枝、鳳梨等,導致濕邪從體內而生。

3)心主血加上體質心火旺盛: 導致血熱留於體內,熱邪使皮膚搔癢劇烈。 謝旭東醫師表示,由於濕疹病程長且反覆,病人不願久用類固醇治療,故會轉而尋求中醫的協助。治療上只要環境和飲食上加以控制,配合中藥改善體質即可恢復。

「換膚方2.0」是在原本換膚方的基礎上,多了一味「連翹」,連翹在本草備要中記載「十二經瘡家聖藥」,代表是皮膚科的專用藥材,擅長清熱解毒,將皮膚退熱止癢,現代醫學研究有抑菌抗炎作用,讓皮膚免於外來感染,並有保肝功效,且降低血管通透性,讓皮膚上的滲出液減少,所以能夠改善濕疹的皮膚搔癢情況,且能減少外用藥的使用。

濕疹在生活上的3大注意事項: 1)環境上: 洗澡水不宜過熱、少用鹼性肥皂,以免洗完澡後加重皮膚搔癢;穿著寬鬆棉質透氣的衣服,,少穿尼龍化纖等緊身或貼身衣物,出汗後要盡快將汗擦乾;避免待在悶熱的場所或擁擠的地方;保持家中的清潔,避免塵蟎等過敏原,也盡量不要養貓狗寵物。室內保持空氣流通,以減少塵蟎、灰塵等刺激物的影響。

2)飲食上: 避免如海鮮蝦蟹類食物、芒果、荔枝、鳳梨、草菇、洋菇、甘蔗、羊肉、酒、汽水、甜食、咖啡、堅果類、生冷食物、烤炸、辛辣上火食物、剌激性食物或加工食品。大口吃冰,易影響脾胃功能,而導致食慾不佳、倦怠乏力、大便黏膩不順或腹瀉等「濕阻」現象。 可多服用清熱解毒的食材,如綠豆、薏苡仁、苦瓜、絲瓜、冬瓜、蓮藕等,在皮膚搔癢的急性期食用,或是煮四神湯祛除體內的濕氣。

3)排解壓力: 壓力會造成局部皮膚過敏,無形的壓力,亦會引起身體的過敏反應。正面思考,放鬆心情,減少情緒壓力預防濕疹。濕疹是一種頑固性的皮膚疾病,唯有耐心、放心、寬心,才能有不用服藥的一天。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別讓糖尿病上身 控制血糖學問大 

醣類儘管是人體必需,吃太多仍會危害身體。不光是糖尿病患者要小心,一般身體健康的人也得留意,避免攝取過量。一般說來,吃完醣類(糖質+食物纖維)食物後,體內會因攝取了糖質,呈現餐後血糖升高的狀態。此時,健康的人體會自然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則因胰島素的效能不佳,導致血糖值居高不下。

高胰島素血症 提高內臟病變風險

為此,患者必須從外部補充胰島素(包括注射或內服藥物)以降低血糖值,但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同時也提高了各種器官障礙病變的風險。

實際上,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人類的飲食本來就是以「控制糖質」為基礎。另一方面,從生理學來看,人體能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胰島素。相反的,提高血糖值的激素,則有:成長激素、甲狀腺激素、昇糖素(Glucagon)、腎上腺素(Adrenaline)、皮質醇(Cortisol),多達五種。

從古至今 人類不曾吃過這麼多糖

現代社會卻到處充斥著糖質,限醣飲食也變得更加困難。實際上,現代人每日攝取的糖質量,往往都超出身體允許的範圍。

舉例來說,一碗白飯(150公克)的糖質約55公克。也就是說,光是一日三餐的白飯,就吃下了約165公克的糖質。除此之外,用餐時的配菜裡頭也含有糖質,保守估計,一般人一天會攝取總計200公克以上的糖質。如果以一顆方糖5公克換算,一天攝取的糖質,相當於40顆方糖。就血糖值80~120mg/dl是正常範圍,但如果透過主食和配菜攝取大量糖質,即便是沒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值仍會超過140mg/dl。這是相當危險的警訊。

糖質攝取過量了嗎? 糖化血色素找答案

如果就這麼放任下去,高血糖值便會成為常態,體內的糖質會和周遭的物質產生反應,引起「糖化」(Glycation)。所謂糖化,就是多餘的糖質結合在一起,使體內的蛋白質等物質產生變性。近期的研究更指出,糖化是促使人體老化的最大原因之一。

此外,糖尿病血液檢查檢測出的「糖化血色素」,就是糖質附著在血紅素(使血液呈現紅色的紅色素)上頭,經過糖化而成的物質。糖化血色素可作為糖質攝取的指標,用來追蹤吃進了多少糖質、以及攝取多少糖質會影響身體健康。糖化血色素越高,攝取的糖質就越多,體內的糖化也就更越嚴重。如果三餐飲食的糖質都過量,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如果每天都這樣吃,等於一年365天都在傷害身體。

資料來源:《少吃點藥,血糖值照樣穩妥當:斷開胰島素注射,脫離率100%》

出版社:方舟出版社

乎乾啦! 大雨過後「巡、倒、刷、清」4口訣

豪大雨過後,登革熱病媒蚊密度已呈現攀升趨勢,高雄市衛生局表示,小瓶蓋3~5CC的積水量就足以孳生病媒蚊幼蟲,應養成每周檢查室內外環境的習慣,動手清除不必要容器,如必要盛水,應每周換水並確實刷洗,才能避免積水、孳生病媒蚊。

防範孳生病媒蚊 別忽略「積水容器」 

高雄市衛生局指出,以現場防治狀況為例,前鎮區西山里強制地毯式孳生源清除緊急防治,調查356戶,其中發現20處積水已孳生病媒蚊幼蟲,分析積水態樣,室內包括:花瓶、水桶、地下室地面及頂樓地面與廢棄水塔等,戶外以水桶、保麗龍箱、盒、金爐、帆布、屋簷排水槽為多。

衛生局進一步指出,戶外常見的積水場域、且民眾容易忽略的位置,包括:帆布、屋簷排水槽、積水不流動的水溝及樹洞。衛生局提醒,雨後將皺褶帆布拉平、檢查屋前屋後的屋簷排水槽、疏通落水孔、檢查住家門前與屋後水溝,如不流動可運用洗衣粉加水打泡倒入水溝,都可有效遏止病媒蚊孳生。

防止蚊蟲滋生 連「樹洞」都別放過

樹洞是常見的戶外積水點。衛生局提醒,住家如有庭院造景樹木產生樹洞,可用填土方式避免積水,大雨過後仍需重複檢查,避免泥土沖刷再度產生積水。為防範公園樹洞積水,市府工務局養工處,也會特別針對人流眾多的公園加強巡查,針對較高的樹洞疏枝修剪,促進通風日曬,樹洞積水會自然乾枯,較低陰暗及夾角處的樹洞,積水不易乾燥,則可用填補方式處理,以填土方式,但在降雨過後、仍需重複填充,其他部分重點場域的樹洞,則以發泡劑處理,以維持較長的時間,不再重複積水 。

降雨後落實4口訣 防止疫情擴散

衛生局呼籲,降雨過後務必落實「巡、倒、刷、清」,特別提供四口訣:「清乾淨:廢棄雜物勿堆積,瓶瓶罐罐要丟棄;倒乾淨:水桶陶甕不用要倒放,使用要加蓋;刷乾淨:盆栽花瓶勤換水,每週刷洗最安心;晾乾淨:遮蓋帆布要拉平,漥地積水要填平」,全民共同加強清除孳生源,遏止登革熱疫情擴散蔓延。

家人用愛灌溉 罕病天使用畫說內心世界 

18歲罕病天使于昕蕎(以下簡稱蕎蕎),8個月大時罹患「粒線體缺陷症」、17歲又確診為罕見疾病小腦萎縮症,造成語言、智能、肢體等多重障礙;蕎蕎12歲開始學習畫畫,透過畫作表達出她的內心世界。彰基副院長暨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劉青山表示,蕎蕎從小有行動平衡障礙及輕度語言障礙,已經長大轉變為婷婷玉立的少女,更在父母辛苦照顧及培養下,用愛澆灌孕育出蕎蕎的繪畫天份。

基因突變 青春期再罹「小腦萎縮症」

蕎蕎的新生兒檢查一切正常,三個月大時發現她頭頸晃來晃去無法挺起、眼睛常常往上飄等症狀,透過北、中部醫院進行腦波、MR、眼科及脊髓液等檢查,診斷出「粒線體缺陷症」,那時蕎蕎僅8個月大。

從9個月大起,蕎蕎開始復健,訓練至近1歲半,終於可以手撐著地坐著,但像布娃娃般的一碰就倒、2歲半時因舌繫帶太短進行手術、3歲半才能夠訓練爬行。

蕎蕎爬行到9歲才能站著、15歲可以牽著手走路,日日努力復健,卻在17歲這年,透過基因檢測確診出患有罕見疾病「脊髓小腦動作協調障礙29型」,這是相當罕見的基因造成的突變,原來這才是造成她視覺搜尋較慢、肌肉運動神經協調不良、語言及智能也都受到影響的多重障礙原因。

罕病天使成長 支持來自陪伴與愛

劉青山副院長表示,在眾多之神經罕見疾病中,一部份是遺傳、一部份是先天突變、一部份是後天不明原因,小腦萎縮症患者占大多數,至今沒有特效藥物。在門診中,除了給予適當之保健及症狀治療藥物外,也給予遺傳諮詢、復健、中醫、營養、心理諮商,還有靈性關懷。

蕎媽林淑寬表示,讓蕎蕎學畫畫是希望,能夠成為其抒發情感的管道。由於視力與肢體動作的不協調,蕎蕎一幅畫作的一小區塊都要花上二個小時處理並且就要休息,因此一幅畫需要二個多月才能夠完成;因畫畫的關係,蕎蕎的肢體細動作、以及認知學會,對周邊事物觀察有很大的進步,學畫五年的意外驚喜是,原本0.2、0.3的視力達到0.7與0.8。

劉青山鼓勵罕病病友,除了醫療團隊的治療及關懷外,也要啟發病友自身的潛能,除了有醫療團隊滿滿的關懷,可以培養本身的才藝興趣,正向面對疾病。

8旬翁罹膽囊結石 內視鏡精準治療讓他不痛了

南投一名80歲陳姓男子,日前因出現腹部劇痛、發燒及噁心想吐等症狀,家人擔心不已,到醫院照腹部超音波等檢查發現,膽管卡了一顆直徑將近2公分的結石,經醫師診斷為膽管結石併發膽管炎。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柏政表示,陳男年事已高,與家屬多方評估後,決定採取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及取石手術(ERCP)清除了結石,同時也降低了高齡患者手術的負擔。

膽管結石 右上腹劇痛、噁心、發燒是警訊

王柏政提到,罹患總膽管結石可能會出現右上腹劇痛、噁心、嘔吐及發燒等症狀,若膽道阻塞可能會出現黃疸、深茶色尿液等症狀,嚴重恐併發敗血性休克、急性胰臟炎等,不可輕忽。

ERCP免痛楚 結石太大、膽道狹窄都不適合

王柏政醫師說,傳統上膽管結石是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 (ERCP)也是治療工具之一,會使用內視鏡從上消化道深入膽胰管開口,並注射顯影劑至膽道總管,可觀察膽胰管的輪廓,若發現膽管中的結石,可直接進行碎石與取石。使患者可避免手術的痛苦,縮短術後的恢復期。王柏政解釋,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該療法,如果遇到巨大結石、膽道狹窄等患者在經醫師評估、討論後,會依其病況安排適合的治療方式。

王柏政醫師建議民眾,應定期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平時在飲食上定時定量,別暴飲暴食、不吃太過油膩的食物,勿空腹太久,控制膽固醇,讓膽囊適度收縮運作,膽汁較不濃稠、不沉積,以減少膽結石的產生。

子宮肌瘤吃冰悶痛? 這樣做更消暑

天氣炎熱,每天都很想吃冰消暑,但是冰品吃太多,一到行經期下腹就會有明顯的悶痛感,讓患有子宮平滑肌瘤約為4公分的33歲上班族女性,深感困擾,於是前往醫院就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周宗翰中醫師解釋吃冰容易引起身體的微小血管收縮,造成子宮腔體的微循環障礙,經血排出不順或是讓經血凝成塊狀,血塊排不出就會導致疼痛。

罹患子宮肌瘤的女性常常疑問:夏天到底能不能吃冰?會不會讓肌瘤變大?為此,周宗翰醫師的解答認為大熱天吃冰其實還是可以的,但是量不要太多,其次是時間點要對,盡可能選在正中午11點至16點的時候吃,跟水果不能晚上吃的意思是一樣的。

濕氣堆積、聚濕成痰 氣血不足是子宮肌瘤主因之一 周宗翰醫師解釋很少人吃冰只吃清冰,大部分都會加糖漿、煉乳、水果等。此時除了冰的寒性以外,旁邊的佐料與水果含豐富的糖分,甘食厚味容易導致體內濕氣堆積,聚濕成痰,晚上吃更容易導致熱量的堆積,形成容易肥胖的痰濕體質。痰濕是指體內的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或外界水濕侵襲入體,在體內異常積聚、停留的狀態。脾為後天之本,負責運化人體中的水穀精微,從食物中攝取養分,輸送到全身各處,是人體氣血的來源,脾功能不足,不能正常代謝體內的水濕,這正是子宮肌瘤形成的主因之一。

啤酒喝越多身體越脫水 對子宮肌瘤有負面影響 夏天愛喝冰啤酒、清涼暢快,但啤酒會利尿,喝越多反而身體越脫水;還會刺激血管擴張進而使皮膚變高溫,這也是為什麼喝完酒會感覺變熱、臉部脹紅。濕熱下注也是另一種子宮肌瘤容易好發的體質,周宗翰醫師認為這類型的朋友喜食油膩厚味、甜食,愛喝酒或攝入過多鹽分、飲水不足都會導致血液過分黏稠。臺灣的天氣常常都是濕熱的狀況,內在飲食失調加上外面環境干擾,濕熱氤氳而生,內外皆顯得「濁」,濕熱體質的根源,也使我們的身體喪失了應有的免疫能力,對於子宮肌瘤也會有負面的影響。

夏天重在清熱去濕、養護脾腎 既然夏天有子宮肌瘤的患者不適合大量吃冰或是豪飲冰啤酒,那如何才能達到真正消暑的目的呢?盛暑與午後雷陣雨,人體水分的調節與代謝,在這時最容易出狀況,而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大便溏稀、容易疲勞、無精打采的情形,甚至會造成水分滯留,形成水腫。

烏梅三豆飲 肌瘤患者最佳消暑飲品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容易讓人煩躁、失去判斷力,周宗翰醫師建議可喝「烏梅三豆飲」調養體質;材料為紅豆、綠豆、黑豆各兩把,與烏梅約12顆和適量的冰糖,然後直接加2000cc水煮一小時,濾汁直接當飲料服用,濃淡可依個人調整,但是吃渣容易產生脹氣,故不建議食用。紅豆清心養血、健脾利胃去濕、消水腫;綠豆可清腸胃熱毒,黑豆可補腎氣,補充肝血,且還有健脾益氣的作用;烏梅主要可調整腸胃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進而能改善子宮肌瘤的體質。再藉由針灸、中藥調理以及日常生活的作息調整去改變子宮環境,以消除子宮肌瘤所帶來的不適症狀。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