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切除腫瘤須做人工肛門? 腸癌專家新解

近年來,罹患大腸直腸癌人口有逐漸攀升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連續十多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柳營奇美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醫師趙頌慈表示,包括遺傳、基因,以及飲食西化也是埋下罹病的危險因子之一,治療上,外科手術仍扮演重要關鍵角色,然而患者誤解切除腫瘤後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因而卻步不敢治療、延誤病情。

腫瘤離肛門口太近 得做永久性肛門

趙頌慈指出,對於罹患肛門癌的患者,永久性的人工肛門是目前外科手術的唯一選擇,但部分民眾認為人工肛門是要把原本的肛門挖掉後,做個永久性替代肛門,導致拒絕正規外科治療,因而延誤病情。趙頌慈說,人工肛門學名為腸造口,可分永久性和暫時性兩類,其中若腫瘤位置離肛門口太近,則需做永久性肛門。

術前同步化放療 肛門保留機會更大

趙頌慈進一步解釋,過去患者只能接受經腹部和會陰聯合切除手術,把肛門及直腸切除並建立永久性人工肛門,隨著醫學發展,透過術前同步化學、放射線治療,幫助腫瘤變小,加上手術的進步,提高了保留肛門的機會,但若為腫瘤併腸阻塞患者,因考量腫瘤近端的腸子已經水腫膨脹,恐有腸壁破裂風險,切除腫瘤後直接作腸道吻合,一旦術後癒合不佳,恐發生併發症,這時就得做暫時性人工肛門,以發揮保護作用。

趙頌慈提及,一些初期腸道吻合處有潛在癒合不良,或無法承受成形糞便通過壓力而發生滲漏風險的患者,也會作暫時性人工肛門,直到癒合,再進行手術關閉,糞便就可安全的從肛門口排出;只要維持良好營養,提升免疫力,降低術後感染,並促進腸道吻合處癒合,就可降低因滲漏再次手術以人工肛門替代的機率。

吻合處滲漏率比國外低 無癌五年存活率高

根據柳營奇美醫院的研究發現,351位患者中術後發生吻合處滲漏率為0.57%,比國外研究結果0.9%至3.5%低許多,經持續五年追蹤的研究顯示,無癌五年存活率有較佳;研究也指出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的患者比接受傳統剖腹手術的有較好的結果,此項研究成果也於今年六月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雜誌。

趙頌慈醫師表示,如何把腫瘤廓清乾淨、減少轉移及復發等,是醫療團隊手術中考量的第一優先,其次才考慮肛門是否保留;術前透過病患和家屬充分討論、考量患者身體狀況,才能減緩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承受的壓力,確保手術的成效與安全。

治療乾癬性關節炎不放棄 鋼琴老師重拾演奏樂趣

一名年僅20餘歲的鋼琴老師,長期飽受頭皮屑問題困擾,近期手指關節的紅腫疼痛也讓她在彈琴時感到吃力,頻繁求診都不見成效,直到奇美醫院皮膚科林旻憲醫師進一步檢查,才知道頭皮屑增多是因為頭皮長了乾癬,手指的紅腫疼痛源自於乾癬性關節炎;經過醫師的詳細解釋,患者這才驚覺手指關節不適,竟然與長年的頭皮屑症狀有密切關係。這位鋼琴老師在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之後,不僅乾癬和頭皮屑症狀明顯好轉,彈琴時手指更不再僵硬疼痛,也讓她重溫彈琴的美好時光!

延誤治療增關節變形風險 遵從336癬關防禦法則

「許多乾癬患者一開始都不知道乾癬不僅會影響皮膚美觀,也會讓關節不舒服。」收治該名患者的奇美醫院皮膚科林旻憲主任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失調的皮膚疾病,除了皮膚症狀外,約有3成乾癬患者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若放任疾病持續惡化,不僅關節無法活動自如,關節的外觀也會紅腫甚至變形。若本身是乾癬患者,當關節出現僵硬、紅腫與疼痛,且症狀持續一段時間仍未改善,甚至逐漸惡化時,就應提高警覺,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林旻憲主任指出,只要及早診斷並介入治療,就有機會預防及延緩不可逆的關節損傷,林旻憲主任並建議乾癬患者可以透過「336癬關防禦法則」自我檢測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的徵兆。336癬關防禦法則指的是:頭皮、指甲與皮膚皺褶處這3個部位出現皮膚病變、四肢關節有僵硬、紅腫與疼痛這3個症狀,應提高警覺並及早就醫,只要在6個月的黃金時間內進行治療,不僅可以有助於緩解症狀的不適,也能大幅降低關節產生永久變形的風險。

圖片

乾癬性關節炎治療三階段 主要治療不含類固醇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乾癬性關節炎有許多治療選擇。林旻憲主任提到,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也就是一般消炎止痛藥,針對尚未確診與症狀不嚴重的患者,醫師將開立此類藥物緩解不適。若患者經過專業評估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則會進入第二階段的免疫調節藥物治療,這類藥物可調整患者的免疫系統,並緩解患者的皮膚病灶,然而患者平均得經過3至6個月才能見到症狀的改善,也並不是每位患者都可見效。

中重度患者請醫師評估 可申請生物製劑

林旻憲主任進一步說明,患者經過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藥物治療後,若症狀仍未改善,對於此類中重度患者,醫師將評估患者的病況,給予第三階段的生物製劑進行治療。生物製劑如同免疫系統的標靶藥物,可以針對特定誘發乾癬性關節炎的因子進行治療,使關節症狀獲得良好控制,且於治療初期就有機會看到皮膚的明顯改善,建議患者就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選擇。

林旻憲主任也補充,診間曾有患者因為擔心長期吃類固醇會產生月亮臉等等副作用,而遲遲不肯接受藥物治療,經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用藥並不含類固醇之後,才安心接受治療,症狀也終於好轉。此外,許多患者常對乾癬性關節炎要到哪一科別就診抱持疑問,其實國內皮膚科與風濕免疫科都對乾癬性關節炎相當熟悉,在治療選擇上也有共識。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有賴患者與醫師密切配合,醫療團隊也會竭盡所能給予患者良好的治療與照護。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65歲長者4成聽損 恐增失智風險

退化性聽損發生年齡約從50歲開始,隨著年齡增長,大腦聽覺中樞退化,接收到的刺激減少,或因噪音刺激、疾病感染等外在因素導致聽覺器官加速老化,也恐影響活動意願甚至溝通力,提升失智風險,PSA華科慈善基金會執行長林龍森表示,中高齡者容易因聽損造成焦慮,導致社交活動減少,甚至引起失智,因此建議應將聽力篩檢納入免費健檢、老人健檢及整合性篩檢項目,透過及早發現就能及早介入治療。

全台137萬老人有聽損 高於WHO33%

根據PSA華科慈善基金會所公布高齡聽力篩檢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高齡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達40%,換言之,10個人就有4人耳不聰,75歲以上更是接近每兩人就有一人聽損,推估全台約有137萬的高齡失能性聽損人口,高於WHO的33%,報告中更指出,沒有醫療資源介入的聽損者後續追蹤比例僅3%,顯示民眾治療態度未很積極。

聽篩轉介率不到3% 高齡者主動就醫意願低

報告指出,目前符合申請身心障礙的聽障者,大約有44.3萬人,而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聽障者,僅有8.5萬人,差距很大,且大多數社區據點聽篩轉介率不到3%,顯示出民眾在沒有醫療資源介入下,主動就醫意願低。

高齡者易有聽損 應定期聽力篩檢

另外,報告也針對性別、地區及年齡進行統計,發現受檢的男性失能性聽損比例,比女性略高,且又以東部地區盛行率最高;林龍森表示,中高齡者容易因聽損造成焦慮,導致社交活動減少、甚至引起失智,建議將聽力篩檢納入免費健檢、老人健檢及整合性篩檢項目,透過及早發現就能及早介入治療。

高齡失能性聽損 醫:會使認知功能退化

亞東醫院人工耳蝸中心主任陳光超表示,高齡失能性聽損會使認知功能退化比正常聽力者加速30至40%,唯有透過早期檢測,及早使用聽力輔助設備,才能遠離退化性聽損問題,治療上,除了透過配戴助聽器改善,重度患者則需實施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建議中高齡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若發現任何異狀時,應積極就醫。

夏季食物中毒高峰 罪魁禍首就在這裡!

仲夏之際,如因食材保存或調理過程稍有不慎,容易提高食品中毒發生機率。臺北市衛生局統計,108年4月至6月共13件食品中毒通報案,較107年同期10件,增加3件,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或業者在調理食品應謹守,洗手、新鮮、生熟食分開、徹底加熱及注意保存溫度等五大原則,預防食品中毒。

吃這些高風險食物 當心毒素入肚

臺北市衛生局指出,食品中毒定義為2人或以上攝取相同食品出現相似症狀,病因大宗為病毒、細菌、天然毒。通常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是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而常被視為優良蛋白質來源的魚貝類等水產品,則更需注意組織胺、諾羅病毒等中毒風險。 組織胺藏在腐敗魚肉之中 謹慎保鮮烹調

臺北市衛生局說明,組織胺(Histamine)是在腐敗魚肉,如鮪魚、鯖魚、鰹魚、秋刀魚、沙丁魚等,常見的一種化合物,對熱安定,不易以加熱方式加以破壞,一旦產生就不易去除;一般說來,開放式、潮濕的存放空間,易使魚體受到腸內細菌污染,僅24小時內,便足以產生引起中毒的組織胺含量。

衛生局提醒,預防組織胺食品中毒,需注意調理條件,包括:於衛生良好環境確實以低溫或冷凍保存魚體、魚體解凍到烹煮間隔不超過2小時、以及足夠的烹調時間和溫度。此外,餐飲業者對於食材來源、處理流程、烹調器具、環境設備等,應確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

微創訓練中心 助力提升骨科醫療品質

骨科技術日新月異,活動式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是個嶄新的手術,然而目前並非所有的醫療院所皆有引進該換置技術,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骨科團隊成立「微創活動式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訓練中心」,院長顏家祺醫師表示,微創訓練中心將協助他院的骨科醫師快速、清楚了解關節置換所需技術、並提供技術臨床諮詢交流,讓骨科患者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及生活品質。

跨科別合作 提升復健效果

骨科主任醫師林威成指出,患者完成活動式半人工膝關節置之後,術後復建也是相當重要。骨科團隊也會同復健科團隊,將膝關節術後復健作了完整的修訂,而新的復健方式,將恢復更快、腫脹更少,也減少了抗血栓藥物的使用,達到加速復健的效果;因為患者不用輸血,也大幅減少感染及其他之併發症。

此外,針對部分患者有接受手術後傷口麻木的症狀,復健團隊亦發展了超音波導引之神經鬆解術,加上高張葡萄糖及自體高濃度血小板注射,解決部分患者術後腫脹、麻木的問題。

活動式半人工膝關節置換  上百例成功案例 

民生醫院於107年12月1日引入英式活動式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至今已完成上百例手術,術後復元成效良好。「微創活動式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訓練中心」將分享臨床實務經驗、藉由上百例的手術實務經驗中,將手術困難技術層層克服並且優化,且錄製相關教學影片及訓練教材,期以協助他院之骨科醫師快速、清楚的了解活動式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所需之技術,並且提供技術臨床諮詢及交流,提供其他院所骨科醫師至手術室觀摩及討論。

反覆腎結石 沒想到竟是「這裡」出了問題

50多歲的林太太,因為反覆腎臟結石,造成腎臟水腫併發急性腎盂腎炎、敗血症與急性腎功能衰竭,緊急住院治療。住院期間,醫師告知林太太,反覆腎臟結石的根本病因,可能與位在頸部的副甲狀腺有關,經過抽血檢驗以及頸部超音波掃描後,確定有右下副甲狀腺瘤合併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決定進行切除手術。高醫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主治醫師洪薇雯表示,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若作用到腎臟使尿鈣的再吸收增加,造成反覆性腎臟結石,進而引發泌尿系統感染甚至急性腎衰竭,若作用在骨頭,大量的鈣從骨頭裡面游離出來就會造成骨質疏鬆甚至骨折。

豌豆般副甲狀腺 維持血鈣濃度恆定

洪薇雯指出,俗稱「大頷胿」(大脖子),指的是腫大的甲狀腺,甲狀腺機能亢進即為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之一;副甲狀腺卻是較不為人知的器官,副甲狀腺緊貼在甲狀腺後方,也是一種內分泌腺體,總共有四個,大小如豌豆。

洪薇雯說,副甲狀腺的正常生理功能,是負責維持我們血鈣濃度之恆定,它會使得儲存在骨頭裡面的鈣游離到血液裡面去,並且促進腎臟腎小管對於尿液中鈣的再吸收,同時也會增加小腸吸收食物中所含有的鈣。總而言之,副甲狀腺會作用在骨頭、腎臟及小腸,使得我們血液中的鈣濃度上升。

血鈣過高 胃口欠佳、噁心、便祕等

洪薇雯解釋,若是副甲狀腺作用過強,就是機能亢進,會造成高血鈣的問題,在所有的內分泌功能異常的疾病中,發生率僅次於糖尿病和甲狀腺機能亢進,大約每十萬人口中每年有25至30人次,好發年紀在50至60歲間,女性比男性多,約2至3倍。血鈣過高,輕則胃口欠佳、噁心、便祕等腸胃道的症狀。

頸部深處長腫瘤 看不見也摸不著

洪薇雯強調,副甲狀腺位在甲狀腺後面,也就是頸部深處,即使有副甲狀腺瘤,看不到也摸不到,通常會被忽略而造成百變症狀的疾病根源。配合醫師詳細問診,並接受抽血檢驗,包括:副甲狀腺素之濃度、血鈣和血磷質,配合超音波檢查和核子醫學之閃爍造影檢查予以定位腺體異常位置。一經診斷,除了多喝水以緩降血鈣質,建議應盡早安排手術切除,可避免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對於身體健康的嚴重威脅。

癲癇別再咬湯匙 醫師教你這樣做

腦細胞活動異常 青春及中年各有發作高峰期

癲癇發作是由於腦細胞活動的異常,有可能已有腦部疾病存在,也可能腦部曾受到傷害,或是遺傳導致,但不少病人發作原因不明,發作高峰期就在青春期之前,在四、五十歲時也另有一個高峰期。

癲癇不一定倒地抽搐 還可能「斷片」

台灣癲癇之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施茂雄醫師指出,癲癇發作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一定會昏倒、抽搐、翻白眼、口吐白沫,不少癲癇患者在發作時,會不自主地做一些動作,發作過以後,又恢復回來,就算家人提醒,他也對這期間所發生的事情一點印象都沒有,臨床上成為自動症。

施茂雄醫師說,癲癇主要靠藥物治療,大概6到8成患者能在用藥後達到理想的療效,透過細胞膜電解質的平衡,也降低細胞之間的傳遞狀況,讓不正常放電不會傳遞到下一個細胞,進而降低細胞過度放電的情形。

有預感要癲癇? 安全躺下防重摔

若是癲癇突然發作,患者又曾有過癲癇發作的病史,且感覺身體有異樣,能預感等下可能會失去意識,可以就地蹲下或找個安全的地方躺下,只要避免突然發作時,筆直地摔下就好。

「移、勿、側、陪、送」 幫助癲癇患者

若要協助癲癇發作的患者,把握口訣「移、勿、側、陪、送」。「移」就是不要移動他,同時把周邊可能造成傷害的尖銳物品移開;「勿」就是不要強迫餵藥,這時餵藥也沒效,也不要勉強在嘴裡塞入不適當的東西,因為可能反而讓患者呼吸道受阻塞;「側」就是讓患者側臥,排出唾液,而不要產生吸入性肺炎;「陪」就是陪伴在側,等到癲癇結束,完全清醒,患者能自己處理狀況後再離開;「送」就是發作時間過長時,或是有意外的傷害,受傷、流血過多,再把患者送醫。

施醫師說,癲癇患者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疾病,並不是特別奇怪的病,就像發生在別的器官上的疾病:有些人是心臟病、有些人是胰臟疾病發展成糖尿病,而癲癇患者只是剛好發生在腦部的疾病。只要吃藥,不要讓腦細胞活動異常,就可以跟別人一樣過日子。

隱翅蟲來襲 看到「毀容怪客」時千萬別這麼做

看到身上有蚊蟲,直覺反應不是拍打就是用手撥開,不過看到外型酷似大螞蟻、具有刺激性體液的隱翅蟲千萬別順手拍打呀!每年夏天常出現症狀相同的病人,且皮膚上一定出現線狀痕跡、斑片狀及壞死性紅斑,有灼熱及刺痛感,在24小時左右開始出現水泡及潰爛情形。大千健康醫療體系康平診所皮膚科醫師蕭毓良表示,這種情形即是隱翅蟲皮膚炎。

隱翅蟲具趨光性 可穿越紗窗進家裡 隱翅蟲主要在夏季出沒且本身有趨光習性,夜間會飛到有燈火的地方,再加上體型小,可穿過一般家庭門窗之紗窗,因此除了在山區及郊區會出現,也容易在住家中被發現。隱翅蟲皮膚炎不是因為蟲螫咬人體所導致,而是蟲體內含有刺激性毒素「隱翅蟲素」造成的,當隱翅蟲在皮膚上爬行時,會從關節腔分泌出隱翅蟲素,引起皮膚病變,造成線狀痕跡;若被打死或壓碎時,則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產生嚴重的過敏及灼傷,皮膚隨即會發生刺痛、紅腫、水泡與糜爛;若手指有沾到毒液,又再去碰觸到其他部位的皮膚,就會擴大病灶的範圍。在適當的照護下,約3天左右水泡會乾燥結痂,一週後傷口會脫屑癒合,如果未適當處理,像是搔抓或弄破水泡、亂塗藥膏、以不當之溶液及藥劑洗滌,可能造成細菌感染或全身性的過敏反應,甚至留下疤痕。

遇隱翅蟲2招緊急處理:不拍打、用吹的 遇到隱翅蟲時該如何處理?醫師提醒,隱翅蟲不會咬人,但最怕皮膚碰到它的體液,因此若發現身邊出現隱翅蟲,只要搧走、吹走即可,切記用手拍打;如果不小心沾到蟲液,應用大量清水沖洗且儘速就醫,以免傷口紅腫後留下疤痕。

落實自我保護措施 降低蟲液接觸到肌膚 蕭毓良醫師表示,除了在戶外容易接觸到隱翅蟲之外,不少案例是因隱翅蟲跑進家中臥室,一覺醒來才發現皮膚出現潰爛,因此建議民眾: 1)就寢前檢查床鋪是否有隱翅蟲。隱翅蟲有趨光性,就寢時儘量關燈。 2)在戶外活動時要穿著遮蔽性衣物,以避免隱翅蟲侵襲。 3)看到隱翅蟲不要用手打死,最好用口將蟲子吹走,以免接觸到大量的蟲液。 4)若不慎沾到蟲液,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沖洗乾淨,並立即就醫。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