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擊退夏日高溫 這樣吃有用嗎?

又悶又熱的夏季,高溫曬的昏頭,汗流浹背的感覺,甚至讓人覺得煩躁。大部分人會選擇吃冰、喝涼飲消暑,但反而讓身體愈來愈燥熱,增加體內濕氣。體內的濕氣高,就容易感到疲倦、沒有食慾、臉部常出油、排便黏膩等症狀。想消暑要用對方式、吃對食物,才能有效消暑還能補充營養、提升食慾。

喝手搖飲 小心越喝越渴 炎炎夏日中,飯後來杯手搖飲幾乎是酷夏的必備消暑「涼」方,但含糖飲料不但無法解渴,小小一杯飲料更隱藏巨大的健康危機。鑑於我國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上升趨勢明顯,科學實證已充分指出「糖」對健康的危害,國民健康署新版國民飲食指標草案顯示,若以健康體重50-60公斤的成人、輕度工作者,每日所需熱量約1500-1800大卡,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150-180大卡,即37.5-45公克的糖。且多數人整日窩在冷氣房或喝冰水消暑,也都可能造成氣管收縮,引發氣喘發作,務必小心飲食習慣。

6大消暑方式 陪你度過酷暑 1)注意水分補充和散熱。 2)生活環境宜清涼,盡量不要在烈日室外待太久。 3)穿著則以清爽通風、吸汗的材質為主。 4)飲食以清淡為主,避免油炸、辣等重口味。 5)適量食用消暑食物,例如綠豆薏仁湯、銀耳蓮子湯、檸檬水、綠豆湯、苦茶、仙草茶、水梨、絲瓜、冬瓜、苦瓜、百合、高麗菜、地瓜葉、黑木耳、椰子水、小黃瓜、哈密瓜、綠茶。 6)中醫生脈飲益氣茶:黨參3錢、麥門冬5錢,五味子1錢,也可加黃耆3錢、紅棗3至5顆等,水煎代茶飲。

適度攝取清熱、瀉火、解渴、利尿等功效食物,可以預防中暑,但是易腹瀉者、潰瘍性胃病忌用或少用性涼冷的食材。每個人身體狀態不同,應視個人身體情況取決食物,避免造成身體負擔。醫師提醒薏仁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會促使子宮收縮,建議孕婦禁食。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雙腳乾癢、小水泡 原來是「香港腳」惹禍

一名張先生因整天在悶熱的環境工作,腳底不僅又悶又濕,甚至奇癢無比,就連腳趾縫或腳底、腳掌邊緣乾裂外,還出現小水泡,雖拿外用藥擦,仍反覆發作,影響日常生活;臺中慈濟醫院藥師劉凡瑀指出,張先生屬於合併型的足癬症狀,治療上通常以塗抹抗黴菌藥膏為主,需塗藥二到六周以上,但治療時間仍依患者嚴重程度有所差異。

擺脫香港腳 藥膏塗抹有訣竅

劉凡瑀說,香港腳是頑強、傳染率高的黴菌引起,尤其特別容易滋長在悶濕且溫暖的環境;出現香港腳時,可能會有腳趾型、乾燥角化型、水泡型、潰瘍型等四種臨床特徵,且有時可能合併出現或連續發生。

劉凡瑀藥師進一步解釋,藥膏塗抹時也有訣竅,建議應塗抹於涵蓋病灶外圍二公分的正常皮膚,且要以按摩方式幫助皮膚有效吸收,擦完藥後須立即用肥皂洗手,避免黴菌傳染,即使看似有改善,仍不可自行停藥,得遵循醫師指示走完整個療程,才能真正避免皮膚黴菌孳生,有效根治香港腳。

足部衛生4原則 遠離香港腳

除了透過治療,平時保持個人衛生也是關鍵,民眾可掌握保持乾燥、勤換洗、選舒適以及不赤腳等足部衛生「4原則」,也就是保持雙腳乾燥,勤勞清洗襪子,選擇吸汗佳的襪子以及透氣性佳的鞋子,最後則是在公共場所不打赤腳;林巧容醫師提醒,出現香港腳時,得先確認自己屬於哪種足癬型態,配合藥師指導正確擦藥,掌握足部衛生四原則,就能儘早擺脫香港腳困擾。

血便不一定是痔瘡 潰瘍性直腸炎也會引起

47歲莊女士,因血便至腸胃科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痔瘡及直腸發炎,先給予藥膏與塞劑,症狀仍不見改善,持續解血便,並伴有腹瀉、偶而便祕、下腹疼痛,再次回診,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一毅發現,莊女士直腸部份黏膜紅腫發炎,並有多處潰瘍及黃色分泌物,配合臨床症狀確認為潰瘍性直腸炎,經口服藥與塞劑,症狀明顯改善。

中年人易好發 男女比為1.6:1

陳一毅指出,潰瘍性大腸炎屬於非特異性發炎性腸炎的一種,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人,男女比為1.6:1。台灣的發生率雖低於歐美,但是最近十年每年發生率明顯增加,其中潰瘍性直腸炎佔潰瘍性大腸炎中的20-55%,有10%的患者在5年內會逐漸向上延伸為潰瘍性大腸炎。

陳一毅說,潰瘍性直腸炎好發的原因並不特定,可能是環境、免疫機能、腸胃菌落及遺傳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致病機轉不明確,疾病治療緩解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治療以藥物為主,如止瀉、抗發炎反應之塞劑、洗腸液、皮質類固醇等,若內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併發症、癌症病變才會考慮以外科手術治療。

症狀易混淆 長期追蹤莫輕忽

陳一毅提到若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變多、帶血、腹瀉、大便解不乾淨等,這些症狀與痔瘡、克隆氏症、偽膜性大腸炎等疾病症狀相似,需經追蹤診斷,才能鑑別。

陳一毅醫師強調,除了患者病史及糞便檢查外,透過直腸大腸鏡檢查有無黏膜發炎及出血反應,以及病理切片顯示是否為非特異性發炎反應來診斷;而潰瘍性直腸炎雖比潰瘍性大腸炎產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低,但仍無法排除有惡化的可能,需於門診長期追蹤為宜。

這顆「無線膠囊」無痛檢查 治療胃頑疾  

胃食道逆流疾病是現代人常見之消化道疾病,台灣的盛行率從5%至24.6%之多,據統計,臨床上約有三分之一胃食道逆流疾病患者,在使用二個月以上的陽離子幫浦阻斷劑治療後,症狀仍無明顯改善,稱為頑固型胃食道逆流疾病; 臺北榮總內視鏡中心王彥博醫師表示,目前已有無線食道酸鹼膠囊檢查,能更準確的診斷及適當治療。

傳統食道酸鹼值檢查 導管易致不適感 王彥博指出,傳統食道酸鹼值檢查為24小時,需將一條細小導管,經鼻腔將管線置放於食道上,定位於適當位置後,將導管連接到一台手掌大的小型電腦,以測量食道中的酸鹼值,進而評估胃酸逆流情形以及逆流與患者症狀之關聯;同時可檢測食道電子阻抗功能,更詳細的評估反流到食道物質的成份與方向。部分病人的感覺敏感,無法忍耐導管帶來的不適感,導致無法完成檢查;或在檢查中,沒有明顯逆流症狀,無法反應出平時不舒服的情形,都會影響到食道酸鹼值檢查的結果。

無線食道酸鹼膠囊檢查 診斷治療更精準

為提升食道酸鹼值檢測精準度及胃食道逆流治療效果,減少病人檢查的不適及恐懼感,臺北榮總內視鏡中心率先引進96小時無線食道酸鹼膠囊檢查,將酸鹼測定膠囊放入下端食道,並固定於食道的黏膜上,透過膠囊偵測到的食道酸鹼值,以無線傳輸的方式,傳送資料到體外的接受器中,最長可執行96小時的食道酸鹼檢查。

盧俊良主任指出,在檢查過程中,患者可維持正常的生活模式與飲食情形;而醫師也可以根據患者食道酸鹼值結果與症狀與作息記錄,評估患者不適之原因;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胃食道逆流疾病患者,也可在檢查中,依醫師指示服用相關治療藥物,以協助診療。

差點以為是老年退化! 原來是「副甲狀腺亢進」

日前68歲林奶奶來到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求診,抱怨近期疲勞、反應差並且感覺許多退化現象,這些都是常見的高齡老化現象,然而林鴻安醫師仍然為林奶奶安排抽血及頸部超音波檢查,才發覺林奶奶的副甲狀腺有顆約2公分腺瘤,會診外科醫師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

副甲狀腺亢進 內分泌疾病易被忽略

林鴻安醫師指出,常聽到甲狀腺亢進,相較之下副甲狀腺較不為人知,其實副甲狀腺就緊貼在甲狀腺後方,總共有四個,分布於頸部左右兩邊上下共兩對,每個形狀為扁圓形小體,副甲狀腺也是一種內分泌腺體,其大小如豌豆,也就是在甲狀腺左右葉後面的上緣和下緣各一個。

症狀易被誤解 嚴重可致死

林鴻安說,由於副甲狀腺亢進的症狀並不明顯,通常是容易沮喪或者疲倦、骨骼疼痛、易口渴、肌肉無力、噁心、便秘、高血壓等,約有50%的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無症狀,因而容易被忽略,被誤解為老化、退化或是失智等。當鈣離子過高、磷離子過低且副甲狀腺素過高時,導致副甲狀腺亢進,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衰竭、昏迷、死亡,應提高警覺進一步做詳細檢查。

摘除手術成高功率高 併發症低

林鴻安進一步解釋,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分為原發性、次發性、三發性和假性四種,如果病人的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合併明顯的症狀,會建議摘除副甲狀腺,手術成功率高達95%、併發症很低。林鴻安醫師提醒若出相關症狀,盡速到醫院尋求專科醫師診治。

孕媽咪這樣做 成功擊退腰痠與乳腺炎

孕期中的媽咪因為孩子的重量,容易造成腰痠背痛,或哺乳期間因為塞奶造成乳腺炎,花蓮慈濟醫院物理治療師王韻涵建議,孕媽咪只要運動動作正確,也是可以多動;產後有些媽咪會有乳房腫脹,甚至乳腺炎等問題,婦產科病房護理長林嘉慧表示,產後可補充卵磷脂與避免高脂食物來預防乳腺炎,也可利用親餵或擠奶,以減緩乳房疼痛。

透過呼吸運動 強化孕媽咪骨盆底肌

許多孕媽咪擔心運動會傷害到寶寶,物理治療師王韻涵指出,只要做得正確,不需太過擔心;像是呼吸運動,透過用力呼吸、可幫助活化骨盆底肌,增加腰、腹部的血液循環以及腸胃蠕動,減緩腰部酸痛,另外也可藉著扶椅子或雙人搭肩的方式,緩緩向左右微蹲搖屁股,有助於強化骨盆底肌,改善漏尿、腰痠等問題。

王韻涵表示,骨盆底肌會隨著寶寶的重量增加,使得媽媽明顯感覺腰越來越痠軟無力,透過簡單的運動能增加骨盆穩定性,減緩不適;物理治療師蔡子涵也提醒,孕媽咪在運動時要注意適時補充水分,穿著合適的衣物運動較佳,懷孕一到三個月的第一孕期媽咪們避免體溫過熱,勿超過三十九度。

預防乳腺炎 產後可時常親餵或擠奶

產後的媽媽們擔心脹奶、乳房腫脹,甚至乳腺炎等問題,林嘉慧指出,除了從產前挑選舒適且尺寸適當的內衣,懷孕37週後,可試著輕壓乳頭,增加乳頭韌度;產後則可透過親餵,或常變換餵奶姿勢、充足休息等,或補充卵磷脂與避免高脂食物來預防乳腺炎,若乳房仍感到腫脹疼痛,這時可利用親餵或擠奶,以減緩疼痛;林嘉慧提醒,若乳房疼痛現象仍無法改善,甚至出現局部發紅、疼痛的硬塊,甚至發燒,應盡快接受治療。

婦產部醫師陳萱呼籲,媽媽們不用太過擔心,醫師將會針對狀況開立孕產婦可使用的藥物,不會影響到寶寶健康,媽媽們要放鬆心情,開心迎接新生命到來。

AI醫療大耀進 北醫啟動醫療區塊鏈平台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包括人工智慧(AI)、區塊鏈、雲端運算、醫療物聯網以及5G等逐漸抬頭,為了完善將科技與暸照護結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打破傳統照護模式,提供民眾更完整與科技化的照護方式;院長陳瑞杰表示,2018年北醫啟動健康醫療區塊鏈平台,透過區塊鏈技術的智鏈護照,不僅提升轉診服務,也整合個人健康照護資料,達到資料安全性且保障個人資料隱私的目標。

人工智慧產學醫研聯盟平台 供全球醫師交流

陳瑞杰指出,民眾只要申請智鏈護照後,就可利用APP登入個人私鑰,取得完整病歷資訊,也能同時授權給其他醫院及診所醫師瀏覽,讓機構間轉診無須返院申請病歷;陳瑞杰說,北醫附醫今年獲得科技部補助成立「婦幼精準醫療與人工智慧產學醫研聯盟」,透過醫療交流平台,各大醫療機構能上傳特殊或經典病例,提供全球醫師學習,照福更多病患。

版iTPASS上線 量身打造智慧醫療服務

陳瑞杰院長說明,透過結合最新的虛擬實境VR技術,將達文西手術過程全程紀錄,真實的傳達給手術房外的醫師進行學習與觀摩,不只如此,近期也推出新版APP「iTPASS」,突破過去實體健保卡及紙本申請單就醫服務模式,民眾只需下載APP,就可享有專屬健康管家提供的量身打造全方位服務; iTPASS是由高安全度的區塊鏈技術設計,去中心化且加密技術,使民眾擁有安全且即時完整的個人病程查閱平台。

AI智能照護 有效加速醫療團隊效率

為了省去人工紀錄,且能遠距及時性的掌握病人生理數據與各項病歷資訊,北醫附醫院內自行研發,發展全天候的AI智能照護,不僅能加速醫療團隊效率,更能提升對於重症病患的照護工作;陳瑞杰補充說明,在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展開跨界合作後,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能提早做出敗血症預測,使醫療團隊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正確處置,未來可望持續透過醫療科技的進步,幫助更多需要協助的病患。

7旬翁主動脈瓣狹窄 TAVI手術救一命

一名71歲阿公,平時身體硬朗,月前突然喘不過氣,就醫檢查隨即被送至加護病房治療,經診斷為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且主動脈鈣化嚴重,造成心臟衰竭、肺部積水,發出病危通知,但因無法進行傳統的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所幸經轉院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後,緊急安排TAVI手術,手術成功,病患不到半個月也能順利下床走動,也讓患者女兒直呼這是最好的父親節禮物。

免開心微創手術 高齡重症瓣膜患者新福音

根據統計,出現絞痛、昏厥與心衰竭等症狀時,患者平均存活率只剩2至5年,若合併其他多重器官疾病,平均一年存活率只剩50%,因此一旦症狀出現就需手術治療。

高醫外科部部長郭耀仁指出,傳統治療上,以開心手術為主,但不僅會使心臟暫時停止,術後傷口也大,所幸目前已能透過免開心臟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入術(TAVI)取代,不僅風險小,也因為傷口小復原快,是高齡重症瓣膜患者的一大褔音。TAVI手術透過在鼠蹊部畫開一道不到1公分的小傷口,從股動脈置入導管,植入支架瓣膜,取代原有瓣膜的功能。

高醫TAVI團隊 成功完成60例手術

郭耀仁說,高醫執行免開心臟的TAVI手術,不僅是南台灣率先實施,團隊更是由心臟血管外科、心臟內科、影像醫學科、麻醉科等團隊共同組成,也為手術建置了一套標準化流程,自2013年12月開始施行後,至今已成功完成60例,術後30天的死亡率為零。

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謝炯昭呼籲,隨著年齡增長,心臟瓣膜容易出現鈣化且嚴重狹窄,會促使血液運送困難,增加心臟工作量,導致心臟衰竭,患者走路或運動時,就會感到胸悶胸痛,嚴重時甚至無法平躺,且因呼吸困難得插管治療;若有任何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治療,經過詳細評估,透過TAVI手術,可望有助於解決該病症。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