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外型變大如史瑞克 肇因「這個」出錯啦

大手、大腳,整個人宛如「史瑞克」般巨大,當心恐是肢端肥大症作祟!35歲汽車鈑金工人阿坤,阿坤因高血糖症併發酮酸中毒到該院就診,檢驗發現糖化血色素18.6%(正常值

老菸槍注意! 小心罹柏格氏症恐截肢

一名49歲有30年菸癮的男子,日前因右小指壞死而截肢,確診為柏格氏症,沒想到近日又因大拇指發黑,再次赴醫院就診;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黃振銘表示,診間也曾有名30年的老菸槍婦人,歷經2次的截肢手術後,住院期間仍忍不住跑到醫院大樓外抽菸,後來又因手指頭發黑再回到醫院報到。

菸癮難戒!罹柏格氏症 截肢後竟抽菸

黃振銘指出,出現柏格氏症初期,因末梢血流下降,容易有傷口且不易癒合,外觀像是手腳被凍傷,指末端會出現瘀青、發黑等現象,但多數患者通常不以為意,直到演變至腫脹、發紺才就醫。黃振銘說,柏格氏症也就是閉鎖性脈管炎,主要因抽菸者長期吸入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質所導致,不僅會造成血栓阻塞、血管狹窄等,還可能因四肢末梢血管缺血,得面臨截肢。

柏格氏症男性居多 癮君子要小心 

黃振銘解釋,因柏格氏症影響的是中小型的血管,病症除了發生在手指的末梢,像是膝蓋以下也較為常見,另外生殖器的末梢也可能發生,根據國際醫學文獻上,確實有因此導致陰莖切除;目前醫學界雖對柏格氏症了解並不多,加上伯格氏症與菸齡無關,但患者共同特徵就是有吸菸史,且發病年齡多為35歲至55歲間,又以男性居多。

不管香菸、雪茄,或近年流行的電子菸,都含有尼古丁成份,長期吸入就可能因此誘發疾病;黃振銘醫師呼籲,抽菸不僅會引起心臟血管疾病、中風,也可能造成肺癌、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嚴重還可能面臨截肢,因此若能儘早戒菸,就能降低罹病風險,為自己健康多份保障。

新生兒接種疫苗 不讓小孩當「肝苦人」

結婚10年的小苹媽咪,殷切期盼能孕育 下一代,竟在孕婦檢中第一次赫然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表面抗原(s抗原)陽性,e抗原陰性)。為了讓寶寶免受B肝的威脅,除了跟醫師討論是否在懷孕過程用抗病毒藥物降低肝炎病毒量之外,也決定在孩子出生24小時內及早自費給予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接種,做好全面阻絕母嬰傳染問題。財團法人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表示,從108年7月1日起,母親為B型肝炎帶原(s抗原陽性)之新生兒,包含e抗原陰性者,都是公費HBIG的受益者,不論嬰兒出生體重或早產,都應在24小時內儘速接種。

母體垂直感染B肝 嬰「猛爆性肝炎」風險大

肝病一直是台灣常見的重大疾病,嬰幼兒因為免疫系統發育尚未成熟,容易感染肝炎病毒,肝炎患者多在兒童時期被傳染。而自75年7月起,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預防接種計畫,兒童帶原率已由政策實施前之10.5%降至0.8%以下;另孕婦之表面抗原與e抗原陽性率,亦逐年下降,分別由原來的17.5%與7%,下降至2018年之5%與1%以下。

研究也顯示提供母親為s抗原陽性e抗原陰性之新生兒接種HBIG,該族群幼兒慢性帶原之比率可以減半(由0.29%降至0.14%),能再降低嬰兒發生猛爆性肝炎的風險。

阻絕母嬰感染 公費HBIG實施對象擴增

財團法人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表示,過去政府提供公費HBIG只給予最高傳染性的B型肝炎帶原(s抗原及e抗原雙陽性)母親之新生兒,但因s抗原陽性,e抗原陰性之B型肝炎帶原母親的子女如感染B肝病毒,其急性與猛爆性肝炎發生率高於一般嬰兒。因此,母親為B型肝炎帶原(s抗原陽性)之新生兒,包含e抗原陰性者,不論嬰兒出生體重或早產,都應在24小時內儘速接種。

遠離兒童肝炎 防疫從小下手

臺大醫院張美惠教授呼籲,A型及B型肝炎疫苗是目前兩種最重要,小朋友一定要施打的疫苗,預防B肝,B型肝炎s抗原陽性母親之寶寶出生24小時內,應儘速注射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第1劑B型肝炎疫苗,並於出生滿1個月及6個月時依序完成第2劑及第3劑接種,當寶寶滿12個月大時,則應接受B型肝炎標記血液篩檢,以了解是否感染B型肝炎或未產生抗體,且定期追蹤檢查,確保健康。

C肝口服新藥、基層診所助陣 「全篩全治」住遠免驚

怕副作用 他保守治療C18年未癒

43歲的吳先生,早在25歲就檢查出罹患C型肝炎,平時工作容易覺得疲倦,聽說C型肝炎干擾素治療副作用大,深怕影響工作,選擇吃中藥吃了18年,直到最近新型口服C肝藥出現,他才鼓起勇氣接受治療。吳先生說,服藥三個月,過程中沒有出現不舒服、或是副作用,照常工作,工作過程中也不會因藥物治療而感到疲倦。

南市府推「行動醫院」 篩治偏鄉C肝患者

台灣C肝患者約有40萬人,如不接受妥善治療,3成患者恐怕會發展成肝硬化、肝癌,而偏鄉醫療資源匱乏,早期醫療器具消毒不完全,導致C肝病毒的傳播,臺南將軍區C肝盛行率曾經高達7成,形成「C肝聚落」。

臺南市肝病防治協會鄭斌男理事長指出,為了更方便病人直接在當地診所或是醫院直接治療,臺南地區有一些醫院會有外展門診行動醫院,讓居住地區較偏遠的民眾,不用大老遠跑到醫院,也可以在社區住處當地進行治療。

C肝口服新藥放寬健保給付 治癒率達97%

衛福部提出2025年消滅C肝,政府也積極推動相關政策,除了醫療院所,也提高偏鄉地區篩檢及基層診所篩檢計劃, C肝口服新藥健保給付條件也放寬各期別肝纖維化都能治療,醫界更有信心全面消滅C肝。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高嘉宏會長表示,在C肝高度盛行區,民眾如果過去有高風險行為,就可以就近消化科系診所做抗體的篩檢,一旦發現之後,馬上就可以接受藥物治療。目前C肝治療都是用全口服藥物,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副作用,療程僅需三個月,治癒率可以高達97%以上。

桃園市診所協會蕭敦仁理事長補充,今年健保放寬給付限制後,C肝抗體陽性的患者再也不需要等半年,或是有肝硬化,才能接受治療。假設民眾懷疑自己是C型肝炎帶原者,可以就近尋求較信任的消化系專科醫師,檢測測一下病毒量,若有罹病,馬上就可以接受完整的治療。

「全篩全治」 基層院所也能完整治療

配合2019年世界肝炎日,醫師們宣導「全面篩檢、全面治療」,隨著偏鄉「行動醫院」及基層診所的加入,取藥、回診更方便,呼籲民眾可以善用臨近診所資源,不需舟車勞頓前往大醫院也能接受完整治療,早日遠離肝病之苦。

爆菊影響房事?! 藥師分享有「痔」無恐撇步

一名30歲出頭男性因房事不順,多次前往藥局購買壯陽藥,期盼能重振雄風。藥師見他才正值壯年就有此需求,不禁關切,一問之下,才發現這名男子是因為放任痔瘡出血,引發慢性貧血,持續好幾個月下來,竟連性功能都受到影響。藥師建議男子使用口服靜脈活化劑一個禮拜解決痔瘡問題,痔瘡好了,「不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痔瘡其實是一種靜脈曲張 患者難為情不敢就醫

讓人坐立難安的痔瘡,是許多人說不出口的痛。痔瘡初期症狀多為肛門搔癢或便秘,「很多人都很會忍,拖到都流血了,實在疼痛難耐,才願意尋醫求診。」連鎖藥局藥師余和泰指出,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纖維攝取少、飲水不足導致便秘,再加上長時間久坐,都使得痔瘡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深受痔瘡問題所苦的年輕族群,大有人在。

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其實痔瘡就是靜脈曲張的一種,都是久站久坐使得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血管擴張變形的疾病,只是病灶部位不同,若發生在腿部,即稱為靜脈曲張,而若發生在肛門附近,則為痔瘡,讓多數患者羞於求診。

口服靜脈活化劑 解決痔瘡新選擇

余藥師分享,一般民眾面對痔瘡發作,容易因為覺得難為情,不想到醫院排隊求診,大多是到鄰近藥局購買藥物。通常建議患者可使用外用藥膏,如類固醇及局部麻醉劑等成分來減少疼痛;並搭配口服靜脈活化劑來確實解決肛門的靜脈曲張問題,其成份為來自天然日本槐樹的萃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的效果,可對症下藥,透過增加血管張力,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症狀的速度較其他口服藥快速,三到六天就能改善急性痔瘡所帶來的不適,若持續服藥一個月以上,腿部靜脈曲張的問題也可得到緩解,口服靜脈活化劑讓靜脈曲張的問題再也不是只能治標。

改善痔瘡除吃藥外 改變飲食才能有「痔」無恐

余藥師建議患者,若處於痔瘡急性發作期,除尋求藥物改善症狀外,還可使用免治馬桶、減壓坐墊等器材,降低患部受到刺激的次數,以減少不適;同時也提醒民眾,即使有藥物幫忙,還是得透過改變生活飲食習慣,才有機會徹底根除痔瘡問題。

台牙材「螞蟻對大象」 牙醫盼整合產業鏈

「牙材賣出去,把病患帶進來!」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和外貿協會等團體日前舉辦「台灣牙醫醫療服務國際行銷啟動記者會」,期盼台灣醫材輸出國外,也吸引國際牙病患者來台就醫。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產業發展委員會主委黃啟祥表示,台灣醫材廠與國際大廠相比如「螞蟻對大象」,期望政府整合產業鏈,減少競爭劣勢。

牙材市場估3百億美金 台廠規模小居劣勢

全球牙科醫材市場預估2020年將達3百億美金,黃啟祥受訪時指出,台灣醫材比較有規模、制度的時期是2007年,當時政府為幫助傳統產業升級,例如輔導螺絲廠轉型做人工牙根,吸引許多廠商在路竹科學園區成立聚落。

但黃啟祥分析,醫材產業和IC產業不同,其研發、認證、臨床測試的時程較長,因此從研發到臨床實際運用至少費時7-8年。然而,台灣廠商整合不利、規模較小,「本土大廠資本額2-3億,無法與國外大廠資金高達52-53億相比,好比『螞蟻對大象』。與國外大廠較量時,處於劣勢。」

而韓國已使用國家資本扶植醫材產業,台灣政府卻還沒有具體政策。在此困境下,黃啟祥提到,仍有台灣醫材廠商靠己力突破困境,將上下游各產業鏈整合為一間大公司,與國外大廠競爭,甚至有廠商已經在國外站穩腳步。

政府竟無產業數據 牙醫公會要推白皮書

如何協助台灣醫材邁向國際?黃啟祥舉例,牙醫全聯會運用國際人脈,在牙醫師交流場合,帶著台灣廠商去尋求合作,幫助本土廠商與外國牙醫全聯會搭橋,近1-2年已有一些成果。

為助台廠整合,牙醫全聯會成立產業發展委員會,協助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收集全台醫材產商的資料,統計產值、廠商數量、資本額、員工數、營業額、國家認證等數據,目前已整理180家廠商資料,希望年底推出產業政策白皮出書。

委員會也試圖建立臨床和產業的平台,進行更多臨床測試說服醫師,增加亞洲醫師對台製產品的信心,並補足產業鏈缺口。

螞蟻對大象 台廠整合仍有得打

至於中國市場情況?黃啟祥表示,中國市場難度較高,包括法規、臨床測試費用高昂等,不過也已有4-5家大廠朝中國西進,已經有許多拿到許可證,在中國上市,有一定市場潛力。

「台灣多為單一廠商,要思考如何打群架,國外廠商雖是大象,我們小螞蟻組織起來還是有得打。」黃啟祥說,台灣醫材產業規模雖然較小,但獲利仍然可觀,希望台灣政府盡早釐清產業策略。

「小小鳥」腫成兩倍大 原來是細菌惹的禍

南投一名3歲男童,週末全家外出遊玩,返家後小孩反應小小鳥好痛,母親一看發現男童生殖器腫了兩倍大,嚇了一跳,趕緊帶至泌尿科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男童是因為包莖所引發的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經治療後已逐漸消腫。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泌尿科李昇平醫師表示,夏季炎熱潮濕,再加上包莖的緣故,泌尿道易遭到細菌感染。

男童多有包莖 濕熱易遭細菌感染

李昇平指出,大部分男童有包莖的現象,即包皮是緊包住龜頭的,但這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改善。最近可能因夏季炎熱潮濕,再加上包莖的關係,清洗不易,造成細菌感染。當感染引起龜頭包皮炎時,可能會出現包皮紅腫、疼痛,甚至從生殖器流膿等分泌物。

是否割包皮? 反覆感染時求醫審慎評估 

看著家中寶貝因為疼痛而哭鬧,身為家長相當不捨,希望能趕緊改善發炎的狀況,甚至詢問需不需要進行割包皮手術。李昇平說,治療的部分除了使用抗生素治療外,會配搭局部藥膏塗抹,待孩子包皮開口較鬆之後,再輕輕的將包皮往下推出來用清水沖洗,通常就會改善發炎的狀況。

李昇平提醒,若沒有經常反覆性的感染,不太建議手術治療,因為小朋友手術多需全身麻醉,風險較高。若孩子一年出現超過兩次以上的感染,可至門診在專業的醫師評估下,討論相關的治療安排。

用量繞台6圈 痠痛貼布這樣用更安全 

不少人有痠痛問題,會自行到藥局購買痠痛貼布,藉此舒緩痠痛。健保署統計使用痠痛貼布人數與件數逐年增加,民國2017年健保門診近72萬人使用非類固醇類痠痛貼布,全年開立7100多萬片,處方痠痛貼布1年的量全部相加,竟然能繞台灣6圈。

痠痛貼布正確用五原則

要如何正確使用貼布,才能安全、有效的改善症狀?食藥署祭出一帖「痠痛貼布正確用五原則」,助大家揮別痠痛。

原則1)購買前應諮詢醫藥專業人員並詳閱說明書 市面上痠痛貼布種類眾多,可分為含水楊酸鹽(消炎止痛功效)、薄荷(涼感型貼布)、辣椒素(溫熱型貼布)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等成分,各種原因所引發的疼痛不盡相同,在治療方式和使用藥物上都有差異,購買前應詳細諮詢醫藥專業人員,使用前也要先詳閱說明書,了解所使用藥品的注意事項。

原則2)併用口服止痛藥或其他藥品,需先諮詢醫藥人員 若正在使用口服止痛藥或其他藥品,合併使用痠痛貼布,可能會發生藥品交互作用或重複用藥等疑慮,應先諮詢醫藥專業人員意見。

原則3)一次用一種,使用勿超量 痠痛貼布內含的成分,會經由皮膚吸收而產生作用,應須避免同時使用多種止痛方式,若是吃的、擦的、貼的一起用,因每個藥品的效果與持續時間不同,可能會造成過量使用的危害,所以要記住一次用一種才安全。此外,記得貼布不要一次貼太多,如:手、腳、肩膀及背部同時貼,也會造成藥量吸收過多,產生副作用並增加肝腎負擔。

原則4)不要貼太久 使用時要注意痠痛貼布的使用時間,並不是貼越久越有效,通常以4至6小時為宜,不宜超過6小時,長時間使用,不僅藥效已經減弱,還會讓皮膚不適、起疹子等造成皮膚負擔。

原則5)小心注意皮膚狀況 在黏貼使用時,可選擇身體較無毛髮且平坦的皮膚位置,皮膚先用清水洗淨,擦拭乾燥後,將貼布黏貼皮膚上,並用手掌按壓約30秒至完全附著在皮膚上。若有濕疹、傷口、潰瘍等部位,應避免使用貼布;使用後若有紅腫、發癢與起疹子等過敏現象,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就醫診治。

食藥署提醒,民眾在就醫領藥或至藥局購買藥品時,可多諮詢醫藥專業人員有關藥品使用的相關資訊,使用前也要詳讀藥品說明書並遵循使用,以發揮藥品最佳效果,避免發生不良反應,如果症狀未改善或有惡化情形,則應立即停藥就醫。對於姿勢不良所造成的痠痛,雖然可以用痠痛貼布緩解,但最重要的還是改善生活方式,維持良好的姿勢、適當的運動與適度的休息喔!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