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梅雨季來臨! 酸雨致禿頭「以訛傳訛」

梅雨來了!落髮患者臉也綠了!5月已進入初夏,炎熱感開始出現、午後陣雨頻繁、水氣增多,民眾開始要適應30度左右的高溫天氣。台灣氣候終年潮溼高溫,尤其5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梅雨季節更是濕熱,這便是落髮患者「三千煩惱」的開始,尤其在白天大氣光化學反應後,午後臭氧濃度明顯飆高,甚至衍生懸浮微粒的問題。所以人人一把小雨傘,就是擔心一不小心淋了雨,回家後頭髮直直落。

到底淋雨會不會掉頭髮?

植髮醫師沈志龍說明,其實淋雨禿頭是人們長期以訛傳訛的錯誤迷思,雖說雨水中有不少懸浮微粒,但是濃度通常處於「對人體無害」的範圍,並不會造成落髮。

沈志龍醫師解釋,在人體每天的正常代謝下,正常毛囊每天原本就會掉50~100根頭髮,大部分民眾可能是由於淋完雨後擦頭髮時看到毛巾上的落髮、或是淋完雨頭髮變塌,視覺上髮量變少,才有淋雨會掉頭髮的錯覺。

酸雨損害毛囊令人禿?

另外,也有人懷疑酸雨會使毛囊受損,沈志龍醫師指出,一般雨水普遍都帶有微酸性,其pH值如果小於5.0,即可視為「酸雨」。但是即便不小心淋到酸雨,只要不是連續淋雨多日又沒洗頭,頂多只會造成頭皮過敏,並不會禿頭,民眾無須過度擔憂。但是仍呼籲大家要做好頭皮清潔,因為酸雨一旦與頭皮接觸,便容易引起刺激、發癢甚至發炎,若是發炎情況嚴重,可能傷及毛囊,最終導致落髮。

醫師呼籲這樣養護頭髮與頭皮

沈志龍醫師強調,淋雨當天不能偷懶,一定要記得洗頭;若當天有使用毛髮造型品時也要特別注意清潔。另外,有些民眾洗頭時習慣性將洗髮精直接倒在頭上,然後再加水起泡,長期下來容易產生局部落髮,建議可先將洗髮精放在手掌中,加水起泡後再與頭皮接觸、開始清潔,也不需要刻意按摩太久;使用潤髮乳時,盡量不要接觸到頭皮,只要用在髮尾即可,如想加強保養亦可定期接受頭皮養護相關療程。

小心! 高雄出現今年首例日本腦炎

疾病管制署公布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一名高雄市50歲男性,5月11日開始出現肢體無力、發燒及解尿困難至醫院就醫,5月16日症狀惡化併意識改變轉醫學中心收治、5月18日通報,並於5月22日經檢驗確認為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病例,目前個案意識恢復住院治療中。

研判感染地為工作地附近

疾管署表示,經衛生單位調查,該個案無相關疫苗接種史近期亦無旅遊史,平日活動地點以住家(湖內區)及工作地(路竹區汽車零件工廠)為主,個案工作地附近有2處豬舍,研判感染地可能為工作地附近。衛生單位已前往高風險環境周邊進行懸掛捕蟲燈,誘捕病媒蚊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附近民眾之衛教宣導。

日本腦炎流行季在5~10月

台灣日本腦炎流行季集中在每年5~10月,6~7月為流行高峰。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1例確定病例;2012~2016年確定病例數分別為32、16、18、30及23例。

接種疫苗是預防最有效方法

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滿15個月以上未完成疫苗接種之嬰幼兒,照顧者應儘速帶往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避免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此外,成人如住家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或自覺有感染風險者,皆可前往衛生福利部部立醫院等醫療院所自費接種。

穿長袖衣褲 用防蚊藥劑避免叮咬

國內傳播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精神障礙照顧者的悲歌! 別忽略喘息的重要

一位照顧精神障礙妹妹30年的哥哥,因妹妹不願看診,同時又堅持自行外出,劇烈爭執後,哥哥親手持刀將妹妹斷頭。54歲的哥哥與50歲的妹妹,相依為命30年,這30年哥哥「獨立」照顧,那共是一萬一千個日子,可曾有任何「喘息」服務?

沒有考慮精神障礙族群需求

在台灣,「身心障礙服務」的設計都不會特別考慮精神障礙族群的不同需求,「長期照顧服務」無論是十年計畫或1.0、2.0、3.0……,20年來,台北市心生活協會金林總幹事詢問各政府部門:『請問長期照顧要給精神障礙家庭什麼樣的服務』--從以前的衛生署、社會司,到政府組織改造後的衛生服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到地方的社會局、衛生局…,始終沒有任何一個單位有答案。

僅以醫事為思考的主體

雖然台灣精神醫學相當進步、這些年來部分精神障礙服務也有一些成長,但對很多求助無門或慢性疲乏的精神障礙家庭而言,服務還是太少、太不合用、或者根本沒有。政策怠慢精障族群的最大原因,是政府以「醫事」(單位/人員/機構)當思考的主體,忽略長期性生活壓力需要的是社政、照顧、社會心理支持的力量。

無分藍綠,政府長期以來忽略精神障礙者需要的生活照顧服務、忽略精障家庭照顧者需要的喘息服務,漠視民間精神障礙公益團體一而再再而三提出「社區精障定點服務設施仍不足」、「需要提供可到宅的長期性生活支持服務」、「需要精障家屬諮詢與支持服務」的重要性。

從需求出發才能解決問題

台北市心生活協會呼籲政府及社會,不要再以為精障者需要的只是服藥,必須要投入資源、給予精障者多元化的長期性生活支持服務,需要為精神障礙族群的需要提供專屬、合用的社政與長期照顧服務。從精障家庭生活中的需求出發,提供支持、給予服務,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從今天就開始面對與規劃

請不要再漠視精障家庭的需求,懇請各政府部門傾聽病友及家屬當事者的需要,重新檢討精神衛生體系及社福資源配置問題,修訂「精神衛生法」增加社區多元服務,從今天就開始面對、規劃,別讓悲涼的事故再發生。(文章來源/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大 醫:應適時求助

近日高雄發生弒親案,一名長期照顧精神障礙妹妹的男子,因口角爭議,加上不堪長年照顧壓力失手殺害妹妹。醫師表示,面對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照顧壓力不亞於病人本身,家屬應適時求助,才不會發生憾事。

患者認知功能退化 家屬須面對雙重壓力

南投醫院身心科主任陳致遠表示,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病情的不穩,出現認知功能退化、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等狀態,家屬是主要照顧者。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更何況是兄弟姊妹,經常須面臨經濟和生活的雙重壓力。

在經濟上,因患者須家屬協助生活照顧,使得照顧者無法出去工作而失去經濟能力,在生活上,因患者易受精神症狀干擾,易與家人衝突,照顧者也因此可能有情緒起伏,長久下來,兩方身心靈疲憊。

家屬應適時尋求資源、精神科的協助

陳致遠主任建議,家人需要合作分擔照顧病患的工作,適時尋求醫院、社區復健中心、精神護理之家等機構提供資源協助,如醫療照顧、工作復健及護理照顧等。適時休息和喘息,才能使自己心理和身體健康,避免因照顧病患而身體和心理過勞。若有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建議家屬仍須尋求精神科醫療團隊的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她懷孕八個月才產檢 寶寶垂直感染愛滋

日前國內新增一例愛滋寶寶個案,這名寶寶的媽媽是本國籍,原本在國外居住,懷孕後未曾產檢,也不曾接受愛滋通報,懷孕第三孕期時返台待產,卻在產檢時發現愛滋病毒檢驗為陽性,立即通報;疾病管制署指出,媽媽血液病毒量偏高,雖立即進行治療,但剖腹產後,等到寶寶滿兩個月檢驗,仍確診為陽性。

垂直感染愛滋 懷孕時寶寶就遭感染

寶寶出生後就立即接受疑似愛滋寶寶照護作業,給予預防性服藥及定期追蹤檢驗,且未哺餵母乳,但仍遭感染,研判可能是懷孕時期就已被感染,目前寶寶健康狀況良好,仍服藥治療中,這也是我國繼103年後,首次發生寶寶經母子垂直感染愛滋病毒。

篩檢愛滋計畫 三年來篩檢率達99.7%

預防母子垂直感染的關鍵期,就是在懷孕期接受愛滋篩檢,疾管署從94年啟動孕婦全面篩檢愛滋計畫,透過篩檢、醫療及照護三方面,建立母子垂直感染防疫網;疾管署表示,包括提供孕婦第一妊娠愛滋篩檢、臨產婦及新生兒愛滋快速篩檢等服務,且近三年來篩檢率更達99.7%。

異性間不安全性行為 罹愛滋機率高

另外,提供孕期、產程中及產後預防性服藥等免費醫療,並加強配套的照護措施;疾管署表示,我國從76年出現首例女性愛滋感染者至今已有30年,累計1960人,原因主要和異性間不安全性行為、注射藥癮居多,尤其近三年來,都以異性間不安全性行為為主。

準媽媽主動愛滋篩檢 讓嬰兒遠離愛滋威脅

雖和外國比較,台灣女性感染問題較不嚴重,但女性因器官構造、性行為特性與不戴套男性伴侶性行為等,感染愛滋風險更高;疾管署呼籲,女性除了主動愛滋篩檢,準媽媽更應及早接受孕婦愛滋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能讓寶寶避免受到愛滋威脅。

沐浴車到宅 「澡」回幸福與尊嚴

一般人或許難以想像洗澡會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對於長期臥床的失能者而言,「沐浴」是他們說不出口的渴望與尊嚴。衛生福利部於日前邀請財團法人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由專業服務人員示範如何幫助長期臥床者洗澡,並分享到宅沐浴服務對失能者家庭的重要性,協助他們尋回最基本的生活權益。

長期臥床有異味 擦澡功能很有限

對長期臥床的人來說,吃飯、穿衣、行走等日常活動都需要他人協助,而「洗澡」這件事更是困難,對於照顧者來說,受限於照顧者的體力、居家浴室的空間及設備等,往往只能選擇以「擦澡」的方式幫助失能者清潔身體,然而長久下來,臥床者逐漸產生異味,亦有衛生感染疑慮,更為個人與家庭帶來沈重的心理負擔與無力感。

到宅洗澡服務 讓長照更貼心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簡慧娟署長表示,為了滿足失能者的沐浴需求,提升失能者及其家庭之生活品質,目前多數縣市已提供到宅沐浴服務,服務對象包括罕病臥床、癌末、植物人、小兒麻痺、中風、重度身心障礙等中重度失能、無法自理的臥床長輩,由1名護理師及2名照顧服務員組成服務團隊,並駕駛配有行動組合式浴槽等配備之到宅沐浴車,以方便進入家中為失能者進行全身式的沐浴服務。

讓長期臥床者也「澡」到幸福

周女士在20年前因為脊椎壓迫坐骨神經導致下半身癱瘓,頓時身分轉變,從照顧者轉成被照顧者,當到宅沐浴車第一次開到她家門口,為她沐浴洗澡前,專業服務人員優先處理她因長期臥床造成的壓瘡問題,看在照顧她的先生眼裡,倍感安慰與放心,而沐浴車這3年來為周女士提供的每一次服務,也一次一次撫慰著夫妻的身心。

照顧家屬簡小姐說,媽媽的沐浴問題曾讓她們傷透腦筋,因為嚴重的骨質疏鬆症讓她坐立困難,只能用床上擦澡的方式清潔身體,長時間下來,「洗澡」成為媽媽難以說出口的願望。回想起媽媽第一次接受到宅沐浴服務時那既緊張又期待的模樣,簡小姐十分感謝沐浴車團隊貼心的安撫及讓人安心的專業服務,使用沐浴服務的日子以來,媽媽每次洗完澡後顯得特別舒服,晚上也較好入眠。

社會局接受預約 沐浴服務到府

財團法人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陳美惠董事長說,隨著失能人口比率逐年攀升,到宅沐浴服務更形重要,因為很多長輩在失能後的最大願望就是洗澡;另外在幫助失能者好好洗個舒服澡的同時,也為長期擔負照顧壓力的家屬帶來重要的支持力量。

衛生福利部提醒,家中長期臥床者如有洗澡的需求,可向所在地的社會局(處)或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詢問,滿足他們的渴望,並享有溫暖舒適的沐浴服務。

郊外溪邊踏青 小心水蛭爬上身!

一位中年男性到急診室說他的腳踝處有隻蟲鑽進去,趕緊來急診室要求檢查。醫師診視後只在內側腳踝處找到一個表淺傷口,不會痛、有點滲血。詢問之後,患者表示是深色長條狀的蟲。拿照片給患者比對,原來是「水蛭」。

水蛭是會動的黑色絲狀蟲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李世光醫師表示,水蛭通常生長在低凹的溪谷、潮濕的草地,步道路徑上。這個時節,民眾到郊外、溪邊踏青時,仔細留意的話,可以在石頭邊、樹枝上或葉子背面,看到一大堆會動的黑色絲狀蟲,那就是新生水蛭的大本營。

千萬不要直接拔除水蛭

一般水蛭附著在宿主身上後,口器刺入皮膚吸血後,釋放麻醉成分使得宿主不易察覺,同時在宿主血液系統中釋放抗凝血酶、水蛭素。所以,當遇到水蛭黏在身上的時候,記得千萬不要直接拔除,如此有可能會讓水蛭口器留在身體裡而造成潰爛;或是用火烤、灑鹽的方式處理,這樣也有可能會造成傷口處的感染。李世光醫師建議慢慢的把他「摳」掉即可,然後趕快離開該處。

穿緊身長褲防水蛭上身

李世光醫師指出,去除水蛭的辦法,可用指甲或類似扁平鈍器貼著皮膚撬開水蛭前端的吸盤,然後再撬開另一端的吸盤,因為當撬開水蛭吸盤時,水蛭的顎也會鬆開。此外,登山健行時,也有一些預防水蛭上身的方法:

1.穿緊身長褲,並穿著中統登山襪,在小腿以下部位,噴抹香茅油、樟腦油、食鹽或是綠油精、白花油等。

2.以手撥頭髮或摸摸臉之前,請先看一下是否有水蛭上在手上,以免跑上頭頸部。戴手套者,也別忘了脫手套檢查雙手。

3.在陰濕的水蛭惡地,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碰觸雜草、樹枝、樹幹,更不要坐臥。

4.可疑的生水,得煮滾或過濾後再喝。

5.若在水蛭惡地搭帳蓬過夜,可在地布外圍,用防蚊液噴上一圈,睡覺可安穩一些。

用藥異常? 「我要通報」一點通

根據統計,民眾每年丟棄藥量達136噸,堆疊起來的高度相當於5棟台北101大樓,但您是否知道該如何處理「藥水怎麼有異常沉澱」、「使用藥品後出現嚴重皮膚過敏反應」、「換不同廠牌藥品比較沒效果」等用藥問題?

小心問題藥品 通報作業不可少

食藥署提醒,若使用藥品後出現不良反應、發現不良品,或更換不同廠牌藥品後,發現療效不一致等狀況時,應儘速回診原醫療機構或向領取藥品的藥局通報,也可通報食藥署進行調查處理。

單一通報入口 線上便民通報

食藥署對於通報管道在該署網站已建置「單一通報入口」(路徑: www.fda.gov.tw>主題專區>我要通報),民眾可透過電腦線上通報,另針對藥品不良品及療效不等,也可透過手機通報(網址:http://qms.fda.gov.tw),搭配藥品條碼掃描、手機照相功能,更加便利。為了讓民眾便於通報,更設置電話通報專線,藥品不良品及療效不等通報專線02-66251166轉6401,藥品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

通報監視系統 保障用藥安全

食藥署除建立通報系統,並主動監視國內、外藥品安全或品質訊息、進行市售品抽驗及製造廠稽查等,倘發現藥品有新增安全問題或重大品質異常,將啟動安全性再評估或品質調查,必要時將發布警訊、修改藥品仿單(說明書)、要求市售品回收,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有關藥品安全或品質警訊,可至食藥署網站「通報及安全監視專區」查詢。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