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爸爸臭臭」!菸害防制向下扎根 幼兒菸害讀本改版

「六歲的小樂很愛爸爸,可是抽菸的爸爸身上總是臭臭的,家裡也被弄得臭臭的……」經過去研究證實,幼兒長期暴露在二手菸、三手菸的環境中,除會造成或加重幼兒氣喘、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等呼吸道疾病外,且與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癌症有顯著關係,也容易造成認知能力缺陷,其危害更甚於成人。

4049歲男性吸菸率最高 二、三手菸入肺都傷身

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層的成年男性吸菸率,以40至49歲男性吸菸率最高(34.5%)、30至39歲男性吸菸率次高(30.6%),成為家庭二手菸最大可能來源;有超過2成(24.1%)的人會暴露到家庭二手菸,女性暴露家庭二手菸比率較男性高(男性:18%、女性:24.1%)。

然而,菸草燃燒產生的菸煙,會釋放出7,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約有93種為致癌物質,當中含有至少11種高度致癌化合物,尤其對家中爬行的幼兒威脅最大;此外,三手菸很難消除掉,至少半年以上甚至更久都還會殘留在環境中。

「無菸的家」幼兒讀本改版 將無菸觀念帶入家庭

家庭是幼兒長時間生活的環境,為了下一代健康,國民健康署於103年開發「無菸的家」立體遊戲書,108年改版「無菸的家」立體遊戲書、教師手冊電子書、拒菸舞影片,並新增有聲電子書,且多達7種語言版本及拒菸教學動畫,提供幼兒園師長透過讀本豐富有趣的圖畫、故事、舞蹈與小朋友互動使其了解菸品危害,期由幼兒將無菸觀念帶入家庭。

為愛戒菸 專業諮詢找出適合策略

菸害的暴露,沒有安全範圍,國民健康署呼籲,家有幼兒的長輩,為了可愛的兒女或孫子女的健康,也為了自己的健康,應盡快戒菸,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多元戒菸服務資源,全國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及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其中戒菸專線提供吸菸者具便利性、隱密性結合專業心理諮詢的戒菸服務,並依戒菸者的問題困難,提供量身打造的策略方法。

「台灣輸出病毒」達10例 陳時中回應

我國25日接獲菲律賓通知,檢驗出1例台灣出境的COVID-19(新冠肺炎)陽性無症狀個案,至今已累積10名「台灣輸出」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都無法確定是否在台灣感染,而隨後匡列的接觸者均為陰性,也都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目前對台灣的疫情沒有衝擊。

篩檢準確度不高 陰性陽性反覆難判斷

自6/25第一例日本通報台灣入境的女學生起,陸續有多起自台灣進入他國檢驗陽性的案例,有學者建議是否出境時應自費篩檢,陳時中說維持現狀就好,因為目前篩檢準確度不是很高,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尚未解決,篩檢的時機也有差異。

例如18日上海通報案例,該名男子15日至19日都有採檢,僅17日檢驗為陽性;17日越南通報案例,入境時檢驗為陰性,後來與另外兩位入境越南者集中檢疫且共餐,後陸續出現症狀後採檢為陽性,越南官方已研判為在越南感染。

台灣輸出案例有爭議 重點為對國內的影響

十個案例中,細數都會發現有些爭議,他強調我們重視的是對國內的影響,檢驗條件時機沒有精準,陰陰陽陽會造成很多社會負擔與困擾,重點是在台灣的接觸者是否需要隔離,有沒有受到感染。試劑的不準確可能會有模糊空間,應集中精神把檢驗量能放在本土社區。而現今防疫量能稍有增加,防疫措施提升是好事。

尚未掌握病毒特性 個人防護應落實

如SARS經驗,當時臨床症狀是發燒,且發燒後兩天傳染力很高。但新冠肺炎症狀沒有特異性,從發燒、上呼吸道、到後來的味覺嗅覺異常等,也沒有確定症狀先後順序,症狀何時出現,何時具有傳染性都還未知。陳時中說明,檢驗在低盛行率時起不了作用,也容易有誤差,那是否透過試劑檢驗的方式來找出病人,就需要更多科學證據評估。防疫應該要全面性的,多方位的防護才是好選擇,民眾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建立個人防線。

使用手機成癮了嗎? 國衛院首創全球第一套評估量表

3C時代來臨,現在人手一支手機,小心手機成癮症找上門!為了幫助民眾判斷自己是否有手機遊戲成癮的跡象,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發展出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其中研究證實,若評估量表中的簡式版本得分超於10分以上,就需注意是否有手機遊戲成癮的情況;此研究成果也刊登於去年國際網路心理學頂尖期刊《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群網路》。

擔心手機成癮症 可透過評估量表自我評估 

這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分為標準版與簡式版兩種版本,可提供手機使用者針對最近三個月接觸手機遊戲的情形進行自我評估。林煜軒醫師表示,研究團隊是針對全國10,775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做大規模調查,其中113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

手機成癮者 遊戲消費意願高

林煜軒醫師說明,研究結果發現,若為手機成癮情形的使用者,不僅在使用手機時間明顯較長,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較高,且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中也有所差異,其中高中生高達42.2%,其次則為國中生為36.3%及國小學童為21.4%;家長與師長應多加關注學生使用手機的頻率與習慣。

配合手機程式提醒功能 做好手機使用健康管理

此外,除了可透過手機使用時間判斷是否有手機遊戲成癮的跡象,使用者是否出現成癮的典型反應也是評估指標之一。林煜軒醫師強調,評估量能提早發現手機遊戲成癮的潛在族群,並可配合由研究團隊自行研發的手機程式「Know Addiction」瞭解手機使用時間的具體情形,尤其遊戲成癮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列為精神疾病,因此更可藉由該程式自動提醒功能,幫助自己進行手機使用的健康管理。

愛滋測不到病毒「U=U」 醫:不具傳染力

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許多民眾對愛滋傳染認知仍誤解,臺灣感染誌協會秘書長陳威圻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從未接觸過感染者有關,正常社交都沒有風險。臺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林錫勳醫師則表示,愛滋感染已經成為可控制的慢性病,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感染者都能在六個月內成功控制病毒,且幾乎不具傳染力,鼓勵感染者積極治療,營造愛滋友善環境。

積極治療與常人無異 全民營造愛滋友善環境

「雖然身邊的朋友替我打抱不平,但我卻覺得也許是個契機…,開始思考自己可以為感染者們做更多事。」台灣露德協會公共事務主任藍元亨(光哥)分享自從感染HIV時以後,曾經與老闆坦承自己感染者身分,不久卻遭無故解雇的往事。他提到,許多感染者面臨過低潮、覺得人生完蛋了、不再有任何機會,光哥鼓勵現在醫療環境與治療藥物進步,只要持續積極治療,健康狀態及平均餘命與常人沒有差異,千萬不要放棄。

愛滋不會飛沫傳染 正常社交傳染機率「零」

愛滋無法經飛沫傳染,但大多數人心理仍隱藏擔憂和焦慮。臺灣感染誌協會秘書長陳威圻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從未接觸過感染者,對於不熟悉的事物帶有戒慎恐懼之心,實際上同學、同事及朋友間常見的社交活動,都沒有感染的風險。

林錫勳則表示,唾液、汗水與排泄物都沒有感染力,而蚊蟲叮咬時極微量血液亦不足以傳播病毒,且蚊子吸血為單向,所以無傳染可能性。

持續六個月偵測不到病毒 性行為傳染機率「零」

「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要將病毒傳染給性伴侶的機率比被雷打到的機率還要低」,林錫勳強調,愛滋病毒其實是十分脆弱的,離開人體接觸空氣後,於30秒至3分鐘內即會迅速死亡。

林錫勳進一步解釋,愛滋病毒傳播的風險與感染者血中病毒量高度相關,國際共識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是指穩定接受抗病毒療法的愛滋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量若持續六個月以上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時,代表其透過性行為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的機率為零。

愛滋感染可藥物治療 鼓勵積極治療效果好 

林錫勳也提醒,要化解社會歧見,感染者也負有積極治療的責任,感染者需要穩定地服藥與定期檢測病毒量,才能維持「病毒量測不到」的狀態。露徳協會與感染誌協會也共同呼籲,希望透過「U=U」,讓民眾更加理解HIV,降低焦慮與恐懼;鼓勵感染者積極行動,接受治療、穩定就醫;全民營造愛滋友善環境,一同讓「愛」更好。

十年老病友乳癌又復發 竟是擔心染疫中斷回診

一名75歲婦人陳女士10年前確診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第二期,接受手術治療搭配輔助性抗荷爾蒙藥物治療後,疾病控制良好,無復發轉移現象,而定期於門診追蹤檢查。陳女士今年開始陸續出現胸悶和呼吸不順的症狀,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擔心染疫風險不敢出入公共場所,而沒有及早至醫院就診,最後出現嚴重呼吸窘迫之情形始就醫接受檢查治療。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胡名宏醫師表示,疫情期間防疫至上,民眾對於進入醫院和其他公共場所普遍有所顧慮,但近半年來發現有不少病患延誤診斷或讓病情惡化的現象,因此提醒民眾疫情期間萬一出現身體不適時應正視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正確的就醫觀念,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擔心染疫而因小失大。

乳癌用藥選擇多 積極就醫疾病方能控制

胡名宏醫師說明,陳女士就醫檢查後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肺部,也有肋膜積水的現象,病況十分嚴重,當時在與其討論之後陳女士隨即開始抗賀爾蒙藥物搭配標靶藥物CDK4/6 抑制劑治療,數週後呼吸困難症狀已緩解,積水問題也漸漸消退,病情得到大幅度改善。胡醫師進一步呼籲,面對疾病應積極就醫,拜健保之福國內現在治療乳癌有愈來愈多元的藥物選擇,病友們大多能把疾病控制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回診追蹤勿中斷 做好自我保護最重要

胡醫師接著提到癌症病患需要經常進出醫院,尤其是晚期乳癌患者需要積極治療,切勿因疫情壓力而影響回診或中斷治療,有任何疑問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國內在全球疫情爆發前已超前部署,加上疫情期間醫院對於防疫措施多所嚴格管理,民眾不需過份擔憂。乳癌病友平時也要注意做好自我保護及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戴口罩、勤洗手、進出醫院雙手消毒等,維持樂觀正向的心情,積極面對病情有助於對抗乳癌的威脅。

乳癌病友不要慌 可透過多方管道尋求協助

胡醫師呼籲,研究顯示新冠肺炎之後民眾的焦慮感普遍增加,加上許多晚期乳癌的患者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國內的癌症醫院多半有完整的整體照顧系統,針對情緒性問題可以透過醫院的醫護人員,個案管理師,社工師,和心理師的支援系統尋求幫忙,另有乳癌病友團體能夠提供互動紓緩;對於自身治療狀況不瞭解時可利用線上(Line、email等)或電話諮詢等,讓民眾能在多種管道的幫助之下安心就診免煩惱。

與「時光」逆行 凍齡女神林心如的不老肌密

出道近20年的林心如有著透亮臉蛋、纖細身材,在她身上真的絲毫看不出歲月在她身上留下痕跡,而林心如也大方公開分享她近年都透過美國正宗電波拉皮療程來保養肌膚,除了林心如現身說法外,也有許多貴婦名人都十分喜愛「鳳凰電波」,過去有相當多專注於『凍齡』的類似療程,而林心如是因為什麼關鍵,而選擇鳳凰電波來實施她的凍齡計畫呢?快來看看知名聯合診所盧靜怡院長對鳳凰電波的解析。

凍齡女神林心如 嫩肌秘訣大公開

凍齡女神林心如公開出道20年的嫩肌秘訣回顧林心如過去20年以來在螢光幕前的優雅身影,才發現除了剛出道時的Babyfat消失之外,不見她臉上有任何歲月的痕跡,因林心如有需多深植人心的經典作品,以致她近年即使步入幸福家庭生活後,還是深受廣大網友的密切關注;而讓網友更驚艷的是林心如產後的氣色甚至更加透亮、肌膚緊緻的像初生肌一般。林心如自然又親切的個性,大方的表示近年是因為定期接受「鳳凰電波」療程,完美的效果才讓廣大的網友,甚至是她自己都快忘了自己的真實年齡已經超過四字頭了。

林心如大力推薦非侵入性、零修復期,更能直接上妝的鳳凰電波,也無須擔心是否會因外物填充對自身產生排斥的風險;林心如認為人不管到什麼年齡都需要不斷的投資自己,才能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收穫!

林心如在媒體也公開分享:「初次體驗時相當驚艷,因為先測試半側的臉,對比之下臉部肌膚緊緻度明顯往上拉提,術後兩個月刺激的膠原蛋白一直增生後,澎潤度慢慢改變真的非常自然,讓我對自己更加自信。」

人老化膠原蛋白流失 「鳳凰電波」助抗皮膚皺紋

知名聯合診所盧靜怡院長表示,人隨著年紀的老化,會逐漸在肌膚上看到鬆弛與皺紋,關鍵因素就是膠原蛋白鬆弛與流失。而膠原蛋白流失除了歲數增加影響外,也會因為外在的污染、日曬、生活作息與飲食不良在體內囤積的自由基影響,而加速膠原蛋白的流失、缺乏,讓肌膚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加老化。數十年來,醫療科技致力於促進肌膚緊實,而新一代的鳳凰電波以3D立體容積式加熱原理,熱作用可深達4.3mm的淺層SMAS筋膜層,有助刺激更多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新生與重組機制,啟動人體自然修復反應,處理皺紋,例如:法令紋、木偶紋,縮小毛孔,緊緻輪廓,重拾肌膚彈力;而鳳凰電波一次療程,緊緻效果因人而異,平均可達一至兩年。

盧靜怡院長也特別提醒民眾在選擇醫美療程前,要挑選衛福部公布的合法醫美診所,保障民眾就醫安全與權益。進行療程前一定要跟專業醫師良好溝通與諮詢,才能達到最佳期望療效。

母嬰照護病房大改造 孕媽咪生產更安心

連年降低的生育率,已讓台灣連續幾年在世界生育排名位於末段班!根據統計數字顯示,平均每名婦女只生下1個孩子。也因為低生育率,每個新生兒都是父母親得來不易的寶貝,所以孕媽咪從產檢、生產到產後的醫療選擇上更要講究,除了提供安全的醫療技術外,友善的母嬰照護環境,也成為產婦的重要考慮項目。

孕媽咪求診重點 安全與友善關懷的環境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陳樹基醫師表示,為緩解孕婦們首次前來看診的緊張情緒,良好的醫病溝通是一大重點,另外,在醫療院所的選擇上,不外乎就是安全以及友善關懷的環境,透過充沛的醫療人員、完善的醫療設備,不僅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也杜絕不必要的奢侈,生產時有各科醫師隨時調度可應付可能產生的緊急狀況,提供貴而不貴的醫療服務,是改善少子化的重要因素。

母嬰病房大改造 歡樂育兒風搭配創新服務

孕婦陳小姐表示,過去對產房總是存在著冷冰冰的刻板印象,若產房能增添一些繽紛色彩,對前來看診的孕婦來說,會更加親近有溫度。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陳樹基醫師說,現今,不僅是醫療技術要不斷提升,就醫環境也要讓孕婦們感受到溫暖,目前院內還提供了兩項創新的產科醫療服務,包括導樂陪產員及樂得兒產房,由經過特殊培訓的專業護理師,「一對一」地陪伴及指導產婦分娩過程,提供心理及生理支持,讓產婦更安心。

此外,陳樹基醫師補充,過去產婦只能單獨進產房,樂得兒產房可以讓丈夫或是其他家人陪產,家人的陪伴對產婦來說是非常安定的力量,不僅有利於生產的表現,當寶貝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有最親愛的家人一同見證寶貝的出生,更是幸福的象徵。

醫院拼轉型 持續提升醫療技術與就醫品質

為了守護每個家庭最寶貝的孩子,醫院在各方面都力求精進,讓孕媽咪們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陳樹基醫師也提醒,孕婦們要定期產檢,遵循婦產科醫師建議,保障產婦以及肚子裡寶寶的安全,一家大小快樂的迎接小寶貝的到來,幸福圓滿。

德國入境普篩喊停? 負擔太大擬改為強制隔離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德國8月起規定由高風險國家返國者必須接受篩檢,結果大幅增加實驗室的負擔。德國衛生部長史巴恩(Jens Spahn)24日表示,篩檢資源吃緊,為避免排擠醫院的檢測需求,考慮會以隔離代替強制篩檢,屆時入境人士需強制隔離至少5天,檢測後呈陰性,才可結束隔離。

檢驗量持續增加 資源與人力已不堪負荷

歐洲目前是旅遊旺季,儘管疫情持續延燒,仍有許多民眾出國度假,導致德國實驗室檢驗量一周高達87萬,而隨著開學季來臨,必要的篩檢只會愈來愈多,德國衛生部發言人說:「如果我們繼續全面普篩,再幾週,將面臨人力和材料不足的問題。」衛生部長建議,應強制由高風險地區入境者隔離,但目前新措施尚未拍板敲定,仍需等總理同意。

高風險區入境者 將改為強制隔離

現階段由高風險地區抵達德國的人,可以自行提出篩檢陰性報告,或是在入境時接受免費篩檢。不過,史巴恩說,在會見各邦的地方衛生首長後,德國應該會在暑假後,也就是9月中或10月初,將不再強制從高風險國家返國者接受檢測,把檢測能量留給養老院和醫院。作法改為,由高風險國家入境者,需進行兩週的自我隔離,最快在5天後可選擇是否篩檢,確定結果是陰性,就可以結束隔離。

德取消入境篩檢 疾管署:觀察中無其他看法

本周末德國確診人數來到單日2000多例,是4月以來新高,地區政府也紛紛加強限制室內與戶外聚會的規範,也考慮對沒遵守戴口罩規範的民眾開罰。

對於德國可能停辦入境全面普篩一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德國仍在研擬,尚未有定案,疾管署也在觀察當中,並無其他看法。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