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病例 男自尼泊爾返國後發病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為本國籍20多歲男性(案494),今(2020)年2月至尼泊爾參加宗教活動,9月3日與友人一同返國。 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病例 男自尼泊爾返國後發病確診

指揮中心表示,個案登機前3天之檢驗結果為陰性,9月3日與友人返國入境時無症狀,入境後返回居住地居家檢疫。個案9月5日出現發燒、流鼻水、頭痛、肌肉痠痛及腹瀉等症狀,經通報衛生單位後安排就醫及採檢,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 指揮中心指出,個案搭機期間及返國入境後均全程佩戴口罩,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25人,其中同班機前後二排座位旅客4人、同行返國友人1人及同住家人4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同班機機組員16人因全程有適當防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將持續密切追蹤這些接觸者之健康情形。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88,55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7,453例排除),其中494例確診,分別為402例境外移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75人解除隔離、12人住院隔離中。

防油紙袋安全嗎? 食藥署這樣說

傳聞炸雞排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反而是防油紙袋含有全氟烷化合物會致癌,這是真的嗎?食藥署指出,國際間對全氟烷化合物的人體健康風險評估,以及管理標準均尚處於研究階段,而抽驗台灣人體血液進行檢測顯示,無顯著異常情形,不過提醒發現塗層表面有脫落或是有刮傷情形,應避免使用且立即更換。

防油紙袋 日常應用廣

媒體曾報導,西式速食常用的包裝紙或微波爆米花紙袋的防油化學物質「全氟烷化合物」(Perfluoroalkyls),可能滲透到食物,被吃下肚,並進入血液,長期接觸可能有害人體。

食藥署對此指出,全氟類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中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及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因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而且防油、防水、耐熱、耐腐蝕,所以廣泛使用在工業及各種商品上,如防火原料、塗料、地毯、衣服、清潔劑、不沾塗層鍋具及防油紙袋等。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來源包括吸入的灰塵、飲水及食品等。

全氟類化合物 仍無人體致癌證據

食藥署提到,全氟辛烷磺酸及全氟辛酸雖經動物實驗顯示,可能損害肝臟功能、影響生殖功能或致癌,但並未有研究顯示該類物質會使人致癌。但因具有生物累積性,其中全氟辛烷磺酸已在98年斯德哥爾摩公約會議中新增為列管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並限制其製造與使用。

食藥署強調,全球對於全氟辛烷磺酸及全氟辛酸之人體健康風險評估,仍處於研究階段,尚未建立包裝材質之最高溶出限量。因此,整體而言,民眾對防油紙袋之安全性無需過於擔憂。然而,為維護民眾健康安全,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今年亦開始監測國內市售防油紙袋等之全氟辛烷磺酸及全氟辛酸溶出情形,並將持續密切注意國際間相關資訊,規劃進一步針對國內食品及人體血液之背景值含量進行檢測,研究結果也將做為是否訂定相關管制標準之參考。

參考資料:

1聽說使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這是真的嗎?

2防油紙袋之安全性,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明如下:

HIFEM科技幫你訓練骨盆底肌 超極限凱格爾運動

隨著健身風氣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盆底肌的訓練,一般來說最常聽到的就是凱格爾運動,可以改善漏尿、頻尿、尿失禁甚至影響性功能勃起。目前醫療界引進HIFEM(高強度聚焦磁能)專利技術新式磁能儀器,透過電磁波鍛練肌肉技術,坐著就可以鍛鍊盆底肌群;另一台儀器也能運用HIFEM達到腹部肌肉雕塑健美曲線,打造分明腹肌。

盆底肌機能不全 尿失禁、子宮脫垂、性功能障礙

一般的凱格爾運動,主要是針對盆底肌訓練,康鈞尉醫師說,女性部分容易產生應力性尿失禁、產後子宮脫垂、直腸脫垂,男性部分的勃起功能障礙、射精障礙,很多是因為盆底肌機能不全,因此經由凱格爾運動來強化盆底肌減少前述狀況。但盆底肌是平常容易忽略也不好訓練的地方,一些生產後、術後、久坐或不運動的人,對於訓練這塊肌肉會有障礙,很有可能做了凱格爾運動卻沒有真正訓練到盆底肌,無法有效改善上述泌尿問題。

療程無須脫褲 HIFEM科技遠端刺激會陰神經

近幾年開始有一些科技來輔助訓練,如傳統的電療刺激,必須要使用貼片或探頭進入到患者身體內,電流經過皮膚會有痛感,進而刺激盆底肌肉。然而有別於傳統,最新被譽為「黑科技」的盆底收縮28分鐘科技可以不必直接接觸皮膚治療,HIFEM磁能科技藉由電磁效應遠端產生磁場,刺激會陰神經引發肌肉收縮,頻率更高、能量更強、聚焦更徹底,可直接穿著一般輕便寬鬆服裝,不用脫褲子也能治療,比凱格爾運動更能精確訓練到盆底肌肉。

非侵入性無傷口治療 後續效應達6個月

以往如果真的要治療到盆底肌,必須從陰道或肛門置入電極,不論對於男性或女性都不是很愉快的經驗,還必須經由大量的溝通來卸下患者的心防才能進行治療。運動醫學及再生復健專科康鈞尉醫師分享,利用HIFEM科技治療過程很休閒舒適,屬於非侵入性、非手術性的物理治療,沒有任何傷口,患者的接受度都很高。

新式HIFEM療程單次治療28分鐘,一共6次,康鈞尉醫師提到,有論文追蹤發現治療後的效應可以持續6個月,因為刺激後的肌肉感知會變好,之後行走坐臥肌肉參與度都會提高,還能增加組織血流量,「肌肉健康度提升,血液循環變好,神經功能也同步優化,進而改善男、女性功能障礙等問題。」

圖片

增肌減脂雕塑曲線 誘導肌肉進行自然代謝

而新式聚焦磁能效應不僅對於盆底肌群有用,在刺激其他部位肌肉還能達到增加肌肉強度並減少肌內脂肪、對腹部曲線有雕塑的效果。HIFEM科技的特色就是超極限收縮,在療程中達到兩萬次收縮,局部代謝量升高,讓脂肪產生生理性凋亡,相較熱能或冷凍更自然。

康鈞尉醫師說,肌肉經由新式磁能波的刺激後會有喚醒深層肌肉的作用,讓我們平常不常用或者是不好訓練的肌群,藉由HIFEM 科技輕鬆達成鍛鍊的效果,搭配輔助性運動,讓想雕塑的肌群如腹肌、臀大肌訓練效果加乘,如果能再搭配適當的飲食控制,可以讓線條更為健美,專利技術的HIFEM科技讓強化肌肉再也非難事!

最後康鈞尉醫師貼心提醒,磁能療程類似核磁共振,民眾進行治療時要避免身上有金屬物品,孕婦或裝有心臟節律器者則可能不適合。

愛滋媽媽會擔心生寶寶嗎? 穩定治療寶寶「零」感染機率

愛滋媽媽怕生寶寶嗎?臺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林錫勳醫師表示,如果媽媽是垂直感染者,在沒有藥物預防的情況下寶寶罹患愛滋病的機率是37%;有藥物控制以後,這種母子垂直感染的情況大幅降低不到1%。台灣露德協會副秘書長古佳蓓則指出,台灣醫療做的非常好,只要經過預防性投藥以後,愛滋媽媽生下愛滋寶寶的機率幾乎是「零」。

媽媽穩定吃藥預防 寶寶感染機率不到1%

罹患愛滋病的女性一定會生下愛滋寶寶嗎?林錫勳醫師表示,如果媽媽是垂直感染者,在沒有藥物預防的情況下寶寶罹患愛滋病的機率是37%;有藥物控制以後,這種母子垂直感染的情況大幅降低不到1%。懷孕媽媽能夠早期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只要病毒控制良好,有非常低的機率會傳染給小孩,孩子生出來以後,只要吃一個月的預防性藥物,也能把感染機會降得更低。

防母子垂直傳染 預防性投藥寶寶最健康 

古佳蓓指出,台灣醫療做的非常好,目前台灣已經許久沒有愛滋寶寶了,其中零星一兩例感染者是懷孕時沒有接受治療,提醒愛滋媽媽如果可以穩定回診、穩定服藥是沒有傳染性的,她強調,所謂的母子垂直傳染、愛滋寶寶都只是「疑似」愛滋寶寶,事實上只要經過預防性投藥以後,寶寶都是非常健康的。

現代醫學進步 不必人工體外受孕

古佳蓓進一步提到,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U=U)的觀念對所有感染的女性是非常大的福音,她舉過去一位女性感染者想要懷孕生孩子,不過因感染者的身分飽受婆家嚴厲指責,而過去為了避免垂直傳染,愛滋病媽媽想要懷孕生子可能需要藉由「體外受孕」,先將胚胎處理後,再植入母體。所幸,現代醫學的進步,只要懷孕期間持續穩定的服用藥物,愛滋媽媽生下愛滋寶寶的機率幾乎是「零」,也可以正常的性行為、懷孕生子,寶寶可以非常健康。

新冠病毒橫掃全球,放寬國際醫療! 台醫師揪出帛琉罕見疾病

COVID-19疫情橫掃全球之際,「台灣能幫助、台灣正在幫助(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是事實而非口號!新光醫院自2008年簽訂「臺灣醫療合作備忘錄」,2013年起開始臺帛急重症病人轉診,2019年帛琉轉診來台人次692人次,迄今累計共3,386 人次,受疫情影響,各國縮減醫療團派遣至帛琉服務,新光醫院亦轉診病情危急性命的急重症個案來台,使人道醫療不停歇。

帛琉男不明原因嚴重肝衰竭 專機來台成功救命

日前一位68歲帛琉男性因不明原因嚴重肝衰竭,數值超標命在旦夕,經過新光醫院緊急協調航空商務專機,在完整檢疫計畫下,獲衛福部許可、外交部人道簽證,得以來台就醫。病人住院期間數次小中風,經過精密檢查與跨科別討論,發現罹患罕見的高安式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

新光醫院感染科黃建賢主任表示,高安式動脈炎少見的在男性患者身上引起主動脈及其許多分支發炎及狹窄,是導致肝炎及腦血管阻塞的主因,長期更可能會發生心臟主動脈阻塞,造成生命危險,所幸病人在類固醇治療下完全康復出院,並提供後續計畫,持續追蹤健康情形。

完善防疫管理措施 執行緊急人道救援

黃建賢主任說明,帛琉自新冠肺炎以來,航空公司陸續停飛,急重症患者只能藉由不定期的專機尋求一線生機,在新光醫院積極協調下,4-7月共14位病人以人道簽證來臺,8月共11位病人以醫療簽證來臺,累計共5個包機、約25位急重症病人得以來台治療並陸續平安返國,另有2架次的防疫醫療物資運送。

配合政府邊境風險嚴管原則,亦規劃完善防疫管理措施,備妥入境防疫計畫書及醫療計畫書,向衛福部申請外籍人士來台就醫,並於病人來台前有充足遠距病情諮詢,硬體上規劃有檢疫病房專區,即使是零疫情的帛琉也以高規格防疫管理措施,將境外病人集中管理,一到院即篩檢,確保病人二採陰性安全無虞,隔離期間從醫、護、檢驗及傳送人員均設有完整防護標準作業流程。

下巴戽斗困擾多! 正顎手術挽回顏面及健康

42歲的張先生,因先天遺傳因素導致咬合不正,年輕時飲食總是囫圇下肚,直到邁入中壯年飽受脹氣困擾,就醫檢查才發現為戽斗導致,因此接受3D列印輔助正顎手術後,不僅進食狀況改善,身體也比以往更健康且也變得更帥氣。

被牙醫提醒咬合狀況差 恐面臨牙齒咀嚼系統崩壞

張先生是企業二代接班人,擔任副董事長職務,包括父母親,姐弟4人也都有程度不等的戽斗,對於張庭維而言,雖戽斗並未在求學階段影響到人際關係,但結婚生子後,卻常被兒子開玩笑模仿;此外,邁入40大關的他,也被牙醫師提醒咬合狀況愈來愈差,全口31顆牙齒,僅剩3顆具咬合功能,繼續下去恐得面臨牙齒咀嚼系統崩壞。

3D正顎模擬客製化臉型 術前進行吞嚥訓練

但過去曾求診於內科、中醫多次都未改善,直到向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外科醫師蘇竣揚求助,進行3D正顎模擬,以客製化量身打造臉型,並接受齒顎矯正科李慈心醫師的矯正治療,術前透過固定矯正裝置擴張上顎,且進行吞嚥訓練。蘇竣揚醫師指出,手術先讓上顎順時針旋轉,再讓下巴後退,以改善中臉塌陷問題,再修正下巴比例,讓下巴縮短。

咬合不正恐影響生活 必要時應積極治療

術後,張先生也配合積極復健,包括張口、輕柔咀嚼等練習,幫助臉部皮膚與肌肉恢復彈性,加上手術後不需要綁牙,因此恢復期只需一到兩週。蘇竣揚醫師提醒,咬合不正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因長期消化問題影響健康,長期下來恐使症狀加劇,必要時可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透過評估接受合適的治療,找回新的人生。

加利口罩風暴 物資組:徵用量按產能比例分配

口罩國家隊的「加利科技」從中國安徽進口非醫療用口罩,並於廠內分裝改標以醫療用名義混充醫療用銷售,造成社會嘩然,居然連最值得信賴的實名制都出包!食藥署宣布即日起至9/11,民眾只要持有標示「Carry mask」的口罩都可以至藥局、超商等通路換貨。指揮中心物資組組長蔡壽洤4日下午在臨時記者會說明,除了刑罰之外,所有退換貨成本都會向加利求償。

還有另一間造假MIT? 正在調查數量是否異常

目前檢調已介入調查,據悉有另一間也爆出近口非醫療口罩混充?蔡壽洤說,正在調查52家國家隊廠商的進口數、徵用數,並與去年同期比對是否有異常,若有進一步消息會向大眾報告。

徵用量按產能比例分 加利佔2%無壓榨

先前5100萬片援外口罩,初步了解並未包含加利科技口罩,而且2-5月全面徵用時,加利並未進口中國製口罩,蔡壽洤表示,6月起開始定額徵用每週800萬片,每間廠商的徵用數是以全面徵收時的產能按比例計算,也無壓榨、過量之疑慮,按當時加利的產能佔總徵收量2%,因此定額徵用時每日為19萬片。

指揮中心:沒有證號就屬於非醫療用口罩

業主林明進宣稱自己進口的口罩,品質優良,比醫療用更高規,蔡壽洤說沒有取得證號的就屬於非醫療用口罩,沒有按照程序取得證號的口罩,也不會被納入檢驗名單中。為避免魚目混珠的情形再次發生,將會加強郵局收貨時的抽查,也與法務部研擬之後查獲不法的通報流程,同時指揮中心也請衛福部,盡速落實分辨醫用口罩及生產國別等規範,方便民眾辨識,使用更為安心。

對於林明進其他言論,蔡壽洤回應,「說什麼都無法掩蓋他非法的事實,更多個人陳述,將有行政單位調查,不多做評論。」

非實名制買到加利 屬消保爭議

經由實名制管道購買到加利口罩者,至下周一前都可至1.0、2.0通路換貨,若民眾非經由實名制管道,購買到整盒加利口罩,屬於消費糾紛,應向消保反應。至於之前實名制領到且已用掉的片數是否可以補發?他也提到,目前先以1比1換貨,補發這部分要先計算存量才能討論。

不要妖魔化「無痛分娩」 醫:一入院就可以打

今年上半年死亡比出生人數多近9千人,台灣首次出現人口負成長,不僅養育孩子經濟壓力大有影響,連第一關生孩子的疼痛都令人卻步。新光醫院婦產科蕭國明醫師說:「醫師沒辦法幫忙養孩子,但是可以讓生產不用這麼痛苦,不要害怕生孩子!」

無痛分娩很必要 陣痛、傷口痛都可避免

懷孕生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產痛是很劇烈,而且漸進地、越來越密集的痛,有產婦形容就像是被卡車輾過,還有寶寶通過陰道的擴張撕裂痛,一直要到胎盤娩出、會陰部傷口縫合才算結束。蕭國明醫師表示,生小孩也不一定要那麼慘痛,無痛生產已成為一必要過程,應從入院待產至生產完及產後疼痛,包括傷口復原的疼痛、子宮收縮復原的產後痛、餵母乳時宮縮的痛都可以避免。

不影響胎兒和產程 也不會腰痛或增加剖腹機率

無痛分娩滿意度高達九成五,幾乎所有的產婦都認為是必要花費,麻醉科葉昱伶醫師分享,通常麻醉醫師會在腰椎間施行硬脊膜外麻醉,此處是陣痛感覺神經經過的地方,不會影響神經更不會造成腰痛,且藥物安全不會影響胎兒,臨床上也沒有延長產程或增加剖腹機率一事。但她也提醒,有少部分者會出現暫時性發抖、噁心及低血壓,但在麻醉科醫師在場的情況下都可以即時處理。

平均疼痛13小時 劇痛反而延長產程

蕭國明醫師說明,產婦平均疼痛的時程是13小時,疼痛加上焦慮和壓力,會引起腎上腺素大量分泌,使子宮血流量降低,反而延長產程;長時間的疼痛會使肌肉緊繃,造成生產時體力不支。無痛分娩不僅可減少產婦的心理壓力,還可以增加順產的機率,不會因過度疼痛導致剖腹。

一入院即可上無痛 安裝後再催生也可以

以往都會等到子宮頸開到1-2指才上無痛,蕭國明醫師說,只要產婦覺得有需要就可以打,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早在2005年的研究已顯示,在開2指前就給予止痛針或無痛分娩,能有效減輕疼痛,嬰兒出生的情況較好,產程也較短。只要有產兆入院即可安裝無痛分娩,也可以安裝完才開始催生。希望媽媽們都可以優雅分娩,不要害怕生產,挽救低迷的出生率。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