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不敢做切片? 攝護腺MRI,精準揪出男人「長壽癌」

根據衛福部108年度最新統計,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為第5位,死因第6位並逐年升高,20年來已增加三倍。攝護腺癌已是台灣男性泌尿系統癌症的第一殺手!

男性泌尿系統癌症殺手-攝護腺癌 醫師分析三原因

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後男性,隨年齡發生率越高;早期多沒症狀,超過三成患者確診時已轉移,錯失治療黃金期。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宇鳴表示:「攝護腺癌的腫瘤進展較緩慢,是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也可根治的癌症;分析其增長主要原因是篩檢率不夠普及、男性的病識感較不足、擔心切片後遺症等考量。」

64歲王先生,因解尿不順至泌尿科就診,經醫師肛門指診發現攝護腺有疑似硬塊,但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的抽血指數正常(0.93,正常值<4 ng/ml);患者害怕切片風險,又擔心得癌而感到兩難,因此決定先採醫師建議,進行非侵入性攝護腺磁振造影(MRI),做精細的進一步檢查;結果在左側發現有異常腫塊,並已向外侵犯,範圍約3.5公分,後經切片及手術確診為攝護腺癌第三期。

攝護腺癌的診斷方式

傳統攝護腺癌篩檢是以肛門指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PSA)抽血檢查做為初步檢測工具。近來更有新型多參數「攝護腺MRI檢查」,再搭配「攝護腺健康指數PHI」分析,成為攝護腺癌的篩檢利器。

新型MRI配備高感度的16通道軟式表面線圈,取代傳統內置式直腸線圈,不須放置任何設備,非侵入性、無痛方式,能更輕鬆舒適地完成檢查;其清晰的影像,能清楚看到疑似病兆與周邊組織分界,也提供醫師臨床診斷與切片方向參考的有力工具,以降低感染風險。

切片檢查,一定要做嗎?

PSA是由攝護腺分泌的醣化蛋白質,釋放到血液中。醫師張宇鳴補充:「一般來說,PSA數值大於4就建議做切片檢查;然而PSA的專一性不高,會受到攝護腺肥大、發炎、泌尿道感染等因素影響。所以,若要早期診斷,需取得病理組織切片才能確診。」

攝護腺超音波切片是目前唯一的確診工具,但受限於超音波的影像解析度,多數腫瘤無法清楚呈像,切片針頭能否正確穿刺,也有待機率與運氣。另外,切片為侵入性檢查,有感染風險,還是有患者因不願意切片而延誤病情。

圖片

▲泌尿科醫師門診諮詢 (圖片中患者非個案本人)

攝護腺癌檢查新趨勢:MRI+PHI健康指數

為降低切片併發症且減少不必要的切片,最近發展出兩種攝護腺癌檢測新利器,分別是高階多參數磁振造影(mpMRI)的「攝護腺MRI」及抽血檢驗PSA衍申的「攝護腺健康指數(PHI)」,可進一步評估PSA上升原因和攝護腺的狀況。

「攝護腺MRI」利用多參數(mpMRI)的方法,綜合評估核磁共振的各系列影像,以判斷攝護腺癌的風險、腫瘤定位、癌症分期,因為非侵入性、不須放置任何設備,可舒服完成檢查,受檢者接受度高。同時,MRI的影像清晰可做為切片導引,有利提升準確度、減少失準,提高手術的成功率。而「攝護腺健康指數(PHI)」,則是利用PSA、free PSA、p2PSA(較穩定的PSA前驅物,與攝護腺癌有更強的關聯性)這三項指標,經公式運算得到攝護腺健康指數,PHI指數愈高代表罹癌風險愈高,指數若超過36以上,則建議接受切片檢查。

定期檢查早期診斷:揪出男人「長壽癌」

張宇鳴醫師提醒:「攝護腺癌五年存活率達70%左右,建議男性50歲以上定期追蹤攝護腺狀況;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更應提早至45歲,每年接受PSA抽血檢驗及肛門指診。」如有異常,儘早諮詢泌尿科專科醫師,安排進階檢查包括:抽血檢驗攝護腺健康指數(PHI)、攝護腺超音波、攝護腺MRI、攝護腺切片等。

攝護腺癌的預防與保健

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有家族病史;直系血親有一位罹患,其發生率為常人兩倍;若有兩位,則高達五倍。茄紅素、硒及較高的射精次數(每月超過21次),可預防攝護腺癌;甘藍菜、花椰菜等黃綠色蔬菜,番茄、綠茶、咖哩等,建議多攝取。另外,應避免高油脂、醃漬或油炸類食物;不吸菸、多喝水、養成正常排便及規律運動習慣。

腦中風再住院率高! PAC復健計畫提供高強度、密集復健

62歲鄭先生為虔誠教徒,某天跪著進行睡前禱告時,突然左側肢體無力倒地,一旁家人嚇得緊急將他送往急診,確診為出血性腦中風,接受藥物治療後救回一命,但為了不造成家人負擔,他積極配合「全民健康保險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ost-acute Care, PAC),一個月內就恢復行走能力,連自行搭公車前往醫院復健也不成問題。

腦中風再住院率高於一般疾病 PAC計畫助恢復

根據統計,腦中風患者14日再住院率,6個月內再住院率及一年內再住院率都高於一般疾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指出,為降低患者日後再住院或超長住院的機率,經藥物或手術治療待病況穩定後,可轉由復健團隊於治療黃金期內,透過PAC計畫,協助患者恢復自主生活的能力;除了腦中風以外,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及衰弱高齡等也可使用PAC計畫。

別於傳統 PAC計畫可接受長達12週住院復健治療

周立偉部長介紹,相較於傳統健保住院,大多住28天就面臨轉院問題,腦中風患者透過PAC計畫,最多可接受長達12週住院復健治療,並視患者體能,一天最多可接受3至5次復健,同時會在計畫期間,每三週定期評估,視患者恢復狀況決定提早結案或繼續執行。

中風後造成肢體張力大 復健目標為誘發神經功能

物理治療師石杏柔表示,因鄭先生中風後造成肢體張力大,故其復健目標為誘發神經功能恢復,和重建步態行走和運動能力,安排每天兩次物理治療,透過橋式運動、練習坐和站,同時搭配每天兩次職能治療,患者展現高度積極性,除了定時於復健中心復健外,其餘時間也在病房走廊練習走路,復健過程中也順勢瘦了近20公斤。

失能程度太輕或太嚴重 都不適合採用PAC計畫

周立偉部長提醒,PAC計畫如同復健衝刺班,會先評估個案的學習能力、是否具備足夠體力,以及是否願意主動參與復健治療計畫,若失能程度太輕或太嚴重,都不適合加入此計畫。

美豬訂定安全容許量 產地標示透明供選擇

因瘦肉精引起爭議的美豬,蔡英文總統日前宣布開放,造成社會波動,衛福部5日公告美豬各部位最大殘留容許值(MRL),豬隻針對四個部位訂定,包含肌肉及脂(含皮)0.01ppm、肝臟0.04ppm、腎臟0.04ppm、及其他可食部位(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部位)0.01ppm,並配合全面標示,透明資訊讓民眾輕鬆辨識。

一般民眾及坐月子婦女 暴露劑量低於容許範圍

針對進口肉品中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殘留容許量草案,食藥署在108年委託國立成功大學進行暴露風險評估,為了能照顧到所有的消費群,此項評估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及敏感族群進行分析。負責評估的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表示,在一般民眾部分,評估結果顯示,暴露劑量低於容許暴露劑量,風險是可接受的;針對坐月子婦女,雖然暴露劑量比較高,但仍在容許範圍之內,建議政府,要做好產地標示讓民眾有所選擇。

美豬萊克多巴胺 容許量比國際標準更嚴格

衛福部在4日召開食品衛生安全與營養諮議會,經充分討論及綜合評估,決定嚴格訂定美豬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容許量,分別為肌肉及脂(含皮)0.01 ppm、肝臟0.04 ppm、腎臟0.04 ppm、其他可供食用部位(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為0.01 ppm。該容許量是依據國人平常食用量,並考量食用豬腎、豬肝的坐月子飲食習慣,另參酌諮議會專家學者建議,訂定比國際更為嚴格的腎臟容許量標準,只要食用符合標準的豬肉等產品,安全無虞。

美國牛肉爭議 已列為狂牛病風險可忽略國家

其次針對美國牛肉,食藥署在107年以最新的數據,重新評估不限月齡牛肉的食用安全性,基於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所評定的牛海綿狀腦病(俗稱狂牛病,BSE),美國已列為風險可忽略國家,意即為牛隻及飼料管理系統等級為最好的國家。

衛福部1日也召開「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會」討論,在科學實證基礎下,認定牛肉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開放30月齡以上之美國牛肉輸入。原來不得輸入之高風險產品,例如: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等,仍然不允許輸入。

賣場、市場、餐廳等 須標示豬肉產地

為透明豬肉原料原產地資訊,從明年起,從大賣場、超市、傳統市場、零售通路,至餐廳、便當店、小吃攤等,不管是生鮮豬肉、加工食品、滷肉飯、貢丸湯或是任何含豬肉及可供食用部位的食品,都要清楚標示豬原料原產地,讓民眾可以安心自由選擇。

【新冠肺炎報導】女在法國工作染COVID-19 返台入境採檢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案495),長期在法國工作(前次自台灣出境時間為2019年12月),今(2020)年9月6日獨自返國。 女自法返台確診 掌握接觸者共32人

指揮中心表示,個案於8月30日出現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曾於法國當地就醫並診斷為流感,經服藥後症狀改善。個案9月6日返國入境時,因流鼻水症狀,主動向機場檢疫人員通報,經安排採檢後前往集中檢疫所,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 指揮中心指出,個案於搭機期間及入境後均有佩戴口罩,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同班機接觸者共32人,其中前後二排座位旅客21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機組員11人因全程有適當防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88,74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7,674例排除),其中495例確診,分別為403例境外移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75人解除隔離、13人住院隔離中。

9月1日起桃機採檢 咽喉拭子改成深喉唾液

桃機採檢方式變動!因應新冠肺炎,過去桃機入境採檢採咽喉拭子,較不舒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對此表示,經過1226人同時比對咽喉拭子和唾液採檢,發現深喉唾液與咽喉採檢檢驗結果一致,且僅需一名醫療人員在旁協助檢驗,有助縮減醫療人力,預計9月1日起咽喉拭子改成深喉唾液採檢。

「深喉唾液」不輸「咽喉拭子」 採檢人力需求又低

過去桃機園場採檢新冠狀病毒,是在貨櫃採檢站由醫護人員採咽喉拭子,以棉棒式子深入喉嚨,並用力擦拭取得細胞才能檢驗,過程並不舒服。

莊人祥表示,桃園國際機場於7/2至8/24期間,對1226位旅客同時採集「深喉唾液」與「咽喉拭子」檢體及送實驗室進行核酸檢測,其中深喉唾液與咽喉拭子檢體皆陽性計12人、深喉唾液為陽性但咽喉拭子為陰性計8人、深喉唾液為陰性但咽喉拭子為陽性計4人、兩者皆陰性計1202人。

經分析統計兩者檢驗結果一致性高(Kappa值0.66)。不過未定義黃金標準,故不特別計算敏感性。

莊人祥說,考量「深喉唾液」不輸「咽喉拭子」,且採檢人力需求較低,只要有醫護人員在旁確認民眾採檢動作正確即可,過去則需一名醫師搭配一名護理人員,有助減少醫療人員負擔。

9月1日起桃機採檢 咽喉拭子改成深喉唾液

預計9月1日起咽喉拭子改成深喉唾液採檢,莊人祥也補充,機場入境旅客「深喉唾液」採檢陰性的旅客,於入境檢疫14天期間,若症狀未改善或持續,依現行作業將被通報及再次採檢,不會影響防疫安全。

9/8物理治療師節 跟著臺大物理治療師運動增強免疫力

9月8日是世界物理治療日,也是台灣的物理治療師節。今(2020)年世界物理治療聯盟以物理治療與COVID-19為世界物理治療日的主題。

COVID-19感染後的人士,在急性症狀控制好,進入恢復期時,普遍出現體能與活動力衰退的現象,物理治療師可以說是醫療界的運動專家,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在COVID-19感染恢復期參與防疫團隊,教導病人床邊運動,協助病人可以在較佳體能狀況下出院,重新回到家庭與社會活動,快跟著物理治療師運動。

有氧運動20分鐘 證實可增強免疫力

臺大醫院指出,根據實證,正確與適度的運動,可以增強個人的免疫能力!研究顯示2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降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險;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則可以降低身體的慢性炎症反應。所以對於所有的民眾來說,自我的超前佈署就是提早養成每天規律運動的習慣。

提升免疫力 物理治療師開運動菜單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團隊指出,運動型式建議為有氧運動,如有氧運動操、跑步、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時間最少要有20分鐘以上。運動頻率需要每周大於5天運動;運動強度要達到中等強度等級,即運動時心跳值需介於64%到76%的最大心跳(最大心跳計算:220-年齡)。

此外,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團隊提醒,現在天氣炎熱,運動中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在運動中每小時補充水分中,含糖30-60克可幫助維持運動血糖穩定;大約運動一小時喝一瓶500-1000毫升含6%-8%碳水化合物的運動飲料。不想喝含糖運動飲料的人,可以飲用純水加上吃富含糖與植物多酚的水果類如柑橘、香蕉、芭樂、蘋果等水果來達到一樣的效果。

鉛潛藏環境無所不在 中毒恐致心血管疾病

鉛中毒議題,因為日前台中市議員張彥彤以及其他民眾服用中藥導致體內重金屬超標,又被熱議,事實上鉛無所不在,無論是油漆、自來水、罐頭容器,都有可能導致。臺大醫院與國衛院最新的研究證實,長期接觸鉛還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增加停經前婦女骨折風險,甚至影響兒童智力發展。

長期鉛暴露 提升心血管危險因子

鉛是一種天然生成的金屬,在環境中無所不在,包括空氣、水和土壤。從過去研究中早已發現鉛對心血管等系統有不良影響,臺大醫院與恩主公醫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聯手,過去兩年來針對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鉛暴露進行研究。發現青年人的鉛暴露與胰島素阻抗、血壓、及代謝症候群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關。

鉛暴露造成動脈硬化 停經婦女易骨折

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表示,研究更進一步發現,早期鉛暴露會使內皮細胞功能失常,除了直接與動脈硬化相關,也可能藉由調控DNA的甲基化後間接造成動脈硬化。研究團隊也分析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資料庫,發現體內鉛濃度也與股骨的骨密度有關,尤其在停經前的婦女更加明顯,因此也可能會增加之後骨折風險。

可能影響兒童智力 尿中鉛含量高於歐美日

國衛院研究顯示,含鉛汽油禁用後數年後,仍可發現血中鉛可能負面影響兒童智力發展,雖然大型人體生物監測資料顯示國人尿中鉛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但仍高於歐美日等國,國內缺少長期且持續性的人體生物監測系統,無法即時評估政策介入的成效。

鉛負面影響生理機能 油漆、鉛管暗藏危機

鉛幾乎負面影響了我們身體所有的生理系統,並非人體所需之必要元素,最重要的是國際間公認鉛暴露沒有所謂的安全值。蘇大成對鉛暴露提出三方向建議:油漆含鉛,雖有訂定總鉛含量限量標準600ppm,但超標者仍持續販售未下架;老舊水管含鉛,導致自來水鉛污染,應大規模對幼兒園及小學自來水調查;且應推動國內大型人體生物監測,才能真實反映台灣民眾體內暴露程度。

鉛無所不在,蘇大成建議,可多吃含鈣、鐵、鋅食物幫助身體排毒,如豆製品、肉類(牛肉)、蛋類、動物肝臟、牛奶、蝦皮等;蛋白質食物,如豆製品、蛋等,及含維生素C食物,有助抑制人體對鉛的吸收。

 

疫情澆不熄學習熱情 美容醫學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容醫學產業也受到一些衝擊。不過,危機就是轉機,許多美容醫學專業醫師趁機學習最新的醫學知識及技術,準備疫情之後提供民眾更優質的美容醫學服務。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日前舉辦「第25次美容醫學學術研討會」,以堅韌的鑽石做為活動視覺主概念,象徵強勁的生命力,展現醫界面對新冠疫情團結合作的力量,與破「疫」而出的展望。研討會中討論國際最新熱門的美容醫學議題,由各領域專家進行專題演講,同時逾30家美容醫學廠商共襄盛舉,吸引數百位醫師及從業人員熱情參加。

疫情澆不熄學習熱情 線上及實體課程進修不間斷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理事長曾漢棋醫師表示,今年上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取消了春季學術研討會,但疫情並沒有阻擋我們學習的腳步,醫學會仍持續透過線上會議及開設線上課程,讓會員的學習不中斷。最近國內疫情獲得良好的控制,經醫學會審慎考量後,決定舉辦「美容醫學學術研討會」實體活動。

曾漢棋理事長補充說明,今年學術研討會的活動,過程中嚴格執行各項防疫安全措施外,由教育暨學術委員會抗衰老美容召委索南多杰醫師以及副召委尹華君醫師、陳湧仁醫師精心規劃下,共邀請超過三十位專家醫師分享治療成果及臨床經驗,在「報復性學習」刺激下,吸引數百位醫師盛情參加本次研討會。

抗衰老美容醫學人氣議題吸睛 會員醫師收穫滿滿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索南多杰醫師指出,此次研討會特別安排手術影片示範教學,並和與會者進行深度交流討論,讓許多參加的醫師獲益匪淺。另外,研討會論壇也規劃系列微整形與雷射合併治療臨床實務技術分享,以及目前國際趨勢的德國熱療法應用、細胞療法及預防醫學等人氣專題,並針對後疫情時代美容醫學醫療環境發展,都有充分及詳盡的交流討論,大幅提升執業醫師的專業知識、臨床技術與實務應用。

提升美容醫學醫療品質 共創疫後產業新契機

曾漢棋理事長表示,雖然疫情對全球經濟及國內各行各業都產生衝擊和影響,為加快美容醫學醫療產業恢復往日榮景,醫療機構應加強落實感染控管作業,提供民眾安心安全的醫療環境。同時醫學會對會員提供各項教育訓練的努力不會中斷,期望更多專業醫師及醫療院所內從業人員的共同參與,團結齊心將創會理念持續推廣,共同提升美容醫學醫療品質,提供求診者最佳的醫療照護,寫下美容醫學領域更榮耀的新頁。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