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幼幼小童口罩 超商、eMask系統皆可預購

開學日逼近,許多家長正積極準備口罩存量,因孩童容易遺失、髒汙,一天用量都不只一片,就有家長反映,幼兒園一天至少要準備3片才夠,但藥局都買不到實名制的兒童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羅一鈞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表示:「8歲以上兒童口罩,各藥局都有實名制在販售,帶健保卡就可以買,8歲以下幼幼跟小童口罩,目前只有在超商機台或eMask系統可預購。」

開學在即 已協調廠商增量優先徵用

指揮中心進一步指出,8/31開學在即,對於需求較大的幼幼平面及兒童口罩,已請經濟部協調廠商增產,優先供政府徵用,並已增加每週配送兒童平面口罩至藥局的數量,同時也增加配送幼幼平面、小童立體口罩等至超商的數量。

8歲以下口罩26日前預購 開學可拿到

羅一鈞說,2至4歲的幼幼平面口罩,及4至8歲的小童立體口罩,可透過eMask系統上網登記預購,或持健保卡到四大超商Kiosk機台登記預購之後,再到預定門市領取,一定買得到;另藥局及衛生所亦販售6至12歲適用的實名制兒童平面口罩。第15期實名制口罩預購,自即日起至8/26受理登記,每位兒童每14天10片,請家長們把握機會,預購並完成繳費後可於8/31起至9/13止至指定之通路門市領取,剛好開學可以領用。

指揮中心也強調,實名制口罩政策將持續實施至今年12月底,一定會確保民眾都買得到價格合理的口罩,政府也會努力作好防疫,請民眾無需搶購囤積口罩。

比利時工程師等3案 指揮中心研判對台影響小

近來發生多起由台入境他國卻確診新冠肺炎陽性的案例,其中比利時工程師、台女在港確診、日本工程師3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19日公布專家調查結果,表示3案在台灣都找不到感染源,也沒有傳染給他人,也已超過14天,研判對台灣影響已小。不過衛福部長陳時中仍呼籲,民眾應保持戴口罩、洗手等衛生習慣。

比利時工程師案 研判境外感染可能性較高

張上淳表示,該名比利時工程師,5月3日入境台灣,5月3日至17日執行居家檢疫,結束後在彰化、台北兩地工作,後來離開台灣前自費採檢,7月29顯示PCR陽性並住院,7月31日和8月1日採檢仍陽性,不過CT值34-35偏高(病毒量不高),8月3日和6日則成陰性。此外,7月31日的抗體IgG陽性、IgM陰性,並於隔週8月6日再追蹤,抗體量已下降。

針對此案,張上淳提到,個案來台之前在英國、比利時兩地奔波工作,在3月第二周曾出現嗅味覺異常現象,但沒有檢測;在台檢測陽性住院後,胸部X光、電腦斷層顯示沒有肺炎情況。不過肺部氧氣交換功能檢測(新冠肺炎敏感指標)發現,換氣功能比正常人低。經胸腔科專家綜合判斷,若是新冠肺炎感染,應至少有3個月以上。

對此指揮中心專家會議研判,雖然個案PCR陽性時間很長,但追蹤473位接觸者的PCR和抗體都是陰性,找不到感染源、也無傳染情況,入境台灣前就感染的可能性較高。不過並非100%結論。

香港台女、日本工程師案 接觸者PCR、抗體全數陰性

至於香港台女確診案,張上淳指出,該案7月27日從台灣至香港,入境時陰性,居家檢疫時違反規定外出,8月4日PCR陽性,住院隔離,8月5日檢測陽性,8月6日、7日又變成陰性。

張上淳說,由於該案短時間陽性,又變陰性,和一般個案感染狀況很不一樣,且CT值不明,在有限資訊下,很難判斷此案的狀況。不過在台灣的37名接觸者,PCR、抗體檢驗都為陰性,台灣沒有找到感染源,個案也沒有傳染給他人,至今已超過14天。

而日籍工程師案,張上淳指出,該案8月1日由台灣回到日本,PCR採檢陽性,但後續沒有CT、追蹤檢查的詳細資訊。台灣追蹤104位接觸者PCR、抗體都是陰性,台灣沒有找到感染源,個案也沒有傳染給他人。該案例也已經超過14天,也沒有引發本土傳染。

3案對台影響小 指揮中心結案

張上淳總結,這3例都沒有找到可能感染源,也沒有造成其他人感染,且至今已過14天,研判沒有對台灣社區造成影響,宣佈結案。

陳時中則補充,這3案的接觸者血清學、PCR都是陰性,這些個案都沒有傳染給周遭的人,「雖然不知道有沒有別人傳給這些個案,但疫調已是最大範圍調查,學理上本土被感染可能性很低。」不過他也強調,不排除有非特定對象存在,因此民眾仍應保持戴口罩、洗手衛生習慣。

入境普篩多做一點不好嗎? 陳時中點出兩原因

「入境普篩多做一點,何錯之有?」彰化衛生局廣篩無症狀居家檢疫者,並稱為防疫「多做一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2日回應,由於試劑精準度,普篩陰性放行,會使偽陰性感染案例進入社區,陰性也影響居家檢疫遵從度,更會出現1萬多例偽陽性,恐使醫療資源無法負荷,增加社區傳播和醫療崩潰風險。

入境該全面普篩? 陳時中模擬普篩後果

新冠肺炎是否該全民普篩議題本已停歇,近來彰化衛生局卻廣篩無症狀居家檢疫者,篩出一名無症狀感染者,要求入境普篩呼聲再起。

針對入境全面普篩,陳時中親上火線火應,表示假設以現在居家檢疫者共25萬人估算,根據國外盛行率中位數0.2%,推測將有500人感染新冠肺炎(包含無症狀),由文獻假設PCR試劑敏感度90%,特異度95%,會篩出450名陽性個案,另外篩出50名偽陰性。

圖片

因此陳時中指出,如果入境陰性就不檢疫,會有50名沒有被確診的偽陰性感染者在社區趴趴走,一定會造成社區傳播,強調如果有普篩,還是要檢疫,強調只要確實隔離14天,傳染力都降到最低,幾乎不會傳染,隔離比普篩更重要。

圖片

多做一點有何不好? 指揮中心憂醫療負荷

至於「普篩多做一點有何不好?」,除了偽陰性,陳時中說,檢測後還會產生1萬2千多名偽陽性,這1萬多名沒有病的陽性個案都會送至醫院隔離,「負壓隔離病房1000床,隔離病房700床,專責醫院床數1600床,換句話說,縱使清空這些病房僅約3千多床,至少要住5-6天,會把醫療能量耗光。」這些1萬2千人住院,也會增加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圖片

他還說,這1萬多人都需要進行疫調,每一班飛機都要調查,機組人員、前後兩排乘客都要隔離,大約有10幾萬人,等同航空公司幾乎要關門。

陳時中提到,若醫療資源被佔滿,當有醫療需求時,醫療就會崩潰,病人只能回家隔離,家人感染風險也增加,社區傳播就會開始,國外高盛行率的國家都遵循此模式循環。

陳時中總結,表示入境普篩不可行有兩原因,當取消居家檢疫,偽陰性會進入社區,形成防疫壓力;再者,若居家檢疫中有許多偽陰性,居家檢疫隔離遵從度會降低,尤其近兩天流傳「多做一點檢驗陰性就安心,家人也放心」,民眾很可能就疏忽而增加感染風險。

陳時中強調,檢驗陰性不代表不會被傳染,也不代表沒有病,只代表採檢當下沒有病毒、或病毒量檢測不出來,對於這種說法他感到憂心,恐成防疫破口。

圖片

25萬人多花8億 檢驗試劑更準才考慮

「25萬人會多花8億多,雖然防疫經費足夠,但不樂見後續醫療量能過度負荷。」不過陳時中也說,如果未來檢測試劑,靈敏性、特異性接近百分之百,可以討論普篩的時機,必須根據科學證據來有序列執行。

打造曲線心好累? 威塑體雕甩肉、豐胸一次滿足

很多人都嚮往擁有一身漂亮的身材曲線,但往往卻是「游泳圈」、「蝴蝶袖」。拼命運動還是無法打造傲人曲線,有人會選擇像是「威塑超音波抽脂體雕(俗稱)"梭達" 威塑超音波手術吸引系統」等醫美療程,不管是為了讓肌肉線條明顯、局部抽脂雕塑,或是過瘦想抽脂填充其他部位也都沒問題。

連鎖醫美診所總院長邱浚彥醫師指出,脂肪最常回填在胸部及臉部。臉部隨著年齡增長會流失膠原蛋白,形成凹陷,而東方人喜歡較平順、飽滿的臉部,看起來顯得比較年輕,面相也比較好;胸部則能在回填脂肪後,顯得更豐潤、柔軟。另外,希望體型、肌肉線條更明顯的,就可以在肌肉表層或是邊緣填補脂肪達到強化線條的效果。

二次抽脂重修有難度? 超音波乳化再抽、減少破壞更安全

曾做過傳統抽脂想要二次抽脂重修,抽脂過的部位容易纖維化,再度抽脂阻力較高,執刀有困難,這時就適合選擇威塑超音波抽脂體雕。

邱浚彥醫師指出,威塑超音波抽脂特點是用超音波把脂肪乳糜化後抽出,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不像傳統抽脂以撕裂作用抽取脂肪,能減少出血量及締結組織的破壞,也讓脂肪抽出後存活率更高。

邱醫師表示,傳統抽脂對於比較瘦的人而言並不好執刀,而且強力的刮吸,容易造成抽取不均而讓表皮凹凸不平。威塑超音波抽脂能先把脂肪溶解成較小狀態,就能更均勻抽取,對於神經及血管的傷害也相對較小。抽取出的脂肪存活率,一般能有5、6成,甚至有研究發現最高到7成左右,意味著回填時,能在體內維持長久的時間。

抽脂不等於減肥 慎選合格執刀醫師

雖然威塑超音波抽脂體雕恢復期相對較短,但也需要經歷2到3個月腫脹恢復期。提醒民眾,抽脂不等於減肥,患有慢性疾病者也不適合。手術考驗醫師技術,術前需要完整規劃評估,最好選擇有經驗、原廠訓練認證過的合格執刀技術醫師。

「婆婆」頭好痛!鍾欣凌籲民眾正視偏頭痛 健保給付打「肉毒」治療

鍾欣凌演繹偏頭痛一族 衛教民眾別輕忽

工作高壓頭就痛!「國民婆婆」鍾欣凌擔任衛教大使,演繹飽受偏頭痛折磨的職業婦女及家庭主婦,呼籲民眾別輕忽偏頭痛帶來的影響。

「偏頭痛是很頑強的東西,就像一個水銀在你的頭腦裡頭晃啊晃…」鍾欣凌分享道,「醫師衛教內容說,偏頭痛如果沒有太嚴重可以先吃止痛藥,如果經常發作,就不要一直吃,因為怕會依賴性,變成慢性偏頭痛。」

200萬人都在偏頭痛! 不只頭痛還噁心、怕光…

全台約有200萬人受偏頭痛之苦,女性更因為來月經,荷爾蒙波動大,比男性好發3倍。因為三叉神經敏感化,以及腦血管神經性發炎,偏頭痛除了還可能會噁心、嘔吐、怕光、怕吵、怕特殊氣味。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林高章教授指出,一般的病人多是偶發性偏頭痛,如果治療不恰當,自行服用止痛藥物過度,且生活作息沒有改善,或是壓力一直存在,就會很可能轉變為較複雜的慢性偏頭痛。

診斷標準報你知! 夏日高溫偏頭痛門診增2成

偏頭痛診斷標準,包括每月5次以上重複性頭痛;另外,頭痛疼痛指數7-10、單側發作、有脈動感、日常工作會惡化頭痛4項滿足2項;以及噁心嘔吐、畏光怕吵2項滿足1項,無關其他器官病變影響。而如果持續3個月以上、每個月15天以上、其中8天每天4小時以上的偏頭痛,就會判定為慢性偏頭痛。

台灣頭痛學會名譽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教授說,吃太多、吃太少、睡太多、睡太少、天氣變壞、情緒變壞,甚至壓力來襲時,偏頭痛都會增加非常多。隨著氣溫增加,門診人數也隨之增加了快2成到3成的患者。

肉毒竟能治偏頭痛? 健保開放條件給付

除了服用抗癲癇藥物、乙型阻斷劑、抗憂鬱劑等預防性治療,或服用止痛藥的急性治療,研究發現,在頭部前額、兩側、肩頸等31處施打肉毒桿菌,竟有預防偏頭痛的效果。健保也在今年2月開放有條件給付慢性偏頭痛患者,每三個月能注射一次。

王署君教授解釋,肉毒桿菌素可以阻止造成頭痛的化學物質,從周邊傳到中樞,而影響中樞敏感化,及頭痛的慢性化,所以施打了肉毒桿菌素,就能漸漸減少偏頭痛,特別是慢性偏頭痛。林高章教授補充,健保目前所核准的肉毒桿菌注射,必須由經過考試認證過的神經內外科醫師治療,因為注射深度、劑量、部位都必須精準拿捏。

寫頭痛日記吧! 了解成因有助對症下藥

醫師說,偏頭痛不是症狀而是疾病,應該認真治療,呼籲患者能寫頭痛日記,記錄每月疼痛次數、時間、經期及頭痛前飲食,了解發作原因,才能正確對症下藥,保持良好作息才能降低偏頭痛發作。

滿40歲就符合免費健檢資格! 這項檢查你做過了嗎?

你也有健檢的習慣嗎?尤其慢性病患早期症狀輕微或不明顯,若沒有定期健檢,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態,一旦誘發恐得接受長期治療。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指出,慢性病患一旦感染流感,甚至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所引發的併發重症與死亡風險較一般人高,因此更應注重定期健檢的重要性。

養成定期健檢習慣 及早發現罹病危險因子

為國人健康把關,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40歲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符合資格者應多加利用。王英偉署長表示,藉由健康檢查,不僅能及早發現罹病的危險因子,更能早期介入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甚至可提前發現慢性病,及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多數民眾以為自己健康 健檢後卻發現血脂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全國有超過190萬人接受服務,其中元以為自己沒有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的民眾,在接受服務後,新發現有血脂異常者就佔了47.9萬人,其次則為血壓高40.7萬人,以及血糖高17.0萬人。王英偉署長提及,即使健檢結果沒有紅字,也不能掉以輕心,更要主動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能真正遠離疾病的發生風險。

把握免費健檢 6000家醫療所可使用

此外,國民健康署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參考國際醫學實證及專業組織的建議,選擇造成慢性病最關鍵的風險因子,包括吸菸、喝酒、嚼檳榔等不健康的行為、家族疾病史調查、身體檢查、健康諮詢等,可有效針對國人常見六項健康問題進行評估。王英偉署長強調,全國目前有6千多家醫療院所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若發現健檢結果異常的民眾,也應遵循醫師囑咐,改善生活型態,控制疾病發生,必要時則可進一步接受檢查。

長期暴露空汙 研究:可能增加Covid-19死亡風險

暴露空氣污染,不僅對身體有負擔,還可能增加死亡風險!英國國家統計局(ONS)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中可能增加死於新冠肺炎(Covid-19)的風險。不過部分專家對於該研究統計方式有異議,抱持懷疑態度,英國空氣污染議會主席Geraint Davies反而藉此呼籲政府重視空汙,表示空污本身每年導致62,000人早死,無論兩者關聯,應立即處置空氣問題。

每增加一單位污染量 可能增加6%死亡率

《衛報》報導,該項大型研究分析了英國的46,000多例新冠病毒死亡案例,發現過去十年中,只要小顆粒污染源的暴露量每增加一個單位,就可能增加6%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其中,若城市增加一單位二氧化氮,死亡率會增加2%。

該研究發現的死亡率,低於先前美國研究的8%,和荷蘭研究的15%,這兩研究都是在疫情初期於都市肆虐時完成的。荷蘭研究明確指出,空污會明顯提高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人數。

英國國家統計局指出,有充分的理由懷疑空氣污染會惡化新冠肺炎(Covid-19),因為空氣污染已知會導致呼吸困難,長期肺和心臟問題。從該研究的數據顯示,Covid-19的死亡人數中有35%就患有呼吸系統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不過,英國國家統計局強調,目前空污只能只是新冠肺炎死亡因素之一,仍無法排除其他因子,還無法將空氣汙染與惡化新冠肺炎兩者直接聯繫作確切的結論。

政府應積極採取行動 以免第二波新冠疫情  

由於荷蘭、美國研究顯示空汙與疫情死亡有關,英國迫切想找出兩者關聯。但針對此研究,統計方式卻被專家詬病。英國空氣污染議會主席Geraint Davies認為,該研究無法證實空汙與疫情關聯,且強調空汙本身就是嚴重問題,空污每年導致62,000人早死,早在人們感染冠狀病毒之前就削弱了。無論如何,他呼籲政府有責任採取行動和呼籲,處理空汙問題。

參考資料: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may increase risk of Covid death, major study says

網路交友桃色陷阱多! 教你4秘訣遠離詐騙套路

媒體新聞偶見「科技男偽單身交友軟體劈5女」、「網路交友遭三男性侵」等案件。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108年臺北市性侵害通報案件共1,590件,其中被害及嫌疑人兩造關係為網友的佔76件(4.8%),可見網路認識的高富帥,未必就是Mr.Right,千萬要小心「真心換絕情」!

網路虛設假資料方便 易成性犯罪溫床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網路已成為訊息溝通及社群交友的重要平台,不論是愛情還是友情,都可以在網路中如同點餐式的迅速得到滿足,然而,「菜單」中難免隱藏著「披著羊皮的狼」和「戴著面具的狐狸」,隨時準備伺機而動,進行性犯罪。

臺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馬心怡表示,現代人認識新朋友的方式已不同以往,網路交友既快速,又可以隱瞞身份(用虛擬帳號、頭貼甚至虛構基本資料),以至於造成性犯罪的溫床。

遠離網路交友陷阱 把握【EASY】守則

對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網路交友【EASY】守則,讓你遠離交友陷阱,避免腳步踏差誤入險境。

Effort」:努力確認網路世界是虛擬的,不要只看到網路照片就投入幻想,須提防對方留假資料,應多方查證,確保其真實性。

Alert」:保持警戒不要輕易在網路上留下真實姓名、電話、地址、就讀學校、身分等資料,不要被甜言蜜語所哄騙,如果網友要求提供私密照片或影片,應明確拒絕,並斷絕往來。

Safety」:注意安全â和網友見面應掌握三大原則:1.不要單獨赴約;2.約在白天、戶外或人潮多的地方見面;3.隨身攜帶防身工具,避免穿著曝露。

Yell」:大聲呼喊一旦發現對方有任何不妥適的行為,應立刻呼喊求助,並逃離現場。

網路交友出現難處理問題 可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若因為網路交友產生困難處理議題,而導致情緒困擾,可就近至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之「社區心理諮商門診」尋求諮商服務等專業協助,亦可至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查詢,或洽詢服務專線(02)3393-6779由專業人員協助您揮別網路交友陰霾。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