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還在因衝動下的錯誤悔恨嗎? 讓一次性健身運動加強你的抑制能力 外部投稿

“人最重要的價值在於能克制自己的本能衝動 (Man's chief merit consists in resisting the impulses of his nature)”---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抑制功能的重要性

您是否有因抑制不住一時衝動,脫口說出後悔一輩子的話?儘管手頭上有需完成的工作卻沉迷於追劇或網路?內心想著減少攝取過多的熱量,卻無法控制食物深深的慾望,帶者罪惡感一口一口將蛋糕甜點麵包塞入已經在痛苦吶喊的腸胃道中?或因無法抗拒網路、酒精甚至是藥物的誘惑,導致正常生活嚴重受影響,過著生不如死日子的情況?如有你有以上例子的經驗,可能即反應出塞繆爾·約翰遜所言,人最重要的價值—抑制功能(inhibition)損害或失調之現象。其實,除了降低衝動的所導致的負面影響,過去研究指出,抑制能力好壞更與學習與學業表現間有密切之關連。

何謂行為抑制功能

行為抑制能力乃為高階認知功能之一,反映出個體是否能排除與目標不相干資訊的干擾,並抑制、延遲進行中動作或中斷強勢反應(prepotent response)之能力。Logan 等學者在專門檢測抑制能力的停止信號作業(Stop-signal task)中進一步提出賽馬模型理論(horse-race model),將是否能成功抑制住當下進行之動作,比喻成「動作(Go)」與「停止動作(Stop)」兩匹賽馬彼此爭競表現之結果。

在這賽馬比賽中,因開始訊號(Go signal)總是早於停止訊號(Stop signal)出現,「動作」賽馬總可較「停止動作」賽馬優先起跑。故此,「停止動作」賽馬奔跑速度如何,則決定是否能成功抑制將執行的動作。具體而言,如「停止動作」賽馬腳力(如,停止反應時間,Stop response time)快於「動作」賽馬腳力(如,動作反應時間,Go response time),並提前抵達終點,則可成功抑制住當下的衝動。值得注意的是,越慢起跑(如,較長開始訊號與停止訊號間的延遲時間,stop-signal delay)但卻依舊可成功率先抵達終點的「停止動作」賽馬,代表較佳的抑制能力(較短的停止信號反應時間,stop-signal response time)。

而如何可提升抑制能力呢?尤其是提升「停止動作」賽馬的腳力,使它更能後發而先至終點?結合腦波與認知測驗的健身運動研究,提供令人興奮之研究發現。

一次性有氧健身運動對抑制功能之益處

國立體育大學張育愷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講座教授)與祝堅恆研究員之研究團隊,針對一次性有氧健身運動對年輕人抑制功能之影響進行探討,並發表在目前排名運動科學領域前10%的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期刊中。該研究招募平均年齡21歲的健康年輕人,利用停止信號作業以及非侵入性腦波記錄大腦神經活化程度,探討在30分鐘中等強度(如,目標心跳(65~75%)´(220-年齡))有氧運動與30分鐘安靜閱讀後,抑制功能的改變。

該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安靜閱讀後,年輕人在一次性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後有較短的停止信號反應時間,但動作反應時間則不受運動之影響,顯示出對抑制能力選擇性之助益。此外,腦波訊號中處理所得到之分析事件關連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更進一步顯示年輕人在運動後神經層面表現較佳多意力資源(如,較大的P3b事件關連電位振幅),與能更長的維持抑制處理過程(如,較長的P3b事件關連電位潛伏期)。

綜合行為與腦波資料顯示,一次性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可能改善神經層面抑制能力,促使大學生在偵測到停止的訊號後,僅需較短的停止反應時間便可抑制住當下的行動。

圖片

a) 停止信號作業行為結果顯示,相較於閱讀後,運動後年輕人停止訊號反應時間顯著較短; b) 運動與閱讀後,大腦偵測停止訊號後225~450毫秒區間之活化程度。(圖片出自 Chu, C. H., Alderman, B. L., Wei, G. X., & Chang, Y. K., 2015).

研究發現之應用

根據此篇研究行為與腦神經科學層面之證據顯示,一次性中等強度之有氧運動對抑制能力之正面效果。故如想避免在生命中因衝動而犯下不該犯的錯誤、因無法抑制不良事物吸引而做出遺憾終生的事情,或甚至想藉由提升抑制能力來達到塞繆爾·約翰遜所定義一個人最重要的價值,一次性中等強度運動或許可提供一個簡單、便宜、有效又對心肺健康有益的方案。

參考文獻

Chu, C. H., Alderman, B. L., Wei, G. X., & Chang, Y. K. (2015). Effects of acute aerobic exercise on motor response inhibition: An ERP study using the stop-signal task.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4(1), 73-81.

(文章授權提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張育愷/原文作者祝堅恆、張育愷)

小明可回台上學了 教育部開放陸港澳高中以下境外生入境

小明可回台上學了!許多陸港澳籍學生,因為疫情關係,無法返台,然而9月開學在即,恐來不及回來上課。衛福部長陳時中19日表示,衛福部與教育部研議,包含陸港澳籍等身分學生,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自即日起(19日),可依既有規定向教育部申請各國家/地區境外學生(含舊生及109學年度新生)入境。

教育部開放陸港澳高中以下 陪同父母和境外生可入境 

針對陸生入境議題,陳時中表示,包含陸港澳籍等身分學生,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自即日起(19日),可依既有規定向教育部申請各國家/地區境外學生(含舊生及109學年度新生)入境,入境父母可陪同返台。

陳時中強調,擔心返校後群聚風險,應檢疫14天,教育部會安排合適場所。他也提到,此次開放都是未成年學生,為避免學生症狀述說不清,也防止檢疫學生被霸凌、歧視,檢疫結束時會進行PCR檢驗,確保沒有群聚風險,讓學生、家長都放心。

從上飛機開始關懷監控 預計2532名學生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則表示, 先前開放的大專院校入境學生執行平順,經過跨部會協調,申請學校應提供名冊,並說明班機、檢疫場所,教育部再核可准予入境。入境學生必須於指揮中心提供之檢疫所、防疫旅館或暑假期間經衛政單位檢核通過之檢疫場所完成14天居家檢疫。教育部從學生上飛機即開始監控,在檢疫場所學校也定期給予關懷。

劉孟奇說,預計109年舊生232人,新生2300人,預計共2532人。不過根據經驗,依照航班、核可速度,會每天分次入境。

籲入境者兩次篩檢 陳秀熙:居家檢疫5天成本更低

「原來現在國外旅客入境不用篩檢?」因近期有幾起境外移入的案例,民眾開始質疑是否該開放入境全面篩檢,目前外國人士入境時,需繳交未感染檢驗報告,但入境後並沒有再次檢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說,應兩次篩檢配合居家檢疫五天,可找出99%的感染者。

防疫措施關鍵 境外阻絕

防疫措施中,境外阻絕非常重要,陳秀熙指出,當初疫情由中國爆發到韓國的新天地群聚感染,再到伊朗、義大利造成大規模傳染,必須記取歷史教訓。如香港在最初疫情大流行後已經沉寂一段時間,但又因為境外移入的案例造成第二波的流行。

模擬三種政策 可逐步開放

雖然現行追蹤日期共有21天,還是可能會遺漏潛伏期特別長以及無症狀感染者。應該根據不同風險不同進展時間來做安排,根據台灣2-5月實證資料,將各國的疫情分為低、中、高發生率,陳秀熙教授以每月入境5000人來模擬三種情況,「入境不檢驗+居家檢疫14天」、「入境檢驗+居家檢疫5天」、「入境檢驗+居家檢疫5天再次檢驗」,最後一種可以找出99%的患者。

檢驗兩次檢疫五天 成本低且無遺漏個案

依現行政策,高風險國家的旅客有可能會遺漏111名案例;「入境檢驗+居家檢疫5天」高風險國家遺漏的案例即會下降到14人;「入境檢驗+居家檢疫5天再次檢驗」,多數國家在2天內都不會出現遺漏個案。若從成本考量,以居家檢疫一天1000元、檢驗一次3000元來計算,現行政策平均一人需花費14,000元,第二種花費為8,000元,第三種花費11,000元不僅成本較現行制度低,也不會遺漏可能個案。

前期篩檢降低重症人數 減少後續醫療消耗

且於前期篩檢,除了找出患者,重點是早期檢測早期治療,減低住院及重症人數,減低後續醫療消耗。陳秀熙也強調檢驗也包含了採驗的風險、實驗室的負擔,因此檢測技術也需要持續研發,如便攜式、快篩試劑等,台灣若能在此有突破,就能援助他國,幫助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甚至經濟交流。

菲律賓因疫情升溫成為高風險國家,台灣於7月26日起,入境者全面機場採檢及檢疫,如此採取階段式策略是正確的。陳秀熙呼籲,防疫措施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考慮各國動態,依風險分層,逐步實施台灣精準入境檢測。

台灣塩野義培養優秀行銷人才 獲頒傑出MR認證

MR認證揭曉!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TPMMA)於1991年成立,數十年來與台灣的醫藥環境共同改變成長,匯集了商、政、學界各方專家,TPMMA對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的技術、人才、資訊、學術,不斷參與、改進、培養及提升。因此設立了醫藥行銷師(MR)認證,提昇藥品行銷暨管理、培訓及獎勵藥品行銷暨管理人才,促進藥品行銷暨管理人才體系的健全;協助藥業經營者培養藥品行銷暨管理人才,該協會頒發傑出MR證書給台灣塩野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表彰該公司對醫藥產業發展的付出。

表揚傑出人才 取得MR認證後仍需持續教育

TPMMA理事長高孟熙一行人今日前往台灣塩野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頒發傑出MR證書給該公司鄭智方總經理;高孟熙理事長表示,MR認證制度的推動,歷年來受到衛生主管機關的多方協助,單位主管均親臨擔任認證訓練講師,對MR認證制度表示肯定與支持。目前台灣之MR認證證照屬於個人資格且是業界自主,取得MR認證後6年內需接受120小時之持續教育,才能保有MR資格。

圖片

以病患為中心 台灣塩野義與TPMMA理念相同

TPMMA推動MR(Medical Representatives醫藥行銷師)認證制度行之有年,醫藥行銷人員是最需掌握、銷售目標藥品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一群人,如此才能將專業知識提供給病人,這與台灣塩野義一直以來依循「塩野義始終為維護人類的健康提供所需的最好藥品」的基本方針,的理念不謀而合。貫徹至今的塩野義哲學,向下深根於組織,蛻變為成長的原動力。

積極鼓勵同仁取得MR認證 重視企業社會責任

台灣塩野義未來也將持續鼓勵同事取得MR 資格認證,始終為維護人類的健康提供所需的最好藥品,持續透過各項活動,為病人、醫師及其他醫療人員、股東、投資者及整體社會做出貢獻。

胰臟癌治療露曙光 二線新藥健保全額給付

素有「癌王」稱號的胰臟癌很難提早發現、病程又快,有8成以上的病患在驚覺有異求診時,多半已進入晚期而無法開刀,這是導致胰臟癌死亡率高的最關鍵因素。

高危險族群提高警覺 有異狀及早就醫

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洪肇謙表示,胰臟癌與一般癌症不同,「大部分癌症在有遠端擴散前,腫瘤通常都已很大顆,但胰臟癌會在腫瘤仍是小顆的階段就轉移出去了。」且胰臟癌的臨床常有表現如黃疸、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並不特異,因此很難被早期發現。

由於胰臟癌位處腹腔深處,有時就算做健康檢查,若非是核磁共振、正子造影等,也不容易被找出來。洪肇謙說,診間就有病患在近兩年的健檢時都沒發現異狀,兩年後卻被診斷是胰臟癌末期,因此建議高危險族群,例如曾罹患慢性胰臟炎、或有糖尿病史、肥胖者、抽菸族群等,有不明原因腹痛加上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就要高度警覺。

治療棘手 幸有二線新藥健保可全額給付

胰臟癌轉移、惡化速度都快,治癒機率低,是屬於相當棘手的癌症。他提及,胰臟癌生長的位置複雜,手術治療可能牽連的器官很多,風險高且術後併發症也不低。況且絕大多數患者得知罹癌時多半進入後期已無法開刀將腫瘤清除乾淨,因此預後也差。

目前晚期胰臟癌的治療仍以化療、放療為主,然因腫瘤有局部纖維化的特性,容易阻礙化療藥物的進入,加上過去針對胰臟炎所研發的新藥並不多,常令患者在第一線治療失效後,面臨後繼無藥的窘境。

所幸2018年8月健保署已將胰臟癌化療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根據國際臨床試驗證實,化療新藥對於之前曾使用過第一線化療失敗的病患,有顯著效果,可成功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達6.1個月。

洪肇謙說,診間有一名60多歲的男性胰臟癌患者,曾於外院被診斷為胰臟癌,施打化療後因為副作用大而中斷治療;日前來高榮了解是否有其他治療方式。經建議選擇健擇藥物後,療程結束腫瘤雖變小,但半年後又開始長大、癌症指數再次升高,「由於患者符合二線化療新藥,施打一個月(2至3劑)後,以電腦斷層發現腫瘤已經縮小、指數也下降,目前情況良好,仍在積極接受治療中。」

洪肇謙強調,要預防胰臟癌相當困難,目前只能及早診斷、早期妥善處置;如今癌症治療已進入團隊治療,團隊會視病患狀況與期望接受的治療共同討論、選擇最適宜的藥物,也不必擔心化療所引發的副作用,都可在妥善的治療計畫中一併考量,讓患者也能擁有生活品質。

女子偏頭痛日喝8瓶感冒藥竟成癮! 健保開放給付「打肉毒」治療

一名女性偏頭痛多年,透過喝感冒糖漿緩解,初期效果顯著,時間一久每天要喝上8瓶才有效緩解。後來沒喝就渾身不對勁,明顯已經藥物成癮。最終頭痛不減,還伴隨焦慮、失眠,嚴重影響生活。醫師表示,別把偏頭痛當「症狀」,應視為「疾病」尋求妥善治療。

問題出在這! 醫:成藥吃多易釀慢性偏頭痛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暨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林高章醫師說明,偏頭痛屬於原發性頭痛,是因為三叉神經敏感化以及腦血管神經性發炎。研究指出,大部分源自於遺傳與荷爾蒙影響,氣溫變化、環境因素等都可能影響發作。

台灣頭痛學會名譽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醫師指出,偏頭痛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慢性偏頭痛」或「藥物過量型頭痛」。上述個案是兩種的結合,患者自行服用成藥或感冒糖漿緩解,其中的止痛成分乙醯氨酚除了可能成癮,更恐使病情惡化,導致慢性偏頭痛。

頭痛持續3個月以上、每月15天以上、每天4小時以上,且15天中有8天被屬於偏頭痛,就是慢性偏頭痛,應透過神經科頭痛專門醫師診斷治療。林高章理事長說,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可能是雙側,甚至整頭都痛,成因多元且複雜,頭痛頻率因不同誘發因子而有變化,例如氣溫變化、壓力、睡眠不足、情緒、時差、過分劇烈運動等;女性患者多受雌激素等荷爾蒙所影響,因此在經期前後易發作。

高溫偏頭痛門診數增1成 颱風來襲也有影響

台灣近來屢創高溫,門診偏頭痛人數增加約1成。王署君主任表示,研究發現,偏頭痛患者對溫度、痛覺有更敏感的基因,因此患者穿梭酷熱戶外與冷氣房,溫差易誘發發作;低氣壓颱風來襲時,患者發作頻率亦會增加。

預防還是治療? 肉毒竟能治偏頭痛

慢性偏頭痛藥物分為預防型及治療型兩種,預防性藥物如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等,需要長期服用,療程3至4週,可能會產生體重增加或反應力變弱等副作用,主治醫師會依患者狀況調整用藥;另一種種則是常見止痛藥,頭痛發作時醫師才會指示使用。

健保自今(109)年2月1日起,有條件地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慢性偏頭痛預防性治療。若診斷為慢性偏頭痛、用過3種以上預防性藥物無效,即可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是否適合申請。

王主任說,肉毒桿菌素意外被發現可以改善偏頭痛。研究顯示,施打於頭部前額、枕頁、兩側、肩頸等31處治療點,每3至4個月施打一次,可降低慢性偏頭痛患者的頭痛頻率與嚴重度,延長下次發作時間。

籲打肉毒慎選醫師 金鐘影后演繹「頭痛不投降」

施打肉毒桿菌素治療慢性偏頭痛,務必尋求台灣神經學學會與台灣頭痛學會認證合格的神經內外科醫師進行施打,確保治療的安全性。

醫師呼籲患者可以撰寫「頭痛日記」,記錄每月頭痛次數、維持時間、合併症狀、經期及頭痛前的飲食,有助於自己及醫師了解導致頭痛發作的原因,一邊快速了解病情,對症下藥。

台灣頭痛學會邀請金鐘視后鐘欣凌拍攝兩支「頭痛不投降」衛教影片,演繹職場女性與家庭主婦慢性偏頭痛發作,對生活及工作的影響,期望透過衛教影片讓民眾更瞭解慢性偏頭痛的特性及現況。

3起自台反他國確診 指揮中心展開疫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表示,我國接獲寮國官方透過國際衛生條例國家對口單位(IHR National Focal Point)通知,該國檢出1例自我國入境之COVID-19(武漢肺炎)陽性個案。 寮國自台返國確診 疫調展開

指揮中心指出,該名個案為寮國籍30多歲男性,今(2020)年2月15日來台,於北部就學,8月10日在台灣自費採檢,結果為陰性,8月11日出境至韓國等待轉機,8月12日入境寮國並進行採檢,8月13日檢驗結果為陽性。 指揮中心表示,個案在台期間及返國迄今無不適症狀,經初步調查,個案在台期間多在學校及周邊地區活動,校外活動範圍則以北部地區為主,截至目前已掌握接觸者共8人,包括校內接觸者及宿舍接觸者等,其中3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核酸檢驗結果均為陰性,血清抗體檢驗1人陰性、2人檢驗中)、5人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將進一步調查個案校外活動軌跡以匡列其他可能接觸者。 越南、上海台灣入境各1例通報 上海案例仍了解中 另有關媒體報導越南、中國大陸上海各通報1例自台灣入境之確診個案,指揮中心已透過駐外單位取得越南個案身分資料,該名個案為越南籍40多歲男性移工,在台期間於北部工作,8月7日自台灣搭機至越南,於機場採檢結果為陰性,入境越南後進行集中檢疫,當地檢疫場所為3人一間且共餐,與個案同住之另2人分別為自美國及日本返國之越籍人士,2人皆於8月12日出現不適症狀,並後續確診,個案則於8月15日起出現喉嚨痛、發燒、腹痛症狀,17日再度採檢,並檢出陽性。針對該名越南個案,指揮中心及地方衛生單位已啟動國內疫情調查與接觸者匡列等防治工作。 至於上海個案,尚未取得陸方回覆,惟指揮中心目前已接獲該名個案在台友人主動聯繫,並初步掌握個案相關資訊,將進一步與陸方確認個案詳細資料後,進行國內之疫情調查、接觸者匡列等防治作為。

不喝酒很難受? 4問題檢視是否酒精成癮了

「我真的很想戒,我已經這麼努力從一整瓶高粱戒到剩下一點點了,拜託!讓我再喝一口,讓我有個味道就好!」40歲的翁先生因為酒精性肝硬化住院,住院期間忽然沒了心跳,鬼門關前走了一回的他,出院接受本院酒癮治療,翁先生飲酒慢慢從每日1~2瓶高粱酒減到半瓶以下,但肝硬化的問題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又讓他再度住院,出院後又因喝酒跌倒造成頭部外傷,這一連串的挫折讓翁先生的飲酒量一度反彈回升。

酒精成癮不僅是意志力不足 工作、壓力、人際都是原因

成大醫院精神科蔡宗諭醫師指出,酒精成癮的問題常被民眾視為是意志力不足的問題,然工作問題、人際問題、生活壓力、家庭問題、失眠、焦慮憂鬱等都會加重酒癮的嚴重度與複雜度,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再度惡化與復發。

治療酒精成癮 戒斷治療轉移注意力

2014年台灣本土的研究顯示,台灣青壯年族群每天喝酒的盛行率約1.82%,中年族群每天喝酒的盛行率約4.82%,其中2.4%的青壯年族群與2.27%的中年族群有酒精成癮問題。

蔡宗諭醫師表示,處理酒精成癮的問題,除了要設法減少酒精攝取總量、注意酒精戒斷症狀之外,同時還要處理身體疾病與焦慮憂鬱等問題,加上戒酒藥物的輔助、非藥物治療與生活型態重建,如當酒癮念頭再犯之時,設法轉移注意力熬過酒癮催動的狂暴等。

4 點評估成癮狀態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酒精成癮在全球是相當盛行的疾病之一。蔡宗諭醫師指出,若以下4點中有任何1點的答案為「是」,都建議應至醫療院所評估是否已有酒精成癮的問題,早期發現才能早期評估與治療:

1.你曾經不想喝太多,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酒過量嗎?

2.家人或朋友為你好而勸你少喝點酒嗎?

3.對於喝酒這件事,你會覺得不好或感到愧疚嗎?

4.你曾經早上一起床尚未進食前,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