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三天兩起兒虐疑雲 家扶呼籲家長慎選合法托育機構、保有敏感度

雲林9月23日爆出一起虐童疑雲,2歲童上學渾身傷,單親媽媽與幼兒園互控虐待;新北市9月25日又傳出一名單親媽媽爆料一全美語幼兒園虐待5歲女兒,家長與機構亦有爭議,兩起兒虐疑雲目前皆由政府介入調查中,後續針對是否有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之情事進行釐清。家扶基金會呼籲需慎選合法托育機構,以適性提供兒少應有照護,而家長平時便需保有敏感度,隨時關注子女身心是否有出現異狀,且應透過親師合作,共同關注不漏網。

政府公開違法托育資訊 家長要慎選

立法院於108年3月29日三讀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建立兒少保護加害人裁罰紀錄資料庫,透過資料庫的建立以防堵不適任人員於不同體系流竄。根據衛福部公告裁罰公告件數統計(附件1),截至今(26)日,已有30件公開裁罰之違法托育人員及業者。家扶表示,政府既已公開違法托育資訊,家長於托育時更須慎選合法業者。

家扶基金會設立兩所非營利幼兒園皆依規定,具有身心障礙、中度以上身心障礙者子女、中(低)收入户子女、原住民、特殊境遇家庭子女得優先入園,108年、109年兩學年招收幼生中,前述「具特殊需求」幼童得優先入園者於本會兩所佔比均超過20%,意即每5位幼童中就有1名是需要更多協助與支持。

家扶指出,非營利幼兒園在人力配置上聘有社工師,除現場教學照顧者,社工師亦會進行實際家庭訪視,了解家長相關需求,並辦理親職講座提供親子互動技巧,以提升家長親職知能,必要時也結合家扶現有附設早期療育機構共同協力。邀請家長及幼童共同參與每年428兒童保護宣導活動,並於課程中帶入家扶既有兒保宣導教材讓幼童學習,持續養成幼教師及每位工作夥伴兒保概念,現行國內幼兒園設置社工雖非必要條件,然自教學與服務面向觀察,社工在對弱勢家庭投入、整合早期療育資源、建立師生兒保基本觀念上都有助益!

6歲以下幼童家長 家扶4點呼籲

家扶基金會表示,對於家有6歲以下幼童家長呼籲:一、應慎選合法托育機構,二、隨時保持對子女的敏感度,若子女身心狀況反應異常時,皆能第一時刻掌握!三、與機構、師長保持良好溝通,透過親師合作共同維護兒童少年的安全與權益。四、「預防教育宣導」為根本之道,108年度全台家扶中心均發展不同的宣導教材,共辦理480場次的兒童少年保護宣導活動,教導兒童及少年身體界線,適時反應;針對全國59,000人次的兒童少年、家長、相關專業人員以及社會大眾,宣導正確保護兒童少年的觀念、知識與技巧,以期減少虐待事件的發生,並首創兒童少年保護VR遊戲巡迴體驗,全台家扶中心每年至少辦理五場校園宣導,宣導對象以幼兒園及國小為主,以提高兒童少年自我保護能力。

民眾若發現任何疑似兒虐情形,請立即撥打113,或洽家扶基金會諮詢專線服務0800-078585,以杜絕更多兒虐憾事,提供孩子們一個平安健康的環境長大!

上周腹瀉就診破10萬! 中秋烤肉要煮熟,避免生食

中秋節連續假期即將到來,腹瀉疫情卻上升,飲食衛生別輕忽!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與親友烤肉、聚餐,注意飲食安全,避免生食生飲,應將生熟食分開處理,澈底烤熟或煮熟後再食用,並落實正確勤洗手、有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

一周腹瀉就診破10萬 近四周58起腹瀉群聚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週(9月20日至9月26日)門急診腹瀉就診累計113,361人次,近幾週呈上升趨勢;往年中秋節當週及後一週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全國近四週(第36至39週)共接獲58起腹瀉群聚通報,高於2018至2019年同期,其中24起檢出陽性,以餐飲旅宿業(10起)及校園群聚(8起)為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19起)。

疾管署表示,每年國人多以烤肉的方式與親朋好友共度中秋佳節,若食材不新鮮、長時間未以低溫保存,或未澈底煮熟至中心溫度超過70℃再食用,容易引發腹瀉等腸道傳染病。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類,可能會有沙門氏菌感染的風險;另由於貝類具有濃縮水中病原物質的特性,若生食受污染水域生產的貝類,容易感染到多種致病原,如:諾羅病毒、腸炎弧菌、霍亂弧菌等而造成腹瀉,其中諾羅病毒具有高傳播力,人口密集處易引起大規模感染。

疾管署指出,腸胃炎主要症狀有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症狀,通常症狀會持續1至10天。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的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因素,均會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

中秋烤肉要煮熟,避免生食 多洗手

疾管署呼籲,民眾歡度中秋佳節,不論聚餐或烤肉,應確保食材新鮮、生熟食分開處理、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食材,並以肥皂勤洗手。旅宿、餐飲業者應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有症狀的員工應停止處理食物,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上班,以確保其他員工及顧客健康;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避免處理食材,儘速就醫及在家休息,並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如需外出者,應佩戴口罩,並做好手部衛生,避免傳染給他人。

919台灣肺纖維化日健步開走 留意咳、喘、累三大症狀守護肺部健康

每年的9/19是台灣肺纖維化日,取其「走一走」的諧音希望能喚醒民眾注意自身肺功能健康。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醫師表示:「肺纖維化成因多元,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不明原因造成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但是肺纖維化還有其它高風險族群,像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紅斑性狼瘡等,也可能引發致命的漸進式肺纖維化疾病,所幸現今已有藥物可延緩疾病惡化,只要及早確診及早治療,肺纖維化患者依舊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咳、喘、累超過兩個月 小心肺纖維化

由於肺纖維化會影響肺功能下降,引發像是慢性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患者若對疾病缺乏了解,就有可能當成是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氣喘、肺阻塞或感冒等,延誤治療先機,長期以往甚至連站立、行走的日常活動都會感覺氣喘或疲累,對患者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

隨著疾病進展,肺部組織會逐步變厚並形成永久性疤痕、造成肺部纖維化,阻礙肺泡與血管進行正常氣體交換,導致患者肺功能受到不可逆的傷害,甚至增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風險。林孟志呼籲,咳、喘、累等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月以上的民眾,應盡速至胸腔內科請醫師聽診後背下肺葉,若可以聽到類似撕開魔鬼氈的連續性爆裂音,醫師即會高度懷疑肺纖維化的可能性,並進一步安排更詳細的檢測,了解患者肺纖維化程度、規劃適合的治療方案。

肺纖維化高危險族群 及早確診及早治療

林孟志表示,聽診是鑑別肺纖維化的初步重要檢查,由於肺纖維化通常從下肺葉開始纖維化,因此透過聽診患者後背下肺葉,可作為第一時間的判斷依據,後續再安排肺部X光、肺功能檢測、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更進一步完成確診、肺功能評估與疾病分級。

由於肺纖維化對肺功能下降所造成的影響不可逆,林孟志提醒除了一般民眾應對相關症狀保持警覺外,若本身為高風險族群,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務必隨時留意自己的肺部功能,唯有及早確診及早治療,才能真正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林孟志說,以往肺纖維化治療僅能藉由類固醇、化痰藥、抗凝血劑及免疫抑制劑緩解症狀,效果有限,且無法延緩肺功能下降。所幸近年已有抗纖維化藥物問世,可延緩肺功能下降,並減少急性惡化風險,有助於改善咳嗽、呼吸困難,維持肺臟功能,避免急性惡化。

圖片

現今全球已進入後疫情時代,民眾對於肺部健康的重視也逐漸升高,台灣胸腔重症暨加護醫學會特別於9月19日「台灣肺纖維化日」,在高雄衛武營舉辦健走活動,並同步宣導9月25日的「世界肺健康日」,活動集結逾300名50位以上民眾到場響應,除了說明肺纖維化的嚴重性與治療新知,幫助患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外,也希望藉此呼籲民眾共同響應各種健康行動,像是主張維護空氣品質、多步行降低空氣汙染、提醒自己也協助他人不吸菸等,鼓勵民眾共同守護肺部健康。

健保安全準備金明年底見底 赤字達771億恐漲價

健保會於24日召開健保總額協商會議,歷經10.5小時,完成最有效率的一次協商,牙醫門診、中醫門診總額及其他預算均有共識,惟醫院及西醫基層總額部門,有項目未獲共識,將依法兩案並陳報請衛福部決定。健保會執行秘書周淑婉表示,健保總額逐年成長,110年的安全準備總額到年底可能無法維持最少一個月的標準。

人口結構老化提升醫療需求 明年底安全準備金見底

因我國人口結構老化帶動醫療服務需求增加,健保總額逐年成長,109年度已達到7,526億元,連年虧損的狀態持續擴大,今年底收支短絀預計達676億元。周淑婉說,110年度總額若以成長率下限2.907%計算,明年底的安全準備總額將無法維持一個月的最低標準,僅剩0.54個月,且赤字高達771億元,對健保會委員而言,是否調漲保費,財務實為一大挑戰。

兒童、糖尿病患口腔照護 中醫傷科特殊針灸均受惠

牙醫門診及中醫門診達成共識,牙醫總額增編14.67億元,包括擴大6歲以下兒童與糖尿病患者的口腔照護,及70歲以上高齡患者之根管難症治療,並將腦傷及脊髓損傷之中度肢體障礙者納入牙醫特殊醫療服務照護對象等。中醫門診總額增編11.87億元,主要用於提升中醫針灸及傷科處置品質,將原需自費之特殊針灸、傷科與輔助治療項目,及西醫住院之呼吸困難患者的中醫輔助醫療納入健保給付,以減輕民眾負擔。

持續引進新醫療 提升偏遠地區服務

醫院總額雖未獲共識,但雙方對於持續引進新醫療科技、治療罕見疾病及血友病藥費、論質計酬方案、提升偏遠地區服務等減少民眾自費及擴大弱勢照護項目,均有共識。但對於醫院代表希望增加經費用於壯大社區醫院及保障區域級以上醫院住診服務項目,付費者代表基於已有編列鼓勵轉診合作之分級醫療相關專款預算,不予重複編列。西醫基層代表希望增編COVID-19相關預算,付費者代表則認為法定傳染病依法應由公務預算支應,且政府已編有相關特別預算,爰不予編列。

明年保費是否調漲? 11月召開會議討論

我國腎臟疾病醫療費用已高達500多億元,為減少透析病人,雙方共識在其他預算「腎臟病照護及病人衛教計畫」增編,加強急性腎損傷病患照護與管理,並於醫院與西醫基層總額增編0.9億元,整合糖尿病與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延緩病人進入洗腎。至於整體門診透析費用成長率未獲共識。

周淑婉表示,由於明年健保費率涉及總額最後拍板數字,預計10月23日呈報衛福部,11月20日就會召開會議討論費率。健保費是否部分負擔調漲,將視健保署是否提案。

自付差額醫材採極端值,民眾真的賺到了嗎? 醫師解析背後真相

「醫材功能加上發揮極致的醫療專業技術才是整個手術處置成功的關鍵,當醫材價格被壓縮在所謂的極端值範圍內,台灣的醫療該怎麼進步?」醫材新制延燒,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醫師表示,自費醫材無論是健保署之前提出的收費上限,亦或是目前的極端值管理皆引起醫界軒然大波,希望政府在做任何決定之前,多與醫界溝通。

價格應考量三方向 醫材本身+手術技術+照護成本

目前醫材分為健保全額給付、健保部分給付、民眾全額自費共三類,其中針對「健保部分給付」,依《健保法》第45條規定(自付差額之特殊材料給付),只要有政府補助的醫材,額外收取的費用皆得歸政府定價,為何這項政策會引起反對聲浪?林應然強調,如果把同功能醫材放進同一個籃子裡,以極端值去規範一個固定值以下的收費價格,這會延伸出什麼問題呢?

林應然表示,所謂同功能醫材不表示成本相同,自費醫材的價格,不只有醫材品質本身,還有整個技術層面,包括以何種方式裝置醫材、醫師本身的經驗技術、以及後續的照護成本品質問題,都應該列入成本收費考量,況且每一家醫療院所的人事營運成本本就不同,進價議價的能力也不同,因此不能以單一價格衡量。

「即使是同功能,每一個醫材皆有其不同之處,應去瞭解其功效與品質獨特所在。」林應然強調,醫療行為與消費行為截然不同,如何將醫材功能發揮極致的醫療技術才是關鍵,醫師的資歷經驗與專業價值實難如商品量化成價格,因此由院方訂定不同價格是合理的措施。

消彌資訊不對等 策略應價格透明化,非價格限制化

不過,現在雖有醫材比價網可供查詢,站在病患的角度,擔心的還是會不會多花冤枉錢?林應然表示,只要將價格公開透明,規定醫療院所必須主動揭露價目表,便可消彌所謂資訊不對等之障礙,如果政府真的希望病人不當冤大頭,除了病人可自行上網查詢官方網站的公開價目表外,更可交由專人親自講解各種醫材供病患自行選擇,公佈各不同院所對各種醫材的各種收費方式與價目,策略應是價格透明化,而非價格限制化。

林應然近一步指出,如今訂定極端值的管控,反而剝奪了民眾與醫師享有或使用更高品質醫療的權利,儘管未來有好的廠商想進來台灣,也會因為不敷成本而退出台灣市場,剩下的只有低價低品質的醫材留在台灣。當低價低品質的醫材橫掃市場,國人只能被迫使用極端值以內的醫材,發生問題的機會增多,重複看病的成本增加,民眾短期內以為獲利撿到便宜,長期而言卻可能是問題不斷,難道不知如果好品質的醫材都沒了,犧牲的就是病人自己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仔細想想,病人真的有獲利嗎?

好醫材退出台灣市場 醫病關係對立皆損失

「經濟學有個貨幣理論,當劣質幣質和優良幣質的二種名目相等、實質相異的貨幣,共同在一個經濟社會流通,最後優良的貨幣會被退出流通圈外,只有實質劣幣繼續流通。」林應然以此經濟理論類比當今的醫材問題。

林應然反問,當價格被限縮之後,不僅會壓制醫療新技術的創新發展、民眾投保醫療保險的差額給付將大幅縮減,權益如何彌補?加上醫療院所在健保總額制度下苟延殘喘,因這波新冠肺炎疫情經營上更加艱難,只能靠一些自費項目彌補些許醫療業務的損失,如今又要被規定只能收近成本的費用,又被健保署污名化說亂收費,說醫生把病人當冤大頭,不但不符實情,更是無端製造醫病關係的緊張對立,這是政府、人民、醫療全方位的損失。

扛疫情前線醫界受傷 慎選時機點從長計議

為了能夠實現照護人民健康的基本權利,台灣醫界造就舉世人人稱羨的健保奇蹟,大量醫師們長期血汗投入只為創造最大的醫療效能。台灣的健保以保費低廉、醫術高超、及效率驚人出名,全世界都羨慕台灣的健保制度,但也都學不來,因為沒有那一個國家的醫療人員願意在總額的架構下無限制的付出心血。林應然語重心長地說,這波疫情醫界奮力協助政府擋下了,換來的卻是政府無情的打壓,醫界經過這波新冠肺炎後,其實受傷非常嚴重,希望政府在做任何決定之前,多與醫界溝通討論,從長計議和慎選時機點,做出最有智慧的抉擇。

治療香港腳、灰指甲 少了一個重要步驟,擦藥當然不會好!

台灣氣候潮溼,尤其是梅雨季、颱風期間,由於濕度高再加上夏季高溫,有利於黴菌滋長,許多人都有香港腳和灰指甲的問題,特別是長時間穿鞋的上班族和學生。對此,可能去社區藥局購買外用藥膏治療香港腳或灰指甲,但常常不好意思向藥師詢問用藥資訊,又未依藥品仿單(說明書)正確使用,可能影響治療效果。

灰指甲、香港腳擦藥治療無效  恐是這些注意事項沒做好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用藥前應詳細參閱藥品仿單,正確使用藥品,才能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應注意下列事項:

1、用藥前後妥善清潔:

使用香港腳藥膏前,應先以溫水及棉片小心清洗患部,並妥善乾燥;使用灰指甲油劑前,則可先使用銼刀將指甲表面盡可能銼平,再用酒精棉片擦拭清潔,去除感染黴菌的角質層,可促進藥物滲透;另外,用藥後,應清洗手部,以免交叉感染。

2、依藥品仿單正確塗抹:

香港腳藥膏應塗抹薄薄一層在感染處及其周圍部位,且應停留15分鐘,讓皮膚吸收;但有些長效藥膏,則必須同時使用於雙腳,且使用後24小時內切勿碰水。灰指甲油劑則可利用內附藥板,以擦上適當劑量。

3、治療期間切勿自行停藥:

一般而言,使用外用藥品治療香港腳需要至少一周,灰指甲則需要至少要6個月,治療期間不可不規則用藥或提早停藥,但如果依照使用方法用藥一週後仍未見任何改善,則應諮詢醫師作進一步處置。

4、保持腳部乾燥及個人衛生:

腳部應盡量保持乾燥,例如洗澡後必須把腳完全擦乾,特別是腳趾縫間;穿鞋時間較長的上班族、學生,可以多帶一雙襪子到公司、學校替換;雨天淋濕的鞋襪則必須完全吹乾後再使用。另外應該避免和他人共穿同一雙鞋襪,如浴室拖鞋,以避免交叉感染。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新北市勞工局行善 贈柚子祝福庇護工場

中秋佳節腳步已近,柚子月餅紛紛出籠攻佔所有人的桌子,新北市政府勞工局工會行善團,公益不落人後,聯合新北市商品包膜人員職業工會、新北市汽車美容人員職業工會、國際聯合汽車美容協會、BNI台北市南區大大分會以及新北市土城紳士協會,捐贈300斤總共30箱的柚子給華慈晨曦庇護工場,希望在溫暖的佳節氣氛中關懷身心障礙者。

庇護身心障礙者 培養獨立謀生能力

華慈晨曦庇護工場成立於2018年,為讓每個身心障礙者擁有完整生涯規畫,與政府機關配合輔導,培養他們獨立自主作業,養成良好工作習慣,習得一技之長賴以為生,服務項目包含園藝造景、盆栽、花卉、手作體驗及文創商品販售與清潔維護工作。

致贈柚子傳遞祝福 呼籲社會響應

新北市汽車美容人員職業工會總幹事林峻國先生表示,各單位因為梁爸果緣的認養產銷計畫結緣,今年特地致贈30箱老欉柚子給庇護工廠。因為物資有限,而身心障礙者在社會上相對弱勢,藉此機會給予祝福,並順道推廣,希望能幫助他們就業。捐贈柚子而非金錢,也是因為他們需要的是一份工作,並非短暫的金錢援助,若社會大眾有遇到他們,請多給予鼓勵與支持。

培訓謀生能力 不再是家中負擔

新北市政府勞工局行善團不僅捐贈柚子,同時也購買庇護工廠的產品,欲當作中秋賀禮送給客戶朋友。華慈晨曦庇護工場創會理事長張昭隆也表示,晨曦庇護工場,能帶給弱勢的身障孩子們曙光與希望,庇護員工們透過培訓後都能投身適合的競爭性職場,讓他們從此不是家中負擔,而是有謀生能力的個體。

【新冠肺炎報導】新增3例境外移入確診 菲律賓及印尼入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分別為菲律賓籍20多歲男性(案511)、菲律賓籍40多歲男性(案512)及本國籍40多歲男性(案513),分別自菲律賓及印尼入境。

新增3例境外移入確診 菲律賓及印尼入境

指揮中心表示,案511因工作於9月11日自菲律賓搭機來台,機場檢驗結果為陰性,入境迄今無疑似症狀,集中檢疫期滿隔日(9月26日)再次採檢,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中。因個案於9月26日採驗完即前往預定工作地,衛生單位接獲個案陽性通報後,立即展開相關調查,並已初步掌握接觸者共39人,包括同車接觸者、宿舍接觸者及消費店家之接觸者等;其中13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26人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指揮中心指出,案512因工作於9月23日自菲律賓搭機來台,入境迄今無疑似症狀,由於機場採檢結果為弱陽性,於9月26日再次採檢,並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中。衛生單位已初步匡列個案接觸者共63人,包括同班機接觸者、同行接觸者等,其中48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15人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指揮中心表示,案513今(2020)年7月下旬前往印尼工作,9月19日因出現倦怠、腹瀉、腹痛症狀,於當地就醫並診斷為胃潰瘍;個案9月26日獨自搭機返台,入境時主動告知曾有症狀,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採檢,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中。衛生單位已掌握同班機接觸者共41人,其中前後二排座位旅客29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機組員12人因有適當防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93,18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2,108例排除),其中513例確診,分別為421例境外移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82人解除隔離、24人住院隔離中。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