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腳腫如蚯蚓又痠麻 輕鬆擺脫靜脈曲張就靠「它」

一名85歲、罹患婦科癌症的患者,有長達近20年靜脈曲張的問題,因遲遲未治療,使得下肢呈現嚴重的靜脈潰瘍,皮膚因色素沉澱發黑發紫,但因罹癌身體狀況不穩定,難以承受具侵入性、疼痛、恢復期長的傳統手術或雷射治療,所幸,現在有一種侵入性小、傷口小,且療程約一小時就可完成的「靜脈膠水閉合術」,衛福部立桃園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于婷醫師表示,該患者術後反應良好,潰瘍傷口也終於癒合,皮膚狀況改善許多。

久站引起血液回流受阻 形成靜脈曲張

袁于婷醫師表示,「靜脈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靜脈曲張就是把血送回去的路徑出問題,血管當中的瓣膜受到破壞,導致靜脈壓力過高,血液無法正常回流,造成血管擴張,形成靜脈曲張。」久站久走的職業,讓下肢血管承受很大壓力,容易罹患靜脈曲張。另外,孕婦或極度肥胖的人,由於肚子太大,腹內壓力過高,也會阻礙血液回流,造成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嚴重會面臨血栓、截肢風險

袁于婷醫師說明,靜脈曲張程度可分6級:第一級最輕微,皮表出現形似「蜘蛛絲」的血管,第二級出現更明顯的血管擴張,此時治療方式以改善外觀為主,大多以皮表的血管雷射,或是注射泡沫性硬化劑,讓膨脹血管收縮。第三級則是出現形如「蚯蚓」的血管,且是門診中最常見明顯的靜脈曲張;第四級則有色素沈澱,例如腳踝、小腿發黑,腳底皮膚粗糙、濕疹。

第五級因靜脈壓力過高、血液大量淤積在下肢形成癒合性潰瘍;第六級則是活動性潰瘍,也就是一直無法癒合的傷口,甚至會面臨截肢風險。袁于婷醫師表示,第三級以上的患者,會有腳腫脹、疼痛、容易抽筋的狀況,若有明顯的靜脈浮出時,可能會產生血栓,久而久之引發血栓靜脈炎,就會出現傷口潰瘍、色素沉澱。

聽到血栓,是否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袁于婷醫師表示,靜脈曲張是表淺性的血管,跟民眾擔心的深層靜脈栓塞不同,深層血管產生的血栓可能跑到心臟,或肺部變成肺栓塞,但靜脈曲張產生的血栓要到肺栓塞,其實不常見,但不代表不會發生。袁于婷醫師也強調,當靜脈曲張達到第三級以上,建議進一步手術治療。

圖片

手術怕痛不想挨針 新選擇輕鬆擺脫靜脈曲張

針對手術治療選擇,袁于婷醫師說明,可採用「靜脈膠水閉合術」,袁于婷醫師表示,傳統手術是把血管結紮並抽掉,就沒有逆流的問題;或是用雷射、射頻燒灼術,以較高溫度,讓血管閉合不再逆流,然而這類手術,因高溫會傷害血管周邊神經,需要再打上其他藥物、麻醉,以避免熱傷害,但對患者來說,不僅挨許多針、感到疼痛,術後恢復期也長。

袁于婷醫師表示,若施以靜脈膠水閉合術,顧名思義是用膠水(醫用黏合劑)將擴張血管黏起來,將不再有擴張的問題,周邊相連的血液逆流都會改善,且患者門診時可直接手術,不需上太多麻藥,一小時內就可返家,對醫師來說執行方法快速簡單,就是放一根細細的管子到血管中,注入膠水後再加壓讓血管閉合,即結束療程,傷口很小,且不會對周邊神經造成熱傷害。對於擔心麻醉風險、或生活工作忙碌、身體狀況不穩定難以承受較難度手術的人而言,是很好的選擇。

上學就肚子痛、回家就沒事? 當心收假症候群惹禍

各學校已陸續開學,相信有部分的家長會發現家中孩子在上學前開始抱怨肚子痛,或是在學校期間因為腸胃不適而進出保健室,可是下課回家之後,肚子好像就不痛了。

收假症候群 壓力解除後症狀緩解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身心科衛教資料指出,面對連續假期之後的上班日或上課日,不論大人小孩,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精神不振及睡眠失調等「收假症候群」之症狀。

收假症候群並不是精神疾病,但這些症狀著實會造成不小的困擾,甚至有些民眾因為焦慮而伴隨腸胃道症狀(腹痛、便秘或腹瀉)、胸悶、疲倦及身體緊繃等狀況,不過這些症狀會在壓力解除之後漸漸緩解。

假期維持正常作息 開學前預告緩解焦慮

小兒腸胃科蔡璽翔醫師建議家長,平時訓練小朋友能建立起自信,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放假期間還是要維持小朋友正常的作息,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而在開學前陪伴孩子整理好新學期要使用的文具等用品,提前預告、規劃開學後的行程,安排適當的運動緩解焦慮。

觀察學校生活 鼓勵+陪伴助回正軌

另外,在開學後,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適應情形,關心在學校的生活狀況,是否有同儕還是學校課業師長的壓力,持續正面鼓勵,並在耐心陪伴下,可以讓孩子順利的回復到原本學習節奏。

腹痛合併這些症狀 應盡快就醫治療

上學就喊肚子痛,回家就緩解,這很多是因為情緒焦慮所引起的功能性腹痛。至於要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就醫,蔡璽翔醫師認為,如果腹痛是合併有嚴重的嘔吐症狀、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發燒、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形,身上有不尋常的皮疹,開學之後腹痛的時間持續太久無改善,就要懷疑是否有其他的診斷,建議至兒科門診評估。

眼睛乾澀又常流淚? 小心是乾眼症惹禍

你常感到眼睛乾澀、紅眼甚至視力模糊等現象嗎?小心可能是乾眼症惹禍!隨著3C產品普及,過去多發生於老年人的乾眼症也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楚軒指出,當眼淚分泌結構其中一層功能受損時,就會使眼淚分泌不足因而引乾眼症,長期置之不理,不僅會引起慢性發炎,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減損。

多數乾眼症病患缺油又缺水 治療得雙管旗下

事實上,乾眼症又分為淚液分泌不足的「缺水型」,以及淚液蒸發過快的「缺油型」乾眼症。前者是因基礎分泌量下降造成水分不足所致,後者則因分泌油脂層的瞼板腺功能障礙使眼淚蒸發過快無法保留在眼表所導致;黃楚軒醫師表示,臨床上,多數病患屬於缺油又缺水,因使治療上就得透過雙管齊下才能幫助紓緩症狀。

適時補充人工淚液 解決缺水性乾眼症 

黃楚軒醫師說明,以缺水性的乾眼症而言,治療以補充人工淚液為主,其中可藉由含人工防腐劑的單支裝產品避免發炎,若為嚴重缺水的患者則可採以淚管栓塞的方式來增加淚液留置,但栓塞又分暫時性與長效性,需與醫師討論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至於缺油性的乾眼症則得藉由每日規律的按摩熱敷,幫助軟化油脂且透過按摩促進暢通,藥物上則可服用魚油、維他命等舒緩乾眼症發炎程度。

乾眼症檢查機器 為乾眼症患者全面評估

此外,乾眼症患者平時也應注意環境的調整,像是降低室內溫度、使用戴擋風眼鏡或保溼眼鏡等方式減少淚水蒸發機率。黃楚軒醫師強調,若乾眼症患者伴隨慢性結膜炎、眼瞼炎等症狀時,則需搭配消炎藥物使用,而難治型患者則可考慮抽取自體血清以達到良好療效,目前院內也有提供專門針對乾眼症檢查的機器,透過全面評估可望幫助更多需要的患者。

常水腫又血壓高? 小心是慢性腎臟病徵兆

你有常常水腫、排尿困難甚至血壓變高等情況嗎?小心可能是慢性腎臟病早期徵兆。國泰綜合醫院社區護理組個案管理師曾寶玉指出,當腎臟因疾病或傷害而不能維持正常功能時,就會使廢物或過多的液體累積在血液,這時就會出現相關徵兆,一旦受損超過3個月,無法恢復原有的功能時,就演變為慢性腎臟病。

腎炎患者多數無症狀 定期尿液檢查是關鍵

但哪些人又為慢性腎臟病高危險群呢?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痛風、65歲以上長者、藥物濫用者、腎炎以及有腎臟病家族史等者都可能提高致病的危險因子。曾寶玉個案管理師表示,像是糖尿病主要因長期高血糖會導致血管病變進而造成腎功能下降,痛風者則容易因血液尿酸濃度高,產生尿酸結晶沉澱在腎臟造成腎臟傷害,其中腎炎因多數人未有症狀,得藉由定期尿液檢查才能確診。

慢性腎臟病分5期 治療依據每期患者各有不同

曾寶玉個案管理師說明,事實上,慢性腎臟病共分為5期,得透過年齡、性別、血清肌酸酐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來判定腎功能期別,治療上,第1、2期患者可透過健康飲食、規律生活、控制三高以及定期追蹤等方式以維持腎臟功能,而第3、4期患者因得減緩進入末期腎臟病,因此除了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且定期就醫治療,也應維持護腎飲食,做好自我心理調適,有助於延緩腎臟病惡化。

預防腎功能衰退 從改變飲食生活習慣開始

至於第5期患者因進入末期腎衰竭,通常得面臨洗腎、換腎,甚至進入安寧緩和治療。曾寶玉個案管理師呼籲,為避免演變末期腎衰竭,預防勝於治療,平時配合改變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才是預防及延緩腎功能衰退的最好方法。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