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腦出血中風請牢記「FAST」口訣 掌握黃金救援3小時

知名藝人納豆疑似腦出血緊急送醫開刀,引發各界關注。對此,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賴軍皓醫師表示,腦出血主要是腦血管的病變或硬化造成,除了和生活習慣及天氣寒冷有關,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喝酒、肥胖及頸動脈狹窄更是八大危險因子。

急性中風 只有3小時黃金搶救時間

賴醫師指出,腦中風又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種,缺血性中風是腦血管阻塞造成腦部缺血而形成,而出血性腦中風則是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兩者以缺血性中風較多。而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失能的後遺症,因此賴軍皓呼籲,若出現中風症狀,應立即送醫以爭取治療時間,而牢記FAST辨別中風口訣,將有效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以掌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1.「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2.「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3.「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4.「T」就是TIME,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預防勝治療 飲食、運動遠離中風風險

賴軍皓醫師進一步解釋,「預防勝於治療」,絕大多數的中風可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來預防,只要控制三高與體重,日常生活規律運動、飲食掌握三少二多原則及戒菸酒等,就能降低罹患中風之風險。賴醫師更建議年滿35歲、自身有八大危險因子病史或家族史者,都應定期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查,藉由超音波早日揪出血管病變以預防中風。

照顧失智症家人讓你疲乏了嗎? 心靈保養別內傷

「剛開始,醫師說我爸輕度失智,我們還不相信!沒想到,我爸越來越嚴重,以前的事情都還牢牢記著,剛發生的卻轉頭就忘!常反覆問我們一樣的問題,我們也變得有點不耐煩,事後又後悔對爸爸態度不好,感覺很不孝。」後續開始出現照顧分配問題、看護費用問題,兄弟姐妹間差點吵起來。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謝遙臨床心理師說,照顧失智長輩,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現實層面】

對疾病不了解:如何治療?病情將如何發展?

金錢:藥物、看護、安養機構等開銷。

家人衝突:照顧責任分配不均、意見不同。

傳統價值觀:臺灣文化的孝道壓力(如:他畢竟是我爸,「應該」親自照顧他,「不該」送到機構)、期待特定家庭成員擔任照顧者(如:女兒、媳婦、未婚者、無工作者)。

有限的時間:照護和工作的取捨、同時照顧上一代與扶養下一代,蠟燭多頭燒。

【心理層面】

失落與悲傷:失智長輩不再是以前熟悉的那個人、不認得照顧者等。

困擾:當失智長輩在公共場所出現不適當行為(如:大發脾氣、當眾脫衣),那份難以辯解的無力感。

罪惡感:是否送到安養機構、懊悔責備長輩、自責為何沒能及早發現失智前兆。

與失智症長輩的衝突。

當了解照護失智症長輩的挑戰與壓力來源,如何增進照顧者的心理韌性:

【現實應對】

認識失智症:直接詢問主治醫師,也可至台灣失智症協會(http://www.tada2002.org.tw)閱讀詳細衛教內容,了解症狀、病程及療法,亦可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諮詢。

連結長照2.0服務: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經專人確認如符合長照資格將派員到府評估長輩狀況,視情況申請金錢補助或照護服務。

了解社會福利資源:老人福利、身心障礙手冊、重大傷病卡等,可諮詢醫院社工師或台灣失智症協會。

評估「願意且能夠」承擔的照護程度:衡量自己目前生理/心理狀態、經濟能力、實際可行的方案等,再決定要負擔多少照護責任。

設定合理目標與期待:明白我們都只是凡人,很難事事做到完美,請和醫療人員討論可行的治療方案,避免設定過高目標,造成壓力。

與家人討論照顧分工:每個人心中「公平」的標準不同,恐怕無法做到所有人滿意、公平,照顧者需主動表達自己的限度、需要哪些協助,清楚的溝通可增加照護品質。若僅是被動等待別人詢問、幫助,可能換來失望與挫敗。

【心靈保養】

1.允許自己有情緒:

▲接受自己有悲傷、憤怒、自責…等情緒,這是正常的。

▲有情緒不代表自己不好,而是代表還有感受的能力。

2.與別人分享情緒:別悶到內傷了!

▲參與失智症照顧者團體與講座,與專家及照顧者們分享與互相打氣,可以參考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網站瞭解各式照護知識及資訊。

▲照顧歷程中所有人都需要情緒支持及鼓勵,與其他人聊聊、紓壓,也可上網搜尋鄰近的心理治療/諮商所,或請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協助轉介心理諮詢服務。

3.重視身心極限:

▲若有兄弟姊妹,照顧便不是獨自的責任,請尋求支援。

▲先照顧、疼惜自己,才有力氣照顧長輩,安排屬於自己的喘息時間。

▲肯定自己所付出的照護價值,並給予辛苦的自己獎勵。

面對無法適切表達情緒或需求的失智症患者,沉重的照顧負荷讓家屬身心俱疲,此時需要家庭整體協力分擔、理解相關知識及資源運用,才能給予長輩最適切的照顧,同時請別忘記關照自己的需求,請藉由資源(如諮商等)協助,讓自己加滿能量再出發才能有圓滿的照顧歷程。

文/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謝遙臨床心理師

文章來源:失智症照顧者的心靈保養

孩子常昏倒怎麼辦? 兒童昏厥原因分析

「孩子突然昏倒了」,是兒童掛急診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突然短暫失去意識及肌肉張力,又在短時間內自行恢復的症狀,就稱為昏厥。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朱彥儒說明,昏厥在兒童和成人都是非常常見的症狀,據統計約有15%的人在18歲以前至少經歷過一次昏厥。孩子發生昏厥,除了會引起家長的擔憂之外,也常常造成學校的缺席、影響體育活動的參與,更有少數的昏厥可能是由於致命的心臟疾病引起。因此需要由專業的兒科醫師詳細評估,診斷出昏厥發生的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置和衛教。依歐洲心臟醫學會2018年訂定的昏厥診療指引,造成昏厥的原因可大致分為以下三大類:

反射性昏厥

反射性昏厥是最常見的昏厥原因。這是由於不正常的神經反應造成調控心跳快慢及血管收縮及舒張的自主神經失去正常調節能力,引起過度的心跳變慢及血管舒張,導致無法維持適當的血壓及血流輸出供應到腦部。常見的原因有因為驚嚇、長時間站立、疼痛、情緒激動等刺激導致的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以及特定動作或情況(例如排尿、咳嗽、用力、進食)出現的情況性昏厥。朱彥儒醫師分享,在昏厥之前常有臉色蒼白、流汗、噁心想吐等自主神經症狀,久站、擁擠或高溫的環境等也是常見的誘發因素。還有另一種只在嬰幼兒出現的特殊情況,稱為屏息發作;嬰兒在受到疼痛、聲音刺激、或者大哭之後,會突然失去意識和反應,伴隨呼吸暫停或是用力憋氣的現象,外觀可能呈現蒼白或是發紺的膚色,若持續時間較長則可能會出現四肢抽搐,通常發生在6個月以上到6歲以下的嬰幼兒。屏息發作有時會被誤以為是癲癇發作,但這些嬰兒通常預後良好,多數在年紀較長之後就自行改善,部分有缺鐵性貧血的嬰兒,在治療貧血後屏息發作的情況也會改善。

若經醫師評估為反射性昏厥的兒童,除了常規心電圖檢查之外,通常不需要額外的實驗室檢查。多數病人可以透過衛教及生活習慣改變獲得改善。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鹽分,辨認昏厥的前驅症狀,適時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炎熱或擁擠的環境。可以練習抗壓力動作,例如雙腳交叉夾緊、用力夾緊臀部或進行傾斜床訓練。其他藥物治療需與醫師討論後依醫囑使用。 

姿勢性低血壓

正常情況下在姿勢改變時,心血管系統在自主神經的調控下會做出調整以維持正常的血壓,當自主神經不能正確做出相應的調整,就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朱彥儒醫師解釋,常見的原因有脫水、出血、貧血、以及使用或誤食會造成低血壓藥物。懷孕亦是青少年女性發生姿勢性低血壓及昏厥的可能原因,此外厭食症的病人也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通常可由病史初步辨認。最簡易的測試方式為測量平躺和站立三分鐘的血壓和心跳,如果血壓或心跳的變化超過一定範圍,合併典型昏厥症狀,即可診斷姿勢性低血壓或姿勢性心搏過速引起的昏厥。姿勢性低血壓的預防方式與反射性低血壓類似,避免誘發姿勢性低血壓的活動及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鹽分及抗壓力動作都可有效預防姿勢性低血壓發生。若有服用造成低血壓的藥物,需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調整用藥,切勿自行停藥或改變劑量。 

心臟血管疾病造成的昏厥 

心臟血管疾病造成的昏厥,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初步的評估可由醫師經由病史、理學檢查及常規心電圖檢查,判斷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低。危險指標包括:已知有心臟血管疾病、心電圖異常、有不明原因猝死之家族史、運動中發生昏厥、平躺時發生昏厥、昏厥前有突發性心悸等。朱彥儒醫師表示,心臟血管疾病造成昏厥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心律異常造成的昏厥、心臟結構異常及大血管異常。當懷疑兒童因心臟血管疾病造成昏厥時,應轉介兒童心臟專科醫師診治。若兒童經常發生昏厥,但無法以上述疾病解釋時,則需考慮其他疾病例如癲癇、轉化症等,可轉介兒童神經科及兒童心智科評估。

文章來源: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你更年期了嗎? 經期改變不是唯一症狀

1900年,根據美國統計,人類壽命只達49年。但到了 2005年,人類平均壽命,男性可達83年,女性則已達85年。目前高齡的普遍定義為65歲以上,根據目前統計,9成的人皆會進入高齡。

醫界努力目標 進入老化衍生疾病

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梁玉惠表示,在20世紀早期,如何治療急性傳染疾病是醫師和科學家主要努力的目標,也因為成功的控制傳染病,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第二個階段主要則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目前治療方式也已日新月異;現今則是慢慢進入第三個階段,老化而衍生出來的疾病。第三個階段也是最複雜的階段,不再像是第一階段找出病因並治療它,而是需要結合醫療、心理和社會的資源來處理。更年期的處理正是如此。如何讓更年期婦女在未來的高齡日子裡,健康、無病痛的活著,是在處理更年期症狀時最大的目標。

月經間隔超過42天 可能快要停經了

停經的定義為:連續12個月無月經和抽血顯示高促性腺素功能升高性機能減退,不規則的月經週期是停經過度期唯一客觀指標。梁玉惠醫師指出,每個女性月經週期都不一樣,根據濾泡成長的速率和品質來決定。平均來說,生殖能力在37-38歲開始下降,更年期則發生在13年後(平均51歲),不排卵的週期大部分發生在20歲以前和40歲以後。目前只有一個確定會導致提早停經的因素──抽菸,會使婦女提早停經約1.5年。

根據澳洲研究的統計,當月經間隔超過42天,可預期在1到2年後停經。約有1成的女性在45歲停經,原因不明,推測或許跟卵巢大小和卵子數量相關。當卵子數量少於一定閥值,大約1000顆,即會進入停經,跟年紀無關。

跟以往研究相反,雌激素並不會在快停經時下降,反而是維持在正常範圍甚至稍微上升的狀態。這其實很容易理解,當卵巢內濾泡減少時,抑制素因此減少,失去負回饋抑制到腦下垂體,濾泡刺激素因此而上升,進而刺激剩下的濾泡分泌雌激素。但由於剩下可接受刺激的濾泡顆數每個週期不一,因此分泌出來的雌激素量也不穩定,因此在圍停經期階段雌激素濃度並不穩定。

更年期症狀不僅停經 影響生活建議就醫

停經後因卵巢分泌不足所導致的變化包含:

‧月經期的改變:不排卵、不孕、月經量減少或增加、月經不規則、停經。

‧血管舒縮不穩定:熱潮紅、盜汗。

‧萎縮性症狀:生殖泌尿道上皮細胞萎縮造成的性交疼痛。

‧長期缺乏雌激素所導致的疾病: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

建議停經後女性更愛惜自己,每年做例行健康檢查。梁玉惠醫師認為,更年期不應該視為一個特定疾病,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更年期的症狀。更年期症狀若是輕微、經由生活作息調整後可改善、不影響生活品質,則無須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然而若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則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若身體有任何症狀,建議提早了解和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並接受醫療介入,以提高未來生活品質和降低未來醫療和社會成本。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