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銀髮族生活閃亮如銀 容光美膚保養這樣做

青春永駐、追求美麗是許多女人心中的夢想,雖然保養品、醫美微整能延續肌膚美麗,但對於中年後荷爾蒙發生的變化,會造成肌膚暗沈、面色發黃,再加上內分泌失調等問題,若想要恢復年輕時的精神氣色,則需外表保養,內在調理內外兼具;因此,更年期前後提早保養、調理體質就變得十分重要。就有銀髮族在中年時藉由中藥調理氣血,到年紀漸長時,不但身強體健,而且臉上也沒有老人斑,銀髮生活閃亮如銀!

八十幾歲沒有老人斑、睡眠充足排便順暢 保護肝臟更健康

中醫師李深浦表示,門診中,有很多八十幾歲的老病人,看起來並不顯老,她們都是長期養肝來保養身體,看診時,都會洋洋自得分享自己沒有老人斑;其實,保養關鍵是身體營養充足和適當運動,適度的曬太陽可以吸收維他命D,飲食均衡,補充水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肝要保護好。

若要保持精神煥發、臉色好看,必須睡眠充足和排便順暢!李深浦醫師強調,心情盡量保時平衡,憂愁也好,快樂也罷,都用平常心去對待;晚上睡覺時要將所有的事都擱置,好好的休息,因為睡眠也是保護肝臟健康很好的方法;此外,就是大小便要順暢,便秘和宿便都是身體的敵人。

更年期症狀和荷爾蒙有關 植物性荷爾蒙可維持年輕

李深浦進一步表示,更年期許多不適症狀和荷爾蒙有關係,門診中有不少女性剛步入更年期時,出現許多不適症狀,會使用含有大豆異黃酮和葛根異黃酮的中藥來舒緩,除了可以減少潮紅症狀,也可以改善皮膚和胸部老化程度,老人斑也會降低很多,確實服用中藥可延後和降低衰老症狀,氣色好。

中藥治療更年期症狀不只有大豆異黃酮與葛根異黃酮,李深浦醫師解析,中醫幫助更年期是系統性,不只是單一味藥,還有很多植物性荷爾蒙藥物,剛開始服用不習慣,但是吃一段時間後就會覺得身體輕鬆,月經會延長,身體可以繼續維持年輕感,私密處比較不會乾燥,也會緩解小腹下墜的沈重感。

圖片

▲李深浦中醫師

顧身體不單靠食補、藥補 用對方法才重要

「不要只是靠吃藥和吃東西來照顧身體,這是不夠的!」李深浦醫師強調,要有方法照顧身體。「不學就無術」,因此從小看佛書、道書體會箇中奧妙,看中醫的書,以身體去感受變化。開藥方時無法完全依照書中案例,因為人體是活的,身體胖瘦大小與體內的機制變化都有連帶關係,人體是很複雜的,但是要用不複雜的方法來對付,這些傳承都要感謝老師廖天恩的教導。

練平衡禪+保養肝臟 促進身體健康

李深浦醫師說明,每日練習「平衡禪」對內分泌系統有調節作用,更可以抗地心引力。人年紀越大會感覺手腳越重,是因為抗地心引力不夠,所以老化和抗地心引力有很大關係,無法抗地心引力,就會出現走路不輕鬆,爬山容易喘,跑跳都不如年輕時輕鬆自在;所以,練氣、靜坐、練平衡禪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而由於媽媽在四十多歲就有糖尿病,自己小時候又有氣喘胸悶,所以就持續練平衡禪和保養肝臟,所有健康問題都解決,沒有胸悶,糖尿病的症狀也都沒有發生。

勤搬重物椎間盤突出開刀後隔年復發 這招防沾黏損傷

一名40多歲建築工人,因勞力工作無法規律休息,導致罹患腰椎椎間盤突出引發劇烈下背及下肢疼痛,接受顯微腰椎椎間盤摘除手術後恢復良好便再度回到工作岡位。但不到一年,症狀再次復發,經檢查後發現部分椎間盤又再度突出,治療上便必須再次移除椎間盤,並採取後位融合固定手術,並重建腰椎第4、5節及薦椎第1節。所幸初次手術時,在醫師建議下使用防沾黏凝膠,第二次手術時沒有因神經沾黏進而導致神經損傷。病患術後症狀改善效果相當良好,更免於垂足症、大小便失禁等併發症。

脊椎退化性疾病 以腰椎為大宗

高雄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鄭宇文指出,人是直立動物,隨著年齡增長,由於承受體重的關係,難免都會有脊椎退化性的疾病,其中又以腰椎為最多,例如:椎間盤突出、甚至破裂,或是黃韌帶肥厚,導致腰椎管腔狹窄,都有可能造成神經主幹或是神經根壓迫,產生麻木、疼痛等不適症狀。另外,意外創傷及車禍事故等,也是國人脊椎損傷的另一大原因。

鄭宇文醫師表示,目前治療脊椎疾病,第一線仍會建議病患先行使用止痛藥物、復健等保守治療;如果效果不甚理想,且檢查發現有合併神經壓迫的情況,或是發生嚴重創傷有癱瘓風險之虞,才會建議病患積極接受脊椎減壓手術治療,但手術仍有一定的風險,開刀前需詳細和病患及家屬解釋目的和過程。執刀的醫師在手術過程必須以非常嚴謹的態度進行治療,以及術後的衛教。

神經沾黏不少見 術後小心引起不適症狀

鄭宇文醫師臨床觀察發現,不少患者脊椎手術後,不但症狀沒有改善,產生的併發症讓原本症狀更嚴重,因神經暴露失去保護,周圍的肌肉、軟組織產生不正常纖維組織增生,導致神經沾黏、牽扯,引發患處緊繃、脹痛,或是發生走路腳拖地的垂足症等不適症狀。若是疾病復發必須接受第二次手術,嚴重的神經沾黏恐引起術中腦脊髓液漏,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等,增加手術的困難度,病患的治療結果也會大打折扣。

術中防沾黏 減少術後疼痛、免於神經傷害

過去為避免術後神經沾黏,並沒有較合適的方法,只能於術中盡量減少出血,術後大量沖洗清創傷口,避免後續組織發炎反應、降低發生率。隨著現今醫療科技進步,透過防沾黏凝膠覆蓋於神經,形成一層保護膜,除了有效預防神經沾黏的發生,也能減少術後疼痛、避免產生神經壓迫。更重要的是,若是疾病復發或鄰近脊椎發生病變,必須接受二次手術時,醫師不再「敵我不分」,免於傷害神經,避免不必要的併發症。

預防脊椎退化 從年輕時做起

鄭宇文醫師提醒,久坐久站、過度勞力工作引起的身體負擔,都會加快脊椎退化的速度,建議年輕人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提升肌耐力、強化核心肌群,可減少脊椎負擔,而骨鬆高危族群的停經後婦女,應補充高鈣食物,避免骨鬆增加脊椎退化的風險。

青少年憂鬱症大幅增 症狀卻「非典型」應全面普篩

開學了,有注意到孩子的心情狀況嗎?除了做好防疫措施,更要關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開學期間進行情緒篩檢,有助於及早發現憂鬱青少年並給予適當協助與診療。根據一篇發表於2021年5月《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12至17歲青少年的重度憂鬱症發病率從2011年的8.3%增加到2016年的13%。僅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接受治療。而校園進行憂鬱症普篩,有助於憂鬱症狀的青少年被辨識出的機率。

青少年憂鬱症已蔓延 不可忽視

該研究由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所進行,研究者於2018至2020年間,將賓州14所學校9至12年級共12,909名青少年隨機分配到兩組,一組進行病人健康問卷(PHQ-9)的普遍篩檢,另一組則進行學校的常規標靶篩檢(targeted screening,篩檢認為可能有問題者),在篩檢中出現可能的憂鬱行為者會被轉介給受過專業培訓的工作人員進行追蹤,並採用參與式行動方法,與參與的學校合作,運用學校現有資源提供干預措施。

結果發現,與標靶篩檢組相比,接受普遍篩檢的青少年被識別出憂鬱症狀的機率高出5.9倍,被確認需要治療的機率高出3.3倍,開始憂鬱症治療的機率高出2.1倍。研究也指出,當研究者整合當地的知識和資源時,新的干預措施更有可能被採用並持續下去。

青少年面臨身心轉換期 學校應憂鬱普篩、給予關懷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分享,上述研究顯示憂鬱症普篩,可及早發現有憂鬱傾向的青少年,運用或整合現有資源給予青少年及時協助,可避免憂鬱症狀惡化達到預防的效果。

她說明,青少年時期正好是人類發展階段中的身心轉型期,容易產生不同層面的適應問題,若學校能藉由憂鬱症普篩找出高關懷族群並及時給予協助,化被動為主動,在輔導工作上有積極的意義,在台灣,教育部也已積極推動校園高關懷群的普篩,通常在大一新生入學後實施,藉此達到憂鬱與自殺的防治。

胡延薇提醒,即便施行普篩也是會有漏網之魚,其中原因包含施行時間點、施行的次數、相關人力的配合(如長期追蹤、後續轉介),建議除了普篩外,透過師生與同學間彼此的關懷,建立自身情緒檢視的習慣,以及瞭解心理健康相關資訊並懂得適時紓壓維持健康身心,會是更好的防範方法。

建議學校與醫院結合資源 提高發現率、就診率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校園進行憂鬱普篩,可提高青少年憂鬱症的發現率與就診率,建議台灣除了在大學進行也應該要在高中實施,學校可以和地區的醫療資源結合,雖然醫師進入高中校園不能直接開藥,需要由家長陪同孩子就醫,但常規標靶篩檢有便於憂鬱青少年的後續追蹤治療。

青少年憂鬱症狀「非典型」須當心

葉雅馨說明,成人憂鬱症較常以典型憂鬱症的形式呈現,像是情緒低落、常常想哭、沒胃口、常常有負面想法等,而青少年憂鬱症往往以非典型的形式呈現,主要可分成七種形態:

1.身體出現很多小毛病。

2.暴食/厭食。

3.過度在意自己的身材。

4.強迫性思考。

5.恐慌。

6.情緒起伏強烈。

7.性格大變。

父母較難覺察家中的青少年是處於叛逆、憂鬱情緒還是罹患憂鬱症,反倒是教育現場第一線的老師,較容易從眾中發現差異,同儕也相對容易發現自己的朋友是否與以往不同,葉雅馨建議學校除了進行憂鬱症普篩更要重視心理健康促進的知能傳遞,建立學校老師和青少年懂得憂鬱症的辨識、預防及適時尋求協助。

天冷泡澡15分鐘為限! 出現這些症狀快起身

冷氣團南下,不少民眾會以泡熱水澡驅寒添暖意,花蓮慈濟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暨家庭醫學科醫師高聖倫指出,泡澡就像泡溫泉一樣,不宜超過15分鐘,若出現頭暈、胸悶等症狀時,應立即離開浴缸;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則不適合泡澡。

氣溫突驟降 注意心血管

隨著氣溫下降,在家中泡個舒服的熱水澡能放鬆身心、促進血液循環。高聖倫主任表示,泡澡水溫建議約攝氏四十度以下為佳,不宜過熱,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注意隨時補充水分,且泡熱水澡會使四肢血管擴張,增加心臟的工作負擔,建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友不做全身泡澡,若有疑慮則建議先向醫師諮詢,而病情嚴重者,就不建議泡澡,以免血管擴張造成血壓降低,容易頭暈甚至跌倒。

糖尿病、高齡長者皮膚反應慢 泡熱水澡應留意水溫

高聖倫主任說,有三高、心血管疾病或是高齡長者,在泡熱水澡前要注意室溫與水的溫差,若太大易導致血管快速擴張、收縮,引起身體不適。另外,糖尿病的病友以及高齡長者因為皮膚對冷、熱的反應較慢,很容易因溫度過高而燙傷,所以得多留意水溫。

子女關心長者 健康有時機

高聖倫主任也建議子女多多關心長輩的健康,可在長輩早上一起床,還沒有做任何活動前,就幫忙測量血壓;對於患有糖尿病的高齡長者,則是建議可以在空腹時測量血糖;面對美味豐盛菜色當前,得注意高油、高鹽、高糖的料理,可提醒年長者不要飲食過量引起身體不適。

陪伴長者期間 觀察退化狀況

高聖倫醫師指出,長輩若是出現重複詢問同一件事情、出門買菜迷路、煮菜忘記關火等,這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同時可以觀察長輩走路是否會偏或是步伐不穩、是否需要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行走、是否以前能提重物現在提不動、是否爬樓梯很費力爬不了一層樓等,其中若是有跌倒的狀況出現,都是長輩活動功能退化,或是患有衰弱症、肌少症的一個重要警訊,可以多關心留意的地方。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