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兒童心律不整有致命危險 7種狀況一次看懂

小朋友也會有「心律不整」的情況發生,甚至有時候出現在新生兒或嬰兒時期。爸爸媽媽們如果被告知自己的小孩有心律不整,往往會很擔心。不過心律不整是一個統稱,若出現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頻脈)、心跳過慢(緩脈)都稱之為心律不整。有的良性心律不整可以很單純,沒有症狀也不需治療;有的嚴重心律不整需要警覺有致命的危險,也需要積極的監測及治療。

一般來說,兒童時期心律不整的發生率低於成人時期,而且兒童時 期所發生的心律不整型態也和成人有所不同。在這裡簡介幾個兒童常見 的心律不整型式:

竇性心律不整

如果發現心跳會隨著呼吸稍微漸快及漸慢,這是因為人體自律神經同時支配者心臟和肺臟,所以此為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症狀也不需治療

心房早期收縮

為兒童常見的心律不整,通常沒有症狀,所以常是聽診時或健康檢查所發現,發生頻率不高的心房早期收縮並不會降低心臟的收縮能力,因此兒童的生長發育及活動能力不受影響,可安排定期門診追蹤。

心室早期收縮

也是兒童健康篩檢時偶爾會發現的心律不整形式,可能沒有症狀,然而心室早期收縮的孩童需進一步的評估心臟, 例如心臟超音波、24小時霍特心電圖,甚至安排運動心電圖等。如果心臟結構功能皆無異常,心室早期收縮發生頻率不高,單一型式的心電圖形態,運動時心室早期收縮會減少或消失,這樣的孩童預後較為良好,通常門診追蹤即可。反之發現心臟有結構或功能異常者,需處理其心臟的問題。而有症狀或發生頻率過高的孩童,考慮使用藥物或是心導管介入治療。

上心室頻脈

兒童期最常需要奔波急診室的心律不整,是陣發性上心室頻脈,通常孩童會有胸悶、心悸、活力不佳或暈眩等不適感,發病年齡常是一歲內或7至8歲以後。最常見的原因是心房心室內多了一條副傳導路徑,偶然的情況下發生心房心室間不斷地迴路傳導,導致心臟快速跳動高達每分鐘200下左右,此時使用迷走神經刺激(例如:冰水袋敷臉)或服用藥物有機會將迴路中止,若無法停止的上心室 頻脈需就醫來緩解。 在學童的心電圖篩檢時,有些小朋友會發現心電圖有副傳導路徑的蹤跡,稱之為WPW(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現象。若長期反覆出現的頻脈,常使孩童生活上產生困擾,可以考 慮實施心導管電燒術或冷凍消融術來解決副傳導路徑,是一個成功率高的術式。若是無症狀WPW現象的孩童或青少年,可找小兒心臟電生理醫師評估實施心導管術式的利弊得失。

心室頻脈

在兒童時期並不常見,多為心臟結構異常、心肌炎或開心手術後的病童所發生,症狀可能很嚴重,甚至以休克來表現。偶有心臟結構正常的兒童也會發生心室頻脈。

心搏過緩

即心跳過慢的情況,有症狀的孩童會虛弱、蒼白無力,嚴重甚至暈厥。原因可以是心律的起始點竇房結異常,或是心律傳導中繼點房室結異常。房室結傳導異常可能是先天性,通常是媽媽本身有自體免疫問題,產生的抗體通過胎盤攻擊胎兒心臟房室結,造成傳導異常,嚴重者可能胎死腹中,或是出生後需植入心臟節律器。後天性的房室結傳導異常,可能因為心肌炎或心臟手術後發生,若傷害未能恢復也需要心臟節律器的幫忙。

離子通道病變

近年來基因檢測在心律不整上的角色愈發重要,有些先天基因問題導致離子通道病 變,可能會有致命的心律不整發生,「先天延長QT症候群」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隨著醫療進步,我們在心律不整的診斷及治療上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兒童心臟學 第二版

2.202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Part 4: Pediatric Basic and Advanced Life Support

文 /陳勇全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文章來源: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41.pdf

面對「中年危機」 心理師授5方法好好對待身心靈

文/黃家慶 臨床心理師

最近看到一篇令我驚悚的研究報告指出:「人在48歲時最不幸福。」,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定義45-59歲是生命高危險期。眼看自己也即將邁入這個人生低谷,不禁自問:「我幸福嗎?」 對於所有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台灣人,看了這篇報導更是心有戚戚焉吧!身為六年級生的這一代,從學校畢業踏入職場後,台灣的經濟情況就開始走下坡,而晚婚晚生的現象,也從我們這一代陸續出現,如今上有老下有小,父母邁向超高齡,孩子又處於即將邁入職場的年紀,夾在中間的我們,體力腦力已經大不如前,還要煩惱下一代的前途,更擔心自己的飯碗也不保。 中年危機已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感覺,更是攸關生死存亡的挑戰,這是一場持久戰,請即將入座的旅客們,務必保存體力,以供應戰。

從日常生活照顧好自己 幸福就在當下

「照顧好自己」永遠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存守則,記住以下幾項好記又好用的自我照顧良方,時時提醒自己今天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1. 吃得好:俗話說「吃飯皇帝大」,吃得營養很重要,三餐定時更重要。如果三餐不定,大腦就會處在飢餓的狀態,不知何時會有下一餐,以致一進食,大腦就會下令儲存更多熱量以備不時之需,肥胖於焉產生。

2. 睡得好:睡眠先睡心,心若靜得下來,身體就能自然入睡。坊間有許多教導正念、內觀、靜坐或禪修等靜心方法,都是在教導個人馴服腦中奔騰的意念,不妨試試學習如何專注與放空

3. 玩得好:每天做一項讓自己快樂或放鬆的事情。有運動習慣是最好的,身體與心理可以同時得到療癒,其次,維持一至二樣休閒興趣也不錯,大腦的休息不在於什麼事都不做,而是從事轉移注意力的活動,就能夠得到放鬆與修復。

4. 想得好正面思考雖是最被推廣的,但我覺得「每天來點負能量」反而比較接地氣,很多不順心的事情往往是大環境使然,與個人努力無關,適時放過自己,自我解嘲。人到中年,可以改的早就改了,不能改的就接納它成為共處的豬隊友吧!

5. 愛得好珍視自己擁有的人際關係,無論是父母、子女、夫妻、親人、朋友或寵物,有緣相聚已屬難能可貴,珍惜與他們共處的時光,互動時彼此交流的正向能量,會成為抵禦工作壓力的防護罩。

以上與每一個正處於人生低谷的中年人共勉,期待生命另一個高峰。

文章來源: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AAC728154AF14339&sms=D7C906BCBC57377D&s=C2A9088A531D427D

過年攤在家 這些居家運動做起來

農曆新年是華人重要的節日,今年春節年假為期九天,連續假期在家當然免不了長時間「久坐」及「不常活動」的靜態性姿勢,當人體缺乏活動時,肌肉就容易變得僵硬緊繃,引起肩頸痠痛,所以每當過完年後,復健科就有許多下背痛及肩頸痠痛的病患上門求診。因此,若要擺脫肩頸及腰背痠痛,就要適度伸展脊椎與骨盆周圍的肌肉。就讓樂生療養院物理治療師來教大家,如何讓脊椎與骨盆擺在適當位置上來伸展肌肉遠離痠痛。

1.下巴內縮

作法:一手輕壓下巴一手輕扶頭部後上方,下巴向下向後緊縮,此時會感覺頸部後側些微緊繃感,但須注意不是做點頭動作!維持動作10秒後再慢慢放鬆,重複上述動作10次。

圖片

物理治療師叮嚀:

不可憋氣,做此動作時身體放輕鬆,可配合照鏡子,確認頭頸部位置均保持正直而非向前或向後傾斜。

2.坐姿軀幹旋轉

做法:下半身坐在椅子上固定不移動,上半身向後旋轉至最大角度,雙手拉住椅背,維持動作10秒,放鬆後換身體向右旋轉。兩側動作各重複5次。

圖片

物理治療師叮嚀:

不可憋氣,呼吸平順,身體放輕鬆。

3.肩部與胸部後背伸展運動

做法:站姿下雙腳微寬於臀部,將雙手向後方伸直,十指互扣,手向上抬離背部,軀幹盡量向前挺胸來牽拉前胸肌肩部,數20秒後再放鬆,連續十次。

圖片

物理治療師叮嚀:

不可憋氣,呼吸平順,身體放輕鬆。

4.站姿軀體側彎

做法:左手插腰,身體向左側彎,將右手舉起貼齊耳多輕輕向左側壓,此時應感到軀幹右側有些微緊繃感,維持10秒再慢慢回復立姿;換手、向右側彎,重複上述動作5-10次。

圖片

物理治療師叮嚀:

不可憋氣,呼吸平順,身體放輕鬆,依自己能力許可來調整伸展的緊繃感,切勿勉強。

5.下肢前弓後箭

做法:雙手扶著穩定物,眼睛直視前方,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呈前弓後箭姿勢,此時左腳應有些微緊繃感並數20秒,放鬆後換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腳動作各重複5次。

圖片

物理治療師叮嚀:

不可憋氣,呼吸平順,身體放輕鬆,依自己能力許可來調整伸展的緊繃感,切勿勉強。

(文章授權提供/徐子銘 物理治療師)

邊做家事、邊顧小孩 當心「媽媽手」痛起來要人命

在眾多門診常見的疾病當中,有個疾病的俗稱就跟媽媽有關聯,那就是「媽媽手」,媽媽手的正式醫學名稱為「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 syndrome),是由一位瑞士外科醫生(Fritz de Quervain)於1895年首次描述了病況而命名,這個疾病是指兩條控制拇指的肌腱及外層腱鞘的發炎現象。

媽媽手常見的症狀

拇指兩條肌腱的發炎進一步造成手腕外側(拇指側)的疼痛,有些人會伴隨痙攣、壓痛、灼熱感以及腫脹,嚴重時甚至會有抓握困難的現象發生。拇指和手腕的活動往往會使疼痛加劇,有些人疼痛會傳遞到到拇指或前臂。

媽媽手的成因與好發族群

目前醫界對於媽媽手的成因尚未有定論,國外的研究發現腕部反覆彎曲或活動的工作(例如,轉螺絲、數鈔票或大量使用滑鼠)可能是好發原因 ,而反覆腕部活動也與許多家事相關(例如,抱小 孩、切菜、擦洗物品、搬重物、園藝、收割和除草等)。統計結果顯示女性也比男性更為常見,時常會發生在懷孕期間或是懷孕生產過後的新手媽媽。因為與做家事相關和好發於媽媽,正是狄奎凡氏症被稱作媽媽手的主要原因。

媽媽手的診斷

媽媽手以往是根據病史和理學檢查在臨床上 診斷出來的,臨床有些疾病可能會與媽媽手有相 似的表現(例如、拇指關節炎與周邊神經壓迫等),但隨著醫療儀器的進步,在復健科診間,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查來確診是否為媽媽手,超音波可以即時觀察滑囊旁邊是否因積水而腫脹,或是有急性發炎的現象。

治療方式

1. 休息與配戴副木 急性期可透過休息以減緩發炎症狀,治療師會依病人的手製作合適的副木,將發炎的拇指擺位在放鬆的姿勢,減少患部出力的動作。

2. 藥物治療 消炎止痛藥有助於減輕疼痛並抑制患處的發炎現象。

3. 物理治療 物理儀器治療可減輕炎症和疼痛並促進癒合:超音波、短波、低週波與雷射。

4. 注射治療 超音波導引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在發炎的肌腱周遭,可以抑制急性的發炎,但因較具侵入性,有些醫生會建議上述三種保守治療無效後才考慮注射。

文 / 何韋德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醫師

文章來源: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41.pdf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