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胃痛就吃胃藥? 小心造成身體危害

許多人習慣在醫療院所看診後會詢問醫師是否有開立胃藥?但是,真的有需要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強調,其實大部分藥品只要正確服用,並不會對胃產生負擔。

長期服用胃藥 恐造成身體傷害

食藥署說明,通常較容易引起胃部副作用的藥品主要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部分的抗生素,只要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服用大多沒有問題。

但一般人若無需要卻長期服用胃藥,可能導致體內離子濃度異常、胃內酸鹼值偏高,造成胃部的保護機制被破壞而增加感染風險,長期下來反而對身體造成傷害。

飲食西化胃部疾病增多 胃藥改為非處方藥

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西化與生活壓力等因素,越來越多人有胃酸或胃潰瘍等問題,許多胃藥也由處方藥改為非處方藥,民眾現在已可在藥局諮詢藥師後,取得適合自己的胃藥。

專業諮詢 對症下藥避免危害

食藥署提醒,胃藥種類多,傳統的胃藥泛指能抑制胃酸的藥品,舉凡常見的制酸劑就有很多成分。其他還有幫助消化、減緩腸胃痙攣、消除脹氣以及中草藥健脾胃等胃藥,建議民眾應透過藥師的專業諮詢,取得適合自己的胃藥,才可避免錯誤使用,對身體造成危害。

孩子包皮推不開要開刀嗎? 泌尿科醫解析治療關鍵

5歲的羅小弟弟被父親帶來醫院泌尿科診間,羅爸爸對醫生說:「我家小孩打出生開始包皮就推不開,最近發現他小便時,小鳥前面腫一包,這樣是不是需要開刀啊?」

嬰幼兒包皮過長 待長大評估治療

新竹臺大分院泌尿部鄭功祥醫師表示,根據統計顯示,剛出生的男嬰約有一半可以將包皮後褪露出龜頭,隨著成長發育,比例會逐年提升;7~8歲兒童包莖比例僅約1%。

另一方面,孩童心智發育未成熟,安全起見,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因此,若僅是包皮過長,無其他症狀,可以等待孩子成長後,再交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治療。

包皮3情況 需手術介入

什麼情形需要治療甚至手術介入?常見的有下列三點:

第一、反覆性包皮龜頭炎:當孩子抱怨小便痛或碰到小鳥時會疼痛就須留意,包皮外觀可能呈現紅腫痛的情形,此時應優先透過口服藥或藥膏治療發炎。

包皮龜頭炎初次發生不一定需手術介入,但若反覆多次發炎,易誘發包皮攣縮變形,需提早處理;順帶一提,臨床上發生包皮龜頭炎的原因不一定是清潔不完全造成的,反而常因家長心急,幫小孩清潔推包皮時,過度用力造成包皮黏膜撕裂傷所致。

第二、影響排尿:當觀察到小孩排尿時陰莖前端有鼓起一顆水球,此狀況因尿液滯留於包皮內,易藏汙納垢引發感染,故建議介入治療。

第三、崁頓性包莖:因包皮開口過小,導致平時洗澡或勃起時龜頭難以露出,有時勉強將包皮後褪後發現包皮開口勒住龜頭,無法恢復原狀;若持續時間過長,會導致陰莖缺氧壞死,影響功能。

崁頓性包莖 應接受包皮環切手術

鄭功祥醫師進一步說明,崁頓性包莖發生初期,家長可使用潤滑劑,嘗試將包皮自行復位,倘若無效應立即就醫處理;而無論輕微或嚴重,若發生崁頓性包莖,應於包皮復位,龜頭消腫後,接受包皮環切手術,以免未來再度發生。

包皮過長不一定要手術 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

治療包皮過長不一定需要手術。鄭功祥醫師強調,文獻指出,針對包皮沒有攣縮變形的原發性包莖孩童,給予類固醇藥膏塗抹4到8周,治療成功率超過80%,且不會干擾孩童體內賀爾蒙濃度。雖有17%的復發率,但針對不適合全身麻醉的孩童,是一可靠的治療方式。

鄭功祥醫師提醒,小男生大部分都有包皮過長的現象,該不該割包皮建議父母尋求專業醫師評估。

家長必讀! 五招助孩子擺脫開學恐慌症

寒假結束,不少學生應該都得了「開學恐慌症」,發出了「啊!好不想上學」的哀嚎吧!度過歡樂輕鬆的20多天寒假假期,孩子們是否做好上學的準備,回歸正常生活作息呢?加上疫情所造成不安氛圍,孩子們也需要安心、安身之道。隨著新學期到來,面對可能有開學症候群的孩子們,家長有什麼預防跟處理方法呢?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許維堅表示,開學症候群雖然不是嚴重的身心異常,但家長及老師仍須注意,許多小朋友經過長假以後,生活作息比學校作息鬆散。面臨著即將到來的開學生活,需要一段調整及適應時間。許維堅主任提供「開學收心操」五撇步,供家長參考:

撇步一:營造開學的氣氛

家長可預先提醒孩子開學時間,共同分享假期的快樂點滴,討論假期將結束的心情,並給予關心與重視。

撇步二:引導孩子檢視作業

與孩子一起檢視是否有遺漏作業,家長也可陪伴孩子們完成作業,增加親子互動。

撇步三:生活作習調整

在假期結束前,將作習時間,如起床時間、就寢時間等調整成開學後的生活作習,逐漸恢復規律的生活習慣。

撇步四:適當規範3C產品使用

提醒孩子正確使用3C產品,家長要以身作則與小朋友一同適當使用。

撇步五:鼓勵多與同儕互動

通常有開學恐慌症的孩子,寧願待在教室裡坐在位置上,不願意和同學一起玩樂,建議父母可多了解孩子人際互動的狀況,鼓勵孩子多和同學互動。

開學防疫不鬆懈 早睡早起提升免疫力

最後,許維堅主任也提供家長幾個防疫小叮嚀: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2.適當時機戴口罩。3.避免不必要的群聚及接觸。4.孩子的小型玩具,建議用含氯清潔劑大範圍擦拭,同時提醒孩子玩具不放入嘴巴。5.早睡早起,均衡營養,及適度運動以提升身體免疫力。6.提醒自己面對危機更要正向思考,樂觀進取,維持身心健康。7.不要歧視染病、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等相關的人。8.感恩那些默默付出的人,珍惜我們台灣得來不易的相對的幸福;9.可能的話,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希望我們能注意上述的九個要點,帶領孩子們健康走過新冠肺炎的威脅與衝擊。

研究證實親子開始共讀益處多 助語言發展能力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家長跟孩子長時間無法外出,待在家裡大眼瞪小眼,想花錢送孩子去安親班或才藝班都無法去,父母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其實有個已經有大量科學研究證實對孩子有多方面益處,且不用多花錢的活動卻又常被遺忘的,那就是「親子共讀」,其除了提升孩子發展能力、增進彼此關係還能穩定情緒、釋放壓力。

共讀用對話進行 增加語言發展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小兒感染科丁佩如醫師指出,親子共讀能促進幼兒腦部及語言發展,增進孩子的認知能力及日後的理解能力,家長不用花錢送孩子去上腦部開發的課程,抱著孩子跟他講故事互動就是最好的全腦開發課了!

丁佩如醫師表示,有人可能會說嬰兒這麼小他聽得懂嗎?也有人說我講故事不好聽,故事機講得比我好聽啊!其實共讀的重點並非灌輸孩子故事的內容,而是以書本為媒介讓家長跟孩子互動,除了讓嬰幼兒熟悉家長講話的聲音、增進親子情感連結,還能運用對話式共讀的技巧來誘發孩子更多的口語,促進他的語言發展也能培養閱讀的興趣。

對話式共讀 擴展孩子新單詞

丁佩如醫師說,寶寶還小時就可以運用「指物唸名」的方法,也就是指著圖片說明內容給寶寶聽,甚至不用書本都可以進行,例如抱著寶寶跟他說環境中的各項人事物。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且可持續進行很長一段時期的,那就是「對話式共讀」,可運用一些開放式問句,並觀察孩子的反應做出適當回應,例如指著書中的汽車圖片問:「這是什麼?」若孩子回答:「車車!」可以回應「答對了!這是汽車!」還可以擴展孩子的答案,接著說:「這是一台大台的、黃色的汽車!」並鼓勵他再重複新學到的單詞。孩子坐不住也沒關係,邊玩邊聽都可以,愉快進行就好。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