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上廁所也能運動 2招強化腰腿防痠痛

人生就是吃喝拉撒睡,把握短短幾分鐘的上廁所時間,也能強化腰腿、預防痠痛!專家建議,上廁所時可轉身抽衛生紙,或是如廁時緩慢蹲坐、起身,就能強化肌力,預防腰痠背痛、關節退化等問題。

上廁所運動 2招簡單做

高雄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蔡宜蓉,提供2招上廁所也能做的簡單居家運動。第一招「扭扭腰,拿衛生紙」,將衛生紙放在斜後方,慢慢轉身拿時,約停住10至30 秒,兩邊都可扭動,可伸展腰部肌肉,避免腰痠背痛;第二招「站坐,慢動作」,如廁坐下時緩慢地坐,站起來時也慢慢起來,動作約維持15至30秒,能訓練雙腳肌肉力量,強化膝蓋關節穩定度。

提高運動量 促進健康生活

居家運動有效果嗎?蔡宜蓉助理教授說明,根據國內外實證研究結果顯示,長者進行居家身體活動,強化身體平衡力、肌力、柔軟度、心肺耐力,身體功能獲得改善,同時提高平時運動量,促進健康的老年生活。

長者居家運動 首重環境安全

蔡宜蓉助理教授也提醒,居家運動時要注意安全,首先活動空間應地面平坦、整潔無雜物、地板避免濕滑,另外,也可善用家中物品、傢俱當作活動器材,靠近桌子扶手,或是有人陪伴才進行,以免發生意外。

枕頭這樣睡 頸椎不再痠又累

不管怎麼睡,隔天早上總是肩頸痠痛,這可能是你的枕頭出了問題。醫師教大家幾個簡單的方法,讓後頸在睡覺時能充分放鬆休息,降低痠痛症狀的發生。

枕頭不適睡 肩頸痠痛累

翻來覆去,調整睡姿,不管怎麼睡,早上睡醒總是覺得肩頸痠痛。除了平常使用3C產品不當之外,枕頭與睡姿不合也是肩頸痠痛的可能原因。台安醫院復健科鍾佩珍醫師說,枕頭太低或太高對一般人而言都不舒服,只要是高度適中,可以支撐自己的頭部,但表面不要太硬的枕頭,就是好的枕頭了。

枕頭這樣睡 用毛巾卷撐起後頸

找到符合自己的枕頭,以及對的睡姿,比購買昂貴名枕來的重要。躺下枕頭時,應該與床面保持5-10公分距離,盡量把枕頭往自己身內靠近,讓後頸能有足夠的支撐,頸部才能在睡眠時得到充分的放鬆與休息。鍾佩珍醫師解釋,睡枕頭時,不要只把枕頭墊在頭下,讓後頸懸空,如有需要,用毛巾捲起來,放在後頸部,撐起在後頸,頸椎肌肉才能充分放鬆休息。

不宜過低或過高 適中厚度枕出頸椎健康

太高的枕頭會影響頸椎弧度,引發頸椎疾病,甚至促成手麻、頭昏等症狀;枕頭太低則會導致供血不均,造成鼻黏膜充血,導致鼻塞呼吸不順,進而影響睡眠品質,所以枕頭應該選擇大約8至12公分厚,有效提供後頸支撐點,才能降低後頸不適的情況,睡出健康人生。

他1年胖10公斤 竟造成脂肪性肝炎上身

一名58歲郭姓病人,本身患有高血壓及第二型糖尿病,且一年內體重上升十公斤,加上近半年抽血報告發現GPT數值異常,且常合併容易倦怠的情況,因此轉診至胃腸肝膽科,經腹部超音波診斷為嚴重性脂肪肝,進一步進行肝臟切片檢查後,確診為脂肪性肝炎(NASH)。

脂肪超過5%恐成肝包油 僅少數會發現肝功能異常

收治該名患者的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寶寶表示,脂肪肝就是台語俗稱的「肝包油」,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正常的肝臟約有3-5%重量的脂肪,當脂肪超過5%以上,或組織學呈現30%以上的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即稱為「脂肪肝」。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酗酒、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壓、藥物、內分泌異常、急性妊娠性脂肪肝等疾病。

林寶寶醫師說明,一般而言,大多數脂肪肝病人不會有明顯的症狀,部分病人可能會有出現容易疲倦、全身倦怠、噁心、嘔吐、右上腹部不適、腹脹等非特異性症狀,只有少數的病人可能會發現肝功能異常。

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率約15-45% 嚴重恐致肝癌

林寶寶醫師指出,因代謝因子引起的脂肪肝,通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其發生率在西方國家約為15-30%,而台灣、東南亞國家、韓國、日本及中國等則逐年上升當中,約為15-45%。此族群中約八九成的病人都是因肝臟脂肪堆積造成,對肝臟的影響不大;但其中有百分之十的病人會合併脂肪肝炎,進而由肝纖維化慢慢進展成肝硬化,約有0.5%發生肝癌的機率。因此,若發現肝纖維化就應積極治療,預防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

脂肪肝無特效藥 控制體重才是根本

林寶寶醫師提醒,目前並沒有特定的藥物可以解決脂肪肝,所以脂肪肝的治療著重於控制體重、血糖及血脂肪,適度的運動且在營養師正確指導下的飲食及調整生活習慣是相當重要的。此外,減重不可過於快速,因快速減重會造成不良的代謝變化以及引起脂肪溶解釋出游離脂肪酸,對肝臟形成更大的傷害。減重進度應以每週0.5至1公斤,目標為適度的減少7%至10%體重,即可以改善肝功能和脂肪肝的程度。

新手媽咪不憂鬱 竟然和生產季節有關

春節期間,家族中是否有新成員加入?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以及闔家歡樂團圓圍爐,往往讓家族增添諸多喜樂氣氛!根據一篇2017年10月發表於《美國麻醉醫學會年會》的研究指出,在春季或冬季生產的女性,其罹患產後憂鬱症的風險較低;沒想到產後憂鬱也和季節有關係。

夏季或秋季生產 罹患產後憂鬱症風險較高

該項研究是以20,169名於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間產婦醫療資料進行分析,瞭解影響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因子,其中有817名女性罹患產後憂鬱症。分析結果顯示,相較於春季和冬季,在夏季或秋季生產的女性罹患產後憂鬱症的風險較高。研究也發現,婦女經驗越多生產疼痛、BMI越高、妊娠週數及社經地位越低者,有較高的產後憂鬱症罹患風險。

不頻繁外出和插手指導 新手媽媽心情好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劉嘉逸說明,產後憂鬱情緒與憂鬱症不同,近80%女性在產後2-4天會出現短暫憂鬱情緒,一般稱為「產後心情低落」(postpartum blues),主要受產婦社會及心理因素影響,若有完善的支持系統,通常兩週內可完全恢復;而約有10%的產婦在產後2-4週後會出現「產後憂鬱症」。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並沒有明確指出季節影響產婦罹患憂鬱症風險的原因,但可能因為冬、春季天氣較差,理所當然較不鼓勵戶外活動,反而有更多在室內的活動進行,對新手媽媽而言較方便及愉快,相較於一般以傳授前人經驗的傳統家庭,不斷指導產婦應該怎麼做,易造成新手媽媽感到壓力。

BMI超標使憂鬱症風險提高 家人就近照顧分憂

這項研究也提到,社經地位常常是健康的指標之一,若BMI超標,易使肥胖造成的慢性疾病或憂鬱症風險提高。若孩子早產,則會增加照顧風險,包含哭鬧、疾病、未成熟器官…等問題,使新手媽媽需更費心照顧,易影響其身體調養及情緒,當生下的孩子比較成熟健康時,媽媽可以「當」的更好,其心理壓力會較小。

葉雅馨建議,家人能就近照顧,在陪伴或指導的過程,給予直接的協助會比在旁教導更為實際,例如孩子哭了,應該抱他?餵牛奶?還是換尿布?若無法支援直接照顧的家中長輩,或者可給予經濟上的協助,去產後月子中心,以減輕新手媽媽的擔憂,能夠讓孩童與產婦在身心上得到更充足的照護。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