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年輕人有高血壓 恐因這些病引起

一名31歲的女性,透過公司的健康檢查,得知自己有高血壓的問題,因為有家族遺傳的可能性,所以她選擇以高血壓藥控制,然而服用幾個月後,卻開始出現雙腳無力的症狀,經診斷後,發現右側腎上腺2.5公分的腫瘤,是導致她血中鉀離子濃度及血中腎素活性偏低,醛固酮濃度偏高的原因。在醫生的建議下,她透過腹腔鏡手術,切除右側腎上腺,出院後不僅不需要再服用高血壓藥物,也不曾再發生低血鉀的問題。

腎上腺腫瘤引發高血壓 切除腫瘤能治癒

收治這名女子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腎臟內科鄭暉騰醫師表示,該名女性是因為腎上腺腫瘤引發高醛固酮症,造成血壓上升,血中鉀離子濃度降低,才會出現肌肉無力的情形,高醛固酮症的腎上腺腫瘤一般為良性腫瘤,只需透過手術切除,就能治癒高血壓,或者降低藥物劑量。

1/4成年人有高血壓 1/20年輕人有高血壓

血壓持續超過140/90毫米汞柱(mm/Hg)則為高血壓。根據國民健康署102-104年的調查,18歲以上民眾,患有高血壓者高達24.1%,相當於每4人就有一人為高血壓患者,18-39歲年輕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為4.7%,也就是每20位年輕人就有1位高血壓。鄭暉騰醫師指出,一般而言,高血壓若沒有特殊原因,即屬於原發性高血壓。

甲狀腺亢進、腎臟病 也會引起高血壓

鄭暉騰醫師提醒,尤其是40歲以下有高血壓的民眾,需要特別注意是否同時存在腎上腺腫瘤、甲狀腺亢進或是腎臟疾病等,因為這些疾病會引起高血壓;因此,建議患有高血壓的年輕人,盡早接受檢查,了解引起高血壓的原因,避免特殊疾病對器官造成傷害,對症下藥,才能脫離長期服藥及副作用的困擾。

醫病溝通從何問起? 7方法報你知

某天早上陳奶奶的兒子發現陳奶奶躺在床上叫不醒,緊急送急診,到院時已無心跳、呼吸,急救後恢復生命徵象,送往加護病房繼續治療。突如其來的狀況,讓全家人慌了手腳。看著陳奶奶身上插著各種陌生管路及儀器,讓家人也都跟著病情心情起伏,加上對於病情不了解、探病只有短短30分鐘,欲詢問病情卻不知從何問起。

醫護人員與家屬有效溝通7方法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張書華表示,加護病房病人可能因數種病因造成病情不穩定,且家人多、意見不一,造成家人與醫療團隊間溝通出現問題。病患家屬與醫療團隊如何有效率的溝通病情,是重要課題。以下提供幾項方法,幫助醫護人員與家屬有效溝通:

1、醫護人員主動解說生理監視儀上顯示的生命徵象,讓家屬了解病人生命徵象是否穩定。

2、醫護人員主動告知病人檢查、檢驗及營養狀況及排泄方面是否正常。

3、除了口頭說明外,醫護人員提供相關衛教單張、影片,讓家屬了解重症治療。

4、若家屬眾多,可找出與病人關係緊密的一位家人做為「醫療決策者」,面對醫護人員時可將其他家屬的疑問統整,提出詢問與溝通。

5、醫療決策者須能和全部的家庭成員隨時溝通、告知病人的病情訊息。

6、當病人無表達能力,需進行手術或侵入性檢查、治療,甚至是未來是否急救,建議所有家屬事先討論,做出決定。

7、必要時與醫療團隊安排適當時間,討論病人的病情與治療方向。

談話、按摩、音樂 放鬆病人心情

會客時間可以和病人說說話,觸摸病人,使病人感到家屬的關心及關愛。在病況允許下,亦可幫病人做簡單運動如按摩肢體,擦護唇膏與乳液,也可播放病人喜歡的音樂或藉由信仰的宗教,減輕焦慮感、穩定病情,早日轉出加護病房。

張書華護理師表示,加護病房的探訪時間往往只有短短30分鐘至一小時,但病情瞬時萬變,運用上述方法可讓您與其他家屬進一步了解病情,且與醫療團隊有效溝通,達到雙贏。(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打破沉默的殺手! 婦女護腎齊步走

為響應今年「世界腎臟病日」主題「腎臟疾病與婦女健康」,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將舉辦「婦女愛腎活 健康齊步走」健走活動,透過ㄧ系列健走、大型趣味宣導活動、行動醫院二階看報告腎臟病衛教諮詢、護腎健康講座、臉書直撥及電臺廣播等活動,希望能喚起大眾對腎臟病議題的關注。

「婦女愛腎活」開跑 重量級講者教護腎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腎臟疾病為「沉默的殺手」,在早期發生時,並不會有明顯症狀,但當身體開始感到不適時,通常都已經進入晚期。為宣導健康生活對腎臟保健的重要性,3月10日將於巴克禮紀念公園打頭陣開跑,並配合各醫療院所提供闖關活動;此外,3月17日也將舉辦「婦女愛腎活 健康大比拚」,現場更邀請到成大醫院宋俊明主任,帶大家了解護腎愛腎的重要性。

身體力行護健康 贏得「腎」利人生有招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提到,活動當天也設有「菸害宣導互動車」,及癌症篩檢、長者健康、登革熱防治、毒品防治等4個宣導攤位,希望大家能身體力行護健康。除此之外,成大醫院宋俊明主任也將於3月13日在臉書進行專訪,更多相關的活動訊息,可至臺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

你是慢性偏頭痛嗎?

偏頭痛不只是頭痛 而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

症狀常常不只是頭痛而已,有些會伴隨 畏光、 怕吵、 噁心、 嘔吐,甚至有些人會出現短暫視覺異常或言語不能。而情緒失調、 慢性疲勞、 睡眠障礙的問題更是常見的共病,嚴重時會導致失能,但周圍的人卻無法能夠理解你的不舒服。有百分之二的人甚至會進展成慢性疾病,增加腦血管心臟疾病的機率。

當陣發性偏頭痛逐漸頻繁,就要注意有可能進展為慢性偏頭痛,甚至是每日頭痛。

我是慢性偏頭痛嗎?

慢性偏頭痛是指每個月至少15天,每天至少4小時以上 頭痛發作,且每個月有八天符合疼痛、怕光、怕吵、噁心等症狀。

什麼人的偏頭痛較易進展成慢性偏頭痛呢?

較難改變的危險因子:

性別、頭頸部外傷史、教育社經較低、壓力事件(婚姻破碎,失業)、年紀較輕、較頻繁的頭痛次數,頭皮出現異感痛,精神疾病以及合併其他疼痛疾患。

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

過度使用止痛藥、經常性打呼、過量咖啡因攝取、肥胖、睡眠障礙以及低效率的急性頭痛治療(使用錯物的止痛方式或是經常性忍痛)

治療方式

如果上述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要盡量避免或是適度矯正。譬如:

(1)減少止痛藥的過度使用

(2)咖啡一天攝取量不要超過100mg 咖啡因

(3)適度運動可以減重改善打呼、睡眠障礙以及焦慮憂鬱。

(4)急性頭痛時,不要長時間忍痛,要盡量在發作初期就停止頭痛的訊號。

大多數慢性偏頭痛患者大多有藥物過度使用的問題,太密集使用急性頭痛藥物,每個月服用單純止痛藥十五天以上或是服用翠普登、麥角胺或是複方止痛製劑十天以上 ,會導致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或者反彈性頭痛(rebound headache)。起初藥物可能有效,但會逐漸變得沒有效果,進而加上更多藥,最後可能必須大量使用多種不同的藥物來達到療效。

如果危險因子無法改變,或是止痛藥越吃越多或效果變差,則可用預防性藥物,也有助於減低疼痛程度和減少頭痛頻率,避免進展成慢性頭痛或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慢性偏頭痛的治療只有吃藥嗎?

這裡就有個典型的例子:

一名成功的女企業家,因為壓力大,長期偏頭痛也合併憂慮焦慮以及睡眠障礙,除了自行買止痛藥吃,甚至請醫師開強效止痛藥都無法止痛,還吃到胃潰瘍,醫師建議她減少止痛藥使用並開給他預防頭痛的藥物,但效果有限,甚至因此久病厭世。當她來我門診時,我詢問一下她頭痛的症狀跟發生頻率,診斷她是慢性偏頭痛,之前以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我以頭部施打肉毒桿菌的治療方式,過了一個月,她告訴我這個月好輕鬆,可以好好工作享受生活。

提醒大家,如果一個月超過四天、或連續八天頭痛, 吃止痛藥效果不好請不要再自行服用止痛藥,請找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診治您的痛。(圖文/林志豪醫師提供)

圖片

文章網址:https://goo.gl/HwVFyu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