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腸胃健不健康 看便便顏色就知道!

過年放假期間,忙碌的現代人總算能鬆口氣,除了計畫旅遊、放鬆心情。醫師建議,可以找時間檢視腸胃健康,利用每天排便時間,觀察便便的顏色,就能快速得知飲食正不正常、腸胃有沒有生病。

食物殘渣送往大腸 糞便儲存在直腸

肝膽腸胃科醫師楊培鎮說明,食物在口腔嚼碎,進入食道、胃、十二指腸,在小腸將食物營養素吸收進體內,剩下的殘渣繼續送往大腸,持續吸收水分、電解質,並加入細菌分解,形成糞便儲存在直腸,最後由肛門排出。

食用太多肉類 糞便變棕黑色

楊培鎮醫師強調,糞便會受到飲食習慣、心情、生活習慣影響,呈現不同的顏色、形狀、軟硬,以及氣味。舉例來說,健康糞便應為黃褐色、咖啡色;食用太多肉類食物會呈現棕黑色;食用過多深色蔬菜、抗生素,或是有消化不良、腸道發炎、腹瀉,糞便可能為墨綠色。

血便恐是癌症 建議就醫檢查

楊培鎮醫師提醒,若是糞便為紅色的血便,可能身體狀況亮紅燈,代表結腸與直腸發生病變,例如瘜肉、腫瘤、大腸潰爛、胃癌、痔瘡出血等問題,建議立刻就醫檢查。

春節怎麼過?  過半民眾不忘運動

春節大吃之餘不忘運動

運動的好處多多!對於想運動卻不知道從何開始的民眾,提供三招年節運動妙方「快樂動」、「輕鬆健走」、「預作暖身」一起樂運動!

把握「快樂動」時光 親朋好友一同動

春節享受美食,別忘了運用出外拜年、探親訪友、全家出遊或購物的機會,把握「快樂動」及每週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的原則。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週進行420分鐘(每天1小時)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18至64歲成人及65歲以上長者,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把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就近運用社區公園、健走步道、自行車道或免費開放學校運動場、運動中心,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動起來。

輕鬆「健走」好消化 維持健康就要走

「健走」是很好的入門身體活動,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加快平常走路速度,達到微流汗程度,即為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建議每日至少健走1萬步,健康有活力。其他例如整理庭院、幫忙做家事(包括拖地、倒垃圾等)、跳健康操、騎自行車、登山健行等,從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皆有助於健康。

健走小口訣:「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記得口訣,就能輕鬆將健走融入生活中!

充足暖身 才能「快樂享運動」

不論是戶外還是室內活動,運動前都要做暖身運動,享受運動時也要記得愛護自己身體。想在家裡與親友一同做健康操的民眾,可以至國民健康署網站之「健康學習資源」/「youtube專區」下載上班族健康操(15分鐘)。

另有針對65歲以上長者開發之高齡者健康操(20分鐘),每天上下午各與家人好友做1次健康操,共享運動樂趣,並可累積至少30分鐘身體活動量。

運動五大準備 事前工作不可少

1.做暖身運動

2.檢視是否配妥禦寒裝備

3.運動時不飲用酒精飲料

4,疾病患者應先與醫師商討合適運動方式和準備藥物

5.如果空氣品質不佳,應減少外出、戴口罩,或改成在家中做健康操

 

歡喜過新年 要慎防這些疾病上身

農曆新年即將來臨!最近氣候寒冷,可得要小心感冒,除此之外,也得要注意腸胃炎、高血壓及椎間盤突出或下背痛等疾病上身。

農曆年節 前十大「急診」傷病

根據統計,2017年農曆春節期間前十大「春急診」傷病,分別為腸胃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表面傷或挫創傷、不明熱、眩暈、傷害、過敏、皮膚或皮下組織感染、泌尿道感染、下呼吸道疾病。以最近3年農曆春節期間的十大急診傷病來看,主要的急診疾病前四項均大致相同,平均每日分別約有2,000至8,000餘人次之急診。

春節假期結束 前十大「門診」疾病

另外,根據2017年「春節假期結束後一週常見的門診疾病」前十大疾病,分別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腸胃炎、高血壓、椎間盤突出或下背痛、過敏、糖尿病無併發症、眼部發炎、上呼吸道疾病、肌肉軟組織病、糖尿病有併發症;提醒民眾春節期間要顧好健康,歡喜過新年。

春假南北往返 流感傳染高峰期

春節假期間正為流感疫情高峰期,這類疾病易因南北往來、人際互動而傳染,民眾無論居家或出遊除了注意保暖,也要記得戴口罩與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兒童與老人家的禦寒及衛生措施;其次是年節期間吃得較多、較油膩,易造成胃腸炎,呼籲民眾飲食應注意適時適量及注意衛生;另外,提醒民眾出門遊玩舟車勞頓,要留意交通安全。

呼籲民眾,多多關心家中長輩的健康,避免長時間久坐及椎間盤突出或下背痛等問題,而有慢性病的病患,要特別留意疾病控制,如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勿自行中斷用藥,應定時服藥以穩定控制病情。

 

男子疲倦胃口差 竟是B肝急性發作導致

一名38歲男性,近來常感到疲倦、胃口差,甚至尿液呈現紅茶顏色,皮膚有泛黃現象,就醫檢查,醫師發現不僅肝功能指數破表,還是正常人50至60倍,恐為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成猛爆性肝炎,緊急安排住院治療;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王俊偉指出,這名男性是B型肝炎患者,雖一年前接受抽血追蹤,肝指數正常,一度以為疲倦、胃口差,是工作壓力導致,沒想到竟然是猛爆性肝炎。

保護肝臟持之以恆 避免肝惡化

患者住院期間,一度有黃疸指數超標狀況,且凝血功能指數也異常,所幸採以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及多種保肝庇護劑治療後,已逐漸好轉,目前已順利出院,並持續接受追蹤治療;王俊偉醫師表示,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解毒器官,因此保護肝臟應長期警醒,且持之以恆,才能避免肝惡化。

慢性B肝急性發作 嚴重恐肝衰竭

臨床上,曾有兩位B肝病人急性發作住院案例,年齡都在40歲左右,患者皆出現疲倦、腹脹等症狀,起初誤以為是睡眠不足、火氣大等因素導致,不以為意,直到就醫抽血才發現是猛爆型肝炎導致;王俊偉醫師提醒,一旦慢性B型肝炎引發急性發作,未及時就醫,恐怕演變肝衰竭,危及生命。

控制B型肝炎 從平時生活習慣做起

對於出生就患有B型肝炎的病人,疫苗(自1986年起就開始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感染率已從10%降至1.3%) 接種仍是無效的,因此所有人都須接受B型肝炎檢驗和正確治療防範;王俊偉醫師呼籲,B型肝炎病人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除了戒酒,減少刺激性、高糖等食物,平時吃八分飽,多吃蔬果,重要是遵照醫囑,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才能避免症狀惡化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