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出國注意! 旅遊醫學諮詢讓你玩得更放心

地球村概念深植人心,以往只有少數族群的人才能出國旅遊,但現在有機會從事國際旅遊的人,從年輕到年長或幼童,甚至有特殊族群,如慢性病患等都有。航空縮短時間、空間的距離,也加速疾病傳播,讓「旅遊醫學」更顯重要。如何在出國時維持身體健康,解決身體突發狀況,都和民眾對於旅遊醫學的了解程度息息相關。

為何要看旅遊醫學門診?

全世界有9億的人口搭機往返各國之間,但接受旅遊醫學門診諮詢的旅人卻只佔8%。醫院家醫科醫師廖文嘉指出,出國時健康出狀況最惱人,若行前能接受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醫師就能依據旅者的病史、健康狀況、行程內容、活動及目的地等多種因素一併評估,告訴患者該帶哪些藥,或是施打預防型疫苗。

疫苗接種施打 避免敗興而歸

出國到特定國家,必須注意當地的傳染病,若行經瘧疾、黃熱病等疫區,出國前千萬要先提前施打疫苗。廖文嘉表示,醫院之前收治一名年輕的女性病患,她進到急診時已呈現昏迷、高燒休克、肝腎衰竭等症狀,醫師詢問之下才得知女患者日前才從非洲回國,卻意外染上瘧疾,回台後才發病。若患者欲前往疫區,一定要告知醫師,評估是否應給予口服預防性用藥;此外,若前往海拔高的地區,也可以請醫生開立高山症預防用藥處方箋。

出國必帶醫藥包

廖文嘉建議,除了預防性用藥以及個人習慣用藥外,旅者可準備醫藥包,在裡面放入處理外傷的ok蹦、紗布、小瓶裝生理食鹽水等,遇到緊急外傷可做簡單處理;若行經亞熱帶或是熱帶地區,可選用含有DEET成分的防蚊液,避免遭蚊子叮咬感染瘧疾、茲卡病毒、登革熱、黃熱病等疾病;此外廖文嘉認為體溫計、止痛藥、止瀉藥也是醫藥包中必備的藥品。若民眾無法在出國前進行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也可上疾管署網站,透過「國際旅遊處方箋」,依據要去的國家、自身情況查詢,該做哪些準備。(廖文嘉 - 萬芳醫院家醫科醫師)

 

諾羅病毒蠢蠢欲動 做好衛生防護是關鍵

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 有疑似症狀盡快就醫

如你有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或發燒等症狀出現,便要小心恐是病毒性腸胃炎,應盡快就醫治療。腹瀉群聚案件中,以感染諾羅病毒為主,可藉由糞便或嘔吐物人傳人,傳染力非常強,民眾應留意飲食衛生,並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

病毒性腸胃炎流行 校園群聚案件占多數

腹瀉疫情近日有明顯上升趨勢,尤其現正屬於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節,民眾更不得掉以輕心;根據統計,上周全台門急診腹瀉就診達128,492人次,較前ㄧ週上升13%,且近4週共計25起腹瀉群聚案件,其中以校園群聚案件占多數,為12件,多以諾羅病毒所造成。

確保安全食材來源 防範諾羅病毒

防範病毒性腸胃炎,作好個人衛生防護是首要關鍵;包括烹製食物時,應確保安全的食材來源,調理過程中也應符合衛生條件,尤其像是貝類等水產品,應煮熟後再食用,若為旅宿及餐飲業者,應留意工作人員的衛生以及健康習慣,若有不適現象出現,應立即暫停工作,且必須等到症狀解除後至少48小時才可上班。

確實消毒患者衣物 堵絕病毒傳播

一旦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病症,應多補充水分以及電解質,若必要仍得外出,應配戴口罩,避免傳染給他人;除了病患的衣物、床單,都應立即更換外,被汙染的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可以0.1%濃度漂白水擦拭,處理患者糞便、嘔吐物前,也應戴上手套與口罩,做好全面防護,才能堵絕病毒持續傳播。

 

身體健康卻猝死 尋常徵兆要留意

不少人看似身體健壯,卻發生猝死,心臟病發作之前,真的完全沒有徵兆嗎?根據研究發現,多數猝死病患會出現不尋常疲累、睡不好、喘氣、消化不良、胸痛等症狀,要特別留意!

6成心臟病患猝死 多因心肌梗塞

根據統計,高達6成心臟病患者猝死,可能是在劇烈運動中,或是睡夢中就發生。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心肌梗塞及惡性心律不整是猝死2大主因,多數心肌梗塞會引發心律不整而猝死。

心臟病發作猝死 男多於女

根據美國一項長達70年的追蹤研究,至今共收治1萬2000多人,分別統計健康狀況及生活習慣,結果發現,男性第一次心臟病發作,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的風險高達62%,而女性的風險則有46%。

5大徵兆必須留意 從預防三高做起

心臟病真的沒有任何預警,只要一發作就心肌梗塞或猝死嗎?洪惠風表示,大多數人並不是沒有症狀,研究發現,有高達9成5以上會出現不尋常疲累、睡不好、喘氣、消化不良、胸痛等徵兆。

他強調,心臟24小時不停跳動,日常應好好善待心臟,建議從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做起,避免血管壁增厚才是根本之道。(洪惠風 - 新光醫院教學研究部副主任兼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美髮師日站8小時 雙腿靜脈栓塞險截肢

有位50歲楊小姐,是名美髮師,天天站著上班長達8小時,7年前開始,雙腳出現腫、脹、痛、麻的症狀,一走路就痛;就醫檢查竟發現,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經傳統治療仍無法好轉,差點需要截肢;去年,透過超音波輔助溶栓術治療,雙腳消腫復原良好。

5大高危險族群 容易靜脈栓塞

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吳典育表示,深層靜脈栓塞是因血栓在深層靜脈,堵住血管造成回流不佳,導致肢體蒼白腫脹、疼痛麻木等症狀,甚至會惡化造成組織缺血壞死,最終必須接受截肢,經常久坐久站、長期臥床、肥胖、懷孕生產,以及60歲以上老年人,都是高危險族群。

超音波輔助溶栓術 清除血栓效果快速

吳典育說,傳統治療腿部靜脈栓塞,可使用皮下注射抗凝血劑,合併口服抗凝血藥物,幫助溶解血栓及抑制新血栓形成,針對發生在靠近身體近端、大面積的靜脈栓塞,則需要侵入性抽吸移除血管中血塊;而超音波輔助溶栓術,是利用超音波脈衝把血栓打出很多小洞,讓溶栓藥物更能滲透溶解,清除血栓效果更快速。

3成靜脈栓塞病患 10年內會復發

根據臨床統計,高達3成以上的靜脈栓塞病患,在10年內會復發。吳典育強調,日常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建議每1小時就休息5至10分鐘,睡前可用枕頭把腿部墊高,幫助下肢血液回流,都有助預防腿部靜脈栓塞。(吳典育 - 新光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吳典育)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