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含montelukast氣喘用藥 恐致精神異常

澳洲醫療用品管理局(TGA)於日前發布有少數案例疑似使用含montelukast成分藥品,治療慢性氣喘後發生精神方面不良反應,如睡眠不佳及憂鬱等,罕見案例包括自殺意念及行為,故要求將該等不良反應加註於產品資訊中。衛福部指出,我國核准含該成分藥品仿單已經記載「精神方面」等相關警語。而為了病患用藥安全,食品藥物管理署再次呼籲醫師開立處方時,應審慎評估其用藥的風險與效益,並應提醒病患或其照護者嚴密監視病患服藥後情形。

病患切勿自行停藥

食藥署表示,我國目前核准含該成分藥品許可證共30張,皆屬於醫師處方藥,主要是作為預防與長期治療成人及小兒的氣喘或日間及夜間過敏性鼻炎症狀的醫療用途,於所核准藥品仿單中已刊載「精神病學異常:躁動包括侵略性行為或敵意、焦慮、沮喪、定向障礙、注意障礙、夢境異常、幻覺、失眠、記憶損害、精神運動性過度活躍(包括易怒、坐立不安、顫抖)、夢遊、自殺的想法或行為」等相關警語,醫師及病患或其照護者,需密切監視病患服藥後的行為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同時病患切勿自行停藥,倘若有任何疑問應儘速洽詢醫師或藥師。

密切注意藥品不良反應

食藥署指出,會密切注意該成分藥品上市後不良反應通報情形,並持續收集國內外使用該成分藥品與精神方面之相關資訊,除有藥品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該署並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福利部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 02-2396-0100。

關節不再卡卡 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新選擇

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人類關節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達15%,換句話說,約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雙和醫院骨科醫師翁佩韋指出,包括膝蓋不當使用者、銀髮族等都屬於高危險族群,又以女性大於男性,每六人中就有五人有此問題,治療上,包括藥物治療、針劑治療,以及置換人工膝關節等方式。

71歲婦人罹關節炎 新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有效改善

臨床上,一名71歲阿嬤,半年前出現左膝關節腫痛積液等症狀,尤其站立或行走時,會感到特別痠軟無力、疼痛跛行,就醫診斷為左膝內側的中期退化性關節炎,雖服用消炎止痛藥仍無法改善;翁佩韋醫師表示,經建議後,患者使用「牛津膝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進行左膝關節內側局部磨損部分的部分人工關節重建手術,術後兩天左膝關節就能彎曲至90度,且一個月後已能輔助拐杖走路。

牛津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傷口小、疼痛感低

過去傳統治療多全摘式手術,但對於年長患者而言,不僅手術風險高,術後恢復和照護時間也長,且術後關節不再像以往靈活;雙和醫院骨科部主任曾永輝指出,牛津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不僅只將磨損嚴重的內側膝關節面置換為人工關節,也保留了前、後十字韌帶及另外三分之二完整的人體膝關節構造,更貼近自然人體工學的步態,加上傷口小,術後疼痛感低優點。

全方位膝關節炎照護 供患者對症下藥

目前雙和醫院骨科部提供全方位之膝關節炎照護,包括高位脛骨切開矯正術、機器手臂輔助導航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牛津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以及微創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等,可望針對不同病症患者給予適合治療;曾永輝主任呼籲,但預防仍勝於治療,平時除了得選擇適當運動、控制體重,若關節不幸受傷,也應好好休養,才能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孩童高燒腹瀉 當心沙門氏菌感染

一名5歲大的孩童,高燒腹瀉4天,明顯腹脹。X光發現腸子明顯漲大,疑似併發毒性巨結腸症,糞便培養亦發現沙門氏菌,經積極輸液治療、肛管引流、抗生素治療之後病情才逐漸穩定。

避免食用未熟的雞蛋、肉類、奶類

郭綜合醫院兒科醫師鍾寧說明,沙門氏菌感染症為食因性感染的疾病,最常發生於5歲以下幼童,尤其是7至10月氣候溫暖的季節。主要因為吃進受污染的食物而感染,例如生或未煮熟的雞蛋、牛奶製品、家禽肉類等。臨床症狀常以急性腸胃炎表現,如腹瀉、發燒、腹痛、血便等,少部分病人會併發菌血症,甚至發生轉移性感染。

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感染的血清型別、食入的菌量及宿主因素有關,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為高危險群。預防沙門氏菌感染,有以下5個重點:

1、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雞蛋或肉類,牛奶及乳製品經過滅菌才食用。

2、接觸過生肉或禽類的烹調器具及工作檯面需充分清潔,並確實洗手。

3、避免嬰兒、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直接或間接接觸禽鳥、寵物糞便或爬蟲類動物。

4、勿同時處理生食及嬰幼兒食品。

5、母乳哺育嬰幼兒亦可預防腸胃炎。

3個月以下新生兒 須小心急性腸胃炎是否染沙門氏菌

鍾寧醫師提醒,大部分兒童感染沙門氏菌亦以急性腸胃炎為主要表現,少數產生併發症或轉移性感染,例如毒性巨結腸症、菌血症、敗血性關節炎、腦膜炎等。3個月以下新生兒及嬰兒、免疫不全患者、惡性腫瘤患者、鐮刀型紅血球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營養不良者是高危險群。

一般兒童得到沙門氏菌腸胃炎大多不需要抗生素治療,但新生兒、免疫不全患者,或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則需要抗生素治療,通常使用第3代頭孢子素或氟喹諾酮類抗生素治療。兒童急性腸胃炎若合併高燒、血便、發炎指數上升,則很有可能是沙門氏菌感染,必要時就近尋求小兒科醫師協助,嚴重感染時則需要抗生素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天熱汗流浹背 這樣做汗斑OUT

太陽咬人狂流汗 皮屑芽孢菌一多汗斑易出現

進入夏季,太陽會咬人!從事體力活動,難免容易汗流浹背,不少人因此長出汗斑。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賴柏如解釋,汗斑其實是皮屑芽孢菌的感染,當它過度增生時,汗斑就會出現。

濕熱環境皮膚成黴菌溫床 汗斑無害僅外觀影響

愛從事戶外運動,加上台灣夏日天氣悶熱容易流汗,充滿汗水的皮膚,是皮屑芽孢菌大量繁殖的最佳溫床。汗斑好發於上背及胸前,除了整體外觀改變,對身體並無明顯影響。賴柏如醫師表示,小範圍汗斑會以外用藥物的治療,但若範圍很大,就會搭配一些口服抗黴菌藥物,才能有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汗斑不治難消失 趕走黴菌這樣做

汗斑若不治療,就很難恢復,除了乖乖接受治療,想辦法減少黴菌也會是抑制汗斑增生的好方法。醫師表示,流汗後,可以用濕毛巾擦去汗漬,再用乾毛巾吸乾水分,盡量保持乾燥。解決汗斑,想到海邊袒胸露背,無瑕肌膚就再也不是煩惱。

中研院攜手國衛院 發展生物科技有成

為持續發展臺灣生物科技,中央研究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再次合作,分別在癌症領域新藥、代謝等疾病新藥以及技術平台等三大領域,展現共18項的技術與成果,其中包含癌症的治療新機制、抗菌胜肽的研發等,有10項更屬於中研院研發技術成果。

平面化血清蛋白 提供癌患新選擇 

其中有關於癌症領域新藥,是由中研院農生中心楊淑美研究團隊研發,以纖維化人類血清蛋白治療細胞凋亡機制受損相關疾病,將人體的血清蛋白,透過立體結構重新摺疊,轉變為平面化血清蛋白,經由驗證確認,具有誘導癌細胞進行細胞凋亡機制功效,可望未來提供癌患新選擇。

創新毒殺癌細胞機制 解決抗癌藥物專一性不足

另外,針對傳統抗癌藥物專一性不足的問題,中研院生醫所羅傅倫研究團隊也有新發現,研發出有如緝毒犬找毒品,並導引警察來抓毒品的創新毒殺癌細胞機制,不僅提高藥物對癌細胞的毒殺效果,也能減少抗癌藥物對人體正常細胞的傷害。

產官學界合作 可望造福更多病患

中研院智財技轉處處長吳漢忠表示,新藥發展建立在基礎科學研究上,目前中研院在專利技轉及育成領域也有十年以上經驗,可望未來能持續整合產官學界的力量,將學術研究運用在產業發展上,造福更多需要協助的病患。

滴滴皆辛苦! 她這樣找回驟減乳量

ㄧ名33歲的李太太,在產後即返回職場上班,乳量從本來的180毫升遽降不到50毫升,試過坊間的發奶茶、魚湯、按摩,都沒提升乳量,想用吸乳器增加泌乳量卻引發乳暈水腫,乳水更分泌不出來,小孩也沒辦法喝飽,讓她面臨職業婦女工作、家庭兩頭燒困境,差點舉白旗投降。

母奶是最天然的營養品 尋求專業協助+藥物配合增奶量

收治該名婦女的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醫師表示,不少哺乳媽媽甫返職場因奶水量大減而十分困擾,有些人也因此而放棄哺餵母乳改用配方奶。但因母乳好處多,可以提供最好的保護力,就像是給寶寶的天然預防針,抵抗疾病入侵且還有很好的抗過敏效果,在營養方面更是最好的。

而導致乳量減少的原因很多,李敏駿主任表示,如果返回職場的哺乳媽媽遇到乳量下降的問題,可以尋求專業協助,調整哺集乳的方式。如調整後,乳水量仍未能達到需求,也可和促進乳汁分泌效果的藥物配合使用;此外,也應特別注意,藥物並不能一直使用,哺乳媽媽還是要配合心情穩定、周遭環境的支持,有足夠時間擠乳或餵奶,才能持續維持奶量。

吸乳器管徑影響泌乳量 反向施壓法助退腫

臺中慈濟醫院母嬰親善個管師徐慧冰說,李太太乳暈水腫導致無法泌乳,其問題出在吸乳器的管徑。他說,吸乳器也有尺寸的分別,吸乳器的管子套住乳頭後,乳頭與管壁之間能夠維持三厘米寬度的是最適合的尺寸;若尺寸太寬會吸住乳暈造成乳暈水腫、太窄則會造成乳頭受傷,兩者都會導致媽媽難以泌乳。

徐慧冰個管師分享,若媽媽已經發生乳暈水腫,可以毛巾冷敷,或利用「反向施壓法」,以四隻手指指腹放在乳暈輕輕下壓,每次按壓數秒後放開,上下左右輪流按壓,也可以用兩隻手的大拇指沿著乳暈輕輕按壓,讓乳暈周圍的水腫達到消退之效。

親餵可暢通乳腺 調整哺餵方式以利銜接職場

徐慧冰個管師提醒,不少上班族媽媽擔心返回職場後沒辦法親餵,索性在寶寶一出生後就用瓶餵,但ㄧ般仍建議應親餵以通暢乳腺,直到返回職場前兩周,提早模擬上班後的擠乳時間,如出門上班前,寶寶如果還沒有要吃奶可以先擠出來,而若出門前寶寶已經要吃奶就親餵,設計交互運用的操作表以銜接職場規律,調整寶寶哺餵方式,讓兼顧家庭與職場也可以很簡單。

骨鬆導致劇烈腰痛 竟確診腰椎壓迫性骨折!

70歲的阮楊女士6月初在家突然劇烈腰痛,沒摔倒也沒撞到,卻從後腰痛到前腹整整4天,坐、躺都不舒服,甚至引起多日便秘,就醫檢查發現竟然是骨質疏鬆造成。許多人都認為骨質疏鬆症患者只要盡量避免跌倒或摔傷,就可遠離骨折風險,但其實骨質疏鬆患者就算沒有跌倒,稍微改變姿勢或彎腰,都有可能引起骨折,甚至帶來劇烈疼痛!

嚴重骨質疏鬆症 腰椎竟2處骨折

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鍾偉安表示,阮楊女士疼痛指數評估高達8級,直逼生產痛。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執行骨質密度檢測,一般正常骨質為T值大於或等於-1.0,T值介於-1.0~-2.5間為骨質不足,T值為-3.0則是嚴重骨質疏鬆症。阮楊女士骨質密度竟為-4.0,骨質流失狀況相當嚴重。接著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為嚴重骨質疏鬆造成的腰椎第一、二節骨折。

阮楊女士腰椎共有2處骨折,且開始出現水腫,尤其第一腰椎椎體被壓迫到只剩1.5公分。跟家屬討論評估後決定在第一節腰椎骨折處施行「微創椎體矯正支撐術」,利用千斤頂撐起崩塌碎掉的骨頭,將椎體撐高復位後,再注入骨水泥。

微創彈性骨水泥灌漿術 適用骨鬆致壓迫性骨折

接著在第二節腰椎進行「微創彈性骨水泥灌漿術」,同樣藉由X光影像的導引注射彈性骨水泥至椎體,彈性的樹脂人工骨水泥可快速由注射針頭前端呈現圓周狀擴散、有效用來穩定椎體及填充骨折縫隙減緩疼痛,且彈性骨水泥富含彈性不易滲漏,效果佳、傷口小,是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的重要治療方式。

阮楊女士手術結束後,當天下午就可穿上背架自行活動步行,疼痛恢復7至8成,住院2天不需復健就能出院。術後則要穿上背架至少3個月到半年,每個月回診配合進一步的骨質疏鬆治療即可。

逾50歲、停經女性 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

鍾偉安醫師提醒,如果年紀大於65歲的婦女,突然出現不尋常疼痛,就算沒有創傷跌倒,都有可能是嚴重的骨質疏鬆引起!曾有病例70歲婦人上完廁所,只是在馬桶上轉身拿衛生紙,立即引發劇痛;另一名56歲婦人坐船去澎湖玩,因海浪搖晃,回來痛不欲生,這些病患也都是利用微創灌漿手術改善疼痛。

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族群為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及停經女性,尤其女性盛行率高達10.75%,是男性的近2倍。建議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測,避免發生骨折影響生活機能。(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八旬嬤突呼吸困難昏迷 送醫確診熱中暑奪命

一名85歲阿嬤突然意識昏迷,體溫高達42度合併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家人發現立即送醫急救,經醫師診斷為熱中暑,緊急為阿嬤降溫、使用退燒藥物、緊急插管給予高濃度氧氣,並搭配使用升壓劑,最後給予點滴補充水分,經各種緊急治療後,不幸阿嬤最終無法搶救回來,熱傷害併發症,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大量流汗後未補充鹽分 恐引發熱衰竭

炎炎夏日,當身體熱能產生過多或散熱不足,就可能造成熱傷害。熱傷害分為熱中暑、熱衰竭、熱暈厥、熱水腫及熱痙攣。衛福部新營醫院急診科醫師張景涵提醒,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及服藥者皆容易發生熱傷害。

大量流汗後,若單純補充溶液而忽略鹽分補充,可能引起熱衰竭。熱衰竭會造成水分流失與鈉離子流失,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頭暈與倦怠,有時會引起肌肉痙攣,患者核心體溫會上升。

熱中暑嚴重 死亡率達3

熱中暑則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病人往往會有熱壓力的曝露病史,體溫超過40℃,合併中樞神經症狀(如意識改變、癲癇、昏迷),死亡率可達30%,需要醫師迅速診斷與治療。熱中暑會併發低血壓、休克、高體溫、意識昏迷、抽搐、橫紋肌溶解症、心衰竭、肺水腫、腎衰竭、電解質異常,甚至導致死亡。

張景涵醫師建議,出現熱傷害時盡速離開高溫環境,降低體溫、立即補充水分,當體溫超過40度、出現意識不清、持續頭痛、噁心、嘔吐、頭暈與倦怠等症狀,甚至無法喝水時,請立即就醫。避免熱傷害的最佳方式就是預防勝於治療,日常保持涼爽及通風的環境,時時補充水分,並提高警覺。(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