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下肢腫脹久未改善 髂靜脈壓迫恐致跛行

一名居住在上海的38歲李女士,去年底因子宮頸癌行子宮全切除術,並完成化療及電療之療程。但在療程後,併發了左下肢腫脹,於北京就醫後給予口服及靜脈注射溶栓藥物,並無明顯改善,反而越來越脹痛。面對毫無進展的病程,其親屬覺得非常不捨,在多方面的評比後,選擇跨海來台就醫,經由檢查證實,其為慢性深部靜脈栓塞併左側髂靜脈阻塞,在靜脈支架治療後,李女士下肢腫脹完全改善,也順利返回職場工作,術後半年返回台灣複診狀況良好。

下肢傷口負擔大 嚴重恐截肢

收治李女的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偉華主任表示,下肢足部慢性傷口成因並非只有動脈阻塞,當淋巴系統及靜脈回流系統阻塞,一樣會發生腳腫、靜脈曲張、足部潰瘍反覆發作,難以癒合。由於傷口多集中在需要負擔全身重量的下肢,對病人日常生活產生很大的不便,若處理不當,恐使其難逃截肢命運。

髂靜脈壓迫綜合症 女性發生率高男性3

陳偉華主任說,在臨床上,其也被稱為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發生率為動脈疾病的五倍,一般女性又比男性多三倍發生率。其中,左側髂靜脈較好發,但研究顯示右側髂靜脈一樣可能發生相同問題。如果髂靜脈受到壓迫,使靜脈回流受阻和下肢靜脈高壓,導致下肢靜脈瓣膜功能關閉不全,易引起肢體水腫、淺靜脈曲張,繼而導致髂股靜脈血栓的形成。

陳偉華主任補充,若沒有早期發現,患者常會在接受手術後、長時間不動及服用口服避孕藥或重大創傷後,發生急性下肢靜脈血栓,導致血栓型的下肢靜脈阻塞產生,進而增加肺動脈栓塞風險及治療難度,使得病患必須曝險於高劑量溶栓藥物治療,進而增加治療的複雜度。

髂靜脈壓迫綜合症診斷不易 IVUS效果佳

陳偉華主任強調,一般來說,診斷髂靜脈壓迫綜合症這類疾病並不容易,因為斷層掃描以及血管攝影診斷率只有六到七成,必須搭配血管內超音波及採取多面相的影像重建才能確診,因此臨床經驗及判斷非常重要。若一旦確診,目前針對生理性壓迫造成的病變,只能採用靜脈支架治療,但由於靜脈大小差異很大,精確的血管大小測量必須使用血管內超聲(IVUS)方能達到最佳效果,且能避免支架因為尺寸不對發生早期栓塞問題。

經常頭痛、頭暈? 恐是腦動脈瘤壓迫神經

一名六十多歲的婦人因長期頭暈、頭痛,平常僅吃止痛藥舒緩,直到兒子帶其至醫院檢查,才發現竟是腦血管動脈瘤。醫師提醒,腦動脈瘤就像血管吹氣球,是腦中的不定時炸彈,輕者壓迫神經引發頭痛,嚴重則會破裂出血造成腦中風,致死率達30%以上,因此有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是潛在高危險群,尤需提高警覺。

動脈瘤難發現 1/3恐致命

收治該名婦人的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韋朝榮醫師表示,動脈瘤因不會有什麼症狀產生,所以在早期很難被發現。而腦血管動脈瘤破裂的患者,臨床上大致可用「333」來區分,1/3在搶救過程即死亡;1/3救起來但因腦部受損嚴重而重度失能;1/3救治後後遺症較小但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不同腦瘤 腦動脈瘤如在血管壁吹氣球

韋朝榮醫師說,動脈瘤可能在動脈內的任何部分形成,因血管壁狀況不同,如先天性異常、高血壓、血管硬化等,造成血管的分枝處管壁變薄,在長期血流壓力衝擊下,形成如球狀的局部凸出,而這個動脈瘤就像血管吹氣球,吹得越大,就越容易破;當受到的壓力越大,也越容易破。

高危險群應當心 定期檢查免後患

韋朝榮醫師強調,年紀大、有高血壓、一等親內有人罹患動脈瘤,或本身已有動脈瘤的人,都該特別注意。在預防上,韋朝榮醫師也提供大家一個口訣:「除弊興利」,要避免抽菸、高濃度酒精、多運動、除了控制血壓外,血脂也要注意;建議40歲以上民眾,要安排定期性檢查,及早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提早預防,也能避免疾病發生時,造成家庭經濟與照護的負擔。

射頻燒灼術治療肝癌 傷口小恢復快

一名65歲林先生,年輕時就罹患C型肝炎,這一晃眼超過30年,某次因感到疲倦就醫檢查,經抽血、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後,醫師發現林先生有顆約1.5公分的肝腫瘤,確診為肝癌;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醫師周宜群指出,因腫瘤小於三公分,便採以和開刀相似的射頻燒灼術治療,術後患者恢復良好,目前在門診持續接受追蹤。

單顆肝腫瘤小於3公分 可採電燒治療

治療肝癌的方式,包括移植、電燒、開刀等三種根除性選擇,其中因移植得等待合適的肝臟,時間耗費較長,因此若患者屬於單顆肝腫瘤小於3至5公分,或多顆小於3公分,這時就可採以射頻燒灼術治療,也就是俗稱的電燒;周宜群醫師指出,射頻燒灼術已發展二十多年,不管在設備上,或是技術上,已相當成熟,患者和家屬不必過於擔心。

多重共病症患者 評估後仍有機會電燒治療

電燒就是透過超音波導引下,將射頻探針置入肝臟進行腫瘤燒灼,不僅傷口小,治療時間也短,相對也降低手術風險;周宜群醫師表示,即使面對是高齡且有多重共病症、開刀風險較高、肝硬化合併腹水,或單顆大於5公分肝癌等患者,經由專業評估規劃,仍有機會接受電燒完整治療。

肝炎患者應定期檢查 早期發現介入治療

但若為肝臟裡太多顆腫瘤、凝血功能異常、急性感染等患者,則較不適合接受電燒治療;周宜群醫師呼籲,肝癌已是國內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又以雲嘉地區民眾比例最高,因此肝炎患者應定期接受檢查,目前C肝已有全口服用藥治療,且治癒率高達95%以上,因此早期發現,就能早期介入治療。

寶寶胎動異常減少 小心胎死腹中!

察覺胎動異常就醫 阻止胎死腹中危機

有位28歲的王小姐是新手媽媽,懷孕已滿31週,每日最大的樂趣就是與先生觀察肚子的胎動,期待迎接寶寶的新生。一天晚上休息時,突然察覺肚裡寶寶異常安靜,胎動次數也不如平日頻繁,隔天就醫檢查,才發現胎兒腦部缺氧,需緊急進行剖腹產手術搶救,在接生過程中,發現原來是臍帶過度纏繞,阻礙母體輸送給寶寶的養分與氧氣。醫師表示,若媽咪沒因察覺胎動有異就醫,極有可能造成胎死腹中的遺憾。

關鍵28週孕期 從胎動觀察寶寶健康狀態

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暨長庚醫院婦產部副主任鄭博仁醫師表示,一般懷孕週期從16到24週,媽媽會開始感覺到胎動,直到懷孕32週時為最高峰,並會持續維持到生產分娩前。因此建議孕期滿28週的媽媽,均應養成固定監測記錄胎動的習慣,因為胎動次數「明顯減少」或「突然改變」,很有可能是胎兒健康產生異常的重要警訊。且依據統計資料顯示,在胎死腹中的個案裡,有55%的孕婦曾有胎動減少的經歷。

胎動型態多變 媽咪「自我感覺」最重要

鄭博仁醫師指出,目前胎動的正常次數並沒有一定標準。臨床觀察,胎動普遍會隨晝夜週期、胎兒睡眠規律性、孕婦姿勢、環境等變化,最長胎動間隔時間平均為50至75分鐘。而隨著媽咪個人體質、生活作息不同,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胎動型態,故媽媽應熟悉且熟記每天的正常胎動,才能在有異狀時警覺求診治療。鄭醫師強調,目前預防胎死腹中僅能靠孕婦己身的警覺性,如媽媽懷疑胎動有減少或停止現象,需立即尋求醫師專業意見,切勿抱持再觀察的心態而延誤就醫治療。

監測胎動、接種疫苗 用心守護寶寶健康

鄭醫師提醒,孕期滿28週的媽媽需養成每日測量胎動的好習慣,此外也可參閱由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發行的「28孕週,關鍵時刻」衛教手冊,透過填寫胎動紀錄表格,更加了解頻率型態,產檢時也可作為醫師參考數據。此外,因新生兒通常在出生兩個月後,才會陸續接種疫苗,在此之前,則是寶寶最脆弱,病毒容易入侵的免疫空窗期;建議媽媽可於孕期28至36週時,接種減量三合一百日咳疫苗(Tdap),預先透過臍帶提供胎兒保護抗體,進一步守護寶寶健康。

單親爸失婚打擊大 勇於求助柳暗花明又一村

日常生活中,您是否有好好關心爸爸的身心健康呢?據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顯示,男性在認知自己的身心狀態的能力,比起女性更為遲鈍,他們較無法體認自己已得到精神疾病、且無法完整表達其內心感受;根據衛福部資料也顯示,男性精神科就診率不到1成,而2017年死因統計也發現,男性自殺率66%,明顯高於女性34%。此外,在一篇2016年12月出版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更指出,單親父親的健康狀況較差。

低收入以及失業 易使單親爸身心健康差

該研究為加拿大學者從《加拿大社區健康調查(2001–2013)》的資料中,選取1,058名單親父親、20,692名有伴侶的父親,以及5,725位單親母親的資訊,透過分析,調整社會人口、壓力源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後,比較各組身心及健康狀況。研究發現,單親父親和母親在自評健康上感到「不良/還好」的機率,分別為11.6%和12.5%;心理健康上則為6.2%和8.4%。這些機率在經過多變數調整後改變不大,但調整社會人口因素後,單親父親在自評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上,比有伴侶的父親呈現較高「不良/還好」的機率。然而,這些差異在考慮了壓力源,包括:低收入以及失業之後即不具顯著意義;結果顯示,相較於有伴侶的父親,單親父親在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上,與單親母親一樣呈現較差的狀態。

單親爸不擅紓壓 社會伸出援手助減身心不良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經濟弱勢的單親父親,相對於單親母親,因較不善於人際互動與紓壓,因此有較高比例呈現較差的身心狀況。他建議,社會對單親父親或母親均應給予協助,除了維持其一定的經濟收入,也要協助他們提升在心理衛生調適的能力,以減低造成單親父母身心狀況不良的風險。

避免沉溺不悅情境 與孩子多相處生活更有力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強調,單親爸爸其實與單親媽媽是一樣的,並不會更處於劣勢,建議親友可以協助其簡單家務的處理、分擔托育照顧時間,甚至成為其傾訴的對象;同時,單親爸爸們也應讓孩子瞭解家裡不再是爸爸媽媽共同照顧,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看到爸爸的付出並願意分擔。

葉雅馨主任呼籲,單親爸爸們在顧家、顧孩子的同時,要先把自己照顧好,特別是自己的壓力及情緒的檢視,而且無論自己多忙,一定要安排與孩子互動的時間,每天短短十分鐘或半小時都好,促進彼此關係都將讓生活更有動力。

清楚表達不困難 明確說出正面「需求」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正面表述」的力量,每當新月許願時,看到星座專家都會提醒大家,一定要用正面的語句來描述自己的願望,例如避免說:我不要我身邊充滿討厭的人,而是要說:我希望我身邊充滿令人開心的人,因為,你要明確地說出你的「需求」。

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只清楚自己不要什麼

諮商心理師吳姵瑩表示,可是問題是,很多人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只清楚自己不要什麼,因此一直說出負面表述的話,卻吸引來更多不舒服的對待。例如:「我討厭你這樣對我說話!」但你卻沒有讓對方知道,對方該怎麼跟你說話,因此當對方也許跟你道歉後,他還是不清楚你想要怎麼被對待,而過沒多久依舊陷入原本的互動模式裡,對你批評、指責或否定。所以正面表述的說出你的需求,就像是:「我希望你可以認可我的感受、我希望你可以支持我的論點」等等,而這樣對方才能清楚你究竟在說什麼。

可是又再進一步的問題是,很多人對表達需求感覺害怕、羞愧,因為覺得很赤裸之外,好像會被對方利用、撻伐。如果你有這樣的擔心,那麼也許你經常感受到被拒絕,因此更害怕表達你的真實感受,而只能對別人說我不要什麼,不敢說我要什麼。有時候我們並不只是害怕被拒絕,有時候更是他人拒絕之後,隨之而來的數落和批判,讓你在赤裸之外更體無完膚,導致自己根本不敢再呈現真實的自己。退回自己的保護殼中,卻又長出一道道長刺,害怕他人親近自己,又覺得他人用總是讓自己受傷的方式靠近自己,也毫不留情的刺傷身旁的人。

練習正面表述的方式告訴身旁的人 同時也是在告訴自己

諮商心理師吳姵瑩最後這樣提醒:所以親愛的,請你安靜下來回到你的內在,也回到你必須出現的保護殼裡,跟自己在一起,去感受在殼裡的自己那份孤單、受傷與人斷了連結又渴望被理解的矛盾,當你學會靠近與安撫自己,接著請你練習用正面表述的方式去告訴你身旁的人,同時也是在告訴自己,而你才能真正擁有你想要的關係型態。

你一定會害怕和不安,而當這份感受在發生,還是回到你的內在,再次自我對話,這般來來回回,你最終能夠清楚:別人的所作所為,也許並不是刻意傷害你,不過是在保護自己,就像你為了保護自己而推開他人一樣。也許,你就能對自己與他人,產生更多的理解了。(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微創腹腔鏡手術 治療肝癌成效佳

一名80歲老翁為B型肝炎患者,長期接受定期追蹤,肝功能都很穩定,但上月接受超音波檢查時,卻發現肝臟左側有顆1.9公分腫瘤,且肝癌指數升高,經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切片確診為第一期肝癌,所幸切面上未有任何殘餘癌細胞,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傳統射頻燒灼術 肝癌腫瘤大不適用

在台灣,病毒性肝炎已成為罹患肝癌的危險因子,且多數患者為高齡族群;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外科醫師許志豪指出,因考量長輩年事已高,家屬多半會考慮是否有手術以外的治療方式,通常早期肝癌,可採以射頻燒灼術,但若肝癌尺寸大於5公分,且數量大於三顆,位置過於表淺、鄰近腸胃道等重要器官時,則不建議使用射頻燒灼術。

微創腹腔鏡手術傷口小 術後患者恢復快

由於傳統肝臟切除手術,不但會留下近20公分的傷口,術後疼痛也使患者不易咳痰,容易引發其他感染的併發症,目前則是可採以腹腔鏡完成肝腫瘤切除術;許志豪醫師說明,腹腔鏡手術不僅傷口可縮小至平均1.1公分,也能降低術中出血量,減緩患者術後傷口疼痛,加速康復時間。

肝癌復發率高 5年最高達80%

肝癌切除手術後,患者得定期追蹤,也得接受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其中術中手術策略,也和患者預後相關;許志豪醫師指出,因肝癌復發率5年機率可達70%至80%,為了讓手術療效佳,多數外科醫師會透過至少有1公分的切除邊界、盡可能減少術中出血,或術中輕柔翻動肝臟等,降低肝臟破裂或血流散播的風險。

亞東攜手苗醫 幫助更多肝癌病患

臨床上,若患者病況許可,也可接受解剖性部分肝臟切除術,根據文獻指出,解剖性部分肝臟切除術,有效將整體術後復發率從67%降至56%;苗醫院長許振榮指出,配合衛福部推動的醫學中心支援計畫,目前亞東醫院一般外科支援部立苗醫邁入第三年,透過亞東一般外科在腹腔鏡微創手術的技術,已讓苗醫完成三例肝臟腫瘤切除術,造福更多需要幫助的苗栗鄉親。

遠離反覆流產惡夢! PGS有效提高「生」機

反覆流產備受身心煎熬 PGS有效提升受孕成功率

有位37歲的小佳結婚8年,與先生感情深厚穩定,事業也一帆風順。結婚頭五年因與先生達成共識,均將心力投注於職場打拼,到35歲這年才動了「想生」的念頭,然而與先生努力「做人」近一年,卻一直等不到寶寶來報到。而後曾至婦產科診所嘗試「試管嬰兒」治療,卻三番兩次於胚胎植入後因不明原因而反覆流產,不僅生理需忍受許多不適,心中更是無比煎熬。

經友人介紹,小佳與先生至台北中山生殖醫學中心就診,夫妻兩人都接受檢查後,確診先生為染色體平衡性轉位(Balanced Translation)患者,容易造成胚胎有染色體異常而致流產,故建議採用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PGS),選擇正常的胚胎植回母體,成功受孕,並於懷胎十月後順利生下健康寶寶,一圓夫婦倆晉級人父人母的夢想。

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 大幅降低流產可能性

收治案例的台北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黎惠波醫師表示,不孕症患者若多次嘗試體外受精,卻於胚胎植入後有重複性流產現象,常見兩大原因就是胚胎染色體異常或子宮內膜著床環境不良。若為前者導致,可選擇作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PGS),自受精後培育到第5天的囊胚期胚胎取少量細胞作切片分析,檢查胚胎染色體是否正常再植入子宮,除了提高著床成功率,也能大幅降低因染色體異常而流產的機率。

療程前尋求專業評估 PGS助不孕患者展新「生」機

根據國際文獻(Mol Cytogenet.2012 2;5(1):24.)指出,胚胎篩檢能有效提高試管嬰兒的懷孕率,讓許多不孕患者受惠,減少療程次數。但歐洲人類生殖和胚胎學協會(ESHRE)2018年會最新發表顯示,實施PGS恐減低20~40%的著床率,最主要因素就是在進行篩檢時,需施行細胞質內單精蟲注射(ICSI),形成囊胚後,又需對胚胎未來會形成胎盤的部分做切片,對胚胎造成損傷的可能性也相對提高。

因此,黎惠波醫師指出,即使植入檢測結果正常的胚胎,也不代表胚胎植入後一定會順利著床或成功懷孕。臨床進行PGS前,仍需請夫妻至不孕症專科醫師門診做詳細諮詢與檢查,評估篩檢之必要性。如患者為高齡產婦、曾流產兩次以上,或屢次試管嬰兒治療失敗、有染色體異常之家族史者,進行PGS有助於提高受孕率,減少反覆進入療程的時間;但若患者年逾40歲,單次取卵顆數極少,則不建議執行PGS篩檢,避免因卵子受損反而降低了著床率。

定期產檢、染色體篩檢 確認胎兒健康狀況

不孕症專科醫師黎惠波說明,目前PGS準確率高達99%以上,但技術上仍有其限制,無法完全排除胎兒有染色體異常的可能。因此建議患者進行PGS檢測懷孕成功後,仍須定期接受產檢,並施行如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篩檢、絨毛採樣或羊膜穿刺等檢測,持續追蹤、守護寶寶的健康。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