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吃海產後發癢、嘔吐、腹瀉? 當心是「組織胺」中毒了

臺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國人飲食中常見水產品,而新聞報導也偶有食用水產品中毒的事件。根據食藥署108年食品中毒資料,「組織胺」發生中毒機率為天然毒素中最高;另每年11月到3月的河豚產季,也會有偶發河豚毒素事件,屬於神經毒素類中毒,如果未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的風險。

新鮮水產儘快吃 有效防止組織胺

食藥署指出,組織胺是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成因是當魚體保存不當遭受細菌污染時,細菌會把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由於組織胺對熱非常安定,不容易以加熱方式破壞,因此一旦生成就不容易除去,當消費者食入超過 500 mg/kg的組織胺後會引起中毒症狀,症狀包含:臉部與口腔泛紅、出現蕁麻疹、發癢、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

河豚毒素中毒 多數食用來路不明產品

目前國內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案件中,多數是不知道自己食用的是河豚或未有完整包裝標示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為預防中毒,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產品。

安心吃水產 購買水產品這樣做

食藥署已公開組織胺及河豚毒素等海洋毒素的檢驗方法,民眾可於食藥署官網查詢下載(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公告檢驗方法或建議檢驗方法);同時,食藥署也提醒,民眾避免購買不新鮮、不常見或來路不明的水產品,才能吃得安心,避免海洋毒素中毒。

 

臺灣九萬人正在洗腎! 日常運動維持健康

腎臟是負責排毒的器官,透過運動流汗,可以加速排除尿毒素,長期規律的運動更能維持血壓的穩定。臺灣目前洗腎人數約九萬多人,有近12%國人患有慢性腎衰竭,不論洗腎病人的發生率與盛行率長期以來都是世界第一,而且每年新增加洗腎病人數仍有八至九千人。

腎病者下肢循環不佳 運動可促進血液流動

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智賢醫師指出,腎病患者的下肢循環通常不是很好,血液容易堆積在雙腳造成腫脹,若是有持續的運動習慣,可以促進下半身血液回流。

養成良好運動習慣 守護腎臟健康

「運動就是身體的一種補藥。」花蓮慈院的黃意雯物理治療師和楊子儀物理治療師分享在家利用椅子、彈力帶等道具,訓練上、下肢的肌力和肌耐力的方法,強調守護腎臟健康並不難,只要日常生活養成均衡飲食的好習慣,再加上運動,就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降低罹患慢性腎臟疾病的風險。

出現疑似腎臟異常 應立即就醫有保障

針對民眾常發問關於蛋白尿和腎臟水泡等問題,王智賢醫師特別提醒,每個人的體質跟健康狀況不同,建議大家若發現腎臟出現異常症狀,一定要到合格的醫療院所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

肌少症可以逆轉! 增肌顧骨這樣做 避免三高二低

台灣面臨超高齡化威脅,骨鬆、肌少症患者逐漸增多,其中老年人肌少症的盛行率已達10-20%。肌力不足,容易跌倒骨折失能;體能虛弱、代謝差、脂肪變多,恐導致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增加死亡率,不要忽略肌少症合併骨鬆的「骨肌減少症候群」。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國立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醫師強調,肌少症是國際公認的重要疾病,不過透過正確飲食與阻抗型運動,只要持之以恆,肌少症可以減緩甚至逆轉,更可進一步避免骨質疏鬆。

為什麼會肌少症? 65歲以上、慢性病、特定用藥高風險族群當心

隨年紀漸長,肌肉、骨質會漸漸流失,肌少症風險逐漸升高,黃駿豐醫師表示,30歲之後,肌肉量每10年下降8%,肌肉量下降後,容易發生無力、虛弱、疲倦、跌倒、體重減輕等症狀。

肌少症除了老化的原發性原因,還有次發性原因,例如臥床過久,活動力下降,肌肉嚴重流失,嚴重每天流失可達1%;或罹患重大疾病,此時人體需要大量熱量,除了消耗碳水化合物和脂質,也會消耗肌肉來利用蛋白質;另外,營養不良者,如吃素、腸胃道疾病等族群,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吸收能力太差,也容易肌少症。

綜合上述因素,黃駿豐醫師提到,肌少症的高危險族群,(1)65歲以上女性、75歲以上男性;(2)65歲之前則常見慢性病患者,例如高血壓性心臟病、糖尿病、BMI過低或過高等,BMI過低通常基礎代謝、活動力低,較少使用肌肉,過高則因脂肪過多、肌肉量太少,屬於肥胖型肌少症;(3)用藥因素,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

我有肌少症嗎? 量小腿肚簡單檢測

肌少症進展緩慢,出現身體體能變差,步速變慢、握力變弱、身體質量變輕,假使不去醫院檢測,很難自我發覺;黃駿豐醫師對此建議,可以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圈住,量小腿最粗的部位,若兩掌的拇指和食指可圍成一圈相碰,代表是肌少症高危險族群。另外,也可用皮尺量,男性低於34公分以下,女性33公分以下,也屬高風險族群。

目前肌少症的醫療診斷,黃駿豐醫師指出,「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BIA,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都可以分析四肢的肌肉質量。若使用BIA,男性比值在7.0 kg/m2以下,女性在5.4 kg/m2 以下,屬於肌少症。

另外,也可以檢測患者體能表現,當行走速度低於每秒1公尺以下,或男性握力28公斤以下,女性18公斤以下,也屬於肌少症高風險族群。

黃駿豐醫師說明,「只要體能表現低下,再以儀器檢測四肢肌肉量低於標準,即可診斷肌少症。」

逆轉肌少症第一招:從飲食補充蛋白質做起!

肌少症目前沒有藥物,只能靠飲食與運動改善。但臨床許多肌少症患者,透過運動、飲食都可成功長回肌肉量,脫離肌少症標準。甚至補充某些營養補充品,有的患者第一個月可增加10%肌肉量,3個月後就逐步恢復,只要持之以恆,肌少症是可以改善的疾病。

黃駿豐醫師強調,長肌肉應攝取優質蛋白質,正常人每天攝取每公斤體重0.8-1公克的蛋白質,老年人則要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的蛋白質,「例如一名腎功能正常的50公斤長者,每天約可攝取60公克的蛋白質,一餐平均20克蛋白質。」

蛋白質如何計算?黃駿豐醫師解釋,一份蛋白質是7克,差不多等於一顆蛋,「早餐可以吃一份起司蛋餅,包含蛋一份,起司一份,再搭配一杯牛奶,剛好三份蛋白質共21公克。」三餐以類似比率分配,就可以滿足每日需求。

黃駿豐醫師補充,肉類也是不錯選擇,不過有心血管疾病要少吃豬肉、牛肉等紅肉;至於近來很夯的高肌蛋白飲,醫師也很推薦,蛋白飲屬於支鏈胺基酸(BCAA),是必需胺基酸,是組成肌肉很好的來源,也比較好吸收,適合給老人家補充。

至於素食患者怎麼辦?黃駿豐醫師提醒,素食患者在臨床上比較容易罹患肌少症,可施行奶蛋素,若是純素,則要多從豆類攝取蛋白質,包含豆漿、豆腐、豆干等。

逆轉肌少症第二招:多做阻抗型運動!

「肌肉需要破壞才會重建!」黃駿豐醫師建議,預防肌少症最好做阻抗型運動,並透過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幫助肌肉重建。

不過,老年人有諸多運動限制,比如有關節炎、骨折開刀過,甚至怕骨折,黃駿豐醫師表示「不妨從日常小重量做起」,「去菜市場買菜,回家時可一路將菜籃當作啞鈴提上提下,或者爬山時上下來回平舉水壺。」。醫師更推薦長者「趴在牆上做伏地挺身」,不失為方便的居家阻抗型運動。

至於許多老人家喜歡去公園散步、打太極,有幫助嗎?黃駿豐醫師說,任何運動都對肌少症、骨質疏鬆症有幫助(除了游泳對骨鬆效益較小),他解釋,散步時抬腿仍有一定強度;不過他指出,散步這類低阻抗型的運動,應拉長運動時間,至少一周5天,每次半小時健走,步伐邁大、抬高、步速盡量提高,並穿著好一點的鞋子,避免跌倒。

預防「三高」還要「二低」 遠離骨肌減少症候群

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都屬於慢性病,在還沒有發生骨折等併發症前,民眾容易輕忽。黃駿豐醫師呼籲,足夠的肌肉量對於維持代謝平衡和顧骨本都很重要,肌少症是國際公認重要疾病,除了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外,還要同時注意二低「低骨質密度、低肌肉量」,因為沒有足夠肌力、容易骨質疏鬆,骨質疏鬆也容易合併肌少症。兩者應同時預防,避免「骨肌減少症候群」上身。

彰醫減重班找中西醫加入 助減重者順利瘦身 

為了幫助民眾健康減重,衛福部彰化醫院健康減重班特別找來中西醫的醫師評估學員的各別狀況,並加入包括西醫藥物及中醫埋線、針灸等減重方式,提供給學員以「自選餐」的方式選擇適合的減重方式;彰化醫院減重護肝小組個案管理師洪雅琳指出,學員可選擇「三合一」減重方式,也可只加西醫或中醫或只選原本方式,在中西醫師協助下找到減重最佳路徑。

中西醫加入助減重 加強成員瘦身效能

健康減重班「用LINE幫民眾減重」已邁入第5年,是由肝膽腸胃科醫師及心理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組成的專業團隊,除了給予成員正確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成員也會每天上傳三餐的飲食,讓專業團隊即時給予修正與建議。

肝膽腸胃科主任楊智超表示,減重班過去以來成效都很好,為了加強效能,加入中西醫後,像是經西醫評估,可藉由施打食慾抑制劑或服用排糖藥來促進效能。

中藥搭配埋線等療程 調整體質助瘦身

在中醫減重上則是藉由科學中藥搭配埋線、針灸、電療等方式,幫助成員提升新陳代謝並調理體質。中醫師梁惠宇提及,像是埋線、針灸就是直接針對肚子或大腿等肥胖處或穴位施行,以刺激脂肪代謝,至於針灸及電療則是以一週2次的方式進行,尤其對於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7以上的較胖者,效果較佳。

養成正確飲食運動習慣 成功減重不復胖

此外,每次課程開始會先針對學員做相關健康檢查,三個月後將再抽血化驗,以了解成員在減重後的身體狀況,做為後續追蹤。楊智超主任強調,減重班主要是幫助成員養成正確飲食及運動的生活習慣,即使需要醫藥協助也僅短暫過程,最重要是能使成員順利減重且不復胖。

AZ疫苗檢驗完成 首批57間院所最快下周開打

AZ疫苗開打在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表示,食品藥物管理署已完成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公司自韓國輸入首批COVID-19疫苗、計116,500劑之審查與檢驗並核發封緘證明書,將於3月18日赴倉儲查訖封緘放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18日表示,首批預計選定57家院所為疫苗施打場所,每個縣市至少有一家,除了提供給該院醫事人員施打,也給鄰近醫院人員施打。

首批疫苗核發封緘 最快22日開打

首批輸入COVID-19疫苗、116,500劑、批號CTMAV509,於3月3日上午自韓國空運抵台入庫,食藥署立即配合派員赴低溫倉儲現場監督拆箱、核對疫苗批號、清點數量、查核運送冷鏈,並抽取樣品、進行疫苗外觀異物檢查,在現地封存疫苗後將樣品攜回食藥署國家實驗室進行外觀、鑑別、pH值、DNA/protein比例、細菌內毒素、無菌及異常毒性等7項試驗,經食藥署同步審查文件資料與檢驗皆合格後,已於3月17日傍晚核發封緘證明書,將於3月18日赴倉儲現場再次查核儲存溫度與批號數量,完成封緘,該批疫苗即可交由疾病管制署進行後續疫苗接種作業。

莊人祥表示,近幾天將召開專家會議,針對歐洲對於AZ疫苗的評估作討論,才會確定正式開打的時間,最可能時間是22日。

食藥署將配合國家防疫政策,持續辦理各項疫苗檢驗封緘作業,確保民眾用藥品質安全無虞。

近視未矯正恐惡性循環 視光門診隨時掌握學童視力

108課綱上路,強調多元學習,不少學校加入多項數位課程,學童近距離用眼時間再拉長。根據教育部108學年統計,一年級學生近視學童約有2成,到六年級已有超過6成,是家長們不得不面臨的重要課題。

戴了眼鏡回不去? 不戴恐加深更快!

「許多家長認為一旦戴上眼鏡就拿不下來了,所以能拖則拖,其實沒有正確矯正近視的學童,反而會因看不清而『越看越近』,釀成視度數快速增加的惡性循環。」眼科診所院長林岫儀醫師指出,近視除了先天遺傳因素,更多是後天環境與習慣影響,包含3C數位廣泛應用、提早學習閱讀寫字,還有學習各種才藝如圍棋、珠心算、鋼琴等,都需要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林岫儀醫師進一步指出,近視如果沒有從小控制,易演變為高度近視,未來罹患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及早發性白內臟機率將大增,因此正確矯正、維持適當用眼距離很重要。

善用通訊軟體助恐近視 提供全方位近視防控

看準學童近視趨勢,知名連鎖眼科診所建立完整視光門診,配合即時記錄與長期觀察的LINE@通訊軟體,協助家長隨時追蹤孩子的視力及眼軸長變化。

此外,更提供全方位兒童近視防控方案,如長效型散瞳劑,搭配變色或多焦點等功能性眼鏡的使用;角膜塑形片等,晚上睡覺時配戴、白天不戴眼鏡就有清晰視力。

驗配不完全 竟多配100度釀不適

7歲的王妹妹在一般眼鏡行配了左眼275度、右眼175度的眼鏡,因配戴不適到該診所就醫,「散瞳檢查後,發現她真實度數只有左眼175、右眼100度。」林岫儀醫師強調,孩子的視力調節力很強,配鏡前建議要到專業醫療院所進行完整醫學驗光,以免配到不合適的眼睛反而造成眼睛負擔。

DIMS矯正鏡片 轉為學童而設

王妹妹年紀尚幼,不適合配戴隱形眼鏡,後來經評估,選配了轉為學童設計的DIMS控制近視矯正鏡片,鏡片表面平均佈滿近視離焦區域,讓配戴者眼中持續形成穩定近視離焦,達到控制目的,配戴4個月後回診時,王妹妹視力矯正達1.0,眼軸長也得以穩定控制。

林醫師提醒,兒童近視沒好好控制,平均每年恐增加100度,呼籲家長替孩子培養用眼好習慣,定期追踪檢查,才能讓孩子擁有亮眼未來。

【睡眠日】近半民眾睡眠品質不佳 善用好眠10招

近半民眾睡眠品質不佳!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所進行的網路調查發現,接近半數受訪者的睡眠品質不佳(46.0%),且平均睡眠時間不到七小時(6.67小時)。若進一步以「好眠十招」檢測民眾睡眠習慣,竟然只有3.3%能完全做到。排名前三名的壞習慣依序是:睡前使用手機、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以及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認為,這次的調查,正好呼應今年世界睡眠日(3/19)主題:『規律睡眠,迎向健康』(Regular Sleep, Healthy Future)。國人應對睡眠更為重視,只有努力養成規律的生理時鐘與好的睡眠習慣,才能為健康儲存更多本錢。

319日世界睡眠日 『規律睡眠,迎向健康』

世界睡眠學會(World Sleep Society, WSS) 為了推動大眾對睡眠健康的重視,特別將每年最接近春分前的週五,定為世界睡眠日活動的開始。世界睡眠日活動已經推動了十四年,今年的活動日期定為3月19日,主題為『規律睡眠,迎向健康』(Regular Sleep, Healthy Future)。

半數受訪者的睡眠品質不佳 平均睡眠不足7小時

為了瞭解國人的好眠習慣,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自今年三月十日起進行為期一週的網路調查,共有2,209位民眾完成問卷填寫,其中超過八成(82.9%)為二十歲到五十歲的青壯年族群。其中接近半數受訪者的睡眠品質不佳(46.0%),且平均睡眠時間不到七小時(6.67小時),顯著低於專家建議的7-9小時睡眠。

而以「好眠十招」來檢視受訪民眾的睡眠習慣,能完全做到者竟然只有3.3%!在這些有礙睡眠品質的習慣中,前三名依序是:睡前使用手機、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以及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這些數據除了呼應2021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規律睡眠,迎向健康”的重要性以外,84.4%受訪者習慣在睡前使用手機等3C用品,也成為另一個重要議題。

睡前使用手機 小心入睡困難、淺眠

對此,負責此次調查的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北醫大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醫師表示,研究上已經證實睡前使用手機會活化大腦的特定區域,從睡前持續到清醒,不僅讓入睡困難,造成淺眠,甚至影響第二天的大腦功能,影響記憶與認知功能。而調查中也發現,睡前有使用手機習慣的人,睡眠品質不佳的比率明顯高出沒有這個習慣的人許多(48.0%:35.7%)。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台中慈濟醫院邱國樑醫師指出:「睡眠疾病,包含常見的失眠以及睡眠呼吸中止,其實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因此,學會除舉辦睡眠醫學學術活動外,也長年與合作夥伴推動社會大眾對健康睡眠的了解與重視。

善用好眠10招 促進睡眠品質

世界睡眠學會也特別鼓勵社會大眾依循促進睡眠品質的「好眠十招」(10 Tips for Better Sleep),來使好眠成真。正如世界睡眠日活動副主席美國華盛頓大學睡眠專家得羅素醫師(Dr. Lourdes DelRosso)表示:「睡眠專科醫師不僅診療睡眠疾病,更有責任促進睡眠健康。」

圖片

高醫大獨步全球推Erase-C計畫 全面篩檢、在地治療救C肝

根據資料顯示,全國約有700多家洗腎機構,服務9萬多位洗腎病友,其C肝抗體陽性率為13%,約一萬兩千位腎友感染過C型肝炎,其中約有9千位有慢性C型肝炎。雖然在醫護的努力防範下,現在風險已經下降許多,但還是比一般人容易得到C肝。因此,高雄醫學大學肝炎研究中心余明隆講座教授的團隊以患者為中心出發,推動了「ERASE-C」 C肝微根除計畫(HCV micro-elimination),攜手22間洗腎室共同合作,進行洗腎室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全面篩檢,再以外展門診方式提供在地治療,達到逾9成的C肝洗腎患者治療成功。

洗腎患者和醫療照護者皆無C肝 8間達標獲殊榮

高雄醫學大學肝炎研究中心余明隆講座教授說明,相較於WHO的定義,我們C肝微根除的定義更嚴格,必須符合兩個要件,包含:1.每家洗腎中心必須有9成以上的C肝患者接受治療。2.洗腎中心的C肝盛行率在治療行動後要降低8成以上。此計畫在比較二策略「轉介治療」、「在地治療」執行後,余明隆講座教授發現,唯有提供以病友為中心的在地治療,才能克服許多C肝患者會因就醫不方便性、體能狀況差等因素而未被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炎防治中心戴嘉言主任表示,洗腎患者和醫療照護提供者皆無C型肝炎病毒必須達半年以上,才真正達成此目標。在完成ERASE-C第一階段的計畫裡,目前已有8家達到 「無C肝洗腎」(NoC-HD)血液透析院所認證合格標準,分別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部立屏東醫院、興義診所、佑鎮診所、好生診所、五福診所及明港診所,另還有多家醫療院所正在努力中,積極達到全面C肝微根除的目標。

一天一顆治療C肝 降低其他疾病的風險

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莊萬龍教授更進一步提到,過去治療C肝的費用昂貴或是使用副作用大的干擾素治療,導致許多患者非常抗拒,而現在有良好的口服抗病毒治療,再加上健保有給付,因此若發現自己有C肝,建議盡快到肝膽腸胃科治療。目前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為一天服用一次,能夠有效清除體內C肝病毒。C肝治療好,一方面肝臟的威脅消失,一方面也可降低腎臟、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風險。

台灣2025無C國家! 推成人B、C肝免費篩檢

為了達到台灣在2025年消除C肝為目標。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說明,為了達到此目標,政府及各肝炎專家規劃「精準公衛治療」、「防治在地化」、「防治一條龍」,以作為消除C肝的三大核心政策。

陳建仁院士再表示,消除C肝會是台灣在公衛防治上的另一重大成就。目前還有許多民眾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罹患C肝,陳院士呼籲,現在所有成人健檢特約醫療院所都有推動國健署成人B、C肝免費篩檢,請民眾積極把握篩檢機會,若發現C肝也應積極治療,一起達到無C國家的目標。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