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預防嗆咳7字訣 助長輩吃飯不卡卡

長輩隨著年紀增長,包括口腔及咽喉的肌肉功能、吞嚥協調功能都會隨之衰退,加上舌頭控制力下降,導致一不小心可能喝水喝到一半就咳個不停,甚至吃飯吞了兩口就感到喉嚨卡卡。為了降低長輩嗆咳發生率,花蓮慈院輕安居專科護理師游亞歆分享,不妨可讓長輩嘗試「預防嗆咳七字訣」,有助於改善嗆咳問題,讓長輩們放心吃喝,營養不失衡。

降低長輩嗆咳發生 花蓮慈院研發七字訣

「預防嗆咳七字訣」是由花蓮慈濟醫院照顧失智症長者的輕安居團隊,與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合作,共同研發。輕安居護理長陳巧菱指出,主要是藉由個別評估與觀察紀錄嗆咳事件,了解吞嚥功能狀況並歸類出環境中可能影響失智長者嗆咳的原因後所研擬的七字訣,包含練、正、酸、湯、靜、五、碗等,讓長輩改善嗆咳問題。

長輩飯前喝一小口醋 有助增加唾液分泌

陳巧菱護理長解釋,「練」就是在飯前訓練吞嚥健康操,幫助鍛練吞嚥肌群;「正」,吃飯坐正收下巴;「酸」,則建議長輩可飯前喝一小口醋、梅汁或含碎冰,以增加唾液分泌;「湯」,喝湯半飽吃飯慢;「靜」,專心吃飯靜悄悄;「五」,使用5 c.c.小湯匙入口大小剛剛好;「碗」,以碗就口頭低,避免仰頭喝水。

嗆咳處理不當 嚴重恐引發吸入性肺炎

目前在輕安居實施七字訣後,也大幅改善長輩嗆咳問題,且高齡暨社區醫學部社區健康中心也與輕安居團隊聯手走入社區據點持續推廣七字訣。游亞歆護理師強調,嗆咳是長輩常遇到的問題,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造成長輩營養不良,嚴重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等問題,更顯示執行「預防嗆咳七字訣」的重要性。

春天來了頭髮越掉越多怎麼辦? 生髮帽正夯教您選購注意事項

季節交替是頭皮問題的旺季,春季來臨也加劇了落髮的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年齡在25歲到65歲,有掉髮或是禿頭困擾的人,高達400萬人,甚至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那頭髮日漸稀疏怎麼辦?

落髮治療多元 醫師籲請專業醫療評估

雙和醫院皮膚專科陳昱璁醫師表示,落髮常見因素,如雄性禿、壓力、作息、產後落髮…等。目前通過台灣衛福部核准改善落髮的治療方式,有生髮水、口服藥、低能量雷射,或是用植髮手術將後枕部的毛囊移植到落髮部位,至於適合用什麼樣的方式治療建議民眾到門診由專業醫師評估。

皮膚專科陳昱璁醫師也提到,低能量雷射在醫學上已行之有年,起初常用於痠痛治療(波長660nm)、靜脈雷射(波長632.8nm、635nm),而作用在生髮(波長650nm)是近幾年比較新的治療方式,其優點是非侵入式、副作用低、可長期使用、患者甚至可以居家多人使用,醫師也會視客戶情況搭配生髮水、口服藥或是植髮手術等達到更好的效果。

雷射生髮帽品牌多 3大點選購注意事項

網路上實際查詢雷射生髮帽會發現相當多廠牌,在價格上的差異,相對或多或少,也會反映在製作品質及醫療成效上。而身為消費者又該如何做選擇才能安心呢?以下醫療輔具的正確選購方法─「認證照」、「看說明」、「詢問專業醫師」。

1.【證】是指醫療器材許可證

醫療器材產品必須取得衛生福利部所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才能合法販賣,消費者可透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西藥、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許可證查詢」(首頁http://www.fda.gov.tw →個人化服務→藥證查詢系統→西藥、醫療器材、化粧品許可證查詢https://info.fda.gov.tw/mlms/H0001.aspx),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的詳細內容,或是撥打諮詢服務專線02-27878200。

2.【照】是指販賣藥商許可執照

販賣醫療器材的廠商或店家,必須取得所屬管轄地衛生局核發的「藥商許可執照」,才能合法販賣,消費者於選購時可要求廠商出示相關證明文件,而醫院診所則需有合格領有醫師執照的醫師。

3.【看】是指選購時,看清楚所有標示與說明

選購醫療器材時,要注意標籤、仿單及包裝標示等內容,是否包括廠商名稱、地址、品名、許可證字號、批號、製造日期等資訊,以確認產品合法性。

4.【明】是指說明書

使用前請務必詳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充分了解醫療器材的效能、性能或適應症及注意事項等,正確地操作使用,才能有效達到醫療器材的效能。

5. 【詢】 詢問專業醫師

使用醫療輔具及購買醫療器材前,可先向相關專業醫師諮詢,除了學習認識醫療器材,也能讓民眾保障自身消費權益和生命安全,以利選購的醫療輔具為當下切身所需。

使用後有異 善用醫療器材ADR不良品通報系統

使用後如發現品質不良之醫療器材,或因醫療器材引起嚴重不良反應時,可立即通報給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一天追劇50集 小心飛蚊症上身

30歲的張小姐因為今年春節假期無法出國,也不想去景點人擠人,因此待在家裡沒日沒夜的追劇,甚至一天可以追完一部五十多集韓劇。最近,張小姐發現看東西經常閃著亮光,時不時還有黑影在眼前飄,而且感覺看東西不如以前清楚,擔心眼睛出問題,立馬就醫檢查,診斷為飛蚊症。

飛蚊症別輕忽 嚴重可能視網膜脫離甚至失明

衛福部臺北醫院眼科主任林人傑表示,像張小姐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每逢假期過後都會出現一波就診潮,半天的門診時間就可能看到十幾個飛蚊症案例,比例高達兩成。主要原因是春節期間熬夜不睡覺、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和玩手機,導致眼睛過度疲勞,而產生飛蚊症。隨著生活及工作的智能化發展,上班用電腦,下班玩手機的現象很普遍,使得「飛蚊症」罹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特別是年輕族群,更應該加強保護視力。

飛蚊症典型症狀會有一點兩點的黑影在眼前飛來飛去,有時看得到黑影,有時候又看不到,有些在暗處還會伴有閃光感。通常只要適當休息,用眼時間不要過長,每隔一小時讓眼睛休息5至10分鐘,避免眼睛過度勞累,就可以預防。但如果眼前黑影短時間會突然迅速增多,並成堆成群的出現,甚至遮住視野,可能已經造成眼睛的傷害。這時千萬不能忽視不理,應盡速就醫治療,否則嚴重可能導致視網膜脫離,甚至失明。

3個眼球運動讓眼部肌肉放鬆

林人傑提醒,平時要多鍛鍊身體、適當休息,避免過度用眼,關注自己眼睛的狀況。若眼睛疲勞不適,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眼球運動讓眼部肌肉放鬆:

1.遠近調節:訓練眼部的內直肌和睫狀肌,將左或右手的食指放在眼睛平視的位置,雙眼專心注意食指,將食指從遠到近慢慢移向自己的鼻頭位置,最後眼球會向鬥雞眼一樣向內看,重複幾次動作。

2.眼球轉動:兩眼依序朝向上、左上、左、左下、下、右下、右、右上的方向看,以順時鐘、逆時鐘方式轉動眼球,舒展眼球附近較少用到的肌肉,可以消除疲勞。

3.配合眼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讓眼睛獲得完全的休息。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經血過多婦女 不到7人中就有1人為類血友病

今年高一的彭同學,每次經期都長達三周,每天必須使用超過12片的夜用加長型衛生棉,甚至排出50元硬幣大小的血塊,不僅晚上睡不安穩,會自動醒來更換衛生棉,就連下課鐘聲一響都得立刻至廁所更換,嚴重影響生活。因為爸爸本身是類血友病患者,趕緊帶著女兒就醫,診斷彭同學也是類血友病的患者。

據國際統計,停經前女性有三成有經血過量的問題,估算台灣約有173萬女性為月經量大所困,而臨床更進一步針對月經過量且有貧血問題女性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約16%為類血友病患者,也就是6.25人中就有一人。

類血友病盛行率男女相當 確診比例女高於男

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暨台中榮總罕病暨血友病中心王建得主任指出,類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出血疾病,因患者體內類血友病因子不足或功能缺乏導致凝血異常,雖無法根治,但目前藥物已可大幅減緩症狀。類血友病男女盛行率相當,但女性因月經出血,有較明顯的症狀可做為凝血功能異常的評估而有較高確診率。

經血過量者 30%為凝血功能不正常

經血過量原因除了常見的婦科病變、賀爾蒙失調外,約有30%的月經過量原因是凝血功能不正常,包含缺乏特定凝血因子的類血友病、血小板數目或功能異常問題,王建得主任提醒,女性患者不可避免地要歷經每月體內流血的過程,其凝血功能異常多導致經期延長、血塊溢出症狀,並伴隨貧血、痛經,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許多女性將經血過量當成體質問題,等到出現流鼻血、牙齦出血、或經期過長時才求助血液科。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翁德甫主任指出,其實類血友病的盛行率比乳癌還高,主因就是因為民眾認知不足,不懂得要向血液科求助,又較難診斷,推算約有98%患者尚未確診,若出現血流不止的傷口,恐無法即時使用正確藥物止血,將造成生命危險。

類血友病可治療 輕度患者不需日常用藥

類血友病目前已有進步的治療方式可以幫助凝血功能,如合成藥物,或含有VWF的凝血因子濃縮劑作為主要治療方式來增加凝血因子數量,並輔以抗纖維止血藥物或口服荷爾蒙進行治療。翁德甫主任表示,第一、二型的輕度類血友病患者不需日常持續治療,可於經期、拔牙、手術前進行預防性治療即可。

123口訣評估經血過量 異常應諮詢血液科醫師

目前臨床通過家族病史、血液及基因檢測來確診疾病,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創會理事長沈銘鏡教授鼓勵許多長期無法改善經血過量的女性朋友不應向流血妥協,建議民眾可透過經血過量123口訣來評估自己是否有過量問題,也就是月經超過1周、2小時換一次衛生棉、血塊直徑超過3公分,如出現不明瘀青、牙齦出血等凝血異常症狀,需積極進一步諮詢血液科醫師。

參與就是貢獻 法布瑞氏症病友協會關懷罕病不遺餘力

台灣法布瑞氏症病友協會成立10周年了!十年來協會努力實踐創會宗旨服務病友、從事衛教宣導、維護病友權益以及參與國際交流,病友們秉持「參與就是貢獻」的精神,善盡協會及國家社會一員的本分。為了感謝外界的鼓勵與關懷,今年在罕見疾病基金會指導下,邀請各方參加成立十週年慶祝活動,除了醫界多位人士參與外,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也撥冗出席,感謝協會多年的努力,並表示會全力協助,希望法布瑞氏症病友能獲得更好的醫療資源。

鄭淑美理事長表示,自己本身就是法布瑞氏症患者,在五十多歲時出現心臟問題,感覺不定時有被用力敲擊的感覺,每次爬山時就感覺吸不到氣,需要停下來調整呼吸。當時到醫院心臟科檢查,都找不出問題癥結,後來才知道是罹患法布瑞氏症。台灣法布瑞氏症病友協會在尹美琪榮譽理事長及理監事們的努力下,成立十年以來讓協會像一個大家庭,除了努力讓社會大眾更瞭解法布瑞氏症外,也彼此相互鼓勵,並積極樂觀的面對疾病與治療過程中的困難及挑戰。

罕病法布瑞氏症 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

台北榮總罕見疾病研究治療中心主任牛道明醫師說明,法布瑞氏症是因一種基因缺陷,此種疾病會造成體內神經脂質無法代謝,並堆積在溶小體內,在台灣,80%以上的法布瑞氏症患者以非典型居多,這類病友不像典型患者有明顯的神經疼痛或皮膚疹,主要症狀以心臟肥大及心血管病變為主,也因為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待病況較嚴重時才被發現。

目前臨床上,酵素活性檢測及基因分析為主要幫助診斷法布瑞氏症的方式,而台灣醫療團隊也不斷在診斷治療上努力,希望病友能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牛道明醫師也提醒,若家族有遺傳性不明原因的心臟肥大或心血管疾病等,應尋求專業醫師意見,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得以緩解病情,改善病友生活品質。

法布瑞氏症病友協會十周年 近百病友、醫護參與

本次協會十週年病友活動,有近百位病友、醫護人員及善心人士共同參加,除了安排醫學講座、病友分享及手作活動等精彩內容外,協會也特別準備了歷年回顧影片,並由尹美琪榮譽理事長分享了十年的成長經驗,感謝這條路上因各界的幫助與鼓勵,讓病友在良好的醫療體系下獲得相關協助,也成為理監事們持續努力的最佳動力。

武田挺罕病 提升外界罕病認知

長期致力於罕病藥品研發的台灣武田總經理浅野元表示,台灣武田藥品在台成立59年,武田是一家以價值為基礎,以研發為導向的全球生物製藥領導者,致力於發現並提供改變生命的療法,並以其對患者、人類和地球的承諾為準則。他很榮幸參與本次意義非凡的協會十週年活動,並強調台灣武田藥品將推出創新藥物,為罕見病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也呼籲社會大眾應給予罕病更多關懷與照護,並提升外界對罕病的認知。

中中彰投全面篩治C肝 基層診所免費篩檢 嘉惠中台灣民眾重獲好心肝

中彰投民眾有福了!為協助患者及早發現、根治C型肝炎,在台中市衛生局指導與支持下,台中市診所協會於即日起啟動「中中彰投地區基層C肝微根除計畫」,不僅跨縣市串連台中、彰化、南投,更跨科別與超過200間基層診所合作。凡提供抽血服務之基層診所,如內科、家醫科、小兒科、耳鼻喉科等科別,皆可進行C肝篩檢。若民眾驗出C肝抗體呈陽性,診所將協助轉介至厝邊肝膽腸胃科診所,搭配短療程的全口服新藥,治療可近性及便利性皆大幅提升。

守護民眾健康最前線 基層診所全篩全治

據健保署統計,截至去年底已有10萬多人治癒,距離2025年消除C肝(8成病患接受治療),已完成一半。下一階段是傾力在社區找出未篩檢、未確診的病人。中區人口高達四百多萬人,約佔全台人口五分之一,此計畫推動具有指標意義。

台中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暨小兒科內科診所廖文鎮醫師指出,隨著近年C肝篩檢的推動,與健保給付多款全口服新藥,目前尚未接受治療的C肝患者大多散落在社區,且大多因為無症狀,感染C肝卻不自知。為達到2025年台灣消除C肝目標,必須透過基層診所、衛生局與中央政府積極合作,找出隱藏的C肝患者。

中區縣市因地理面積廣闊,且肝膽腸胃科醫療院所多分布於都會區,醫療資源城鄉分配較不均,再加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C肝患者的篩檢與治療意願較低。透過本次計畫患者可就近於周邊肝膽腸胃科診所直接接受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便利性高,若已進展至肝癌,則會協助進一步轉診至合作醫院,患者篩治意願也將隨之提升。

45歲後免費驗C肝 健保幫你出藥費 療程短至8週或12週

台中市診所協會秘書長張延亙醫師說明,C肝主要透過血液傳染,若不於早期積極治療,會演變為肝硬化或肝癌,還可能增加肝外病變,如三高、糖尿病或腎臟病等風險。若要降低未來罹患肝癌與腎功能惡化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積極治療C肝。

張延亙醫師進一步說明,現在治療C肝很簡單,全口服新藥療程僅8週或12週,治療療效超過98%,且幾乎無副作用,與十年前干擾素時代大不同。最重要的是健保全面給付全口服新藥,近二十萬藥費由政府幫民眾埋單,患者應好好珍惜。

廖文鎮醫師表示,國民健康署於去(109)年9月28日起放寬C肝篩檢條件,凡年滿45至79歲民眾,與40至79歲具原住民身分民眾,提供終生一次的免費B、C型肝炎篩檢。呼籲民眾若不清楚自己有無C肝,應主動至基層診所檢驗,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健檢項目看得霧煞煞,該如何選擇? 專業醫師教6原則

健保費漲聲響起,媒體屢傳名人因病離世,許多民眾哀聲連連,而有「錢越來越薄,以後會看不起病」的嘆息。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指出,90%的人經過健康管理後,其醫療費用會降到原來的10%,而10%的人如沒有做好健康管理,其醫療費用竟比原來上升90%,因此,投資健康檢查,就能減少醫療費用及健保支出。

健康檢查 降低罹患疾病機率

樂生療養院社區醫學部主任郭紋翠說,國人近20年的醫療費用支出,約成長93.8%,是同一時間裡總支出成長幅度的3.7倍,但其中並不包含健保費。

郭紋翠醫師進一步表示,健康檢查之目的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罹患疾病機率及防止疾病惡化。

健檢項目廣 6建議對症下藥

只是面對琳琅滿目的健檢項目,民眾不僅滿頭霧水,也有「做得越多越有保障」、「比較貴就比較好」及「儀器越先進越好」等迷思,因此,郭紋翠醫師提出以下建議:

一、善用免費資源:持健保卡至合約醫療院所

1. 成人健檢:40-64歲每三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者、65歲以上一般民眾每年1次。

2. B、C型肝炎篩檢:年齡為 45-79 歲(原住民 40-79 歲),終身1次。

3.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4. 乳癌篩檢: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5. 大腸癌篩檢: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6.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二、職場體檢加選項目:員工體檢搭配幾項自費健檢,避免多抽血或空腹。

三、針對自己比較介意或有家族史的項目檢查:家族癌症病史針對部位定期健檢。

四、可週期性檢查不同的部位:價位越高的通常包含比較多的精密儀器檢查,依預算安排健檢較無負擔,每年做不同套組,2-3年做一個循環。

五、諮詢專業人士或自己的家庭醫師:健檢中心會有專人可以諮詢及提供規劃,也可尋求醫師的建議。

六、就近的健檢中心:醫師便於調閱報告,民眾也便於就診。

每37分鐘有1人罹患乳癌 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

適逢三月婦女節,國民健康署提醒每位女性朋友,預防婦女癌症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呼籲民眾別忘了提醒周遭女性親友們,符合資格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子宮頸抹片檢查。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換言之約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

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如婦女朋友有意受檢,請攜帶健保卡至通過本署資格審查之「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8成的是早期個案。

婦女不接受篩檢因素 「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

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結果顯示,通常女性不願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原因,排名第一就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47.9%),其次為太忙沒時間(26.0%)、覺得不舒服會痛(14.4%);有的甚至怕被檢查出有疾病,乾脆不做檢查,因此「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是女性不願意做乳癌篩檢的三大關鍵因素。

50歲的吳小姐是一名忙碌的職業婦女,因為覺得自己健康,總是不願意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直到去年逛街時,在社區設站篩檢服務的服務人員鼓勵下,吳小姐才接受生平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1期乳癌。吳小姐起初無法接受,所幸在醫護團隊的持續關心,還有丈夫及小孩的支持下,她慢慢轉換心境,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良好,也因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氣色看起來比生病前好!國民健康署呼籲與其擔心害怕乳癌,不如積極正視健康,透過改變生活型態、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維護乳房健康。

健康生活型態 預防乳癌的關鍵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比較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的,因此,女性們除了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從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並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定期檢查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約篩檢86萬人,發現4,000多名癌症個案,其中早期癌症高達8成以上,鼓勵婦女朋友善用政府資源,符合資格者每兩年一次的檢查是保護自己最佳方式。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乳癌並非不治之症

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88%,且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因此透過篩檢早期發現陽性個案,再經由適當的後續追蹤與醫療專業處置,有助於提升乳癌存活率;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建議民眾可以到本署公告的76家「乳癌確認診斷醫療院所」及75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醫院」進行複確診;萬一有病灶,應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團隊診斷與積極接受治療。至於乳癌治療後,還是有復發的可能,但是只要持續定期追蹤,並遵從專業建議,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絕症!再加上健康的生活型態及適度紓解壓力,更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