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兒童與孕婦新冠疫苗 國外藥廠正在試驗中

針對兒童、孕婦疫苗目前正在試驗中!現在越來越多人接種新冠疫苗,儘管美國現在有輝瑞、莫德納、嬌生三種疫苗可供選擇,但沒有一項適合15歲以下兒童新冠疫苗,美國FDA也尚未向孕婦建議施打任何一種疫苗,但目前各公司將開始對兒童進行研究。

開始進行兒童測試 兒童與成人藥劑量不同

據外媒報導,目前沒有適合15歲或15歲以下兒童的疫苗,儘管兒童與青少年罹患新冠肺炎的人數遠少於成年人,對於兒童疫苗,杜瓦爾醫學會基金會長橋希(Sunil Joshi)說,兒童的免疫系統仍在發育,並發育的速度也不盡相同,他們對於疫苗的反應很有可能與成人不同,其中差異之處在於接種的藥劑量可能無法像成年人一樣多,因此需要另外單獨進行研究。

兒童試驗若順利 美國最快於秋天接種

目前,已獲得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批准的一劑嬌生疫苗和兩劑莫德納疫苗都是用於18歲以上的成年人,兩劑的輝瑞疫苗則為16歲以上的人。但沒有一項適合15歲以下兒童新冠疫苗,他們也很可能成為攜帶者,並將其傳染給有密切接觸的人,科學家正在對兒童疫苗的安全性進行研究。

現在輝瑞有2300名12至15歲自願的受試者,莫德納則有3000名12至17歲的志願者,兩家公司都希望在6月底前獲得試驗數據,如果試驗結果良好,將進一步對年幼的孩童進行測試。美國政府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提到,根據目前的數據,如果試驗一切順利,他認為小學生大約可以在2022年初接種疫苗,對於高中生來說,最早可以在今年秋天接種疫苗。

孕婦疫苗尚未獲准 臨床數據仍相當少

至於孕婦的疫苗,輝瑞已在2月宣布開始對4000名健康孕婦進行試驗,該試驗預計將持續7至10個月,嬌生公司也即將在三月底與四月初時進行孕婦試驗研究。然而,目前沒有太多的數據,因此必須要去衡量疫苗的風險及益處,而美國FDA尚未核准建議孕婦接種任何一款疫苗;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指出,有鑒於現在缺乏孕婦接種疫苗不良反應的明確數據,在病人自主權上,他們建議懷孕的人自行做出接種的決定。

有疫苗值得慶幸 達到群體免疫尚遙遠

雖然美國有疫苗可以施打,近期又有一劑的嬌生疫苗,可以大幅度提高疫苗的可用性,省去兩劑及保存的便利性,不過,美國距離群體免疫還有長遠的一段路要走,且據美國疾病預防中心,即使現在美國有7%的人已經完全接種了疫苗,新病例和住院人數已經下降,但是,現在每天約五六萬的例新病例,僅就上個月,總死亡人數就有六萬多人,死亡人數也是相當可觀。

半數台灣人超重! 十大死因有八項與肥胖相關

台灣18歲以上的成年人,有將近5成的人體重超標,其中又以男性比例較高。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肥胖醫學會攜手召開記者會,提到在推動減重的同時,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減少對他們的歧視。今年主題「Every Body needs Everybody」,指的就是需提供系統性的支持才能長久。

WHO將肥胖定義為疾病 罹患糖尿病風險超過7

108年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指出,包含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腎炎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研究更顯示,肥胖患者相較於體重健康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

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健康體位是國人健康的基石,希望透過良好的政策、政府/民間的倡議支持性環境和完備的照護策略等,提高大家對體重管理的認知,也鼓勵大家健康飲食揪團、運動也揪團,才更有動力持續。」

7成患者期望專業協助 正向支持體重管理

一項國際大型調查結果顯示,近7成的肥胖症患者渴望醫師和他們討論體重,但在醫病間未討論體重的情況之中,絕大多數的醫師認為「病患對體重控制沒有興趣」,由此可見醫病間的認知有極大落差。

楊宜青表示,台灣的調查也發現類似的情形,逾8成民眾認為管理體重是自己個人的責任,或是擔心被歧視或標籤化,而不想對外提出協助,其實文獻證實,若有專業醫療協助的介入,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況及根本原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會比自己進行控制體重更有效果。

激烈減重快速有效易復胖 調整生活習慣才長久

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指出,台灣有87%的民眾表示打算減重,但實際與醫護討論體重控制的僅有22%,他同時呼籲醫護人員,面對害羞、未主動尋求協助的患者,可以主動關心並提出體重控制相關話題,使患者了解專業醫療可以提供他們控制肥胖的協助。

快速且激烈的減重方式,有效但不長遠。楊宜青指出,現今網路資訊發達,許多飲食控制法在網紅的推波助瀾下充滿光環,事實上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宜。如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就不宜貿然使用生酮飲食或斷食法,尤其更多人是在快速減重後身體出現問題,才發現自己其實是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建議在嘗試任何方式前都應該先諮詢專業人員。

體重控制靠的是長遠的生活習慣落實,偶爾打打牙祭無妨,楊宜青提醒,劇烈的體重改變都會使體內內分泌劇烈改變,恐造成落髮、肌肉流失,且激烈的飲食改變痛苦又不持久。調整生活習慣外,應透過政府建構的支持系統與資源,更可以加入支持團體,不再孤單。

多發性硬化症治療新福音! 健保給付、有效降低復發率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治療新選擇!第一線新型長效干擾素針劑已於去年(109)11月1日通過健保給付,可幫助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達成「無疾病活性 (NEDA)」的治療目標,同時也大幅增加用藥便利性。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陳致中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雖無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多數患者屬於復發緩解型(RRMS)須長期以藥物治療。所幸,目前已有成效優異的長效針劑可治療,只須兩週施打一次,對生活忙碌的青壯年患者是一大佳音!

免疫系統錯誤攻擊神經 反覆發作恐致不可逆傷害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罕見疾病,是身體免疫系統調節發生問題,錯誤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發炎及去髓鞘的病變。陳致中醫師說明,髓鞘為神經傳遞訊息的重要構造,可保護神經與確保傳導功能順暢,若受到損傷,神經傳導容易變慢,進而產生功能上的障礙。

陳致中醫師進一步解釋,其症狀與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會依照影響到不同的神經部位而有不同的症狀產生,如視神經發炎將會導致視力模糊不清;影響到小腦會導致平衡不好,容易跌倒、走路歪歪斜斜;影響到腦幹會產生複視,看東西一個變兩個;影響到大腦會導致一邊的手腳麻木、沒有力氣;影響到脊髓則會脊髓炎,導致雙腳無力及步態障礙,甚至大小便功能受到影響。

第一線新型長效干擾素針劑 治療成效優異、方便性高!

治療的目的為控制疾病穩定以及減少復發,因多次反覆發作恐會演變成不可逆的神經受損,失能狀況也會變嚴重,常見例子為雙眼失明、吞嚥困難、影響步態、記憶力與判斷力。所幸,目前健保已有給付第一線新型長效干擾素針劑。根據研究顯示,持續用藥48週後,年復發率降低36%且超過一半的患者2-4年後達到「無疾病活性 (NEDA)」,也就是無復發、無惡化、無核磁共振影像上的新病灶。

陳致中醫師表示,第一線新型長效干擾素除治療成效優異外,用藥方便性也明顯提升,且經過醫療人員專業指導後,患者可自行施打。傳統短效干擾素須兩天施打一針或一週三針,而新型長效干擾素只須兩週施打一次,除了外出攜帶及儲藏方便外,最大差異是可大幅減少一年打針次數,大大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好發階段為人生黃金時期 醫籲:應積極治療、正向面對!

多發性硬化症好發族群為20-40歲間的青壯年,臨床顯示女性患者較男性多2-3倍,其原因尚不是非常清楚。陳致中醫師表示,引起多發性硬化症的原因非單一因素,遺傳、環境、壓力等多種外在與內在因素可能都有關係。

陳致中醫師也統整臨床上最常見的三大症狀:突發視力模糊不清或複視、雙腳乏力、及平衡障礙導致走路困難,呼籲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早至醫院檢查,積極諮詢醫師與接受治療!

先天聽損也能聽見! 國內多個團體為聽損兒募集創建基金

小兒天生聽損,未來也有重新聽見聲音的機會嗎?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新生兒雙側重度感音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為千分之一,加上輕中度或單側聽損,發生率則來到千分之三。

先天聽損把握3個月內診斷 6個月內配戴輔具做創建

先天性聽力損失應在新生兒3個月大前診斷,並在6個月大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並接受聽能創、復健,仍有機會能重拾語言發展。「聽能創建」是針對先天聽損兒等未發展出口語溝通能力的族群,建立「聽」與「說」的能力。

時逢一年一度33世界聽力日,WHO公佈今年主題為關心所有人的聽力保健,必須做到「篩檢、復健、溝通」。國內聽損兒主要聽能復健公益團體,包括雅文基金會、婦聯聽健基金會、兒童慈善基金會、蒲公英聽語協會、聲暉聯合會和單側聽損協會,集體呼籲聽損兒需把握黃金治療期,及早進行聽能創、復建。

非營利組織結合業者 募集聽損兒創建基金

此外,各單位也結合國內聽力產業領導業者發起「兒童聽能創建基金募集計劃」,在今年度每為一位聽損兒選配一支助聽器,就由業者捐贈100元給聽能復健公益團體,為聽損兒童募集更多實質資源。

前立委陪女兒走過聽損路 專家:早期介入效果樂觀

前立委謝國樑的女兒因為重度聽損,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他一路陪伴女兒從確診到做完手術、直至遇到雅文基金會,完整心路歷程記載在新書「千分之三的意義」中,看著女兒成長進步,他表示,「從無能為力的小愛爸爸,晉升為暢銷作家小愛爸爸。」

蓉蓉和晴晴兩姐妹是在黃金治療期接受完整聽能復健的成功案例,現在她們能自信溝通,很難相信就是極重度聽損患者。目前她們尚在兒童慈善協會接受「聽損兒童音樂律動課程」,資深聽語教師王文惠表示,掌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原則,配戴適合的輔具並積極接受創、復健,可帶來樂觀的效果。

聽損兒耳膜頻繁換恐成一大負擔 業者呼籲「369聽更好」

影響聽損兒配戴助聽器效益的因素之一,是耳膜品質。然而兒童成長耳道變化,比成人更需要頻繁更新耳膜,成為家長一大負擔。業者呼籲「369聽更好-耳膜定期換」,聽力篩檢未通過者,應在3個月內再度接受完整聽力評估,確診聽損6個月內早期介入療育,每9個月需更新耳膜,並開放雅文、兒慈等單位轉介的聽損兒申請免費耳膜製作,呼籲家長別忽視更替耳膜的重要性。

天氣忽冷忽熱 血壓狂飆好可怕!

69歲曾先生,約有10年高血壓病史,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越來難控制,尤其這陣子氣溫忽高忽低,更是讓他的血壓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劇烈起伏,更出現頭痛、脖子痛等症狀,某日,曾先生在家自行測量血壓時,發現血壓高達170mHg左右,嚇得他以為自己要中風了,趕緊就醫檢查。

規律服藥血壓仍高 醫師建議導管治療

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葉仲軒表示,曾先生已有多年的高血壓問題,這些年都是配合用藥控制,但最近這一兩年即使按時服藥,血壓控制狀況仍然不佳,除了長期使用的高血壓藥物外,血壓攀升時,曾先生更需要另外服用短期強效藥物,多達4-5種的血壓藥,仍然無法有效控制血壓,因此建議曾先生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

在高血壓導管治療前,他先為曾先生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並做腎動脈電腦斷層,確認腎上腺沒有長腫瘤,也無腎動脈狹窄等情況,結果發現曾先生的血壓曾飆升至190 mHg,相當危險,所幸在經過治療後,曾先生的血壓已降低至130 mHg,未來僅需服用高血壓藥物穩定控制即可,不會再有忽高忽低的情況。

腎動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 導管治療助血壓達標

葉仲軒指出,曾先生的高血壓屬於腎動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因此相當適合高血壓導管治療,若是此類型較年輕的高血壓早期患者,透過此治療,將有可能平穩血壓,完全不用再服用藥物。高血壓導管治療也稱為「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系統」(The Renal Denervation system, RDN) ,是透過微創導管手術,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類似心導管手術,主要從病人的鼠蹊部動脈打針置入導管後,將導管放到腎動脈,在兩邊腎動脈給予低電量射頻,以降低兩側腎交感神經活性,手術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傷口小,隔天即可出院。

日夜溫差大 高血壓民眾注意保暖

近來日夜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使得血壓上升,葉仲軒也提醒,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多加注意保暖,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另外他也建議,高血壓患者可諮詢專業醫師,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至少一天居家測量兩次血壓,精準掌握個人的整體血壓值及波動的情形,因為日常生活中,血壓會有不同的起伏波動,且時間不同,血壓也會不一樣,若一天只量一次血壓,恐怕還是不夠。

AZ疫苗11萬劑來了! 首批5萬醫事人員開放施打

AZ疫苗11萬劑來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日表示,首批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11.7萬劑,已於上午10點21分由韓國(大韓航空KE691班機)抵達桃園機場,完成通關程序後,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將根據風險性,排序共30萬醫護預約施打,首批是最高風險的5萬人。

首批11萬劑 專責第一線5萬醫護優先

陳時中指出,該疫苗係為多劑型包裝(每瓶10人份),存放於2-8度的環境,依臨床試驗結果每人需施打2劑。他進一步指出,本批疫苗係供應商AZ承諾供應之一部分,非COVAX分配的疫苗,目前各國都在搶貨,各各沒把握,但台灣會隨時做好準備。

根據「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討論,建議2劑間隔至少8週。接種對象將依ACIP對COVID-19疫苗建議實施對象之優先順序,從第一優先之醫事人員開始循序推動接種工作。

全台醫療院所醫護共30萬人 按風險等級施打

陳時中表示, 首批施打對象,以211家的COVID-19專責醫療院所的醫護優先,又根據風險性分等級,第一等級是直接照護、採檢確診患者、疑似病例的第一項工作人員,第二等級是非直接照護、採檢確診患者、疑似病例的第一項工作人員,第三等級是非第一線工作人員。

根據指揮中心,第一等級醫事人員約5萬人,是施打順序首位。陳時中說,第一期有五萬人夠打(疫苗11萬劑),至於第二期、第三期是否同時施打,包含後續施打開放時序,會再討論。

圖片

至於針對施打注意事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有疫苗過敏、對藥物嚴重過敏反應的民眾,會建議暫緩接種,一般民眾接種後都要休息半小時再離開,目前第一批接種都是醫護,有問題會請醫師評估。

理科太太賣太空人維他命 五種人不適合吃

知名網紅理科太太開賣稱為「太空人維他命」的營養補充品,不到24小時就集資破千萬,顯見台灣人為了速成健康的心。雖然商品介紹淺顯易懂,也有提醒不宜服用的族群,但身為輔大營養系講師的營養師林雅恩提醒民眾,「營養不是有就好,服用保健食品有一定風險,需先檢視自身狀況是否適宜。」同時也建議五種人可能不適合服用此類補充品。

1. 經常健身運動者

此產品含有多種抗氧化劑,但近幾年的研究顯示,補充抗氧化劑對於恢復運動性能沒有助益,反而可能降低身體在訓練過程的肌肉適應效率。文獻中就有提到,補充抗氧化劑的補充可減少運動後的氧化壓力,但訓練後的肌肉適應生長需要氧化壓力和發炎反應的刺激,所以抗氧化劑的補充反而阻止了訓練適應。

2. 擔心得到癌症或已患有慢性病者

已有不少大型綜合性及回顧性文獻指出,非營養不足的人去補充抗氧化營養品(尤其是油溶性營養素),不但不能預防癌症,反而可能導致身體損傷而增加罹癌風險、和惡化心血管疾病的病程。雖然文獻中多以維生素A、D、E為研究主題,但這個太空人維他命商品的確含有Q10、SOD、葉黃素(油溶性)、維他命E(油溶性)、硒等抗氧化類營養素。

綜合補充這類營養素目前看來多偏向「風險大於利」、且「沒有另外補充之必要」的結論。考量國健署統計國人罹患慢性病尤其是癌症的發生率越來越快,在2017年還破了新紀錄:平均每4分58秒就有一人罹癌的狀況下,營養師林雅恩提醒,多年來全世界各國專家辛苦做出的研究建議、統一指出:營養素補充以原型食物為主要攝取來源。

3. 正準備懷孕者

這個商品的問答集頁面已有提到特殊族群,包括15歲以下兒童、懷孕及哺乳中婦女、及服用抗凝血劑藥物的族群不宜服用。的確,雖然Q10、SOD等這類抗氧化劑對一般人來說算是安全,但針對生理功能轉換中的特殊族群,可能存在著未知的危害。對於正在調整生理狀態的備孕族群來說,也請盡量避免這類食品。

4. 不想被當成人體試驗者

任何營養素或藥物人體試驗,一定會有「安慰劑效應」的存在。安慰劑是指不具有效成分的產品。研究報告指出大約有1/4甚至高達1/2吃了安慰劑的人,聲稱對於標榜的療效好處有感!也就是說,給你一顆糖果(但沒讓你知道是糖果),卻跟你說這是會幫助你高效率生活、讓你白天精神好、晚上眠眠睏的超級營養食品給你吃,你吃了之後,還真的會有高達1/2的機率感到有效。

所以這個商品雖然很認真的做了封閉測試,但並沒有公開討論到安慰劑效應的考量,所以現在買產品來吃也等於是幫忙這商品做人體試驗,是不是真的有效可以再討論,但如何避免尚未釐清的副作用和健康風險,營養師林雅恩提醒,有待民眾自己評估。

另外,營養補充品大多做成單一成分,主要是因為預防醫學著重於「精準」,從身體的各種表徵和症狀、飲食攝取、生活習慣等多元面向,去專業判斷到底缺乏何種營養素,而對症下「素」,用適時、適量、適當的營養素來達到保健效果,營養補充不是叫每個人都去吃綜合維他命就好。

5. 容易食物過敏者

商品頁面也有提到對食物過敏的人要自行判斷、詳閱大篇幅的成份表,但對於對食物有「慢性」過敏而不自知的人來說,可能就更難判斷了。營養師林雅恩表示,她在臨床上遇過不少對香瓜、哈密瓜這類食物慢性過敏的個案,面對有香瓜萃取物的產品,可能就要避免。尤其因慢性食物過敏而導致慢性發炎體質的人,這個商品更可能會加重某些症狀。

雖然這個商品標榜含有各種應付高速生活的必須營養素,好似可以1瓶抵12瓶,但營養師林雅恩還是提醒「營養不是有或多就好」!營養的重點在於維持均衡,各種食物食品補充劑都應該是「先講求不傷身體、再考慮療效」。

21歲男心律不整猝死 葉克膜團隊緊急救回

21歲的周先生,沒有心臟病史,平常生活、運動表現也與同儕無異。曾被診斷有心律不整,但因為平日生活沒有異狀,故不以為意。日前周先生突然在家昏倒失去意識,家人當下發現後馬上聯絡119,並進行心肺復甦術。救護人員到場後發現病人無意識、無脈搏,使用自動電擊器檢測後發現病人心律需要電擊,因此執行自動體外電擊術,並持續急救施予心肺復甦術。

周先生被立即送往附近醫院急診救治,在急救期間病人的心電圖一直呈現心室顫動的心律,即使使用體外電擊仍無法恢復心律。因此急診室醫師緊急連絡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蔡孝恩醫師,表示病人需要葉克膜支援。因此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立刻啟動葉克膜團隊,跨縣市至桃園協助裝置救援。

年輕男猝死 葉克膜團隊搶救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廖敏村醫師表示,從蔡孝恩醫師接到電話到葉克膜裝置完成至回復穩定循環,僅花費約90分鐘。期間病人一直呈現反覆心室顫動,總共電擊十多次。因心臟無法穩定運轉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器官,只能依靠葉克膜體外循環的方式,維持病人的血液輸送。最後在葉克膜的維持下,體外電擊術才順利將心臟整流回正常心律。同時將病人轉至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心臟科加護病房,亦緊急照會心臟內科團隊,以協助後續的照護。

致死心律不整 電氣燒灼手術治療

廖敏村醫師說明,病人到達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的第一張心電圖雖呈現正常竇性心律,但經悉心判讀後發現為「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WPW syndrome) 」,此心律不整有猝死之風險。其院外自動電擊器的紀錄也顯示,當時病人接受體外電擊術後,心律變成心房顫動的節律,但很快又變成心室顫動,該心律不整即是造成病人到院前心臟停止的原因。因此醫護團隊緊急安排電氣燒灼手術,使用傳統電燒方式以根除病人之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病人也在術後第四天順利移除葉克膜,並且在十二天後順利出院。出院時病人意識清楚正常,活動自如,沒有留下神經學的後遺症。

廖敏村醫師進一步說明,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為竹苗地區唯一全時間待命的葉克膜照護團隊,目前有六位心臟血管外科專任醫師與四名體外循環師,可以接受24小時葉克膜支援與開心手術。在蔡孝恩醫師的帶領及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的努力下,每年開心手術有200例。

新竹臺大分院團隊 攜手照護大新竹

自2011年從署立醫院時代改制為台大分院後累積案例已經突破1200例。且自2013年起至今已經多次協助院外及跨縣市之葉克膜緊急醫療,到目前已經累積35例院外支援,涵蓋桃竹苗各大醫院:病人平均預後不亞於醫學中心等級的葉克膜外接團隊。所幸周先生有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葉克膜院外緊急醫療的協助,才能保住性命,並且出院後沒有留下神經學後遺症。

廖敏村醫師亦表示,急救生存之鏈的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如果沒有蔡孝恩醫師團隊的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的協助,本案病人當下即可能猝死。「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的發生率雖約為千分之一到三。時常是在兵役體檢時被發現,終其一生約有百分之三到四的猝死風險,是屬可免除兵役的心律不整問題。鑑於醫療進步,現今可透過微創電氣燒灼手術,達到根治而免除猝死的風險。目前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在心律不整電燒手術方面,包含傳統與3D定位電燒手術,每年已經超過200例,在心臟血管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下,一同攜手照護大新竹地區民眾心血管問題。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