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長庚研發抗體檢測試劑 打疫苗有效1.5小時測就知

台灣防疫成就再傳捷報!由長庚大學及長庚醫院團隊研發的「新冠肺炎病毒有效中和抗體檢測試劑」,已製出成品並取得台灣食藥署EUA證書認證完成,將可正式量產上市使用。此一精準、簡易、快速有效的檢測試劑,將可協助已染疫或施打疫苗後民眾,自我檢測體內是否確實具有中和病毒抗體,可免於擔憂被感染或感染他人之危險,並可有效做為未來各國政府管制民眾生活及邊境管制開放時,重要檢測參考數字之一。

檢測中和抗體 防疫重要參考數據

林口長庚醫院防疫總指揮邱政洵副院長表示,新冠病毒的防治因為疫苗成功的研發與導入,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紀元。但疫苗的施打率無法在短期之內達到群體免疫的狀況,且施打疫苗後的效果,也會因個人體質的差異而有不同結果,因此檢驗身上是否有保護性的抗體是非常重要的。

他指出,尤其是在一個沒有流行過疫情的地區(例如台灣),確保不被境外者感染,也確保入境者身上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因此入境者如能出具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陰性、疫苗注射證書,及以具有有效抗體檢測合格證書,來充份證明其不具有傳染之危險性,即可減少入境隔離天數,甚至免除隔離,這對邊境開放及國際交流均有極大的幫助。

不過邱政洵副院長也強調,雖然中和抗體的產生,不是唯一判斷一個人是否可以免於新冠病毒感染的唯一因素,但是在實驗室的診斷檢驗上,是最直接而且可行的檢驗方式。

1.5小時得結果 準確率高達90%以上

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傳統上偵測中和抗體的方法,是要在第三級實驗室,將細胞培養完之後,把病人的血清跟病毒混合在一起,測試血清中是否有中和抗體可以抑制病毒感染細胞,而降低因病毒感染產生細胞死亡的現象。這個方法通常需要3到5天,且操作上有一定的危險性,不可能大量執行這樣的檢驗。

目前中和抗體的檢驗試劑並不多,有些只是檢測抗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質的抗體,無法完全反映出是中和抗體;或是用和受體結合片段(RBD)蛋白質競爭的方式大約可以算出病人身上保護性抗體的抑制百分比,但無法呈現中和抗體的效價。而台灣團隊這次研發的試劑,是將兩種最能夠和中和抗體結合的抗原放入試劑,以「二變量廣義相加模型」分析抗體接合至棘蛋白與受體結合域蛋白。檢測時在一般的檢驗室就可執行,檢測時間約1.5小時即能獲知結果,準確率高達90%以上,試劑保存時間可達一年。

台灣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 可量產上市

此試劑目前已技轉台塑生醫公司並製出成品,已於今年3月5日取得台灣食藥署EUA(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s,緊急使用授權)證書認證完成,可正式量產上市使用,後續並將陸續申請東協各國及歐美國家的認證許可。

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現在已進入後疫情時代,除了接種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外,台灣中和抗體檢測試劑的研發成功,更將帶來關鍵性的改變,幫助各國開放邊境管制指日可待。

長庚團隊也宣佈,由於這是台灣自主研發出來的優異成果,為協助全球盡快走出新冠肺炎造成的經濟衝擊,將針對近日國內開始施打的AZ疫苗、國產疫苗做一大型研究計畫,追蹤疫苗施打後,施打者在新冠病毒有效抗體的長期變化,可做為全球建立疫苗效期的監控指引標準。

照顧老年失智伴侶 小心誘發憂鬱情緒

台灣高齡化趨勢已難以逆轉,當照顧者兼顧工作及照料孩子責任時,在照顧患者上更是一場長期抗戰!根據研究指出,與沒有失智者配偶的老人相比,照料著剛被診斷阿茲海默症或相關失智症患者的老年照顧者,較容易出現持續性憂鬱症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賴德仁指出,尤其若為老老照顧,因身體狀況、認知功能下降等因素,所面臨的挑戰恐比年輕人壓力大。

照顧者可多參加支持團體 學習他人經驗

此研究來自於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伴侶未罹患失智症的老人產生的憂鬱症狀數目平均為1.2,甚至伴侶被診斷出失智症已超過兩年以上者其憂鬱症狀則增加了0.38。賴德仁醫師表示,照顧者不僅會遇上生理上的不適,也可能會產生情緒上的困擾,建議這時除了增進自己對疾病的瞭解認識,也可參加支持團體,學習他人經驗,甚至從中獲得支持與同理。

慢性疾病患照顧者 應從盤點支持系統做起

不僅老老照顧,即使是一般照顧病人也很容易隨著病情起伏影響體力甚至是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也再次證明照顧者也需要自我關照,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調查指出,平均一位家庭照顧者的照顧時間長達9.9年,每日工作時數高達13.6小時,顯示若為慢性疾病患者的照顧者,就應從盤點支持系統做起。

了解自己與被照顧者同等重要 遠離憂鬱找上門

此外,照顧者也可蒐集了解及花時間申請政府部門相關資源,並妥善運用。葉雅馨主任強調,照顧者應學會讓自己生活盡量簡化,像是居家環境整理、用餐準備等,或是參與朋友的聚會等,都應重新考慮必要性與優先次序,尤其自我情緒檢視及維持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是照顧者重要的功課,了解自己與被照顧者是同等重要的,才不會被自身壓力所累垮。

今年首例境外屈公病現蹤 印尼男子入境發燒採檢確診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出現今(2021)年首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確定病例,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今年3月16日來臺工作,因發燒於機場攔檢通報,經登革熱NS1快篩陰性後,送至醫院就醫及採檢COVID-19,其中機場採檢之血清檢出屈公病毒陽性確診。個案目前住院隔離中,同行者2人目前均無疑似症狀。

東南亞屈公病疫情冷 惟馬來西亞近期病例多

我國自2007年10月將屈公病納入法定傳染病以來,累計232例確定病例,其中本土病例21例,境外移入211例;境外移入病例中,九成個案感染地為東南亞國家,以緬甸(70例)為多,其次為印尼(62例)及菲律賓(28例)。近期東南亞多數國家屈公病疫情處相對低點,泰國及馬來西亞今年迄今累計百餘例,尚低於去年同期,惟馬來西亞吉隆坡洗都(Sentul)近期爆發屈公病疫情,2月16日迄今累計已逾50例。

屈公病 病媒蚊傳播

疾管署指出,屈公病與登革熱相同,都是藉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屈公病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大多數患者約在7至10天內可康復。

前去流行區 做好防蚊措施

疾管署呼籲,計劃前往東南亞等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並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入境臺灣或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應主動通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就醫時請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等,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

青少年染上菸癮真毋湯 受朋友影響最深

許多年輕人的第一根菸,可能僅是被同儕一句話慫恿:「要不要來一根菸,不抽不是朋友喔」,而開始他漫長的菸齡,而難以戒斷。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我國青少年第一次開始吸菸的原因,「好奇」、「別人吸跟著吸」及「紓解壓力」就佔了前三名。而青少年開始嘗試吸菸後,有逾三成的青少年(國中生30.8%,高中職學生38.5%)仍延續有吸菸之行為。因此,千萬別因好奇或同儕壓力或為緩解課業壓力而嘗試吸菸,一口都不要嘗試。

青少年戒菸 朋友幫助也最多

同一份調查也發現,吸菸之青少年有約6成5在過去一年間有嘗試過戒菸之經驗(國中生65.3%,高中職學生66.4%),有將近半數的青年抽菸者中,受到「朋友的幫助」最多(國中生為49.2%,高中職學生為49.9%),其次為「家人的幫助」(國中生為38%,高中職學生為32.9%)。顯示出青少年嘗試抽菸或戒菸過程中,朋友都是關鍵角色。

0800-63-63-63免費戒菸專線 等你來電

青少年身邊的好友若有吸菸習慣,除了自己要勇敢拒菸外,建議鼓勵好友戒菸,避免菸害長期累積的影響,吸菸導致肺功能及循環功能變差,影響運動表現;長期吸菸導致皮膚變差、顯得衰老、口臭及牙齒變黃,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因此,當有好友請菸時,可以直接地表明「我不吸菸」拒當菸大頭、「為了顏值我不抽菸」,或用家人長輩為拒菸的擋箭牌。

青少年戒菸時,除了好友之間的鼓勵與家人的支持外,建議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此專線係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人員提供隱密性高的一對一戒菸諮詢,會為個人擬定專屬戒菸計畫,並以電話追蹤關心戒菸進展,陪伴走過戒除菸癮的過程,讓您不孤單。

戒菸資源:

◎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

◎全國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戒除不良習慣、以保身體健康!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失智者生活脫序  旁人陪伴防走失

清明連假即將來臨,然而,過節期間卻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每天幫長輩拍照、申請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串連友善社區,做好充足防走失準備。

失智認知功能缺損 走失風險高

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缺損以致走失風險高,特別是在過年期間家人團聚、活動多且熱鬧的時候,風險更高,因此,建議每天幫長輩拍照,有助快速協尋;其次,現在就幫有走失之虞的長輩申請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並更新身分證的照片,以利快速找回走失的長輩。

此外,可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或在手機中設定長輩手機定位,讓長輩配戴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策略;連假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人多的地方更要手牽手一起走;出門在外若需要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

包容失智脫序行為 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

湯麗玉特別提醒,失智的爺爺奶奶是生病了,大家要包容失智長輩的脫序行為,千萬不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多鼓勵讚美他,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平安過好年。

1、飲食安全:失智長輩在食用糯米製年糕、元宵時,請切成小片,進食時有人陪伴在側,避免嘻笑以降低噎食意外。食物包裝中之防潮包請先拿出來,暖暖包請妥善收藏,避免長者誤食。

2、白天儘量多陪失智者活動:家人可輪流陪失智者從事喜歡活動,如下棋、打麻將、唱卡拉ok、撿菜、一起準備年菜、寫春聯、數鈔票、包水餃、包紅包、公園散步等,與失智長輩聊聊往日豐功偉業、請教過年的習俗。安排祖孫同樂活動,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糕或打毛線、幫長者錄影等。

3、多讚美、不糾正、不爭辯,是最好的照顧策略。

4、避免「考」失智者:家人們要主動告訴失智者「我是阿美(自己的名字)」,切勿一直問「我是誰?他是誰?」,以免其發脾氣。

5、帶失智者熟悉隨身物品:建議家屬若帶失智者回老家過年或旅遊時,請盡量攜帶其熟悉的隨身用品以增加安全感及穩定情緒。

6、外出安全:過年期間外出拜年或走春踏青時,請讓失智者穿上顏色鮮艷、易辨識衣服,儘量安排兩人陪同,外出時先幫失智者拍照。出外每逢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他單獨一人等候;當廁所有兩個以上出口時,要特別留意陪同失智者。

失智者不幸走失 不用等超過24小時可報案

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不幸走失需協尋,親人失蹤不用等超過24小時,就近派出所可馬上報案,並且不用費用。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家長情緒真的會影響孩子發展! 專家教4招練好脾氣

威威一家六口,年幼孩子由媽媽照顧,爸爸是裝潢工也是家庭唯一經濟支柱。疫情後常一周上班不到一天,生計困境、夫妻衝突增加,管教子女更有失當之虞。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19年兒童少年保護通報案件即創下歷史新高(73,973件),最新2020上半年通報數據更較2019年同期增加5.8%;此時期在兒童少年保護開案數也增加21%。

兒少遭不當對待 教養問題為最大因素

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表示,國外相關研究與實證資料反映,疫情衝擊經濟亦引發家庭壓力、易衍生暴力風險,在國內每小時都會有孩子遭到不當對待,加以疫情下,兒少保護預防工作更待超前部署。

依據2020年服務年報顯示,兒少遭不當對待在施虐者本身因素中,47.6%為教養問題、40.2%為情緒行為問題、30.5%為婚姻失調;「2021年教養知能與生活情境調查」顯示,當家長自覺有壓力時,最常使用於紓解壓力的方式是以「自我消化」來排解壓力,佔55.8%,但有16.5%沒有特別處理,忽視壓力感受與反應,長期累積能量的火山,最讓人擔心爆發的那一刻。

家長情緒會影響孩子 4步驟緩解

「2021年教養知能與生活情境調查」另發現,多數家長雖具有正確的教養認知,卻在遇到實際狀況時無法理性的反應、合宜的管教。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說,家長的情緒會影響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脾氣會跟大人越來越像,個性越急的家長,會教出越急的孩子。在管教中情緒來了,建議四個步驟:停止動作、避開衝突點、分析孩子行為、規畫合適的溝通,讓雙方在事情過後都能成長。

用愛包圍 關注就是最好的幫助

有高人氣的Nico品筠及Kim京燁「那對夫妻」親身分享育兒經,孩子難免有哭鬧或不聽話的狀況,這些都是父母教養上的挑戰,夫妻倆已是過來人,會相互討論與孩子互動上的因應、扮演角色,最重要的就是要敏感察覺情緒、深呼吸後再回應,不要直接將情緒倒給孩子;尤其孩子不會總在身邊,身為家長也希望大家幫忙發揮雞婆心,看到有異狀時能伸出援手,孩子能被及時關照,也有機會阻止讓人遺憾的事繼續發生。

沒喝酒卻臉紅紅? 籲「玫瑰女孩」正視酒糟肌

臉頰通紅像剛喝酒,玫瑰斑(Rosacea)俗稱酒糟肌,許多患者常向醫師反應,沒喝酒怎麼會得酒糟肌?其實玫瑰斑與喝酒與否無直接關係。

酒糟肌容易惡化 女性患者居多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酒糟是慢性反覆性皮膚病變,主要因血管擴張所引起,女性與男性比例約為3:1,成因包括先天體質或後天刺激,像是過度日曬、清潔、保養、化妝,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喝酒、熱湯,或泡湯、洗三溫暖都可能讓皮膚狀況惡化。

從「紅在哪裡?」 看酒糟4型態

朱家瑜醫師說,臨床上將酒糟分為四種型態,(1)紅斑血管擴張型,表現為兩頰、鼻翼、額頭及下巴容易潮紅;(2)丘疹膿皰型,外觀像青春痘,但沒有黑頭或白頭粉刺,多集中於臉頰、人中、鼻子、法令紋中間、額頭等部位;(3)鼻瘤型,因凹凸不平的皮脂及軟組織增生,讓鼻頭又紅又腫;(4)眼睛型,輕微表現為眼結膜發炎,眼睛有灼熱感、乾燥、異物感、沙礫刺痛感、發紅、畏光,嚴重時可能會表面破損或角膜炎。

皮膚科診所院長黃輝鵬醫師表示,酒糟依據臨床表現診斷:臉中央紅斑持續不退且週期性惡化或鼻瘤型肥厚變化,兩者有其一就可確診;而無紅斑或鼻瘤者,若主要表現為丘疹膿皰、面部潮紅,毛細血管擴張及眼睛症狀,兩項以上也可確診為酒糟。

臉上有「蟲」? 《尋找玫瑰女孩》開跑

酒糟性皮膚炎與蠕形蟎蟲在皮膚上過度增生有關係。黃輝鵬醫師提到,蠕形蟎蟲會咬蝕人類毛囊表皮外,也會引起免疫反應,讓皮膚受損而變脆弱,導致酒糟更加惡化。

檢驗蠕形蟎蟲的方法有快乾膠皮表貼取法、針頭挑膿皰,以及黃醫師於2020年首次發表的大拇指指甲擠壓法,三種方法都是取樣並檢驗蠕形蟎蟲密度。

相應2021國際酒糟月,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於4月推出《尋找玫瑰女孩》系列活動(www.rosegirl.com.tw),於台北、台中、高雄邀請當區皮膚科醫師舉行巡迴衛教講座,包含酒糟症狀、治療與保養,讓民眾多了解酒糟,呼籲「玫瑰女孩」們儘早至皮膚科診斷治療,早日擺脫臉紅或丘疹膿皰而缺乏自信的生活。

AZ疫苗開打 陳時中帶頭施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疫苗訂於3月22日開打。經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討論,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於預防COVID-19疫苗感染及感染後重症之臨床效益,大於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之風險,建議依研訂之實施對象逐序推動。指揮官陳時中也於今日上午於台大醫院接種疫苗。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及陳時中 帶頭施打讓國人安心

今日開打以來,目前尚未傳出特殊狀況,有35家醫院的院長也已帶頭施打。陳時中早上7點45分即抵達台大醫院,他表示為了不影響醫院作業,也不影響院長其他公務行程,所以特地早一點來打。「今天主要來打AZ疫苗,(台大醫院)院長也願意帶頭來打,讓國人施打更安心,我也會陪同,希望一切順利。」

接種疫苗後觀察30分鐘 陳時中:打完背有點痠

對於外界質疑自己帶頭施打,是否有作假之嫌?陳時中回應:「不會作假也沒有作假的必要,打疫苗是好事情,不用做假。」同時表示打疫苗就是一般事情,跟打其他疫苗一樣,大家不用緊張,「注意事項大家流程都一樣,QRcode掃下來,完成後觀察30分鐘。這不是比賽,我們先施打讓大家安心,沒有搶打第一針。」

陳時中與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施打後也於觀察室觀察30分鐘後才離開,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時,陳時中表示並未有特別狀況,「背有點痠痠的,可能是心理作用。」

施打疫苗後掃QR碼 自主加入健康回報系統

接種COVID-19疫苗後,民眾可以在接種現場掃描Taiwan V-Watch QR碼加入,由民眾自主自願加入健康回報系統,無強迫加入,張上淳召集人表示:「希望預計可以蒐集到三萬筆資料,但沒有強迫性,也沒有處罰機制。」Taiwan V -Watch為「疾管家」新建立之COVID-19疫苗接種後健康回報系統。透過LINE app上的推播提醒,讓接種疫苗的民眾能夠以手機回報健康情況及獲得相關衛教資訊,也會提醒接種者第二劑疫苗施打日期。

指揮中心說明,首批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共116,500劑已於2021年3月18日完成檢驗封緘,並依地方政府調查之接種意願人數,先行配送部分劑量至57家接種點,同時訂於3月22日起,提供專責病房、負壓隔離病房或負責採檢之醫事人員接種。下一波疫苗何時要來,目前還沒有確定的時程,第二批疫苗將於禮拜三進行配送。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