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化粧品管理新紀元 提升國際競爭力

立法院三讀通過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修正案,法律名稱修正為「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將使我國化粧品管理與國際接軌,透過法規協和降低我國化粧品產業面對國際市場之法規障礙,提升我國化粧品產業之國際競爭力。

食藥署規範法規 維護化妝品衛生安全

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因應全球化市場發展及法規協和化趨勢,該修正案參酌國際規範,將非藥用之牙膏及漱口水納入化粧品管理,更可保障消費者使用安全。

新法實施後,經衛生福利部公告之產品於上市前,業者須完成產品登錄、建立產品資訊檔案(PIF),及其製造場所須符合優良製造準則(GMP),以取代現行含藥化粧品查驗登記制度,可加快產品上市速度,提供消費者更多樣的產品選擇及線上查詢產品資訊,並加強化粧品之安全性管理,及確保穩定生產優質化粧品,維護化粧品之衛生安全。

強化源頭及流通管理 建構優質化粧品使用環境

另外,此次另新增產品來源及流向資料之建立、業者主動通報義務等制度,並大幅提高罰鍰金額,以及加重違規化粧品廣告之處罰,並得要求違規情節重大者,刊登更正廣告及下架產品,以更健全的規範保障消費者權益。

食藥署吳秀梅署長表示,本次修法為制度重大變革,將可精進政府管理行政效能,強化源頭及流通管理,並為國內民眾建構優質之化粧品使用環境。同時,考量本次修法幅度較大,將給予化粧品業者適度合理之緩衝及準備期,以減緩對化粧品產業的衝擊。食藥署亦將著手依修正後之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研擬子法規及配套措施,使我國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制度更臻周延完備。

面對肺癌不孤單! 如何當個聰明的智慧病人

面對肺癌,您並不孤單!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將舉辦「智慧病人肺活99」衛教講座,邀請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胸腔科主治醫師趙恆勝,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及檢測做說明,同時也邀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許嘉林,為我們介紹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況,此外也邀請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兼任講師向肇英老師介紹肺癌照護的方法,協助病友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此次「智慧病人肺活99」衛教講座,並將有抗癌戰友們分享個人與癌共處的心路歷程,「一起肺好好」談醫病共享決策;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專任講師蔡玉華,與病友分享治療資訊平台,協助病友共同對抗癌症。活動現場備有茶點,欲參加者可事先報名!

【講座時間】 2018/4/21(六) 13:30-16:30

【講座地點】 集思交通部會議中心 202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

【主 講 者】

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胸腔科主治醫師 趙恆勝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許嘉林

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兼任講師 向肇英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專任講師 蔡玉華

抗癌病友

【主辦單位】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

【報名專線】 (02)5581-3636 辜先生

圖片

來聽我唱! 小嫻攜手300位偏鄉孩童詮釋「快樂天堂」

善耕365已連續舉辦五年的免費公益音樂節,帶著資源進入偏鄉與資源不足的學校,透過音樂讓孩子們一展自信。今年更特別邀請善良又正面形象的藝人小嫻擔任音樂節愛心大使,希冀將這個音樂計劃廣為散播,引起更多人關注這場公益音樂會。

不比賽、不挑選人人平等 用歌唱找到自我獨特性

以不比賽、不挑選學生的《來聽我唱 善耕365公益音樂節》,期盼透過唱歌及登上舞台,讓偏鄉孩子們感受藝術美感的同時,變得更有自信,讓他們的人生更加發光發熱。身為音樂節的代言人小嫻說,音樂節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不進行比賽,也不選擇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因為音樂本身沒有對錯,孩子們在唱歌的時候,更可以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場演出特別安排一段大合唱,串聯300位孩子高唱,台灣民眾最熟悉的經典老歌「快樂天堂」,將這首蘊含動物關懷與環境保護的可貴,透過孩子們的清亮嗓音,讓民眾能聽到最獨樹一格的純真詮釋。

聽音樂做公益 入場門票免費索取

整場音樂會是學生們努力、辛苦一整年的成果,也期待能夠被更多人看見,讓學生站在舞台上,用自己的力量翻轉自己,歡迎民眾蒞臨現場,一起聽音樂做公益,用出席與掌聲給孩子最直接的支持與鼓勵。

《來聽我唱 善耕365公益音樂節》台北場於4月14日(星期六)晚上七點半,在台北市聖家堂(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50號)舉辦,高雄場於4月13日(星期五)下午二點,在高雄市岡山文化中心演藝廳(高雄市岡山區岡山南路42號)舉辦,公益音樂節入場門票即日起可於善耕365官網開放免費索取。

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高頻熱凝療法可減痛

退化性膝關節病變是老年化社會中常見又惱人的問題。據統計,全台約有350萬人為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所苦,60歲以上長者每2人就有1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高頻熱凝療法產生熱能 鈍化疼痛感受

隨著時間和科技的進步,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式也漸漸多元。然而藥物和復健治療效果不佳,須手術介入時,卻令許多患者卻步,或四處尋訪能不開刀的治療方式。然而徹底解決嚴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方式,仍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為主,但當患者不願意或不適合接受手術的時候,即可以嘗試高頻熱凝療法。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骨科醫師吳立偉說明,高頻熱凝療法利用特殊的電擊針和儀器,透過移動式X光機定位,在患部的感受神經上產生熱能,鈍化疼痛感受,達到症狀控制。

只需局部麻醉 效果約持續1至2

高頻熱凝療法沒有刀口,幾乎不出血,也不需要住院,且只需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效果在術後一周內即會出現,約可持續1至2年,若有需要也可重複施作,且治療療效將更加明顯。症狀改善後,將不必持續使用止痛藥物或長期復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活品質,目前在各醫學中心疼痛科已廣泛使用。

吳立偉醫師提醒,高頻熱凝療法並不能完全取代膝關節疼痛的其他治療,甚至和其他治療相並使用時效果更好。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於門診時向醫師詳細詢問,並比較各種療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預防漢他病毒感染! 當心鼠類排泄物

疾管署公布國內今年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確定病例,北部44歲從事餐飲業男性,活動範圍以住家及鄰近山區為主,無國內外旅遊史。發燒、頭暈等症狀數度就醫未改善,經醫院通報為漢他病毒出血熱,4月3日檢驗確定為漢他病毒出血熱。目前個案症狀改善已出院,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進行個案住家周邊環境調查及滅鼠措施,並提供民眾衛教等防治工作。

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 當心是漢他病毒感染

依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自2008年以來累計12例確定病例,均為本土病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

主要感染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伴隨臉潮紅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

清掃環境時佩戴口罩、手套 小心鼠類排泄物

潛伏期數天至兩個月,一般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倦怠、腹痛、下背痛、噁心、嘔吐、不等程度出血現象並侵犯腎臟等。

疾管署呼籲,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三不措施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應隨時做好環境清理,尤其是倉庫、儲藏室等老鼠容易窩藏的空間。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應先配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首度攜手盲友健走趴趴GO 打破血友病迷思

北中南三地血友串聯響應「2018世界血友病日」

每年的4月17日是「世界血友病日」,社團法人臺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日前同步於北、中、南三地,串聯血友病友舉辦「2018世界血友病日-血友快樂趴趴GO」活動。這次活動吸引近百位血友病患、家屬及醫護志工共同響應,台北場活動更邀請盲友共同參與,眾人齊聚北投軍艦岩親山步道,由血友病友帶領盲友一同健走,場面溫馨熱鬧。

首次與盲友健走 打破血友病友「走不出去」迷思

一名28歲的血友病患吳先生表示,從小就知道自己有血友病,家人也常常提醒要注意避免受傷、不要亂跑等,讓他總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個性也變得比較內向。但在協會及醫護團隊的完善照護下,現在已能和其他人一樣正常生活,個性也變得開朗,更主動積極參與社群或戶外活動。

吳先生說,這次參加世界血友病日公益健走活動非常有意義,生平第一次帶領視障朋友健走,是個相當奇特的體驗,也從他們身上學習宏觀、正面的處世態度,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打破過去以為視障者看不見無法戶外活動的迷思,正如同這次活動目的也是為了呼籲社會大眾,能對血友病多一些理解與體諒。

醫療照護長足進步 病友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暨血友病之父沈銘鏡表示,三十年前尚無血友病專職的醫療照護,也沒有良好的藥物可治療,許多血友病患者因關節病變嚴重影響行動,無法上學或求職。1984年於台大醫院設立首間血友病中心後,帶動全國各地陸續成立血友病中心,加上1995年健保給付凝血因子藥物,大大提升血友病的治療照護,血友病已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能被控制,讓現今的患者得以正常上學、工作,甚有不少人成為學界或社會上的菁英領袖。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友病中心張家堯醫師表示,血友病友應規律施打凝血因子,並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如游泳、散步等;另外,建議每年接受整體醫療檢查,避免關節出現病變,讓血友病患者過著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呼應世界血友病聯盟 讓國際看見台灣成果

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理事長王鈿協表示,適逢一年一度的世界血友病日,社團法人臺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除了舉辦北、中、南三地的公益健走活動,更要響應今年世界血友病聯盟的主題:「分享知識 讓我們變得更強壯」。將這次台灣活動的訊息與成果分享至世界血友病聯盟的社群網站上,讓國際看見國內血友病患者受到良好照顧、已有能力挺身做公益,互相交流各國的照護和生活經驗,以期更進一步提升血友病的醫療照護水準。

失智有前兆 照護3技巧減壓力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新增一名患者。台灣至106年底失智症人口估算已逾27萬人,15年後失智症人口預估將倍增逾46萬人,未來40年更可能突破85萬人。

居家環境友善、適度刺激與活動 減少失智照護困難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失智症者由於認知功能退化,生活中易出現空間認知障礙問題,影響自我照顧能力。但照顧者可透過居家環境友善,並持續提供失智症者適度刺激與活動機會,調整照顧與溝通方式,讓失智者在環境中能感到自在與安定,減少問題行為,減低照顧者的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失智照護3技巧 營造居家友善環境

國內調查指出,失智者9成以上居住家中,因疾病對大腦產生病變造成個案認知、判斷或辨識力障礙,如無法識別室內設備或空間導致焦慮、對照明或光線造成的陰影產生幻覺;易受身旁人、事、物環境影響或產生不安全感等。國民健康署提供3個技巧,營造居家友善環境,家屬可自行檢視居家環境及進行改善:

技巧1、增加家中環境的辨識及環境線索提示

如客廳、臥室的桌椅顏色、浴廁的馬桶坐墊顏色,若能與地板、牆壁顏色呈對比,可讓認知功能退化的失智者,清楚分辨環境空間及直接找到使用方便。

技巧2、房間內避免光線直接照射

減少陰影及光線刺激,可避免錯認現象。有些失智者會誤認家中陰影是其他人或一直覺得家中有陌生人而焦慮。

技巧3、電視未使用時關閉電源

減少不必要的噪音刺激,避免失智者幻聽妄想等症狀產生。

還可以在明顯的地方,放置個人物品及照片提供記憶刺激,增加失智症患者對過去背景和生活的記憶。在廚房內放置失智者慣用的水壺或爐具,並選擇操作簡易且具安全的瓦斯爐,讓居住環境不但有熟悉感,也更安全。

記憶力嚴重減退、言語表達困難 恐是失智前兆

國民健康署提醒,失智不是正常老化,如因「記憶力減退導致影響日常生活」,重複發問、購物或服藥,提醒也想不起來;或「出現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表達送信的人是郵差;「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家庭主婦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幫家人準備晚餐等失智症警訊。上述皆非正常的老化現象,應盡快至精神內科或記憶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藝術治療失智症 重拾自信展生機

戲劇治療打通失智者任督二脈

台灣失智症協會在震旦集團傳善獎贊助下,於2017年設立了專屬於年輕型失智者的全台Young記憶會館,一年來會館服務62個年輕型失智者家庭,並且開辦了全台首創的咖啡坊,充分展現了年輕失智者能力,讓他們重拾自信、發揮最大功能。

全台年輕型失智者約1.2萬人

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年輕型失智者指的是65歲以下確診失智者,推估全台年輕型失智者約有1.2萬人。造成年輕型失智症之病因較為複雜,但仍以阿茲海默症居多,其次為額顳葉型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於6年前開始提供年輕型失智者服務,發現年輕型失智家庭更辛苦,加倍需要社會的同理與實質的服務。賴德仁理事長表示,成立咖啡坊及戲劇治療年輕型失智者,就是期盼有更多失智者獲得幫助。

失智症病友仍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台灣失智症協會李會珍副秘書長表示,咖啡坊試運作期間也像上班一樣,年輕型失智症朋友要打卡、練習做餅乾、煮咖啡,甚至打奶泡。透過工作分析及改造,依據能力及個性安排不同的工作,經過多次練習、修正及熟悉工作模式後,希望在最少的提醒和協助,失智者即能完成工作。

年輕型失智者林一申先生很開心可以來上班,覺得很有成就感,他不但學會製作拿鐵,也會製作餅乾,希望讓大家知道就算罹患失智症依然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失智者還是能對社會有所貢獻,需要大家多一些友善及耐心對待。

表達能力明顯進步許多

戲劇治療師黃暐筑表示, YOUNG記憶會館是全台首次運用戲劇治療於年輕型失智者服務,希望可以透過戲劇創作,重拾孩子般的玩心,讓原本在生活中遭遇許多困難但依然充滿活力的年輕型失智者,不受任何評價地被看見、被傾聽。在參與團體之後,失智者的表達能力明顯進步許多,情緒及活力也變得比以前更好。

有一位原本起身都要協助的林小姐,在肢體慢慢柔軟之後,竟然在暖身遊戲中跑了起來。黃暐筑治療師表示,失智者仍是有感覺的、仍是有想像力的,雖然失智者在表達上較困難,但家人及朋友多些鼓勵及耐心,少些責備與不耐煩,在接納與放鬆的氛圍下,將展現更好功能且更快樂。

呼籲設立年輕型失智者服務

賴德仁理事長表示,不管年輕型或老年型失智者,良好的社會參與有機會讓失智者延緩退化,也讓長時間處在照顧情境的家屬獲得放鬆紓壓,年輕型失智者有其獨特服務需求,且仍有不等程度工作能力,呼籲各縣市都應設立年輕型失智者服務,發揮失智者潛能。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