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C肝來勢洶洶 泛基因型新藥治癒率高達99%

C肝病人有福了!最新研究發現,適用於6種泛基因型的全口服C肝新藥,不僅不易產生抗藥性,也不需要肝腎功能嚴格檢測,只要8週的療程,治癒率就能高達99%,此項研究結果已於日前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泛基因型新藥治癒率達99% 最難治第3型達95%

全球共有20多國(美、加、法、紐澳、以色列、南韓等)、多中心參與該項研究,高醫是亞太地區唯二、台灣唯一參與的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莊萬龍副院長指出,國內約有40萬名C肝感染者需要接受治療,但由於C肝高盛行地區在雲嘉南高高屏、偏鄉,若能使用不受限於基因型、療程短且安全性高的泛基因型新藥,就可讓治療更容易,對國家型根除C肝計畫更有絕佳的利基。

莊萬龍副院長解釋,台灣最常見的基因型是第1型與第2型,其中第1型較第2型難治;而基因型第3型雖然感染人數少,卻是C肝最難治的病毒型別,但在此研究中,基因型第1型非肝硬化患者治療更輕鬆,只要8週就能完治,且治癒率高達99%,至於最難治的第3型未曾接受過治療的病人,不論8週與12週治療的治癒率皆高達95%,可說是劃時代的突破。

C肝治療大進化 新型藥物優於傳統口服藥

莊萬龍副院長說,此臨床試驗使用的新藥已獲得衛生福利部藥物許可證,是國內第一個被核准的泛基因型全口服C肝新藥,不易產生抗藥性,不需併用雷巴威林,不需要肝腎功能嚴格檢測,且針對無肝硬化、未治療過的病患,療程只要8週。目前健保給付的C肝全口服新藥療程為12到24週,且易受到病毒量或抗藥性影響,造成使用限制或治療失敗,此款泛基因型新藥,則可為國內C肝治療帶來新局。

高醫與藥廠攜手促新藥發展 整合式篩檢降低肝病危害

為持續推動肝炎防治與各項疾病領域新藥研發計畫,高醫並與生產泛基因型全口服C肝新藥的藥廠簽署合作備忘錄,結合產學力量,引進更多臨床試驗來台,提昇國人醫療品質。此外,為讓民眾更加了解肝病防治,高醫肝炎防治中心偏鄉走透透,於各偏鄉社區積極投入肝病防治衛教宣導,力行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

家人不睦如何排解? 這些方法要牢記

前陣子駭人聽聞的水泥封屍命案新聞,讓人不禁懷疑,姑嫂兩人的長時間不和睦到底多嚴重,最終釀成悲劇?其實除了姑嫂問題,婆媳問題更加常見,從原生家庭到新組成家庭,生長環境差異不免造成許多摩擦。家人的人際相處更難迴避,遇到不睦的情事,到底該如何排解壓力、解決問題呢?

息事寧人、追求表面和平 積怨更易釀危險

精神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家人間產生的摩擦常見因素是理念價值觀的差異。因為不願破壞和平而缺乏溝通,不斷隱忍;或是溝通不良,情緒管理較差,則易引發吵架或積怨。上述新聞案例中的先生身為一個中間者,息事寧人的想法非常危險。中間者應扮演好溝通橋梁,減少誤會。但萬一對方要求太超過,也要考量自身能力與負擔,不要一味為了和平或是達到對方期待而失去自主性。

各種壓力上身,讓青壯年人喘不過氣。為抗壓世代提出心靈解藥的《心好累》書中提到,家庭關係中最常見的婆媳問題,中間者的丈夫若要減少衝突,平常就要多留意相處是否有嫌隙。但若雙方都很強硬,「身為丈夫與兒子的你,要懂得適時地在立場上切割清楚」。不要讓雙方矛頭都指向自己,「要讓父母明白你有盡力在協助改善婆媳問題」。

避免自身陷危機 多觀察對方情緒、舉動變化

至於該如何察覺自己是否身陷危險情況?陳嬿伊醫師建議,可多觀察衝突對象的情緒,例如易生氣、將事情過度放大,並且合併自傷或傷人的念頭就要當心。但接觸時間不多的家人,可回想以前跟現在舉動、態度的變化。

溝通技巧有幾個重點,包括切中問題癥結點;當面溝通,避免請第三方傳話或傳紙條過程中產生誤會;溝通時對事不對人;避免溝通時用「情緒性表達」,嘗試在情緒和緩後表達意見;溝通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通常第一次很難順利達成,需要彼此共同努力。

運動、吐苦水、培養興趣來減壓

對於壓力造成身心症的治療方式,首先要排除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問題。比較輕微的情形建議參與專業心理課程、或是閱讀相關心理書籍學習調適的方法。若還是無法改善,則建議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若情況嚴重影響生活功能(工作、家庭、學校等),醫師才會考慮搭配藥物治療。若是溝通無效,需要學習調適自己心態與釋放壓力時,可採用幾種方式:

1、規律運動,1週至少3次,每次超過30分鐘。

2、找到固定吐苦水或講心事的朋友。

3、抽空培養興趣,此興趣應避開壓力環境(像是家裡或是工作相關內容),例如去外面學習插花、上烘焙課等。

陳嬿伊醫師強調,遇到家人間的衝突時,溝通更勢在必行。誠如《心好累》書中提到,「若要維持表面和平而選擇不說,雖然表面看似平靜無波了,卻在關係中埋下不滿的引信。」應面對、溝通、解決問題,而溝通過程應「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非情緒性表達」。事情真的無法解決時,也要調整心態,才能避免憾事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腦中風復健六招 可改善生活品質

依據衛生福利部105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中第4位,平均約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陳先生近日半夜睡醒上廁所時覺得下肢有點無力,以為只是工作疲累,繼續回床休息。沒想到早上醒來,連上肢都感到無力,立刻請家人送往醫院,診斷出腦中風。

腦中風日常照護 改善6方法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職能治療師王峙雄說明,腦中風為一種急症,是腦血管內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損傷,導致肢體功能動作障礙,甚至影響認知、語言溝通功能等障礙。也因肢體動作的障礙,間接影響生活品質。然而只要遵從醫師及治療師指導,能夠改善受損的功能。以下提供6點方法,可改善日常生活品質:

1、床上翻身

患者發病後幾天,當生命徵象穩定,就可於床上翻身。為了避免褥瘡產生,建議至少每2小時左右執行一次翻身,不讓身體一直壓迫相同部位。

2、被動關節活動

中風初期患者肢體大多無力,需進行被動關節活動,避免關節攣縮及僵硬。執行範圍可由身體大關節至小關節,如上肢從肩→肘→腕→手指,下肢從髖→膝→踝→趾,過程需緩和進行,避免過度牽拉受傷。

3、動作功能

因大腦神經具可塑性,適時誘發或藉由好手促進壞手的動作,是初期介入的一種手法,如雙手手指交叉抓握進行雙臂抬舉動作,每下又可於肩部水平抬舉時停留15至30秒,共進行20下。

4、姿勢平衡

可從靜坐床邊5分鐘開始練習,讓軀幹能保持一段時間的直立,再衍伸練習轉心轉移等動態平衡,如身體向前彎曲拾取地上的沙包。

5、自我照顧能力

當患者有一定能力時,家屬或照顧者應避免麻煩或過度保護,需適時讓患者有嘗試操作的機會。如從日常生活的自我進食、穿衣、個人衛生等實際日常生活動作進行;或使用適當輔具,如加粗湯匙柄、洗澡刷、取物夾等,提升自我照顧能力。

6、輔具的介入

腦中風個案常需藉由輔具(輪椅、拐杖)來達到最大的生活功能,治療師也會評估患者的能力及需求,給予專業建議。

自行復健時 仍須重視安全

王峙雄職能治療師提醒,無論患者執行動作為何,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避免因意外導致不必要的傷害。對於復健計畫的治療活動有疑慮時,建議和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討論,將療程達到最大的功效。(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拒絕毒品侵害 反轉毒害四行動跟著做

近年來,毒品濫用人口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根據2016年藥物濫用案件曁檢驗統計資料分析顯示,通報個案藥物濫用的品項排行,以海洛因為最多,其次則為安非他命、愷他命;濫用藥物年齡層分布以30至39歲最多,首次用藥年齡以20至29歲為主,占43.9%,已連續三年排名第一位,至於29歲以下濫用藥物則以愷他命為主。

濫用愷他命 嚴重恐腎功能不全

進一步分析發現,愷他命使用者在許多疾病的住院率高於一般人,且達到十倍以上,甚至在30至39歲女性可高達105倍;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一旦濫用愷他命,不但會出現頻尿、尿急、小便疼痛、血尿及下腹痛等症狀,嚴重時恐演變腎功能不全的症狀,甚至須進行膀胱重建手術。

反轉毒害四行動 強化民眾反毒認知

根據聯合國毒品暨犯罪辦公室所公布的2017年世界毒品報告書顯示,2015年全球平均約有2.55億人口,過去一年就曾使用過非法藥物,藥物依賴造成的成癮問題,已是各國治安問題。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為強化民眾反毒意識,衛生局以反轉毒害四行動為宣導,包括建立人生目標和價值,了解珍愛生命的意義,並拒毒防毒,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飲料與菸品,且認識成癮物質與新興毒品的危害和風險,最後,若發現親友有任何吸毒傾向,應積極協助尋求專業人員,培養關懷協助知能力。

多關心周遭親朋好友 發現有異應盡速通報

過去曾發生多起個案,因赴特殊場域,誤食毒品;臺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呼籲,多關心周遭親朋好友,若發現任何使用毒品情形,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也可撥打24小時免費戒毒諮詢專線,及早介入,才能盡量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阿母好偉大! 罹癌媽身兼二職扛一家生計

母親節將至,家扶基金會按照往例舉辦「全國自強母親表揚」活動,今年從 2萬8千多戶扶助的家庭中,遴選出24位自強母親。其中,不乏經歷家人死亡、遺棄、重病,甚至遭受家庭暴力、背債等困境,或是姑代母職、姨代母職,以及即使年事已高,仍要承擔養育孫子女的責任的隔代教養家庭;但她們仍堅忍不拔,將吃苦當吃補,一肩扛起家庭的重擔!

身兼二職養育3名子女 罹癌媽微笑感謝活著的機會

來自高雄鳳山的錦珠媽媽,自離婚後便獨自扶養三名子女,白天參與病媒蚊防治工作,深夜則在漁港從事漁貨分類的工作,身兼二職終日來回奔波於工作與家庭間,直至確診罹患乳癌。面對家庭經濟重擔及抗癌的漫漫長路,錦珠媽媽說,「麥想太多(台語),只要還活著,每天都是賺到,而活著就是一種幸福!」隨著離乳癌末期愈來愈近,錦珠媽媽決定勇敢面對接下來的日子,她特別感謝愛心大眾以及家扶基金會適時伸出援手。活動中,一向不善表達的子女,也意外現身會場表達對媽媽的感謝,一家人溫馨的畫面,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

不畏命運波折 家扶表揚24位自強母親

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表示,今年表揚的24位自強母親中,單親就佔了15位,其中有3位是代母職的媽媽,另有3位是阿祖、阿嬤;此外,其中有6位家中有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的子女,4位家中有重病的家人需要照顧,更有9位自強母親本身患有疾病,這對於經濟弱勢的家庭來說,原本就已面臨多重的生活挑戰,若再加上家人照顧的問題則更顯得艱辛,而自強母親的努力耕耘、積極進取,都足以做為孩子學習典範。

將挫折化為助力 見證母愛偉大

已經第二次參與自強母親表揚活動的阿基師表示,我特別感念我的母親,她是我心中最重要的力量,如果沒有媽媽的支持,無法成就今天的我。看到家扶24位自強母親的故事,我特別能感受到那種為子女付出的溫暖,也很敬佩每一位不論身處在什麼環境,都是孩子和家庭最重要的守護力量。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寶靜也感性地說,看到各位自強母親,內心充滿無限溫暖。挫折是另一種化了粧的祝福,相信這些自強媽媽們未來會有不一樣的陽光,希望媽媽們也要照顧自己;另外,她也勉勵所有的孩子一定要孝順媽媽,並感謝家扶基金會對這些弱勢家庭的關懷,舉辦這麼溫馨感人的活動,相信對自強媽媽來說是一股強大的穩定力量!

把愛說出口不嫌遲 感謝媽媽辛苦拉拔

每一位母親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此次活動中,更特別安排孩子們為母親擦上護手霜,呵護每一雙最溫暖雙手,並送上康乃馨表達對媽媽的感謝,來自雲林家扶的欣慧代表所有孩子向媽媽們說,「雖然媽媽是清潔工,但我以您為榮,您靠著自己的雙手不畏辛苦拉拔我們長大,但您讓我懂得知足常樂、不浪費,我很感謝您!」。

骨鬆易骨折造成失能? 其實這個才是主因

有位94歲的阿嬤,不僅個性活潑,且喜愛戶外運動,行動更是自如,根本看不出她的年紀,更無法想像她曾因「失能」而過著與輪椅為伍的日子。她在88歲時發生髖骨骨折,經開刀治療後,隔年竟又再度骨折,在轉介進行全面性的檢查後,才知道原來阿嬤早已是「行動障礙症候群」的ㄧ員!

行動障礙症候群 這些都是高危險族群

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暨情人湖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芳萍指出,骨折雖然是造成失能的主因之ㄧ,但骨鬆並非骨折的唯一原因,即使骨質好,但若肌力不足,ㄧ樣可能因為骨折而失能,追根究柢「行動障礙症候群」才是造成骨折的綜合因子。

行動障礙的發生與老化、骨質密度及肌肉質量下降有關。除了國人所熟知的骨質疏鬆症外,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握力不足、跌倒與肥胖等,都是行動障礙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

台灣失能問題亮紅燈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維持好骨力

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說,行動障礙症候群除了從疾病管理、醫療與營養治療外,更應著重在全方位預防疾病所帶來的失能問題,像是北歐國家在推動長者肌耐力運動體能訓練已行之多年,不僅能夠強化年長者自己生活的能力,同時也能預防年長者失能的狀況。

陳榮福主任提醒,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均衡飲食及優質蛋白質的攝取,才能免於陷入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暴風圈。

嘉惠千萬民眾 「行動障礙症候群全方位篩檢巡迴檢測」開跑

據最新調查統計,台灣長者有9成為行動障礙症候群的高危險群,男性罹病風險為89.8%、女性更高達91.5%,顯示骨、肌、關節問題日趨嚴重。為提高大眾對行動障礙症候群的認知,以及正確就醫以化解失能危機,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與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聯合舉辦「行動障礙症候群全方位篩檢巡迴檢測」,自5月起將更進ㄧ步深入全國各社區的里民中心與養護中心,透過全方位的篩檢,幫助民眾預防骨折失能的發生。

遭比特犬攻擊! 男童顱骨骨折

小朋友居家意外事件時有所聞,但被惡犬咬穿頭顱致顱骨骨折,頭顱受嚴重創傷者較罕見。一名1歲2個月大的小弟弟,在家附近慘遭比特犬攻擊,送到醫院時頭部已被咬到變形、左右兩側各有10公分撕裂傷且腦漿外滲。

犬隻攻擊幼童重度傷害 53%是家犬攻擊

台東馬偕醫院神經外科古和書醫師說明,男通經緊急開顱手術,修補腦膜,並將粉碎的顱骨拼回,而後經1個月的抗生素治療,男童已復元。提醒民眾注意兒童居家安全,據研究犬隻攻擊幼童事件53%來自家犬。

應留意身邊的犬隻,避免攻擊幼童。台灣沒有相關研究資料,在美國2015年研究報告顯示,犬隻攻擊幼童事件95%是輕中度傷害,雖然僅5%是重度等級傷害,但其中53%是家犬攻擊,21%鄰居飼養,大部分傷害僅需縫合傷口,約佔76%,嚴重到需要開顱約1%。

犬類攻擊致頭頸部外傷 多是10歲以下童

因為小孩自我防衛能力不足,經常是犬類攻擊對象,攻擊部位大部分是四肢,頭頸部外傷佔約10%,其中90%以上是小於10歲的孩童。小於十歲的孩童因為身材,頭頸部也在容易遭受攻擊的範圍內。勿讓小孩與比特犬、土佐犬等較兇暴的犬種獨處,也需對家犬提高警覺。

家長藥囑咐小孩要遠離不認識的狗狗,對於兇殘的犬隻種類,不管自家豢養或鄰居豢養都需提高警覺,避免惡犬咬傷幼童的憾事發生。最後古和書醫師也呼籲,一旦有被犬隻攻擊的傷口,一定要立即送醫,即便傷口小仍可能傷口感染或染狂犬病,及早預防處理。(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你是宿便族嗎? 醫:十個上班族九個「一肚子大便」

生活不正常便秘問題跟緊緊 大腸瘜肉患者罹癌機率增高

有位29歲蔡先生為廣告公司行銷企劃,因為平常工作時數長、假日加班、睡眠品質差,還習慣在睡覺前吃油膩消夜,所以便秘問題常困擾著他,甚至曾經近2周卡便,肚子劇烈疼痛送醫後,靠藥物協助才順利上廁所。而蔡先生在今年度健康檢查時診斷出有大腸瘜肉;醫師警告,大腸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大腸癌具有「發生人數最高」、「年輕化趨勢」、「與生活型態高度相關」等特點,若患有大腸瘜肉,未來五年內罹患大腸癌風險大增,讓他相當擔心!

大腸癌初期無症狀 補充益生菌幫助解決腸胃蠕動不順

大腸癌已經在很多現代城市稱霸癌症發生率十年之久,每年約新增1萬5千個病例;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2017年「上班族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10個上班族中9個有排便困擾,大腸癌一開始沒有明顯徵兆,等到產生嚴重的症狀再就醫時,可能已經面臨三期或四期病程;壢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主任表示,台灣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常外食、缺乏運動等,腸胃道不健康已是許多人的常態,如果發現有解便困難、脹氣、長期腹瀉、過敏性疾病等相關問題,除了依照醫師指示調整日常作息、均衡飲食外,也可以選擇補充調整腸胃機能的保健食品如益生菌等,來輔助解決腸胃蠕動不順狀況。

選擇益生菌有3原則 有效幫助消化也吃的安心

市面上的益生菌有許多種類,要如何選擇對身體有幫助且有效的益生菌呢?賴煌仁主任解釋,益生菌是活菌,種類可選擇有醫學認可的菌種使用上會更為安心,因為食用的過程會經過胃部,益生菌在通過胃酸後,存活並到達腸道的數量多寡,也是選擇的其中一項考量,在益生菌的選擇上,賴煌仁主任也提供3大原則供消費者參考:

一、 選菌種:選擇有醫學報告證實的菌種及菌株,如市面上常見的比菲德氏菌、乳酸菌、龍根菌等,並不是種類多就好,也請特別注意是否有禁止食品添加的菌種類別。

二、 選有效:益生菌的菌數只要到達一定的數量,感覺對於腸道有幫助即可,並不需要特別選擇菌數極多的種類,益生菌是活菌,若選擇有包覆技術或是晶球技術,能夠通過胃酸到達腸道的比例越高,不需要補充這麼多的數量也能有效幫助腸胃蠕動。

三、 選安心:選擇購買益生菌產品時,可選擇有口碑與政府認證的品牌,如SGS各項檢測、國際cGMP認證等,食品安全把關才安心。

賴煌仁主任也提醒,生活作息、日常飲食正常並且多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若有長期腸胃道不舒服的狀況,除了補充益生菌及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外,病況嚴重時,還是建議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檢測與篩檢,以免發生病變而不自知。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