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哺餵母乳至少六個月 對寶寶和媽媽有這些好處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告資料顯示,在台灣六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為44.8%,雖然高於全球平均值38%,但自101年的49.6%以來呈現逐年遞減,主要原因之一與社會環境變遷、就業婦女增加有關。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吳淑娟醫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理想狀態應維持續哺餵母乳直至2歲以上;如果沒有辦法,也至少應哺餵至6個月以上,對寶寶和媽媽都會有好處。

提供寶寶更好的健康成長條件

關於哺餵母乳的好處,吳淑娟醫師表示,第一可提供寶寶更好的健康成長條件。由於母乳有豐富且好吸收的養份,對孩子各器官發展、尤其是腦部的發展相當有助益。曾有學者研究,喝母乳的寶寶和喝配方奶的寶寶,在一般情況照顧下相比,喝母乳的寶寶相對智商較高。此外,母乳含有許多抗發炎因子及抗體,可提升孩子的免疫力,就有研究顯示母奶可以降低寶寶中耳炎、肺炎這些常見的急性感染的比例。另外喝母乳的寶寶成年後三高、罹癌的比例會比較少一點,母乳的好處可以延續到將來成年後維持健康體質。

滿足寶寶生理與心理需求

第二是哺餵母乳同時滿足寶寶生理與心理需求。吳淑娟醫師指出,若以親餵方式讓寶寶喝母乳,寶寶貼近媽媽的含乳姿勢,會聽到在胎兒時期就很熟悉聲音,然而這個聲音是具安撫情緒的功能。由於寶寶對剛出生後情境的轉換不那麼熟悉,當哺餵母乳的方式與姿勢對了,寶寶相對被安撫的時間較快、哭鬧的時間也會較短,都是有助孩子未來的情緒發展。

降低媽媽罹病風險與穩定情緒

第三可降低媽媽罹病風險與穩定情緒。根據研究發現婦女藉由母乳哺育,可使產後子宮恢復較快,降低產後出血,而且罹患卵巢癌、乳癌及骨質疏鬆的機率大幅減少。此外,哺餵母乳會促進媽媽分泌有神經安定功能的賀爾蒙,在心情上產生安穩作用。還有親餵的親密接觸,亦能提供身為人母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的情緒支撐。因此哺餵母乳對媽媽來說,無論是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能提供比較穩定的情緒因子,作為逐步培養親子情感的基礎。

這疾病平時超無感 當症狀出現恐要人命

去年曾發生不良診所,因重複使用針具,使患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與他人共用針具,進而造成C肝群聚感染,引起各界撻伐的聲浪!時過至今,C肝仍是國人健康潛在的ㄧ項隱憂,究竟如何才能自保健康呢?

C肝由血液傳染 針具重複使用為禍首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胰內科主任黃志富表示,C肝為傳染病,其會經由血液傳播,平均潛伏期約七到八週;因大多無症狀,ㄧ般患者並不容易察覺。在經由共用針頭、拔罐、針灸、穿耳洞、刺青,甚至是共用牙刷等,都很容易使自己在不自覺中就染上C肝,因此要多加謹慎留心。

黃志富主任補充,ㄧ般人在進行穿耳洞或戴耳環時,為避免不潔引發感染,會將器具先以75%的酒精進行消毒,但這其實是不夠的,其並無法達到完全滅毒的效果,最好是使用消毒鍋才具有效力。 新藥突破治療瓶頸 C肝需要被重視

黃志富主任提到,過往治療C肝都是施打干擾素,其容易出現疲倦、頭痛、失眠等副作用,使生活品質下降,因而造成患者逃避治療;目前針對C肝治療已經有良好的藥物,但全台50萬名C肝患者中,卻僅有10%接受治療,還約45萬名C肝病人尚未就醫。

黃志富主任解釋,C肝治療結果如此低落,主要是因為居住於都會區的民眾,經濟所得普遍高於偏遠地區,對於自身健康較關心,所以會自主去檢查;偏遠地區或C肝高盛行區,如雲嘉南高高屏,其交通不易、醫療資訊落差大,同時也缺乏衛教觀念,加上C肝無症狀,因此病識感相對較低。

想讓C肝絕跡 定期檢驗是關鍵

黃志富主任提醒,若有肝硬化、肝功能異常,或有肝臟家族病史者,皆是罹患C肝的高危險群;此外,若曾罹患C肝已獲治療者,其並無免疫性,仍有重新感染的機率,因此除了透過日常良好的生活作息外,建議高危險群與已獲得治療者,每半年至ㄧ年就應接受超音波、抽血檢驗,才能捍衛自己的健康!

微創再進化 單孔胸腔鏡助超馬跑者復出

我國癌症高居十大死因之首,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肺癌」已位居十大癌症死因首位,高達七至八成的患者來就診時,發現時已是晚期,治療難度大增。一名67歲超級馬拉松跑者,在健檢時,意外發現罹患肺癌,所幸發現的早,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單孔胸腔鏡肺小節切除手術,術後不但傷口極小恢復快,且預後良好,持續五年追蹤,已完全根治,不但恢復了健康,還能夠繼續參加各項馬拉松賽事。

單孔胸腔鏡微創切除術 微創再進化

收治前述案例的嘉義基督教醫院胸腔外科張家銘主任表示,肺癌大多無症狀,患者偶有咳嗽、胸痛等症狀,多數因為影像篩檢才意外發現肺腫瘤,接受手術後確診為肺癌;為切除病灶,以往接受傳統開胸手術,不僅傷口大、術後疼痛、併發症多,恢復期也長,常令患者卻步。隨著醫療的進步,近10年來,從傳統開胸手術,發展至僅需數個小傷口就能進行手術,胸腔鏡微創手術已儼然成為主流。

微創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使患者的創傷減少,同時能夠安全結紮肺部血管與支氣管,達到術後降低患者疼痛發炎的情況,縮短引流管拔除與住院時間。嘉義基督教醫院於2013年起便開始積極發展「單孔胸腔鏡微創肺切除手術」,截至目前已累積500多例手術,更於2016年,拿到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精準切除病灶 保留肺功能

張家銘主任提及一名華僑合唱團老師,自費健檢時,意外發現肺腫瘤,隨即接受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經病理確診為第一期肺腺癌;手術前,患者一度擔心需要停止授課一段時間,沒想到手術隔天,患者已能在病房練唱,術後三天即出院。

張主任進一步說明,近幾年科技進步,醫療水平與要求也越來越高,手術傷口也越少越小,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從需要3~4個傷口,進化成2個,甚至只要單切口的胸腔鏡手術; 而切除範圍也從傳統標準的肺葉切除,到目前早期肺癌可施行的區域性肺小節切除或楔狀部分切除,切除部位縮小,保留更多正常組織,目的是保存患者更多的肺功能,同時降低手術風險,有利於患者術後恢復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早期發現肺癌 需定期接受影像篩檢

張家銘主任表示,單孔胸腔鏡手術目前已日臻成熟,相當安全可靠。他有感而發表示,醫護人員常繁忙於臨床工作,有時因而疏於照顧身邊家人的健康而抱憾。碰巧自己的母親及其他家人肺部健康陸續亮起紅燈,也皆由他親自為他們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處理相關疾病。

張主任同時強調,民眾定期健康檢查,可考慮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篩檢,能即早發現肺部病灶。若檢查出現異狀,一定要積極至醫院檢查確認,因有許多不同的肺腫瘤影像表現也不一,需醫師專業判斷;且肺部腫塊除影像檢查外,更需要病理檢驗才能確診,與醫師評估及討論後,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或手術方式,來減低手術創傷與縮短住院時間。

是什麼讓醫病勞三方都怒? 修正醫療法的重要性在這

去年6月爆發長庚急診風暴,接著又發生馬偕董事長涉私設公司、礦工醫院董事及副院長向廠商收回扣、振興左手收婦聯會捐款、右手買關係企業股票案,但攸關醫院治理改革的「醫療法」修正案,卻始終無法通過,因而引起醫、病、勞三方共70個團體發出怒吼,醫改會希望能趕緊修法通過「搶救血汗醫護條款」,當作勞動節禮物。

急診風暴將滿周年 醫改會:不能接受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醫療法與醫院治理相關的條文之修正案,早在去年5月就初審通過,隨著6月發生長庚急診風暴與子宮鏡事件,接著又爆發馬偕董座治理爭議,都無法透過法制化遏止這些亂象;而長庚風暴將滿一年,調查報告居然還沒辦法結案,且衛福部陳時中部長甚至公開坦承,因為醫療法沒修過,讓長庚可以繼續拖而不願依據調查小組要求改善醫院經營爭議,因此無法結案,實在令人不能接受。

避免血汗過勞發生 醫療法修法盼落實制度透明化

嘉基工會代表表示,即便依法成立工會、經過團體協商,醫護人員過勞的現象仍沒有改善,因此更加凸顯通過修正醫療法、改革醫院董事會結構之重要,讓勞董、公益監察人及薪酬委員會機制來確保財務透明與合理管理,落實搶救血汗醫護條款。

屏基工會也說,希望醫療法修法讓勞董進入董事會,並加入薪酬委員會,才能給付符合勞工面臨「物價上漲、薪資不漲」的窘境,達到勞資均衡發展的目標。

代表社福病友團體前往拜會的陽光、思樂醫之友、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等代表則指出,希望這次修法能落實「搶救血汗醫護條款」、「提升醫療公益責任」、「落實財務監督機制」、「強化董監事會治理」四大改革,讓屬於社會資產的財團法人醫院回歸醫療本質,真正照顧到偏鄉與弱勢病友。

奮戰10多年! 她成功殲滅C肝重拾「肝」淨人生

花蓮慈濟醫院與社團法人肝病策進會近日合作舉行「根除C肝,『肝』淨新生」A+護肝日衛教講座,許多關心肝病的民眾齊聚一堂,分享罹病、接受治療心路歷程。一名C肝病友分享時指出,在10多年前接受健康檢查,無意中發現罹患C型肝炎,雖然過去10年與C肝抗戰的過程十分艱辛,但她沒有放棄希望,直到去年(106年)健保開放給付C肝新型全口服藥物,這場戰役也才出現轉機。

勇敢接受治療 才有痊癒希望

她說,自己是花蓮慈濟第一個獲得C肝新型全口服藥物健保給付的患者,用藥開始第一週,體力就迅速恢復,整個精神都不一樣,當12週療程結束,病毒已徹底消失,醫師宣布痊癒。回想一路走來不曾放棄治療,也很感謝醫師的鼓勵,才終於消滅C肝!希望自己的經驗也可以鼓勵其他病友勇敢接受治療,只有積極接受治療,才有痊癒的希望。

一旦罹患C肝 肝硬化、肝癌風險飆升

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林振雄醫師指出,C型肝炎是C肝病毒引起,以輸血、體液接觸為感染途徑,但口水並不會引起感染。剛開始幾乎沒有症狀,等出現黃疸、全身無力、腹水等現象,病情往往已非常嚴重。在臺灣,慢性C型肝炎患者人數約40到60萬人,其中約20%的人在20年內產生肝硬化,一旦演變成肝硬化,每年產生肝癌的機率為1-4%。傳統治療C型肝炎的方式有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成功率約7到9成,但有些患者會因為無法承受干擾素副作用而中斷治療。近幾年來,隨著C肝新型全口服藥物上市,患者用藥選擇越來越多。

新型全口服藥物治療成功率達95%以上

花蓮慈濟醫院肝病研究中心主持人胡志棠醫師表示,自從C肝新型全口服藥物有條件納入健保給付,2017年全台已有超過9500位病友受益,且療程完成後根除C肝病毒成功率達95%以上。不過並非所有C肝患者都符合新型全口服藥物健保規範,需要請醫師評估自身是否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希望所有C肝病友都能積極接受治療,也希望所有病友都能痊癒,不再是病友,讓「東區病友會變成東區朋友會」!

胡志棠醫師也提醒,C肝病友即使痊癒,每3到6個月還是要定期回診追蹤,主要原因在於,如果病友已產生肝纖維化、肝硬化,往後還是可能發生肝癌,因此務必回診追蹤,才能及早發現異狀。目前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效果很好、副作用輕微,病友千萬不要相信偏方,以免延誤治療、病情加重,只要按醫囑用藥,便很有機會戰勝C肝,擺脫C肝病毒糾纏。

向肺癌宣戰! 「康西計畫」造福鄉里

有鑑於肺癌長年居於國人十大癌症首位及台灣西部空污危害健康的風險,彰基推出「康西計畫」- 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免費篩檢活動,初期由鹿港基督教醫院針對低收、中低收及肺癌高風險族群,執行計畫性專案免費篩檢,未來亦將擴及一般民眾以低自付額的方式接受這項檢查。

一般體檢看不到小腫瘤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林慶雄醫師表示,本身是胸腔科醫師,很多患者被檢查出肺癌時會說:「去年也照了X光,為何當時不告知有罹患肺癌。」其實不是沒有,因為當時腫瘤還很小。現在一般體檢頂多是照X光,一公分的腫瘤在X光片中才看的到,甚至有些六、七十歲的老人,照X光時站姿歪斜或駝背,造成很多部位顯像不清楚,加上心臟、肺部等器官遮住,所以要顯像清析,就是需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就可以發現到大約0.3至0.5的腫瘤,肺癌要痊癒就要早期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的幅射量約一般正常電腦斷層的十分之一,蠻適當進行篩檢。

低劑量電腦斷層是抗肺癌最佳方式

鹿港基督教醫院宋明唐院長強調,肺癌為台灣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已長達十年以上。已經是台灣的新國病。目前醫界認為對抗肺癌的最佳方式,即是以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篩檢。

相較於一般民眾,低收、中低收等弱勢族群,自我健康管理與維護的主動性更低,加上前述試做結果顯示,針對弱勢家庭主要經濟來源者進行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鹿基今年已再擬定「2018弱勢關懷活動計畫~疼惜咱的心」健康檢查活動,結合康西計畫基金,以及彰基彰化21世紀基金,並與社團法人彰化縣生命線協會、彰化家扶中心及社會公益團體合作,將針對弱勢與單親家庭工作人口100人,免費辦理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及一般健康檢查。

重視國人肺部健康及早期篩檢

協助推動康西計畫的台大醫學院王明鉅教授強調,這是「讓台灣更多人擁有健康」的志業,政府衛生政策亦已開始重視國人肺部健康及早期篩檢,希望彰基率先推動的康西計畫,能帶動國內衛生醫療體系總動員,共同將對抗肺癌化為具體行動。

愛美要小心 整形手術麻醉昏迷或致死

文/江皇樺;整理/K

任何手術都會有風險,尤其是最近有許多醫美整形麻醉致死的案例,多起疑似都是非麻醉專科醫師執行麻醉,所以才會導致意外發生…

任何需要麻醉的手術,是否都僅能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手術醫師是否也能執行麻醉呢?

實際上,在臺灣並沒有所謂「麻醉師」,只有「麻醉科醫師」或者是「麻醉護理師」。麻醉科醫師和所有的專科醫師一樣,都是需要接受臨床訓練取得證明文件並參加甄審及格者方得成為麻醉專科醫師,而麻醉護理師同樣需要接受一年的訓練,並不是所有的手術醫師都能夠執行麻醉。但目前台灣的亂象是,麻醉護理師雖然須要在醫師的指導下執行麻醉,但這個「醫師」卻沒有規定必須是「麻醉科醫師」,往往造成目前許多診所在麻醉執行上多由非麻醉專科的醫師指導麻醉護理師執行麻醉工作,雖然不違反目前台灣的醫療法規,但確實存在著風險。

患者要如何確認手術時,執行麻醉的是合格的麻醉專科醫師,而非麻醉師、麻醉護士?

在目前最新的麻醉同意書(與手術同意書不同,但在需要麻醉的手術前同樣需要讓病患簽名確認)中,和手術同意書一樣必須填寫醫師的專科醫師證書字號,必須由執行麻醉的專科醫師確實填上專科證書字號,以確保執行麻醉的不但是醫師,而且還是麻醉科醫師;而若是護理師執行麻醉,仍然應該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該醫師仍然需要填寫專科醫師證書字號。

患者簽完手術同意書,若因麻醉導致病患變成植物人、甚至死亡,手術醫療團隊人員(手術醫生、麻醉醫師及護理人員)就可以免責嗎?

不管是手術同意書或者是麻醉同意書,只是先行告知病患並讓病患確認執行手術或麻醉所因病患的病史或當下身體狀況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或後遺症,在保護病患的同時也讓醫師充分了解病患的身體狀況,以做為是否適合接受手術或麻醉的評估。手術同意書或者是麻醉同意書並不能夠全然做為手術醫療團隊人員免責的依據,仍須從手術過程中導致病患成為植物人或者死亡的原因去判斷手術醫療團隊人員是否有過失,並不是只要病患在手術過程中成為植物人甚至死亡,手術醫療團隊的人員就都可以免責或是必須連帶負責。

若是因患者未告知醫師個人及家屬病史(如:自身有高血壓、心臟病或是有對麻醉藥物過敏),而導致患者因麻醉發生意外,醫療團隊人員又應當負起怎樣的法律責任?

在衛福部最近一次更新為106年11月2日公佈的「麻醉同意書」範本中,附註特別針對有特定疾病或症狀的病患,接受麻醉後可能產生的後遺症或併發症予以載明,例如對於「潛在性心臟血管系統或腦血管系統疾病之病人」,在麻醉中或麻醉後可能產生急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因手術醫師不見得為心臟科專科醫師,手術部位也不一定是心臟,所以術前的充分告知無論對於病患或者執行手術或麻醉的醫師來說都是彼此保護的機制,若病患在術前或麻醉前未充分告知或根本對自己身體狀況不自知,導致手術或麻醉時因病患自身病史或身體狀況而對病患造成傷害甚至死亡,當然就不能歸咎於醫療團隊人員(因此時醫療團隊人員在手術或麻醉中並無過失),而必須由病患自行承擔不利的後果。

圖片

江皇樺 律師

98年律師高考及格

桀彬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醫美診所常年法律顧問

中華台灣美容醫學會個資法專題講師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榮譽律師(105~106)

圖片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

支持原住民兒童教育 南迴大武方舟教室啟航

南迴公路連接台東市到屏東楓港,長達一百多公里山道蜿蜒曲折的路程,排灣族原住民佔人口六成以上,此處的教育資源無法和大都市相比,加上隔代教養,使得很多孩童沒有良好的讀書環境;台東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繼成立達仁鄉的方舟教室後,又再大武鄉設立了第一所的大武方舟教室,讓原住民孩童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

達仁鄉共成立四間方舟教室

台東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創辦人徐超斌醫師在台東達仁鄉長大,為能服務鄉民,毅然決然的離開醫學中心的工作,決定回到達仁鄉,協會除了有急難救助、獨居老人居家照護外,更成立四間方舟教室,提供100多位兒童的免費課後輔導及晚餐,補足家庭沒有辦法提供的讀書環境,還額外提供母語教學以及音樂等才藝的學習機會。

大武方舟教室已有23位學童報名

有感於大武鄉孩子的需求,包括30多戶莫拉克風災後自大鳥村遷到大武鄉永久屋長大的學齡兒童,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在羅氏大藥廠捐助裝修與購置教室設備下,終於成立了鄉民期盼已久的大武方舟教室,一成立就有23位學童參加課後輔導,逼近25人的額滿上限,除了平日的課後輔導與晚餐外,也提供母語、英文和街舞等才藝訓練。

讓偏鄉原住民孩子因教育翻轉未來

教育是翻轉原住民兒童未來的一線希望!徐超斌醫師表示,希望部落的孩子能有城鄉交流的機會,早一點接觸外界不同的人、事、物,讓孩子有不同的啟發而思考自己的未來與志向。很感謝羅氏大藥廠看到偏鄉孩子的需要,從2015年開始的暑假城鄉交流營隊開拓孩子的視野,贊助成立土坂教室籃球隊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每年聖誕節,羅氏同仁還會給所有方舟孩子祝福卡片和禮物,以及同仁年度捐款支持教室營運。

羅氏來台50周年留下永久的愛與祝福

羅氏大藥廠許藹齡總經理表示,教育是百年大計,能為孩子的未來帶來翻轉性的改變,協助成立大武方舟教室,是為羅氏自瑞士來台50周年留下紀錄的最佳方式。羅氏近三百位同仁並親手拚出孩子所畫的方舟教室拚圖畫,掛在大武教室留下永久的愛與祝福。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