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農婦遭蚊蟲叮咬昏迷不醒 今年日本腦炎首例

高雄市一名56歲農婦,本月初出現發燒、頭痛、嘔吐,因持續發燒及意識模糊住院,確診為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目前個案仍意識不清住院治療。疾管署提醒,在農田、豬舍等高風險病媒蚊孳生地區活動,最好穿著長袖長褲並使用防蚊液。

疾管署南區管制中心主任劉碧隆表示,經衛生單位調查,該個案近期無旅遊史,平日活動地點以住家及工作地為主,距個案住家50公尺有雞舍,2公里內有豬舍、水稻田,研判感染源可能在住家附近。

5月起日本腦炎流行季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11至2015年國內日本腦炎確定病例數,分別為22、32、16、18及30例,各年齡層均有感染風險,以30到59歲風險最高,流行季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6至7月為流行高峰。

使用防蚊藥預防

劉碧隆主任強調,國內傳播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呼籲民眾避免在蚊蟲吸血高峰的黃昏及黎明時段活動;若要外出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防蚊藥劑。

糖尿病治療致肥胖 新藥上路可改善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名,以往的藥物及胰島素注射治療很可能會造成肥胖問題,研究指出糖尿病合併肥胖可能會導致死亡率增加7倍,幸好今年5月1日健保通過給付新型口服降糖藥物,是糖友的一大福音。

新型藥物「SGLT2抑制劑」有抑制腎臟回收糖份的功能,改善血糖問題,更有效控制體重,雖然能夠與現有糖尿病藥物合併使用,但可不是每個人都適用。

在控制血糖外,血壓及血脂的控制也很重要,以免產生其他心血管併發症,飲食習慣的控制及運動才是控制血糖的不二法門,做好血糖監測,才能有充足的數據讓醫師參考並規劃療程。

SMILE紓壓五步驟 對抗壓力有一套

上班族的您是否常抱怨工作時間太長,常常感到壓力很大嗎?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根據統計,工作年資多寡,壓力源和紓壓方式也會不同。

年資超過三年者 通常選擇運動紓壓

包括看電影或電視、聽音樂、運動以及找親友訴說等都為常見的紓壓方式,根據問卷統計,工作年資三年以下者壓力源從原本前三名為時間、健康和業務,變成健康、待遇和進修;葉雅馨說,至於工作年資超過三年以上者,則仍以時間、業務和健康為主,且紓壓方式,年資超過三年者通常會選擇以運動方式紓壓。

掌握SMILE五步驟 紓壓有一套

上班族想要紓解壓力,其實可以依照SMILE五步驟幫助自己減壓,也就是SLEEP睡眠、MEMORY快樂的記憶,每天嘗試寫下三件感恩的事情,INTERESTING興趣,從工作中尋找樂趣,以及LOVE要愛自己的壓力,學習面對它,並且養成EXERCISE運動的習慣,幫助大腦分泌腦內啡,提升美好情緒。

檢視自身壓力 隨時調整面對挑戰

平時應該經常檢視自己的壓力情況,包括失眠、焦慮、憂鬱或容易發脾氣等,都可能是壓力所導致;葉雅馨呼籲,除了透過積極紓壓調整外,也可嘗試和上司說明自己是否要重新分配工作量,養成建立紓壓的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就不怕壓力來臨時,影響情緒,甚至影響健康。

過敏性鼻炎大困擾 食療及穴位有一套

過敏性鼻炎是台灣孩童最常見的過敏性疾病,隨著環境與飲食習慣改變,罹病率逐年增加,過敏性鼻炎症狀會出現流鼻水、鼻涕、打噴嚏、鼻塞、鼻子癢,這些反覆性的症狀會影響孩童的學習力、專心度、睡眠品質,容易併發過敏性結膜炎、鼻竇炎、中耳炎、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讓氣喘變得不好控制,家長們千萬別以為過敏性鼻炎是小病而輕忽它的嚴重性。

多數過敏性鼻炎患童體質屬寒

多數過敏性鼻炎患者會出現流鼻水、流清鼻涕、手腳冰冷、怕冷者是屬於寒性體質,這些症狀若遇到天氣濕冷或是吃到寒性食物、冰品冷飲,症狀往往會加重。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過敏性鼻炎患童使用中藥的研究可知,多數的患童屬寒性體質,中醫會使用較多溫熱屬性的中藥來治療過敏性鼻炎,相關研究結果已刊登在國際兒童耳鼻喉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中。

過敏孩童 冰品盡量少吃

家長在烹煮寒涼屬性食物,可搭配蔥、薑、蒜等溫熱屬性食物,來中和食物的寒性,冰品盡量少吃,或是選在天氣炎熱、或中午人體陽氣較旺盛時淺嘗即可,冷飲也是退冰之後再飲用較合適。常見的寒性食物有:西瓜、香瓜、哈蜜瓜、水梨、葡萄柚、柚子、椰子、橘子、奇異果、檸檬、葡萄、白蘿蔔、番茄、茄子、小黃瓜、冬瓜、苦瓜、白菜、莧菜、空心菜、海帶等,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建議可以請中醫師判斷,才可選擇最適合孩子的飲食。

早上一杯薑茶 舒緩症狀

過敏性鼻炎的症狀通常是早上起床特別嚴重,建議早上可喝杯溫水或熱薑茶,或是使用溫熱毛巾敷鼻子,或做印堂、迎香、鼻通穴等鼻部穴位的按摩,都可以緩解症狀。倘若症狀仍持續,建議由中醫師診斷並搭配中藥一起調理,擺脫水龍頭鼻。

養寵物防過敏 真的可以嗎?

時常耳聞家中有人懷孕,或新生兒出生,擔心家中寵物會引起過敏症狀,或感染傳染病而將他們送走的案例,對許多家長而言寵物就像是另一個孩子一樣,說要送養也會捨不得,其實孩子的過敏跟寵物並無絕對關係,家長們無需如此兩難。

原本就有養寵物 無須急著送養

常見的過敏症狀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皮膚炎、氣喘,嚴重的話會讓氣喘不易控制,若小孩本身已有上述症狀,建議還是不要養寵物,免得誘發過敏更嚴重。若家中原本就有養寵物,又適逢新生兒出生,那該不該繼續養寵物呢?長庚兒童醫院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葉國偉醫師表示,目前的確有研究顯示讓孩子一出生就與狗相處有助於預防過敏症狀產生,所以孕婦其實可以選擇將毛小孩留下,不必二擇一。

預防針與清潔不可少

想讓孩子與寵物和平共處,記得一定要定期幫寵物打預防針,避免寵物身上可能帶有的傳染疾病傳染給小孩,雖然某些微生物是不會在人體上產生症狀,但久而久之會不會產生什麼變異沒有人能保證,葉國偉醫師建議隨時讓寵物保持乾淨、定期身體檢查,才是不二法門。

短毛不一定就不會過敏

葉國偉醫師提到,有些人會覺得養短毛寵物就能降低過敏機率,但其實過敏症狀與毛的長短並無關聯,而是寵物身上的皮屑造成,這些皮屑並不是肉眼可見的,就像人的頭皮屑一樣,可能會掉在家中的任何一個地方,也會飄揚在家中空氣內,甚至沾黏到人的身上,而寵物的口水也是過敏來源。

養寵物防過敏? 研究只是統計數據

目前這些研究只是一種統計結果,是一種機率及可能性,造成過敏症狀的可能成因有很多,不一定百分之百與家中寵物有關聯,也並不是養了寵物就可以保證小孩不過敏,目前醫學界並沒有一個定論,家長們也無須庸人自擾。

深蹲正流行 蹲錯當心傷腰傷膝蓋

很多人愛去健身房運動,想要藉由健身來雕塑自己的身材,在雕塑運動中,有一項目是深蹲,可以讓臀部的線條更結實。然而,卻有很多去健身房運動的人,會因為深蹲,而出現膝蓋疼痛的情形;復健科醫師強調,運動健身一定要做好暖身,而且姿勢要正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

沒做暖身+姿勢不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政宜表示,門診中,有很多去健身房運動卻出現運動傷害的病人,很常見膝蓋軟組織疼痛來就醫的患者,這些人多是因為深蹲動作影響到膝蓋;主要還在於沒有做好暖身動作,以及深蹲的姿勢不好,致使膝蓋軟組織受傷。

腰部肌肉發炎+膝蓋軟組織發炎

深蹲雖然可以使臀部的肌肉結實,讓臀部的線條更美麗;但是,想要使這部位更迷人,運動雕塑的方法可得要做對,須請教專業教練,否則不但沒效果,甚至還可能出現運動傷害,導致身體疼痛。林政宜醫師指出,有很多人不但會以不適當的腰部力量來深蹲,以致腰部肌肉發炎,甚至還導致下肢膝蓋軟組織承受過多的重量,因而引起膝蓋軟組織發炎。

先要訓練核心肌群+常更換姿勢

林政宜醫師進一步指出,想要使臀部的線條更美麗,除了深蹲之外,並應該先要訓練核心肌群,使核心肌群更有力量,再來進行下肢深蹲訓練,才能使臀部肌肉更有效率達到目標;此外,在做深蹲訓練時,時間不可太久,而且要常更換姿勢,才能避免受到運動傷害。

哺集乳室≠育嬰室 呼籲保留安心哺乳空間

一位爸爸投書媒體,控訴公共空間的育嬰設施充滿性別歧視,尿布檯只設置在女廁,以致於逛百貨公司時爸爸無法幫寶寶換尿布,剝奪父親參與育兒的權利。台北市政府研擬召開專案會議,研商公共場所哺集乳室是否開放男性或其他育嬰用途者使用。對此台灣母乳協會理事大聲反對哺集乳室增加使用對象。

哺集乳室的設立就是為了女性哺集乳專用

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李惠如指出,哺集乳室的設置有法律依據,保障對象為哺育母乳的婦女,其用途就是供媽媽哺乳或集乳。因此,哺集乳室「限女性使用」根本不存在性別歧視問題,如果哺集乳室開放任何有育兒需求者(換尿布、裝水、休憩等)都可以進入,媽媽如何安心哺乳或集乳?也可能排擠急需哺集乳的母親!

中央甫完成修法提高對職場母奶媽媽哺集乳空間及時間的保障,台北市政府如果放寬公共場所哺集乳室的使用對象及使用功能,無異開倒車,也凌駕《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明訂哺集乳室使用對象及用途的規定。

應規劃育兒友善空間 而不是把爸爸塞進哺集乳室

李惠如理事長表示,投書的爸爸與台北市政府似乎將「多功能親子空間」與「哺集乳室」混為一談了。簡單來說,多功能親子空間的設置和發想應該由「孩子」的需求來考量;哺集乳室以母親需求為考量!針對爸爸們如何在公共場所也擁有餵奶、換尿布的育兒空間,公部門要面對的是如何創造與規劃育兒友善空間,若把爸爸塞進哺集乳室換尿布不是性別平等,把哺集乳室變成親子休息室,更違背《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的立法精神。

呼籲讓哺集乳室回歸單純的功能

李惠如理事長認為,為了「善用」哺集乳室的空間,照顧所有育兒者的需求,不少單位擴充哺集乳室的設施,提高其舒適性,變成誰都可以進去的育嬰空間及休息空間,這樣的空間已經不是「哺集乳室」了,應改名為「育嬰室」。李惠如理事長再次呼籲,哺乳室≠育嬰室,請讓哺集乳室回歸它單純的功能。

腸病毒症狀似感冒 重症徵兆應立即就醫

腸病毒疫情來勢洶洶!根據疾管署疫情通報顯示,全台感染人數突破1萬3千多人,尤其嬰幼兒為高危險群,家長都怕孩子成為「候選人」。醫師提醒,腸病毒初期症狀類似感冒;一旦出現發燒、肌抽躍、持續嘔吐,以及呼吸急促等重症徵兆,應立即就醫

溫暖潮濕腸病毒肆虐

國內每年4到9月是腸病毒的主要流行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龍厚玲指出,3月以來大小雨不斷,6月又逢梅雨季,溫暖潮濕的氣候正是孕育腸病毒生存的溫床,今年又是最容易導致重症的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人心惶惶。

腸病毒症狀似感冒

龍厚玲醫師表示,腸病毒其實不可怕,只要注意衛生習慣、及早症狀治療,就能有效預防;但腸病毒初期症狀和感冒很類似,都有發燒、喉嚨痛、活動力及食慾下降等症狀,容易產生混淆而延誤就醫,出現嚴重併發症。

4大重症徵兆 發現立即送醫

龍厚玲醫師強調,一旦出現發燒、肌抽躍、持續性嘔吐及呼吸急促等徵兆,只要有其中任一項,最好立刻送醫,以免併發更嚴重的急症,如腦膜炎、腦炎、心肌炎,而增加死亡風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