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女醫師看韓劇 也能診出女主角肥胖及不孕原因

從看過「主君的太陽」以後,就很喜歡蘇志燮,他帶點大男人又有點搞笑的深情形象,是很多女性(也包括我啦)的夢中情人。他最近的作品「Oh! My Venus 我的維納斯」當然不能錯過。從第一集男女主角在飛機上邂逅,肥胖的女主角因為盜汗,心跳減慢,被男主角英雄救美,而展開以後的浪漫愛情故事。身為醫療專業人員,當然就一定不由自主地開始診斷女主角有甲狀腺低下的問題,後來隨著劇情的發展,的確證實我的診斷無誤(偷笑…),補充適當的甲狀腺素,再加上女主角本身飲食運動的調整,胖妹大變身為超級瘦美女,並與男主角修成正果,甚至後來還懷上兩人的愛情結晶,Super super happy ending!

甲狀腺功能過高或過低 皆會影響生育

甲狀腺功能亢進我想很多人或周遭的朋友有罹患過,甲狀腺增加會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心跳加快、怕熱、亢奮失眠、體重減輕(不肖商人會加在減肥藥中)、手抖、眼球突出(俗稱金魚眼),要吃藥或手術控制。但甲狀腺功能低下就比較少聽到,症狀和亢進相反,心跳變慢、怕冷、疲倦嗜睡、掉頭髮、體重增加、經血增加、舌頭變大,要吃甲狀腺補充。所有體內的荷爾蒙過多過少都不好,不同的荷爾蒙互相影響,所以甲狀腺功能的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女性生育能力喔!

橋本氏甲狀腺炎易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

最常見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原因為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攻擊自己的甲狀腺造成腫大(大脖子),另外食物中碘攝取不足(以前吃一般台鹽出的鹽中有加碘,但現在很多人用進口鹽中就沒有含碘),本來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有甲狀腺腫瘤的人,經手術或放射碘治療後,甲狀腺組織減少造成功能不足的患者也有。

甲狀腺功能過低 影響胚胎發育

甲狀腺功能過低還會抑制排卵,影響胚胎發育,造成不孕或習慣性流產。如果懷孕中甲狀腺功能不足,不治療的話會增加早產、胎兒體重過輕,或胎兒智能不足的危險。

追蹤TSH 保持甲狀腺功能正常

美國生育醫學會(ASRM,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最近也對甲狀腺功能低下,會造成重複性流產的病患做出建議。以下說明中的TSH (甲狀腺刺激激素)是刺激甲狀腺分泌的腦下垂體激素,與甲狀腺功能成反比,即甲狀腺功能低下, TSH會上升。TSH>4.0 mIU/L:一定要補充甲狀腺素,並定時抽血追蹤維持甲狀腺功能正常。2.5<TSH<4.0 mIU/L:稱為臨床上無症狀的甲狀腺功能低下(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如果沒有懷孕的計畫,就不需治療,定期追蹤甲狀腺功能即可。如果有懷孕的打算或已經懷孕,或TPO (Thyroperoxidase)抗體(Anti-TPO Antibody)呈現陽性,就需要補充甲狀腺素維持TSH<2.5 mIU/L,直到胎兒穩定為止。TSH<2.5 mIU/L:不需要治療。

若有不孕症狀 可檢測甲狀腺功能

所以如果有重複性流產病史或不孕症的女性,不妨檢測一下甲狀腺功能和TPO抗體,如果真的有不足的情形,像我的維納斯中的女主角一樣,經由醫師診斷,只要一天吃一粒甲狀腺素補充,您也可以窈窕美麗,說不定還能順利生下自己的小維納斯喔!(資料來源:開業婦產科診所王伊蕾院長)

寶寶多趴多健康 吃多睡多不哭鬧

寶寶一哭鬧,總讓新手父母不知所措,擔心餓了、尿布濕了,或是生病了,檢查一輪卻發現,原來只是寶寶情緒壞!感覺統合專家吳端文建議,可以嘗試讓寶寶多採取趴姿,不但可以訓練大小肌群、協調能力,寶寶累了就容易吃飽睡、睡飽吃,好帶又不哭鬧,也更容易安撫。

多趴多健康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孩子一出生就應放在媽媽肚子上練習趴著,強調「俯臥時間」(Tummy Time)的重要,且愈早開始愈好。感覺統合專家吳端文指出,一般家長都習慣讓寶寶採取仰躺姿勢,不論喝奶、睡覺,連清醒的遊戲時間也不例外,其實多採取趴姿,更有助寶寶身心健康發展。

趴姿4大好處

吳端文強調,趴姿有很多好處。第一,可訓練寶寶支撐背、頸、肩部的肌力;第二,手腳活動多,刺激大、小肌肉動作發展,有助平衡感;第三,減少扁頭、斜頸,以及臉部不對稱的機率;第四,寶寶多活動,容易累也容易餓,吃多睡多長得快。

愛上趴姿有方法

如果寶寶不喜歡趴姿怎麼辦?吳端文建議,媽媽可仰躺,把寶寶放在肚子上,也可將寶寶舉起放在眼睛前面,輕輕左右搖晃;或媽媽坐著,將寶寶放在大腿上趴著,輕輕撫摸背部;或是媽媽站著,將寶寶臉朝下、趴在手上,另一手扶在寶寶的胸前及肚子,輕微慢慢搖晃。

嬌小纖細媽注意! 產後哺乳易骨鬆

看著寶寶喝著母乳,一點一滴地長大,所有母親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但一名身材嬌小、骨架纖細的媽媽,卻因為產後大量哺餵母乳,產後三個月竟開始出現腰酸、背痛,走路駝背等症狀。

其實,產後骨質疏鬆症的情況並不多見,只有極少數約百萬分之5,餵母乳的產後婦女會發生。產後媽媽哺乳,骨骼中鈣質流失速度之快,是一般女性的10倍,幾乎等同停經後婦女,醫師建議若有症狀,先停止餵母乳才是上上策。

雖然哺乳會引起骨質疏鬆症的情形,但婦女不應因噎廢食,母乳仍是寶寶最好的食物,建議孕期中及產後餵母乳時應多吃高鈣食物。醫師提醒,產後餵母乳的婦女,一旦發現有背痛或身高變矮時,應及早就醫檢查,避免骨鬆症上身不自知。

親密育兒7B法則養出好寶寶

親密育兒(attachment parenting)在媽咪之間掀起一股風潮!其概念是由美國小兒科醫師Dr. William Sears 在 1980年代提出的,主張孩子和一切動物一樣,有他的需求。Sears主張西方父母可以參考東方和非洲等農業或狩獵社會自然的育兒方式,多和寶寶親近,不要刻意訓練寶寶,回應寶寶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和大自然的動物一樣,寶寶會自已依照他自然的速度,逐漸達到穩定和規律。Dr. Sears 提出七個在寶寶初生幾個月的教養方式,所謂的 「親密育兒的7B」,即是基於這樣的主張。

先了解「親密育兒」vs.「百歲育兒」

「親密育兒是順其自然的育兒法」、「親密育兒就是我們傳統的育兒方式啊,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在親密育兒的臉書社團,媽咪們異口同聲的這麼說。的確,親密育兒(attachment parenting)這個近幾年從國外流行過來的育兒方式(或哲學),有一個有趣的歴史,要從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流行的所謂Cry It Out (簡稱CIO)或費伯式睡眠訓練(The Ferber Method) 說起。

CIO或者是費伯法,以及許多不同的「控制哭泣」(controlled crying) 的睡眠訓練法,類似台灣流行的百歲育兒法,其實在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就有,在二十世紀中葉,加上當時流行的行為心理學,成為主流的育兒觀念。這些方法背後的想法是:「小寶寶的睡眠和飲食必須遵照一定的規律,而這個規律可以或必須由訓練而來, 訓練的過程是讓小孩哭(或用逐漸拉長回應的時間等所謂「控制哭泣」的方法),直到他學會不再用哭來「達到他的目的」。不管哭泣的長度或大人是否陪伴,百歲育兒方式的核心想法是:經由「消滅哭泣」的訓練來達到規律。

「親密育兒的7B」教養法

Birth Bonding 出生時的母嬰連結:寶寶初生時,就讓寶寶和媽媽有肌膚的接觸,在寶寶初生的幾個月, 也儘量讓媽媽和寶寶親近,不但寶寶會有安全感,其實這樣的接觸也能給初生產且荷爾蒙變化很劇烈的媽媽很大的安慰和滿足。

Breastfeeding 餵母乳:親密育兒很鼓勵媽媽們餵母奶,不但對新生兒和小寶寶來說,母奶是最好的選擇,並且和大自然的哺乳類動物一樣,讓孩子用自已的時間表決定,什麼時候自然喝乳及自然離乳。

Baby Wearing 把小孩揹在身上: 如果我們回頭想想自然界的哺乳動物,其實在寶寶準備好成熟了之後,他會自然獨立而不需要大人,在那之前,寶寶會依附在父母(特別是母親)身上是完全自然的,不只小孩的衣食基本需求還需要大人的照顧,和成年動物日夜貼近在一起,也是保障自已生存,不受其它動物攻擊的生物本能。

Bedding Close to Baby 和小孩睡近一點:其實和寶寶同房、甚至同床睡,是最自然、對孩子最有安全感、有時也是對母奶媽媽最舒服的方式。許多反對者會擔心和孩子同床睡會造成危險。事實上, 只要做好安全措施(比如,棉被枕頭要拿走,大的小孩儘量不要和小的小孩同床),和小孩同睡(不一定同床)更可以減少發生嬰兒猝死的機會。

Belief in the language value of baby’s cry 相信小寶寶的哭是他唯一的語言:親密育兒相信小孩的哭泣是一個語言,應該要去「解讀」它,而不是一味的去壓抑,訓練小孩不可以哭。小寶寶只能用哭泣去表達他可能餓了、冷了、尿布濕了、身體不舒服、太無聊了、想睡覺了、或只是想要媽媽抱一下。

Beware of Baby Trainers 小心訓練小寶寶的方式:Dr. Sears告訴我們,小孩並不是竉物,不管吃、睡或戒尿布,當他們準備好了,自然會事半功倍的,特別是戒尿布這一點, 太多父母急於戒尿布,反而造成孩子的陰影。

Balance 平衡:父母親有自已的需要,小孩也有小孩的需要, 親密不是一味的犧牲照顧者,只看小孩的需求,而是在每一個育兒決定時,考慮這樣做,滿足的是大人的需求?還是小孩的需求? 在兩者中求得平衡。 親密不是放任或溺愛 內在安全的孩子才能真正獨立 親密或者依附, 常常被認為是一種依賴,是不獨立的行為,親密育兒的父母,也常被誤解為是竉小孩、放任。事實上, 內在安全的人, 才能真正的獨立;有健康依附的小孩,也才能走出去,形成其它健康而圓滿的人際關係。親密絕對不是放任或是溺愛,只是,當父母開始轉換身段,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大人,蹲下來,用小孩的眼光和需求重新看這個世界,親密育兒帶來的,也許不只是回歸傳統,而是一個育兒和文化的大革命呢!(資料來源:親密育兒媽媽&前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謝莉莉)

身體健康嗎? 指甲透露警訊

身體是否健康,可以從指甲看出一些端倪!傳統中醫認為,指甲和臟腑經絡是有聯繫的;所以,經由觀察指甲,可以發現身體所隱藏的健康危機。中醫師在看診時,都會「望聞問切」,而觀察指甲的變化,就是所謂的「望」診,會針對指甲顏色、形狀、光澤和異常狀況,以及問診與把脈,即能辨證疾病類型,並能對症下藥。

指甲上有月牙 身體較健康

最常被討論的就是指甲的月牙,指甲最底端會有一個像下弦月形狀的月牙,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北醫傳統醫學內科主任林恭儀表示,指甲上會出現月牙,代表身體比較健康,如果沒有月牙,往往偏向陰虛體質,尤其是有人原本有月牙,會在生一場大病之後,月牙會退後,甚至會消失。

小白點代表有過敏體質

指甲上還會出現一些斑點,有人是小白點,有人會有小黑點;林恭儀主任指出,出現小白點在指甲上,代表身體有過敏體質,常會出現過敏性鼻炎或是異位性皮膚炎,指甲上有小黑點,往往是有心血管疾病現象,也有些癌症病人在做化療,因為化療藥物影響,指甲會呈現紫黑色。

縱橫條紋 身體多勞累虛弱

此外,指甲上會有縱條紋或是橫條紋,也都代表不同的身體狀況。林恭儀主任說,指甲出現直紋,通常是因操勞過度、用腦過度及睡眠不足時出現;指甲上的橫紋則多因身體虛弱,營養不足,代謝功能變差。

最好是不要塗指甲油

很多女性喜歡塗指甲油,甚至是做美甲,遮掩了指甲原本的樣貌。由於藉由觀察指甲的形狀、紋路、斑點等等的變化,則可以推斷出身體可能發生的病變;所以,最好是不要塗指甲油,而若是要塗指甲油,時間也不可太長,要讓指甲休息,而且關心自己的健康,也可學會觀察指甲來檢視。

巴西茲卡病毒肆虐 我組醫療團護中華健兒

里約奧運將於8月舉行,但巴西是茲卡病毒重災區;疾管署近日與教育部體育署研商,將籌組醫療照顧團隊守護中華健兒健康。醫師提醒,前往流行疫區要做好防蚊措施,並選擇有空調場所住宿。

巴西茲卡病毒肆虐

巴西自去年2月開始,傳出本土茲卡病毒疫情。根據疾管署國際疫情監測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止,共累積約12萬名病例,而奧運舉辦地里約位於巴西東南方,雖非茲卡病毒發生率最高的行政區,迄今已累積2萬5千例確定病例,占全國28%。

冬季仍有感染風險

疾管署防疫醫師鄔豪欣指出,里約奧運將於8月5日至21日展開,由於巴西位於南半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評估奧運期間正值巴西冬季,蟲媒疾病傳播風險降低,但仍無法排除感染茲卡病毒風險。

做好防蚊措施防茲卡

鄔豪欣醫師建議,中華代表團成員及前往旅客,應確實做好防蚊措施,選擇有空調場所住宿,避免前往衛生條件較差地區,離開流行地區28天內應採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孕婦及有計畫懷孕婦女最好暫緩前往。

腸病毒來勢洶洶 大人也中獎!

腸病毒疫情不要小覷!台灣每年四至九月是腸病毒流行高峰期,除了嬰幼兒要小心感染之外,成年人也要注意防範,以免將腸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嬰幼兒。臨床上,就有一名二十歲男子,出現發燒嘔吐與口腔潰瀾,原本以為是腸胃炎,進一步就醫才發現是感染腸病毒。

腸病毒71型恐出現嚴重併發症

腸病毒有很多種型別,其中以腸病毒71型最為可怕,感染後恐出現嚴重併發症,包括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且易導致死亡,台灣在1998年曾出現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78名死亡病例;衛福部疾管署日前已提出預警,今年恐爆發感染腸病毒71型大流行,值得大家特別注意!

成年人也會感染腸病毒

腸病毒主要侵犯5歲以下幼童,但是成年人也會感染,甚至因此而傳染給嬰幼兒;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蘇家龍表示,日前就收治一名二十歲成年人感染腸病毒,先是有發燒嘔吐症狀,原本以為是腸胃炎,後來又出現有口腔潰瘍,進一步確診為感染腸病毒。

勤洗手+不握手+戴口罩+環境消毒

天氣炎熱,預防腸病毒除了要勤洗手、不握手和戴口罩之外,更要做好環境清潔,家中或是學校應加強消毒工作,以消滅細菌與病毒。蘇家龍醫師並提醒,家長若是發現嬰幼兒出現活動力減低、嗜睡、頭痛、劇烈嘔吐、呼吸困難、抽搐或肌躍型抽搐、肢體無力等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盡速就醫。

濕敷療法 有助於減緩異位性皮膚炎

1名兩歲小弟弟,出生五個月時罹患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全身長滿疹子,且紅腫又癢,雖採類固醇藥膏和口服抗過敏藥,暫時控制病情,但只要停藥就會再次復發,一度嚴重至孩子日夜搔抓,抓出血來,讓媽媽相當心疼,直到住院治療,接受濕敷療法治療後,總算漸漸獲得改善。

異位性皮膚炎 不積極治療恐留後遺症

異位性皮膚炎多好發於六歲以下幼童,主要是因皮膚屏障脆弱,使得過敏原或刺激物等輕易穿過皮膚,造成發炎現象;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賴柏如說,若不積極治療,不但不會好,幼童也可能因長期發炎,搔抓變厚等,皮膚變得暗沉,若患者全身紅疹面積超過20%以上,就可採濕敷療法來舒緩症狀。

濕敷療法 把握浸塗濕乾步驟

賴柏如醫師進一步說明,濕敷療法,就是以浸、塗、濕、乾治療,也就是先泡溫水15分鐘後擦乾,再依照皮膚嚴重程度,塗抹不同比例的藥膏和乳液,並利用2層束縛帶,讓藥膏緊貼附在皮膚上,幫助藥膏發揮療效,也能避免患者搔抓,有助幼童順利擺脫皮膚炎困擾。

季節變化 皮膚炎患者更應注重照護

除了透過治療外,治療後也要持續接受追蹤治療,且建議一天以無香精和防腐劑的乳液擦皮膚兩次,尤其冬天更應注重保濕;賴柏如醫師提醒,若面臨炎熱氣候,當患者流汗時,最好每三小時用濕巾擦拭,再用毛巾擦乾,多點細心照護,就能避免異位性皮膚炎再找上門。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