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喝咖啡會上癮? 這四種人要喝對咖啡

咖啡雖有提神、利尿、紓壓等功能,但對於需要控制血糖、心律不整、缺鈣、失眠問題等民眾,就要挑對咖啡酌量飲用;營養師建議,慢性疾病患者要挑對咖啡喝,一天咖啡因攝取量應為300毫克,約是市售一杯黑咖啡的量。

紅茶+綠茶+能量飲料 也有提神效果

國人工作繁忙,經常需要喝咖啡來提神,李婉萍營養師表示,原理在於其中的咖啡因能夠刺激體內的交感神經,讓人產生興奮感,其實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紅茶、綠茶、能量飲料,都有相同的效果。紅茶中有茶黃素;綠茶中也有兒茶素;咖啡中則有抗氧化物,汽水雖也是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但跟其他三者比較起來,還是較為不健康。

慢性病患 需喝對咖啡

李婉萍營養師提到,慢性疾病患者則要喝對咖啡,若是花式咖啡,裡面可能會添加過多的糖分及鮮奶油,就會影響血糖的變化,對尿酸的代謝也較不佳;而心律不整及胃潰瘍的人,則要盡量避免飲用黑咖啡;若是有失眠問題的民眾,為了早上提神而狂飲咖啡,反而會造成失眠問題更嚴重。

擔心骨質疏鬆 可將牛奶混咖啡

李婉萍營養師指出,喝咖啡會造成尿液中鈣質短暫流失,若本身鈣攝取不足,就很有可能會影響骨質密度,台灣民眾一般每天鈣攝取量為500到600毫克,建議民眾一天要攝取到1000毫克鈣,對於400毫克的落差,可以喝400cc的牛奶補足,擔心會骨質疏鬆的人,可以將牛奶以及咖啡混著喝。

常人一天咖啡因攝取量為300毫克 避免上癮

咖啡因攝取過量會造成心悸、拉肚子等現象,所以對於有便秘問題的民眾,偶爾喝一杯黑咖啡也能幫助排便。由於咖啡會利尿,將咖啡當水喝的人可能要小心體內處於脫水狀態,當心含水量不足,而且若長時間過量喝咖啡,會容易有咖啡因戒斷症;因此,李婉萍營養師建議,正常人大約一天咖啡因攝取量在300毫克左右,約是市售一杯黑咖啡的量。

運動後胸悶 小心是致命氣胸

氣胸會使患者容易出現胸悶、氣喘等症狀,主要是因空氣從肺臟跑到胸腔內,這時肺臟就會因空氣壓迫造成萎縮,嚴重恐危及生命;朴子醫院放射科醫師馬欣雅指出,氣胸患者除了應戒菸外,也應減少過度激烈運動,否則一旦使胸腔壓力增高,就可能造成復發。

氣胸外觀難察覺 幸好健檢救一命

臨床上,一名20多歲年輕男性接受健檢時,醫師發現胸部X光異常,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氣胸;馬欣雅醫師指出,雖男子外觀並無明顯症狀,但若受到外力衝擊或其他因素等,就可能危及生命,治療上,透過施予胸管引流處置,將胸腔內的空氣引流出來。

非自發性氣胸 多是車禍外力造成

馬欣雅醫師進一步說明,氣胸又分為非自發性氣胸和自發性氣胸,以非自發性氣胸而言,多是像車禍等外力造成,又以胸部肋骨撞擊斷裂後,插破肺臟最為常見;若為自發性氣胸,則是因為劇烈運動造成,患者容易因肺壁壓力過多,造成局部破裂,出現氣胸現象,不得輕忽嚴重性。

長期吸菸者要注意 小心引發氣胸問題

另外,像是菸癮者、長期咳嗽等,都可能埋下造成氣胸的危險因子,還有像是肺炎或肺結核,也都可能因肺臟功能受損,導致續發性氣胸;馬欣雅醫師呼籲,出現胸悶現象時,得提高警覺,因為除了氣胸,還可能有其他致命疾病,因此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就醫。

耳鳴煩死了! 對症下藥+減敏解困擾

嘉義一名59歲退休老師,3年前爬山下山途中突然出現耳鳴,但下山後症狀仍未好轉,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只好求助於民俗療法,一度聽信氣功師父聲稱耳內有137隻鬼,還花大筆錢求助治療,但卻仍未好轉,直到改尋求耳鼻喉科治療,醫師發現原來是更年期失眠導致,透過荷爾蒙治療後,已逐漸改善。

耳鳴原因多樣性

造成耳鳴原因較多樣性,主要是因大腦和聽覺中樞關係,影響到睡眠、情緒和自律神經等三個系統,就可能會引發耳鳴;光田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賴仁淙指出,另外包括聽力損傷、病毒感染、梅尼爾氏病等,或耳咽管障礙和睡眠障礙,都有可能埋下引起耳鳴的危險因子。

耳鳴多伴隨睡眠障礙 小心陷入惡性循環

賴仁淙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上,佔七成的耳鳴患者多會伴隨睡眠障礙,長期處於睡不好的狀態就會讓聽覺系統受到干擾,耳鳴問題只會日益加劇,尤其當心理恐懼大於耳鳴症狀時,就會使患者陷入惡性循環中,治療上,必須先接受多項聽力檢測,約有八成患者都有聽力損失問題而不自知。

耳鳴減敏療法 改變患者錯誤制約反應

通常醫師會依據患者檢測結果,加上日常生活情況,找出耳鳴原因再對症下藥;賴仁淙醫師提醒,目前也能透過耳鳴減敏療法,也就是在家中聽錄製好的大自然聲音等方式,幫助患者腦部自動過濾耳鳴訊號,來淡化耳鳴問題,也能獲得不錯的療效。

中醫調理 可舒緩巴金森氏患者病情

巴金森氏症患者多是因隨著年齡老化,造成腦內多巴胺逐漸減少,不過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病毒感染、中毒、藥物、腦損傷等因素所引起;開業中醫診所院長林寶華指出,巴金森氏症屬於慢性退化病症,患者會出現動作遲緩、肌僵直、姿勢反射障礙或肢體顫抖等現象。

腦多巴胺藥 療效有限

治療上,醫師會透過增加腦多巴胺藥,幫助患者減緩症狀,但療效仍有限,到了晚期可能會出現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殘障、支氣管肺炎;林寶華醫師說,這時可透過中醫治療,運用辨證論治,幫助舒緩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狀。

依據不同病情 中醫給予適合治療

林寶華醫師進一步說明,中醫治療會針對典型巴金森氏症和非典型巴金森氏症作不同療法,若治療單純缺乏多巴胺者,則多採補脾腎陽虛療法,若屬於寒熱瘀患者則可先清瘀熱再補虛,至於非典型巴金森氏症患者,則可依表風熱證候治療。

嚴重巴金森氏患者 可採中西合併治療

巴金森氏症輕度或中度患者都可透過中醫有效舒緩症狀,但若病情較為嚴重,則建議可接受中西合併治療較佳;林寶華醫師呼籲,家中有巴金森氏症患者,家人應多給予陪伴,可帶患者多在陽光下走走,飲食上也應減少吃冰冷等食物,對病情較能改善。

孕期「四個籃子」 奠定寶寶日後人格發展

孕媽咪注意啦!懷孕過程中,若能讓胎兒感受到充滿愛與關懷,則對於孩子日後人格發展大有助益。精神科醫師施佳佐表示「四個籃子」的懷孕階段,是奠定孩子往後人生行為模式的重要階段,而在成長過程中,也許會遺忘四個籃子中帶來的想法,但這些經歷都會化成潛意識跟著你。

四個籃子 默默影響潛意識

施佳佐醫師說明人的意識組織就像一座冰山一樣,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的意識,但隱藏在水面下的潛意識,卻對人的性格與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懷孕時期給寶寶滿滿的愛,以及期待,讓孩子感受受歡迎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對於他未來的人生,將會有極大的影響,若父母曾經動過不想要這個小孩的念頭,即使最後選擇生下來,孩子的潛意識都會覺得他的出生是不應該。

第一個籃子:受孕到懷孕初期

從媽媽懷孕的那天起,胎兒就會靜止地感受到母體的情緒,施佳佐醫師指出,若受孕期間,父母都是充滿愛與快樂的狀態,對即將誕生的胎兒意識,絕對有正面的影響,倘若父母處於創傷的狀態,感到驚慌、緊張、受傷等,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性格。

第二個籃子:懷孕中期到後期

胎兒雖然在媽媽肚子裡是閉著眼睛,但是可以聽得見周遭的聲音,同時他也能體驗到父母正在經歷的事物;施佳佐醫師說,若母親在看恐怖片或戰爭片,就會讓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及緊張感,此時的孩子是純粹體驗的存在體,建議媽媽若能處於一個寧靜祥和的狀態,對孩子未來的幫助很大。

第三個籃子:分娩時

生產過程中,孩子會經歷一個不舒服的過程,想要從產道中出來渴求自由,若生產過程中不順利,也會讓孩子時常在有希望與沒希望的狀態中徘徊,施佳佐醫師強調,若母親在分娩時不驚慌、不恐懼,將會讓孩子更放鬆。

第四個籃子:出生後六小時內

施佳佐醫師指出,孩子出生之後的六個小時,是處於一個擴張的意識狀態,這時候若周遭的人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歡迎、不受喜愛,這孩子未來不管到哪裡都會感到被拒絕,或是不被需要,周遭人若是覺得孩子長得不好看,這樣的自卑創傷也會一輩子印在孩子腦海中。對剛出世的寶寶而言,能與母親交流、被擁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幫助孩子平靜下來,因此在孩子剛出生時,不妨安排人陪寶寶說說話,告訴他來到這世界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腿疼腳無力 原來是脊椎腫瘤壓迫惹禍

1名20多歲男性,雙腿出現輕微疼痛,原求助於民俗療法,但卻未見好轉,甚至演變成雙腳無力,無法走路,趕緊就醫檢查,透過核磁共振確認脊椎有腫瘤,隨即接受手術廓清,術後患者雙腿已漸漸恢復功能;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主任郭岱宗指出,造成肢體癱軟無力,恐是神經受到壓迫所造成。

神經遭腫瘤壓迫 恐造成下肢癱瘓

若腫瘤不斷變大開始對脊髓和神經造成壓迫,這時患者就會出現疼痛現象,嚴重甚至造成肢體癱瘓;郭岱宗醫師說,神經損傷可能會在短期內快速惡化,因此一旦發生脊髓神經遭受腫瘤壓迫,就應該盡快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否則一旦延遲,就可能會演變成雙下肢癱瘓的程度。

脊椎腫瘤 轉移性多於原發性 

郭岱宗醫師進一步說明,在台灣,容易好發的肺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癌症,轉移到脊椎的機率都很高,尤其臨床上,轉移性脊椎腫瘤比原發性脊椎腫瘤更為常見,治療上透過手術切除腫瘤,能進一步確定腫瘤的病理診斷,即使無法完全切除,也可透過化療和電療,進行輔助治療。

出現不明原因疼痛 應盡快就醫檢查

一般民眾當出現肩頸疼痛、腰痠背痛等症狀時,多會採民俗療法推拿等治療,能不開刀就不開刀,但若症狀時好時壞,就應進一步接受檢查較佳;郭岱宗說,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異常腫塊等,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錯過治療期,造成遺憾。

長期走路不順 髖部韌帶轉位後重獲新生

1名43歲婦人,從國三開始右腳就出現走路不順現象,甚至影響到大腿髖部,無法順利蹲下,但多年來尋求中西醫治療,都仍無法改善,直到後來接受骨科醫師檢查,發現是髖部韌帶增生導致,採以韌帶整形轉位手術後,婦人終於恢復正常生活,如願可以順利行走。

尋求中西醫治療 症狀仍未好轉

這名婦人其實從國三開始學習舞蹈,但起初右腳大腿髖部出現異狀時,並未理會,直到後來症狀嚴重,甚至無法抬舉,才停止學舞;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林宗志指出,這名婦人過去尋求中西醫檢查時,曾被誤認是脊椎神經壓迫、骨盆歪斜等原因,一度得靠瑜伽、吃安眠藥等,才能舒緩症狀安心入睡。

傳統手術切除多餘韌帶 易留下後遺症

林宗志醫師進一步說明,直到赴醫院檢查後,接受理學檢查和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後,發現患者右側大腿髖部韌帶增生,造成卡住髖關節,影響日常活動,傳統治療上會切除髖關節多餘的韌帶,但容易留下後遺症,因此採以不切除韌帶的新手術方式,僅調整卡住的韌帶,順利幫患者腿部恢復正常。

新手術治療 術後隔天已能下床

患者術後隔天已能順利下床行走,肩膀痠痛等症狀也都逐漸改善,讓婦人感到有如重獲新生,總算擺脫幾十年來不便的生活;林宗志呼籲,若身體有任何異狀出現時,就應進一步接受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長期下背痛 竟是肺腺癌合併脊椎轉移

1名70歲爺爺,半年來飽受下背疼痛困擾,至診所就醫治療後,仍未改善,直到轉至大醫院檢查,醫師發現爺爺腰椎有不正常訊號增加,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肺腺癌合併脊椎轉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賴詩璠指出,透過脊椎放射線治療後,患者症狀已逐漸緩解,肺腺癌也已獲得藥物控制。

肺癌和乳癌最常轉移到脊椎

臨床上,癌細胞轉至骨頭的機會僅次於肺臟和肝臟;賴詩璠醫師說,尤其脊椎轉移是骨轉移癌中最為常見案例,又以肺癌和乳癌最常轉移到脊椎,當出現脊椎轉移癌,這時患者會因背痛和脊椎神經受壓迫所引起的神經障礙,出現下背痛等症狀,且即使夜間睡覺,也無法減輕疼痛。

放射治療 有助抑制腫瘤生長

賴詩璠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上,目前採手術、放射治療以及化學治療等,其中放射治療,不但有助於抑制腫瘤生長,也能減緩患者疼痛,預防病理性骨折發生,是目前癌症脊椎轉移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隨著技術和設備等進步,患者不需過於擔心,腫瘤的局部控制或副作用等,都能有效獲得改善。

及早發現治療 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若能及早發現症狀,針對病症給予適合治療,就能有效控制惡性腫瘤脊椎轉移的快速惡化;賴詩璠醫師提醒,若有任何異狀出現時,最好進一步接受詳細檢查,找出病因,才能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延誤病情,造成遺憾。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