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過動兒只能吃藥? 多元整合翻轉單一思維

近年來,台灣社會出現一個新的兒童疾病名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個問題不但在家庭、學校成為一項議題,甚至搬上了國會殿堂,受到立委討論,是否有濫診?過動藥從小吃是好還是不好?都是主要爭議。

新北市中醫公會主辦研討會

一群學者專家,秉持對下一代的照顧和關懷,深感這樣的議題需要被重視,於是由新北市中醫師公會主辦,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補助,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承辦「家有小悟空2016 多元整合看過動研討會」,吸引許多醫療、教育、社工等專業人士及一般民眾參與,前來了解過動小孩的成因,以及不用藥物的多元解決方案。

立委:從教育著手幫助過動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明表示,希望民眾能在研討會得到從中醫、自然醫學、小兒科、精神科、能量醫學和西藥藥學的觀點來談過動問題,更從社會環境及教育文化變遷的觀點做切入討論,希望能幫助這些過動寶貝成為社會進步的泉源。立法委員張宏陸也到場表示,過動小孩的問題必須從教育著手,以因材施教的方式來幫助這群孩子。這一場史無前例的多元整合論壇,專家雲集:崔玖醫師、國醫董延齡、林承箕醫師、張景堯中醫師、劉宗翰中醫師、林寶華中醫師,方志男中醫師、葉政秀教授、蔡仁達教授、鄭光男精神科醫師、陳宜姍藥師、詹昭能社會心理學教授、楊佳寧環境規畫博士、李文英輔導主任。

翻轉治療過動的單一思維

過動症的成因多元,教育部和衛福部都認為治療過動兒,藥物應是最後一道防線,多元整合看過動,至少從十幾種角度分析及處理兒童過動問題,大幅翻轉過去治療過動的單一思維,也提供家長在用藥之前,有更多的選擇。

從多元觀點瞭解過動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辛苦照顧過動小孩的家長、老師及醫師們,若能從更多元的觀點瞭解過動,一定可以更加完善的處理和陪伴這些寶貝開心成長。

流汗脫水血壓急降 心肌梗塞易上身

日前發生復興航空總經理陳葦洲因心肌梗塞過世;在這炎熱的季節裡,為何常聽到有人心肌梗塞?心臟科醫師強調,冬天雖然是心肌梗塞好發季節,但是夏天流汗脫水,會導致血壓急降,進而也易心肌梗塞上身。

中暑時血壓會急速下降

最近天氣熱爆了,高血壓病人是否容易發生心肌梗塞?心臟內科醫師王德和表示,由於夏天常流汗,若是出現脫水現象,如果忘了補充水份,中暑時血壓會急速下降,致使血管狹窄、血液流速變慢,血液會更濃稠,就有可能出現心肌梗塞。

不要忘記補充電解質

天氣熱要多喝水,除了防中暑,高血壓病人也可防心肌梗塞;不過,王德和醫師強調,不只是喝水,還要加鹽巴,可以補充電解質,否則會出現低血鈉,會瞬間昏迷,有生命危險,而且最好要加些糖,可以幫助鹽份吸收,或是可以自己做酸梅湯,有鹽有糖,不要只喝白開水。

用力咳嗽有助按摩心臟

心肌梗塞會有胸口悶、呼吸不順等症狀,至於用力咳嗽或是打胸口是否能夠緩解?王德和醫師指出,心肌梗塞不會立即死亡,而是因為心肌缺氧,心臟電位亂掉後會出現心室顫動,病人會昏迷,在喪失意識之前,用力咳嗽確實可以按摩心臟,有時會有效果,但是打胸口對心肌梗塞沒有幫助,就不建議。

跨國新發現! 影響躁鬱症鋰鹽療效的基因變異

一項由國立台灣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其他19國的研究人員合作的研究發現,第21對染色體上的數個位在長鏈非編碼轉錄體(long non-coding RNA)基因上的位點,與躁鬱症治療的常用藥物「鋰鹽」的治療反應有顯著相關。帶有此位點的人,其治療反應較佳,經過一段時間追蹤,病人也有較低的疾病復發率。這個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上刊出。

2/3病人服藥無明顯改善

躁鬱症為一嚴重精神疾病,1960年代中期發展出的鋰鹽治療,被視為是相對有效的藥物,也是許多國家第一線用藥的常見選項。然而仍有2/3的躁鬱症病人服用藥物後並無明顯改善。因此由德、美兩位學者發起的國際鋰鹽治療遺傳聯盟,其中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郭柏秀副教授及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陳錫中醫師共同參與此聯盟。

研究設計複雜 幸樣本收集有突破

目前已知人類的基因體會與環境暴露進行互動,影響人類行為及臨床上觀察到的表現型。此概念延伸到治療端的應用,就是近十年來蓬勃發展的藥物基因體學,由於牽涉到醫師對病人之治療處置及藥物療效評估,病人的選樣與治療反應的測量方式均可能會影響結果。因此研究設計複雜,廣收病人難度不小。近年來跨團隊、國家,甚至跨洲際的合作已增加樣本數,使得此類型研究有機會得到較有意義的發現。

非編碼基因在躁鬱症扮演重要角色

此研究使用現今遺傳研究中常用的全基因體掃描方式,進行人類染色體上超過六百萬個位點的分析。在2563位使用鋰鹽的躁鬱症病人中,發現影響鋰鹽治療反應的顯著位點。更有意思的是,研究團隊找來一群單線使用鋰鹽治療的病人,追蹤超過兩年之後,發現帶有此位點的人,治療反應較佳且有較低的復發率。

由於報告出的位點落在非編碼的基因上,對應近年來陸續展開關於非編碼轉錄體的研究中,指出這些非編碼轉錄體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基因表現調控至為相關,其在躁鬱症治療反應上扮演的生物機制,值得進一步探討。未來方能有機會將這些基礎研究識別出的生物標記,進行臨床上的應用。

月經一來就變睡美人 原來是罕見多睡症

一名16歲女高中生,每次月經來就想睡覺,每天要睡到20個小時才清醒,且長達2星期之久,一年會發生1、2次,造成她無法上學,需要向學校請假;家長懷疑曾高燒導致腦炎,帶她就醫檢查竟發現,是少見的月經相關多睡症。

少見月經多睡症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正憲指出,該患者除了有嗜睡的症狀外,沒有易怒、憂鬱或暴飲暴食等問題,經由睡眠多項性生理檢查發現,有中樞性呼吸中止症;進一步詢問發現,每次多睡狀態都與月經來潮有關,確診為月經多睡症。

造成生活困擾

黃正憲醫師強調,月經相關多睡症是相當少見的睡眠疾病,通常患者第一次發作是在初經來後的幾個月內,每天的睡眠時間會突然變得很長,沒有食慾或性慾的變化;只要月經結束,嗜睡症狀就會跟著消失,可能間隔好幾個月,才會發作一次,造成生活困擾。

嗜睡問題應就醫

如何治療呢?黃正憲醫師表示,目前此疾病的病因仍然不明,治療可使用避孕藥或神經興奮藥物,但治療效果因人而異,需要長期追蹤,但仍建議有類似嗜睡問題應就醫找出病因。

中醫無毒抗癌療法 中西合併效果佳

51歲許女士是基金經理人,長期工作壓力大,一年前在健康檢查時發現左側乳房左上方有3顆約1.5公分左右的腫瘤,屬於HER2(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經過手術及化療後,術後恢復良好,但仍有潮熱、失眠、水腫及眼睛乾澀等狀況,尋求中醫治療,經過數週調理,症狀改善,更有勇氣進行接下來的放療旅程。

中西醫轉診免錯失治療黃金期

依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46%乳癌患者尋求替代醫學療法治療,但因替代療法種類繁多,許多患者因此延誤醫治。台南市立醫院為了替乳癌患者尋找最完善的治療方法,將建立中西醫轉診模式,加強門診照護,避免患者錯失治療黃金時機。

中醫治療乳癌時機為手術前,調理身體,固本為主;手術後,改善淋巴水腫、僵硬;荷爾蒙療法之後,改善潮熱、盜汗、疲倦、失眠、易怒、月經不調、陰道萎縮乾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郭祐睿醫師指出,許多腫瘤科醫師擔心中藥介入會對乳癌患者的荷爾蒙造成干擾,因而不鼓勵乳癌患者做其他治療。但患者常常因放化療的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

針灸治療可改善相關不適症狀

治療上中醫可配合針灸或無痛雷射針灸,針對太衝、太溪、三陰交、血海等穴位刺激,改善乳癌患者潮熱、失眠及更年期相關不適症狀。像是針對許女士,郭祐睿醫師先以無痛雷射針灸治療術後的潮熱、失眠、水腫等狀況。無痛雷射針灸也可改善失眠、水腫、焦慮、月經不調、噁心、嘔吐、白血球下降、嘴巴破與舌破、口乾、傷口不癒合等症狀。

從中醫藥及飲食提供改善方法

至於中醫藥治療方面,已有論文證實薑黃是強抗氧化劑及抗發炎藥;川芎及酸棗仁含有阿魏酸,具有強的抗氧化力,可以抑制癌症;黃耆中的黃耆多醣,可以增強免疫力、降低放化療後的疲倦感。另外,在日常飲食方面,中醫師會針對不同體質提供建議,並可以食用咖哩、葡萄、藻類、洋蔥、魚油、亞麻仁等食物,減少自由基產生。中醫的「無毒抗癌療法」,透過辨證後使用,就能降低術後及放化療副作用,藉此提高生活品質,甚至進而治療癌症。

孩童關節痛不一定是生長痛 當心特發性關節炎

正值成長發育的孩子,可能常常喊著關節痛;但有一名男童,關節疼痛長達數個月之久,就醫時已全身僵硬,活像個機器人,確診為特發性關節炎,所幸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才逐漸好轉。

好發於16歲以下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葉國偉指出,特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慢性發炎疾病,好發於16歲以下兒童,初期症狀有關節處的紅腫熱痛,未及時治療恐造成關節變形、長短腳,甚至殘廢。

關節炎與生長痛有別

許多家長常分不清楚關節炎或生長痛。葉國偉主任表示,一般來說關節炎的疼痛多發生在膝關節、腳踝、手腕或手指關節,可能長達數星期之久;而生長痛則在下肢部位,如大腿前側、小腿後側,以及膝蓋後方,疼痛不會超過12小時。

疼痛逾6周應就醫

葉國偉主任強調,一旦孩子有關節腫痛問題,超過6星期以上,最好立即至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檢查,目前有生物製劑治療可有效緩解病情。

一出生就有鬼牙! 其實和遺傳有關

什麼?寶寶一出生就有牙齒?民間俗稱「鬼牙」,正式名稱是「胎生牙」。其原因多樣性,目前認為多和遺傳有關,且根據研究顯示,15%出現胎生牙的寶寶,近親中也較常有類似情況發生;馨蕙馨醫院曾翌捷醫師指出,胎生牙指的是寶寶一出生就有牙齒,但臨床上相當罕見,約三千分之一的機率才會出現。

新生兒出生就長牙 又稱胎生牙

通常新生兒出生第一年內才會長出第一顆牙齒,且牙齒的生長速度多取決於遺傳,和飲食或健康狀況並無相關;曾翌捷醫師說,但若是胎生牙,因為外層琺瑯質較少,會呈現不規則形狀,且顏色帶斑黃,看起來搖搖欲墜,因此是否要處理,就得仰賴專業牙醫師的判斷。

胎生牙若附著不穩固 建議及早拔除

一般而言,胎生牙85%會長在下排門牙的位置,接著才是上排門牙位置,且女寶寶發生比率也高於男寶寶。曾翌捷醫師說,胎生牙若屬於正常齒列的一部分,則建議可保留下來,避免影響寶寶齒列未來發展;但若屬於不成熟牙,因附著得不太穩固,則建議應移除較佳,避免因為脫落讓寶寶嗆入氣管,造成危險。

胎生牙移除 並不會留下後遺症

另外,若胎生牙造成寶寶舌頭潰傷,甚至因為牙齒晃動影響寶寶進食等問題,牙醫師也會建議家長應盡快將胎生牙移除較佳;曾翌捷醫師提醒,家長也不需過於擔心,只要確定寶寶凝血功能為正常,透過局部麻醉後就可順利將胎生牙移除,並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

高齡產婦易罹子癇前症 懷孕初期篩檢預防

現代人晚婚又晚生子,由於高齡產婦罹患子癇前症的機率高,婦產科醫師建議,高齡產婦最好是在懷孕初期,就能抽血篩檢荷爾蒙變化,及早進行預防性用藥,可以降低罹患子癇前症機率。

高齡+雙(多)胞胎都是高危險群

孕婦出現子癇前症發生率約為5%,是造成孕婦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孕產期34週前發生子癇前症,也極易造成早產及胎兒死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任林世基表示,會發生子癇前症也有高危險族群,尤其是懷孕時超過34歲的高齡產婦機率高,多胞胎以及雙胞胎也易發生,前胎曾出現子癇前症,則下一胎復發機率也高。

病況嚴重會危及孕婦和胎兒生命

子癇前症又稱為妊娠高血壓,其症狀主要為血壓上升,且合併有蛋白尿、水腫、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症狀;而且子癇前症的治療方法就是終止懷孕或是產下胎兒,生產之後,疾病就會好轉,若沒有及早發現與治療,都可能危及孕婦和胎兒生命。

荷爾蒙篩檢+低劑量阿斯匹靈預防

林世基主任指出,其實要預防子癇前症的危險,是可以在懷孕初期11週至13週時,抽血篩檢荷爾蒙,以及看胎兒的血流,即可預估罹患子癇前症的機率,若是危險性高,則可以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來預防,可以降低罹患機率及嚴重度。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