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自體股骨頭移植 重建婦人髖關節

台灣人口壽命逐漸延長,因為時間或外傷造成的關節磨損,最後便會讓關節破壞無法正常使用,此時只能靠關節置換延續功能,一名50歲楊姓婦人因車禍導致骨盆碎裂,進而造成長短腳,久而久之嚴重的關節磨損出現,最後靠自體股骨頭移植重建髖關節。

骨盆傾斜 致退化性脊椎炎

楊姓婦人於數年前發生嚴重車禍導致骨盆碎裂變形,事後楊女士躺床數月,右骨盆發生不良性癒合,導致髖關節呈現半脫位的狀態,進而造成明顯的雙下肢不等長(長短腳),但楊女士仍持續地工作及照顧家庭,隨著歲月流逝,傾斜的骨盆導致嚴重的關節軟骨磨損,甚至原本健康的脊椎因骨盆歪斜發生了退化性脊椎炎,使得原本單純骨折的問題越趨複雜。

3D技術 重建髖關節

前往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檢查後,發現雙下肢差異超過4公分,由電腦斷層攝影合併3D影像重組發現,原本的髖臼因骨折變形造成嚴重的骨質缺損,經術前評量,骨科醫師洪誌鴻將原本切下之股骨頭,移植至髖臼缺損處,打造一個新的髖臼,再將其打磨以利人工髖臼杯植入,這次手術,不僅重建了髖關節也恢復原本右側下肢之長度。

膝關節及髖關節 較易磨損

洪誌鴻醫師表示,膝關節及髖關節因為要承受體重及日常活動所帶來的衝擊,所以磨損的速度相較於其他關節更為嚴重。人體中髖關節的活動範圍大且活動方式複雜,包括外展、外旋、內收、內旋、伸展及屈曲。因此人工關節的置換不僅僅是要重塑關節介面,更要在維持正常關節活動的前提下,提供良好的關節穩定度。

自體股骨頭移植 好處多

自體股骨頭移植重建髖關節有許多好處,包括增加髖臼的骨本,加速骨癒合,增加髖臼杯的穩定度等等,同時也免除了傳染病及排斥等問題。洪誌鴻醫師也發現,許多民眾在發生骨折創傷後,也許是因為工作或家庭的負擔,無法分身,也可能擔心手術的風險,抑或許因其他種種原因,造成不可逆的創傷性關節炎,因此,提醒大家要時時關心自己身體也要關心身邊的親友,適時地到院診療及追蹤,保健身體。

復健也有衝刺班? 腦中風後回歸工作無礙

一名57歲的林姓男患者,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長期未規律回診服用藥物;有天工作時,突然感到右手沒力氣,原本拿在手上的剪刀掉了下來,說話也變得不清楚,連喝水都會嗆到,經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崇文醫師診斷,確診患者是罹患急性腦中風,造成右側肢體無力,尤其右手手掌無法順利抓取物品,而擔心影響工作能力,因此在神經內科急性病房治療後,經醫師評估,條件符合加入「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計畫(PAC)」,因此啟動PAC團隊照護(包括神內、神外、復健、護理、營養、社工等),並轉至復健病房進行積極復健,每天進行3~4次以上復健,同時在病人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下,右側肢體無力明顯改善,出院後又可以回去職場工作,僅僅20多天就幾乎恢復原本正常生活。

整合團隊資源強化復健效果

腦中風中心連啟勛主任表示,PAC計畫是政府於2014年開始,針對罹患急性腦中風的病人所規劃的復健精進計畫,最大不同點在於整合團隊資源強化復健;一般住進復健病房後,每天的復健次數為1天1~2次,而以PAC計畫住復健病房的,則一天復健3~5次(由醫師評估後決定),猶如考前衝刺班一樣,成為另一種復健衝刺班。

積極復健把握中風黃金期

腦中風個管師盧彥汶指出,PAC計畫的好處在於能夠因為積極性復健治療而把握住中風復健的黃金期;並且經由跨團隊照護,整個過程至少三次團隊評估,能夠時時刻刻掌握病人狀況;最後提升病人自我照顧能力,讓患者能夠早日回歸日常生活或工作,減輕家庭負擔。但並不是每位腦中風的患者都能夠適用PAC計畫,需經由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加上病人及家屬的積極配合下,且確定能夠藉此計畫有治療成效者,才能夠依計畫施行,也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智慧型腹膜水療 腎病治療新趨勢

39歲蔡小姐因高血壓與疑似慢性腎炎而接受血液透析,後來不斷出現高血壓與頭痛症狀。經過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腎臟科林軒名主任診治與密集討論,在開始血液透析半年後,轉換成腹膜透析治療,不僅工作與生活時間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減輕不適症狀,生活品質也大幅提高。

傳統血液透析耗時

林軒名醫師表示,當我們腎臟功能下降,腎絲球過濾率不到5~10ml/min出現尿毒症狀時,目前有三種代替腎臟來排除毒素的方式,包含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以及換腎。而一般常聽到的「洗腎」,其實大部分指的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將身體血液經過透析導管或瘻管引流出來,經過透析機與人工腎臟,利用透析液把血液中的毒素吸附出來。這個方法聽起來直接有效,也可以將毒素或水分快速的清除。然而卻需要大量時間來透析,也需要定期進行血管穿刺,因此有許多人視透析為畏途。

在家就可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是利用自身腹膜取代腎臟清除毒素。將透析導管置入腹腔,每天自行在家中利用導管更換透析藥水或使用居家自動透析機器,晚上就寢時自動交換藥水。跟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長期的存活率是相當的。而且開始透析的前兩年,腹膜透析可以保存病人的殘存尿液(殘留腎功能),相對之下病患預後較佳。

確實清潔 腹膜感染比例低

聽到腹膜透析,最擔心的是感染的問題。目前臺灣腹膜透析感染腹膜炎的比率,約5年才會一次感染。林軒名醫師指出,經驗上來說,感染情況都集中在少數病患。大部分的病人進行腹膜透析的過程中並無感染。就算是得到腹膜炎,也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其實只要病人做好確實的清潔與衛生,腹膜感染的比例就會降低。

舊治療新觀念「智慧型腹膜水療」

林軒名醫師給「腹膜透析」這個治療,下了一個新的名字:「智慧型腹膜水療」。林軒名醫師表示,傳統上將腎臟替代療法的兩個選擇,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擺在一起讓病人換做選擇。然而許多資料顯示,這兩個治療其實不是互相衝突的選擇,林軒名醫師建議應該把這兩種治療放在不同的定位。

腹膜透析有諸多生活便利的優點,卻也有透析最高效率不如血液透析的缺點。因此一般而言5-10年後,病患或許需要轉換成血液透析。因此林軒名醫師會跟病患討論,把腹膜透析當作較輕的治療模式,血液透析(洗腎)當作較重的治療模式。也由於上述所提腹膜透析的彈性運用與優點,加上腹膜透析使用藥水來吸附毒素,跟一般血液透析不同,完全不需要「見血」。這不就是「水療」嗎? 林軒名主任給這個治療,一個新的名詞「智慧型腹膜水療」。希望可以讓民眾不要因為聽到「透析」或者「洗腎」有個刻板印象,導致不願意進一步瞭解後續的治療選擇。

切勿諱疾忌醫 擁抱腎利人生

腎衰竭固然是嚴重且讓人心驚的疾病,然而在臺灣現行領先全球的腎臟醫療技術下,不論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甚至腎臟移植,病患多半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因此,林軒名醫師建議病人切莫諱疾忌醫,應該儘速就醫與醫師充分討論,其實腎臟病人也可以擁有美麗的腎利人生。

手扭傷針灸治療竟造成氣胸

日前一名身形瘦高的男子,因搬重物造成左手腕扭傷,即往台北市某中醫診所就診,中醫師在男子左手臂及左上胸針灸,不料男子返家後爬樓梯感覺胸悶、呼吸困難,隔日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急診就醫,經醫生診斷為氣胸,在放置胸管治療後已可正常呼吸,現已康復出院。臺北醫院急診科邱守苕主任建議,若針灸後產生胸悶不適、無法呼吸、喘不過氣等症狀,應盡速就醫。

安排微創手術置入細胸管

邱守苕主任表示,一般人的前胸比後背薄,此男子身材偏瘦,並無太多皮下脂肪。如果針灸深度過深、力道拿捏不當,就有可能傷害到其他部位或器官。透過胸部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子左胸氣胸,研判應是針灸過深,剌入肺部,造成空氣灌入壓迫臟器。經放置俗稱「豬尾巴」的細胸管,男子已可順暢呼吸。

針灸後感覺異常立即反應

臺北醫院中醫科陳明珠主任表示,針灸屬於由侵入性治療行為,一點都輕忽不得,並提醒針灸時,姿勢應自然舒適,肌肉保持放鬆不緊繃,避免拉扯針體而造成損傷,針灸後若感到悶痛或異常疼痛,非酸麻腫痛,一定要立即向醫療人員反應。

驚! 睡眠呼吸中止將來患帕金森氏病機率高

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不但會影響睡眠品質,甚至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尤其患者多以中年男性居多,發病率是女性的2至8倍,且會隨著年齡盛行率越高;大林慈濟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指出,尤其近幾年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癌的機率也較一般人來得高,不得輕忽嚴重性。

研究證實 睡眠呼吸中止易有帕金森氏病

根據衛生署資料分析,長期追蹤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以及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年人,發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發生帕金氏病機會,每年每1千人中就有2.57人,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發生帕金氏病的機率,每年每1千人中有1.32人,顯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人,出現帕金森氏病機會較高,目前此研究也已獲國際知名期刊登。

及早治療呼吸中止 降低罹患帕金森氏病風險

黃俊豪醫師進一步說明,雖男性罹病機率比女性高,但臨床上有部分女性患者多是礙於面子問題,才拖延就醫治療,根據研究顯示,50至69歲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女性,未來發生帕金森氏病機率最高,因此,若有任何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治療,不但能有效預防三高問題,也能降低罹患帕金森氏病、癌症發生率。

打鼾、暫停呼吸 睡眠呼吸中止症徵兆

包括打鼾、暫時停止呼吸等,都是常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黃俊豪醫師提醒,尤其若發現呼吸中止的時間超過10秒鐘,就算一次呼吸中止;輕度患者通常每小時呼吸中止次數在5次到15次間,中度則是15次到30次,超過30次以上就是重度患者,因此有任何徵兆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治療。

長期酗酒 小心接受手術時不易麻醉

平時有酗酒習慣的人要小心,萬一需要進行緊急手術時一定要告知醫師,因若要接受麻醉,恐需比一般人更大劑量;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麻醉科醫師許奎指出,通常進行手術前,必要程序都會詢問患者是否有喝酒習慣,就是因為喝酒和麻醉息息相關。

酒精降低藥效 麻醉藥得增量

但究竟喝酒和麻醉藥為何有關係呢?許奎醫師說,主要是因酒精會和麻醉藥產生交互作用,導致降低藥效濃度外,酒精也會使體內產生酵素分泌,使藥物代謝變快,因此這時麻醉藥就必須增加劑量。

急性酒精中毒 需減少麻醉劑量

許奎醫師進一步說明,但若為慢性酒精中毒者,因肝功能受影響,反而會造成延長麻醉藥的作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則必須減少麻醉藥劑量,避免因麻醉藥過量致死的危險,尤其像是酒醉患者的麻醉風險高,若是因車禍骨折受傷等因素,接受急診手術的危險性,比起一般手術來得多。

改變生活習慣 避免必要時增加手術風險

另外,酒精中毒患者有如飽胃的狀態,麻醉時就要小心出現胃殘餘內容物的嘔吐現象;許奎醫師提醒,酒精甚至會使患者意識狀態變差,要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最好的方式,還是要避免酗酒,改變生活習慣,必要時,才能降低手術風險。

哺乳前喝酒可讓寶寶不哭? 小心傷了寶寶

媽媽在哺乳前喝啤酒,真的能讓嬰兒停止哭泣嗎?這是錯誤觀念;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指出,授乳母親應盡量不喝酒,即使要喝,每天也不應超過每公斤0.5公克的酒精,以一位60公斤的媽媽來說,約兩瓶罐裝啤酒,且喝完後也必須間隔兩小時以上才能餵哺母乳。

嬰兒無故大哭 恐是嬰兒腹絞痛

但究竟為什麼部分未滿一歲的嬰兒容易無緣無故大哭呢?部分人猜想可能是肚子痛導致,也因此又有嬰兒腹絞痛之稱;李秉穎醫師說,嬰兒愛哭泣多發生在三個月以下,發生率約為3%到40%,多為每天哭泣超過3小時,且每周超過3天,持續發作超過3週,雖醫師通常會保證嬰兒漸漸長大後,就會逐漸改善,但仍讓許多家長感到心疼且充滿疑慮。

寶寶愛哭泣 原來把哭泣當溝通

李秉穎醫師進一步說明,授乳前喝酒能治療嬰兒哭泣的說法,是因為號稱能夠壓抑寶寶的神經系統,但嬰兒哭泣應該被壓抑嗎?根據實驗顯示,哺乳類動物的寶寶也有類似嬰兒腹絞痛的現象,尤其當父母離開身邊後,哀號聲更為嚴重,被認為這可以讓幼獸獲得更多保護,相對而言,對於不會講話的嬰兒,哭泣就可能是他們和大人之間溝通的手段之一。

別輕信偏方 小心傷了寶寶

嬰兒若無故哭泣時,千萬別輕信傳統偏方,聲稱哺乳媽咪喝酒可以壓抑嬰兒的神經系統,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孩子愛的擁抱;李秉穎醫師呼籲,若嬰兒長期處於亂哭現象,建議可諮詢專業醫師協助,確定是否是其他疾病所引起,才能避免危及孩子健康成長。

細懸浮微粒超標 外出戴口罩保健康

近來空氣品質不佳、細懸浮微粒PM2.5、PM10等髒空氣壟罩台灣,當空氣汙染加劇時,誘發過敏氣喘機率提升,大人小孩無一倖免。彰基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主任蔡易晉醫師表示,當細懸浮微粒超標濃度高時,避免外出,減少戶外耗氧量活動;如需外出應養成攜帶口罩、勤洗手等習慣;平時應按醫囑規律就醫,勿自行停藥。

兒童過敏氣喘發生率逐年上升

社會進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台灣兒童過敏氣喘的盛行率有逐年上升現象。蔡易晉醫師表示,學童氣喘病盛行率的增加代表了學童生活在高危險因子的環境中,其中呼吸道病毒感染、過敏原(塵蟎、蟑螂、黴菌、貓狗等有毛寵物)和空氣污染物(包括懸浮微粒、化學刺激物和香煙)可直接誘發氣喘發作。

細懸浮微粒恐促發氣喘

環境中會造成空氣污染的物質,包括室內外過敏原與刺激物。居家的環境污染,影響健康最嚴重的確定因素,主要包括抽煙與二手煙、居家鄰近大馬路、居家環境潮濕且有黴菌滋生,以及家中有塵蟎滋生、確定會過敏的寵物過敏原。室內空氣汙染源約有28%是來自室外空氣污染,主要可分為:工業煙霧和光化煙霧以及懸浮微粒,在某些地區可混合存在(所謂的霾害)。細懸浮微粒會深入到肺泡,甚至沉入肺泡的微血管中,可以自由穿透人體的細胞組織。對於呼吸道的影響,不但會降低肺功能、促發氣喘、引起慢性氣管炎,還可能增加呼吸疾病的住院率及死亡率,以及老人和孩童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危險性。

空氣不好 外出戴口罩勤洗手

蔡易晉醫師建議氣喘患者或過敏族群,細懸浮微粒超標濃度高時,避免外出,減少戶外耗氧量活動,如需外出應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等習慣,平時應按醫囑規律就醫,勿自行停藥。氣喘是可逆性疾病,經由醫師診斷、治療與衛教,大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氣喘,保持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