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一覺醒來嘴歪了 顏面神經麻痺速就醫

如果你早晨一覺醒來,發現嘴歪了,一定要立馬去就醫!臨床上就有一名二十歲男大生,有天早晨起床,照鏡子發現嘴歪了,嘴巴閉不緊,但卻不以為意,直到二週後就醫,被診斷為顏面神經麻痺,由於錯過了黃金治療期,以致嘴歪症狀已無法恢復。

免疫力低下病毒感染導致

這名男大生獨自一人在學校附近租屋居住,發現嘴歪症狀時正要趕著去上課,以致沒有太在意此現象,直到二週後回家,才被媽媽發現而催促其就醫。收治該名男大生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院區神經內科甄瑞興主任表示,該名男大生是因為經常熬夜睡眠不足,以致免疫力低下,進而導致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有黃金治療期

甄瑞興主任表示,顏面神經麻痺有黃金治療期,若是能在發現症狀後立即就醫,經由類固醇治療,大約九成都可以恢復,但是由於他已錯過黃金治療期,神經己經死掉了,以致嘴歪閉不牢的現象已無法恢復,一輩子都無法救回來了。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顏面神經麻痺還不只是嘴歪,也有人會半邊臉腫起來,嘴巴閉不緊,一直流口水,也有人會眼睛閉不起來。甄瑞興主任強調,顏面神經麻痺以類固醇治療大約七至十天,臉腫起來的症狀就可以有效控制;所以,一旦發現有顏面神經麻痺症狀,一定立即就醫,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中風放血就會好? 別再相信無稽之談

搭火車時最怕有人高談闊論,彷彿要跟全車乘客演講似的。有一回,兩位提著公事包的中年大叔上車之後便中氣十足地聊了起來,他們說得口沫橫飛,旁邊的我卻聽得膽戰心驚,這時候便了解了三人成虎這個道理,謠言天花亂墜是很可怕的。

中風不是放血就會好

「上禮拜我們公司有個同事中風耶,才四十幾歲。」圓臉大叔道:「那天下午開完會後突然昏倒在廁所裡,現在還躺在醫院。」「這麼嚴重啊。」禿頭大叔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中風不是放放血就會好了嗎?」「對呀,我也聽人家說只要從手指扎針把血擠出來就會好,可是送去急診室的時候醫師卻拒絕了,結果反而讓血塊積在腦部,害他半身不遂,連站都站不穩。」「唉呦,夭壽喔,是哪一間醫院,這麼頇顢。」禿頭大叔晃著腦袋憤慨地說。

中風是可怕的急症

任何對醫療有接觸的人應該都曉得中風是非常可怕的急症,不管是出血性中風或梗塞性中風皆會對患者及家人造成災難性衝擊。由於腦細胞非常脆弱,出血或缺氧都能在短時間裡產生永久性傷害,輕一點的是口齒不清、肢體不遂、認知功能受損,嚴重一點便是癱瘓、昏迷、死亡。不過在大叔的觀念裡,中風卻好像是個小病,只要扎個針擠出血就能輕易治癒,於是理所當然把「肢體不遂」這筆帳算在醫生的頭上。

扎針來移除血栓 無稽之談

當腦血管破裂,血塊擠壓腦部,稱為「出血性中風」,這些扎實的血塊不會憑空消失,為了搶救性命,必要時得鋸開頭顱骨才有辦法移除血塊。無論從耳垂、從指尖或從舌根放血,都不可能改變大腦中的血塊,由微血管流出那幾滴血,亦不會改變血壓,沒有任何療效。當血栓塞住血管使腦組織缺氧,稱為「梗塞性中風」,如果狀況許可,能夠嘗試注射血栓溶解劑,期待用扎針來移除血栓,是荒謬無稽的天方夜譚。

謠言需止於智者

大叔們把中風這種令醫護人員戒慎恐懼的大病當成芝麻綠豆般小病也就罷了,他們決定用來預防中風的方法更讓人瞠目結舌。「我們這個年紀要好好保養,身體才不會出狀況。」禿頭大叔道。「真的,待會兒吃完飯我就要去給人家按摩,今天一定要多按兩節才行。」圓臉大叔道。「對對對,脖子、龍骨、後腦勺記得請他們重點加強,要按久一點、功夫一點,血流才會暢通。」聽到這兒,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原來真的有人認為只要指壓按摩就能疏通血管,遠離中風。這番無厘頭謬論清清楚楚鑽進每個人的耳朵裡,相信有人會感到不以為然,不過也肯定有人會當成至理名言謹記在心。醫學上有許多謬論便如此這般在街頭巷尾流傳,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當列車即將到站,車長開始廣播提醒乘客記得攜帶隨身行李時,我突然有股衝動想提醒車上的旅客,下車時請記得忘掉這堆離譜錯誤的謠言,否則肯定害人害己呀。(資料來源/手術刀下的年代:被鋒利解剖的醫病關係,劉育志著作,凱特文化出版)

還在掉髮嗎? 及早求助專業團隊不需植髮

近年來生活環境的改變和工作壓力增加,禿髮、掉髮的民眾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大部分的人認為,髮量減少感覺較老,所以生髮求診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陳拓綱醫師表示,一般壓力性掉髮的民眾,從基本生活調理改善,即可恢復健康頭髮生長的週期,若無法分辨自己的狀況,須及早請專業生髮醫師診斷建議。生髮治療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愈早治療效果愈好!一般毛囊未死亡前即採取治療,可以獲得明顯改善,若是拖到毛囊死亡才治療,則僅能接受植髮才有效。

不是只有植髮一途 新式複合治療效果好

陳拓綱醫師表示,多數人對植髮手術還是感到有壓力。所以,生髮領域的專業醫師,,近年來也積極研究植髮以外的治療方法。目前新的複合式治療法需6個月的時間,因為頭髮完整生長需要6個月,故生髮療程皆是以6個月為週期。速成的生髮療程反而揠苗助長,容易使後來頭髮死亡,只要配合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絕大多數患者都可獲得良好的改善。

男性常見掉髮原因

1.雄性禿:最常見原因,發生機率90%以上,好發於男性、女性超過50歲。

2.休止期禿髮(廣泛性稀疏):貧血、甲狀腺疾病、內分泌失調、外科手術、快速減重、壓力等因素造成。

3.圓禿(邊界明顯之掉髮):俗稱鬼剃頭。常發生於頭皮,但其餘部位的體毛也可能發生。通常為自體免疫現象,或與精神壓力等有關。

4.瘢痕性禿髮(合併頭皮發炎):可能因遺傳、自體免疫疾病、皮膚發炎性疾病、長期拔毛癖、傷害(如不當染燙髮等)而產生,毛囊受傷萎縮形成瘢痕,此為永久破壞,致局部永久性長不出頭髮來。

女性常見掉髮原因

1.頭髮生長週期受影響:常見的原因包括懷孕、缺鐵性貧血、甲狀腺疾病、急速減肥、發高燒、嚴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服用藥物等。

2.髪幹受到損傷:常見原因為:過度頻繁的染燙、不良化學藥劑的使用、綁頭髮時過度拉扯、高熱、拔毛癖、安全帽或帽子的過度摩擦等。

3.女性禿髮(女性雄性禿):最常見的女性禿髮因素,與男性「雄性禿」相同,因女性一樣會分泌睪固酮(testosterone),毛髮亦可能因此受到影響。但與男性較為不同的是,多數女性雄性禿發生於更年期前後 (或更晚),且可能不具有明顯的遺傳性、沒有顯著掉髮型態。通常女性雄性禿會保留其前額髮線,頭頂則整體稀疏變薄。

基本生活調理可改善掉髮

1.洗髮用溫水,並用指腹抓搔,因為太燙或用指甲抓搔,都會刺激頭皮過度代謝;吹頭髮時也不能太燙,與吹風機要有適當距離,用風量帶動吹乾。

2.生髮液要等頭髮都乾了才能使用。

3.少抽菸、睡眠充足、避免油炸或過度刺激的食物。

4.建議每週2~3次適當運動(慢跑、快走),每次30分鐘,以促進血液循環。

若視情況嚴重,一定要尋求專科醫生診斷,以複合生髮療程,針對掉髮原因給予個別化處方,以免於患者走向最終只剩植髮一途,傷身也傷荷包。

腫燒汗瘦累鼻塞 當心淋巴癌六症狀

淋巴癌多發生在年齡層55歲以上,且男性多於女性,主要是因家族遺傳或環境汙染造成人體的細胞病變引起;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明志指出,患者會出現包括腫、燒、汗、瘦、累以及鼻塞等六種症狀,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

不明原因連續高燒 小心恐是淋巴癌

臨床上,1名52歲男性就因出現持續發燒,且夜間狂冒汗等症狀,起初誤以為是更年期導致,直到症狀仍未好轉才趕緊就醫檢查,醫師確診為淋巴癌;張明志說,主要的六種症狀,其中像是腫就是指頸部、腋下、鼠蹊部等腫大,燒就是因不明原因造成連續高燒38度以上,且維持將近兩周。

鼻子輕碰就出血 淋巴癌特有症狀

另外,像是瘦指的是半年內體重減輕超過3%到5%之間,就代表病況不尋常;張明志說,像是鼻塞、鼻竇炎等症狀,就屬於淋巴癌特有的症狀之一,只要輕碰患者鼻子就有可能有出血的現象,不得輕忽嚴重性。

預防勝於治療 良好生活習慣是關鍵

遠離淋巴癌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勝於治療,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若家中有癌症病史的民眾,就應定期接受健檢,且生活中最好減少接觸像塑化劑或髒空氣等汙染環境的源頭;張明志提醒,尤其邁入中年以後,免疫力系統就會跟著降低,平時飲食和運動習慣,就成了保養身體的最大關鍵。

糖尿病足感染 透過重建手術免截肢

1名70歲婦人有20多年糖尿病史,因足部傷口感染潰爛,一度得面臨截肢,但經由醫院團隊利用血管介入及顯微皮瓣重建手術後,成功保住左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郭耀仁指出,血管介入及顯微皮瓣重建手術是目前國內研究新進展,過去五年已成功救治28名嚴重糖尿病患。

89%免截肢 治療糖尿病足部感染新利器

在台灣約有130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約2萬人都因糖尿病足感染而住院,更有將近6000人恐面臨截肢風險;郭耀仁醫師說,透過血管介入及顯微皮瓣重建手術,5年成功保肢率高達89%,這項成果也已經刊登在國際整形外科期刊。

重建手術難度高 手術至少得花8小時

郭耀仁醫師進一步說明,血管介入及顯微皮瓣重建手術就是從患者其他部位取用皮膚、皮下組織連同血管,又以大腿或臀部為主,再縫補在清創後的足部,利用手術顯微鏡進行血管縫合,讓皮下組織連同血管能夠繼續存活,但手術過程需要花上8至10小時,難度相當高。

避免血管再阻塞 才能接受重建手術保命

下肢血管有3條,只要有一條血管是暢通就能進行手術,因此患者術後仍須好好控制血糖,避免血管再阻塞;郭耀仁醫師提醒,可望透過重建手術,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糖尿病患,免於截肢痛苦。

藍色太陽眼鏡傷眼? 這樣挑沒問題

太陽眼鏡顏色五花八門,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茶褐色及灰色,有些民眾為了美觀及搭配服飾,會戴上藍色及紫色鏡片太陽眼鏡,雖然這是較不好的選擇,會讓原本是保護眼睛的太陽眼鏡,成為傷害眼睛的罪魁禍首;不過,眼科醫師則是指出,選購藍色太陽眼鏡,也有不傷眼的原則。

灰色+茶褐色+墨綠色 較能保護眼睛

開業眼科醫師鐘珮禎表示,灰色鏡片可以均勻地將各種顏色過濾掉,茶褐色可讓黃褐色光進到眼睛比率提高,相對藍色光進到眼睛比率就會比較少,可以說有濾藍光功能,所以許多運動員都會選擇茶褐色太陽眼鏡,因為可以將短波藍光濾除,提高在戶外的視覺對比度。墨綠色的鏡片除了可以濾掉紫外線外,因為對比色是紅色,相對可以降低紅外線對眼睛的傷害。

想戴藍色太陽眼鏡 選擇鍍膜鏡片

鐘珮禎醫師說明,藍色鏡片會讓藍光進入眼睛比率提高,相對互補色黃褐色就會被阻擋在外,而短波長藍光是可見光中最傷眼的,容易讓視網膜受傷。若為了美觀需求,可以選擇鍍膜鍍藍色的鏡片,鍍膜鏡片若鍍上藍色則可將藍光反射出去,相對讓黃褐色的可見光進到眼睛來,此鏡片的特色就是戴上後,別人是完全看不到眼睛輪廓,若無法判斷太陽眼鏡是鍍膜還是染色鏡片,就別選藍色。

太陽眼鏡需試戴 觀察是否有不適感

鐘珮禎醫師指出,選擇鏡片大一點的太陽眼鏡,可以有較完整的包覆性來保護眼睛,擋住四面八方的紫外線及可見光;有些太陽眼鏡的鏡片曲度比較大,但每個人的眼距及耳距都不同,適合的太陽眼鏡也都不同,購買時還是先試戴,觀察影像的成像會不會扭曲,以免戴久了頭暈想吐。

金屬鏡架較細 宜搭大鏡片

太陽眼鏡鏡架分成塑膠及金屬兩種,塑膠鏡架側邊支架會比較大,金屬則會做得比較細,相對側面包覆性也會較差,較容易有可見光從四周漏進來,鐘珮禎醫師提醒民眾,若想選擇金屬鏡架,就要把握鏡片越大越好這個原則。

摸到乳房硬塊疑罹癌 竟是隆乳莢膜攣縮

乳癌的發生率越來越高,患者的年齡也越來越年輕。因為乳房問題求診的女性大多很緊張,常會找姊妹淘作伴。這天,跟著太太一起進入診間的王先生卻顯得焦慮了許多,沒想到也意外揭穿太太藏了八年的秘密。

乳房有硬塊 疑似乳癌

「醫生,我太太左邊的乳房有硬塊。」王先生搓著手不安地講。「什麼時候發現的?」「應該是個上禮拜,我摸到的。」王先生用手比畫著:「大概有這麼大顆,還蠻硬的。」坐在椅子上的王太太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點了點頭。「會痛嗎?醫生問。「有一點點。」「這是不是癌症啊?」王先生才剛說完,馬上又迫不及待地自問自答:「應該不可能吧!我太太才三十二歲耶。」醫生不置可否,疾病永遠都是出其不意,從來都不會講道理,「妳躺上來,我們檢查看看。」

隱藏八年的祕密

「先生,你要不要在外面稍等一下?」跟診護士禮貌地問。王先生搖搖頭,打算留在診間裡觀看檢查,不過王太太使了個眼色,他只好悻悻然走了出去。在超音波底下,很多事情都無所遁形。她豐滿的乳房底下是顆變了形的鹽水袋,這是隆乳之後相當常見的併發症。因為植入的異物會刺激周遭組織纖維化,漸漸就會出現莢膜攣縮。「鹽水袋放進去多久了?」醫生收起超音波探頭,直截了當地問。「七、八年,最近越來越硬。」王太太對自己的狀況是心知肚明。「這個狀況…不太好處理喔。」「醫生,我覺得乳房變形越來越厲害,兩邊都不太對稱,而且,我先生碰我的時候都會痛,實在很不舒服。」王太太穿好衣服坐了起來,「我想…乾脆就都拿掉好了。」「妳想把兩側的植入物都拿掉嗎?」「嗯,反正遲早都要拿掉的,而且,只留下一邊會更不對稱,那要怎麼穿衣服啊。」醫師在病歷上畫了圖示,寫下紀錄。王太太沉默了半响,才壓低音量問:「醫生,能不能不要告訴我先生?」「開刀這種大事,怎麼可能不告訴他?」「我不想要讓他知道隆乳的事情。」王太太語帶懇求,「你就跟我先生說,兩邊都是乳癌,需要開刀,這樣好不好?」(資料來源/手術刀下的年代:被鋒利解剖的醫病關係,劉育志著作,凱特文化出版)

高血壓又打呼不停 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

35歲上班族李先生,沒有高血壓家族史,連續兩年檢查顯示高血壓,在心臟科醫師的評估和建議下,半年前開始使用高血壓藥物治療,但血壓狀況一直控制不好。問診下,發現李先生不但夜晚打呼聲很大聲,白天精神不濟,只要一放鬆即會打瞌睡睡著,因而轉介至耳鼻喉科評估證實有重度睡眠呼吸中止,在醫生建議下進行鼻中隔手術及軟齶側咽壁成型手術。手術三週後,李先生明顯地感覺到白天的精神變好了,血壓控制也漸趨穩定,不再讓心臟科醫師頭痛萬分了!

大部分打呼聲惱人又音量大

睡覺打呼是因為睡覺時呼吸的氣流經過上呼吸道時,遇到軟組織塌陷或狹窄處阻力增加而導致軟組織震動產生的聲音。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方麗娟指出,打呼的聲音可大可小,但是大部分的打呼聲音則十分大聲且惱人,有些甚至可高達80分貝。據統計,一般成年男性約有24%會打呼,成年女性約有13.8%會打呼;40~65歲中老年男性大約有60%,女性大約有40%有習慣性打呼的情況。

長期睡眠呼吸暫停易有高血壓

大部分人認為打呼應該不需要在意,而忽略了打呼時產生睡眠呼吸暫停,其實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症狀!方麗娟醫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睡覺時因為呼吸道阻塞而使氣流進不到肺中,造成缺氧及二氧化碳升高,最後產生短暫喚醒,並常伴著嗆到喉嚨或用力喘息,使呼吸道重新打開,此時病患可能會驚醒大吸一口氣或有幾個幅度較大的深呼吸,隨後又睡著,此後可能又緊接著產生另一個呼吸暫停,如此一整個晚上不斷地重複這類循環,使晚上的睡眠斷斷續續。然而,長期處於缺氧狀態中,容易導致疲憊、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經系統失調以及血糖代謝失調等症狀。

應接受睡眠檢查確認

方麗娟醫師表示,想要確認自己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醫師的檢查和問診,進一步安排睡眠檢查。確認診斷後,患者可以選擇用內科的治療方式(如:正壓呼吸器或止鼾牙套)來治療,亦可選擇外科手術的方式治療。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