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1滴血30秒檢測癌症 再等5年可成真

癌症蟬聯國人死因之首長達33年,但癌症早已不是絕症,早期發現更是能夠控制的慢性病;中研院開發「高感度奈米生醫快篩晶片」,只要1滴血在短短30秒內可檢測攝護腺癌,最快5年後上市。

技術獨步全球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家復表示,研究團隊開發出2項獨步全球的奈米分子壩及奈米分子捕捉器技術,應用於分子診斷快篩晶片的開發,可分別用於生物標誌分子的快速濃縮及分子捕捉,進而作超低濃度分子的分析檢測。

30秒檢測攝護腺癌

周家復研究員強調,此技術成功應用於攝護腺癌標誌分子,可於30秒內偵測出1pg/mL的濃度,約是攝護腺癌發病濃度的千分之一,也可在5分鐘內偵測神經胜肽NPY、OXA及皮質醇,代表警覺、清醒、食慾、壓力、憂鬱等,有潛力作為未來飛行駕駛身心狀態的指標因子。另外,阿茲海默症標誌物檢測分析,已有初步成果。

最快5年上市

周家復研究員指出,高感度奈米生醫快篩晶片系統平台,未來可望應用在各種癌症、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阿茲海默症檢測,目前已經開發出原型機,預估5至10年內可上市。

停經又來不是回春 原是子宮頸癌作祟

高齡90歲的阿嬤竟回春?日前居住在護理之家的阿嬤尿布上出現如月經般的大量出血,送醫後發現原來是子宮頸癌導致,因考量患者年紀,亞東醫院婦產科醫師莊乙真決定使用新型達文西機械人手臂微創內視鏡儀器來幫阿嬤做手術,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陰道不正常出血 原是罹癌導致

阿嬤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前幾年因中風及左腳關節退化等問題,導致行動不便居住在護理之家,護理之家與女兒最近發現阿嬤尿布上有紅色血絲,起初以為是長期吃抗凝血劑及促進血液循環的阿斯匹林導致,接下來卻發生如月經般的大量出血,緊急送醫檢查後發現是子宮頸癌。

機械人手臂微創手術 傷口小復原時間短

莊乙真表示,考量阿嬤年紀以及所有內科問題,決定採用新型的達文西機械人手臂微創內視鏡儀器取代傳統開腹手術,可以減少術中的出血並降低併發症,術後肚皮上僅有五個小於一公分的傷口,手術時間僅三個小時就成功地切除所有病灶,術後患者待在普通病房一個禮拜,最後在兒孫的陪同下順利出院。

定期篩檢 及早治療

莊乙真醫師指出,子宮頸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要到變成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時症狀才會顯現,如性行為後出血、月經跟月經間的陰道不正常出血、及惡臭的陰道分泌物。通常早期子宮頸癌可以靠子宮頸抹片檢查和骨盆腔檢查檢測出來,因此醫師呼籲應定期做篩檢,早期發現、早治療、預後好,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小孩長期踮腳尖走路別驚慌 專家教您這樣做

你家的幼兒走路時也是踮腳尖嗎?若症狀到兩歲前都仍未改善,就應進一步接受檢查較佳;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葉采青指出,這時孩子若有早產等高風險因子或太快或太慢才走路、對人沒有很高的興趣等情形,就應及早帶孩子接受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評估。

小孩走路踮腳尖 通常五歲半後就會消失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正常孩子約有5%在五歲半前會出現踮腳尖走路情況,其中一半的孩子在五歲半後就會消失,但若為腦性麻痺、肌肉萎縮症、自閉症等孩子,約40%在五歲半前就會出現此狀況;葉采青指出,孩子開始學習走路時就會出現踮腳尖走路,當持續到兩歲,走路會踮腳尖,但站立時腳能放平,又沒有合併其他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在學齡前沒有其他發展問題,就稱為原因不明踮腳行走。

拖延五歲半後治療 恐得仰賴外科手術

葉采青進一步說明,一旦孩子踮腳尖走路拖延到五歲半後才處理,多必須透過要打石膏、外科手術等治療。其實踮腳尖行走,容易造成腳後跟的阿基里斯腱太緊,這時家長可多讓孩子坐著或躺著放鬆,多讓孩子做延展性的拉筋活動,或以蹲姿玩耍、足跟著地走路、走上斜坡等,減少孩子踮腳尖走路。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讓孩子健康成長

另外,若孩子只有其中一隻腳有踮腳尖走路的情況,則可能是長短腳、斜視等因素所導致,應盡快接受檢查;葉采青呼籲,家長多點觀察和注意,若發現孩子有任何異狀出現時,千萬別久拖,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就能避免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要求完美壓力大 激躁症腸腸不美麗!

28歲李小姐因個性要求完美,加上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喝水也不正常,導致罹患「大腸激躁症」。另一位病患王同學,面臨升學考試,課業壓力繁重,最近一吃飽飯就腹痛,每天上廁所好幾次,仍感覺糞便沒解乾淨,同樣也是罹患「大腸激躁症」。

焦慮憂鬱患者易有腸胃問題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施長碧醫師表示,「大腸激躁症」即是指腸胃比較敏感,是一種慢性疾病,換句話說,就是患者的腸子蠕動收縮比一般人還快,不僅僅是大腸出了毛病,還包括胃和小腸也會有一些症狀,因而產生腹絞痛、拉肚子、便秘及脹氣等症狀,尤其焦慮症及憂鬱症患者更為常見。

常見於年輕女性患者

施長碧醫師也說,「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致命,但需要長期的觀察治療,且一生中有可能會出現數次。根據醫學統計結果顯示,台灣目前每10位成人當中,就有1位是大腸激躁症患者;任何年齡層皆常見,其中以年輕人最多,中年人次之,50歲以上較少見,而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4倍左右,有一部分的女性朋友則會發生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快來之前。

從四方向進行後續治療

在後續治療方面,施長碧醫師指出,須從以下四方面同步進行︰

1.藥物︰針對病人症狀予以最適當的處方。

2.飲食︰避免過敏性、刺激性與辛辣性食物,遠離菸、酒、咖啡因飲料;攝取定量低脂、少糖、少鹽及適度的蛋白質與高纖維性食物。

3.運動︰可以放鬆心情,強化腸胃的機能,像太極拳、瑜伽、旅遊皆是不錯的選擇。

4.心理︰關鍵在於做好情緒管理及紓解壓力的工作,因此待人處事勿吹毛求疵,得失心不要太重。

適當放鬆 別給自己太大壓力

施長碧醫師叮嚀,大腸激躁症已成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而所產生的腹瀉和便秘等現象,不僅嚴重影響生活作息,還可能因隨時隨地想上廁所,造成困擾。其實要根本減輕或預防大腸激躁症發生的良方,不外乎就是避免刺激食物、規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運動、適當紓解工作及情緒壓力等,再輔以定期的檢查,就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熱痙攣以為腸病毒 竟是罕病結節硬化症

13歲的家樺,1歲3個月大時突然全身抽筋,家長以為是感染腸病毒,導致熱痙攣、癲癇;就醫檢查意外發現,她的腦部、心臟、腎臟佈滿腫瘤,身上也有白斑,確診為罕見的結節硬化症。

發生率萬分之一

結節硬化症是一種罕見疾病,發生率約萬分之一。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沛隆指出,結節硬化症是TSC1、TSC2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疾病,3分之1為父母遺傳,3分之2是自體突變,生長細胞有如暴衝般無法煞車,以致身上多處器官長出一般稱為「結節」的小腫瘤。

症狀易忽略

「症狀易忽略,卻病情嚴重。」陳沛隆醫師強調,9成5的結節硬化症為皮膚病灶,如血管纖維瘤、白斑,而結節多是良性腫瘤,但病灶發生在腦部可能造成癲癇、影響智力及身體成長;發生在肺臟會造成咳血、氣胸;發生在腎臟則造成腎功能低下、出血,嚴重甚至需要洗腎。

近2千人未確診

陳沛隆醫師表示,目前全台僅有500多人患者確診,還有近2000人不知自身罹病,直到腫瘤變大引發氣胸、腎水腫等,甚至危及性命都為時已晚,建議有類似徵兆就要及早治療。另外,他建議,若有生育需求,可透過產前基因篩檢,不必擔心生下罕病寶寶。

過敏性鼻炎嚴重影響生活 遠離過敏原最重要

起床噴嚏打不停真困擾!正處於季節交替時期,許多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症狀更是加劇,長期下來容易引發鼻竇炎,嚴重時更會影響日常生活與睡眠,不可輕忽。台安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張雅婷表示,遠離過敏原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春秋及潮濕季節好發過敏

過敏性鼻炎顧名思義,就是在接觸到過敏原後鼻黏膜受到刺激,造成免疫球蛋白在鼻黏膜的發炎反應,常見會引起鼻炎發作的汙染物有香菸、PM2.5等。過敏症狀好發於春秋兩季,因為天氣較潮濕而讓空氣中有較多過敏原如黴菌、塵蟎,春天是植物開始發芽的季節,因此花粉也容易引起過敏反應。但在潮濕的台灣,其實一年四季都常見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過敏性鼻炎 嚴重將影響生活品質

張雅婷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依症狀輕重,可分為輕度過敏性鼻炎及中重度過敏性鼻炎,中重度患者不管是在課業上、工作上、日常生活上都會受到影響,有些患者甚至晚上無法入睡,有失眠的困擾;也有長期因鼻塞而無法正常用鼻子呼吸,僅能用嘴巴呼吸,最後導致齒列不正的案例。

鼻子會連帶影響眼耳健康

若是對過敏症狀置之不理,可能會衍生出中耳炎及鼻竇炎,甚至眼睛結膜炎等症狀,反覆發生可能導致鼻黏膜內的組織受到傷害、聽力受損,許多小朋友沒有控制好過敏性鼻炎,造成眼睛不舒服,經常性揉眼睛長期下來更有可能會影響視力。

最重要的對抗方法:遠離過敏原

張雅婷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到醫院抽血檢驗自己的過敏原有哪些,遠離過敏原才是改善過敏性鼻炎最有效的方法。日常飲食建議不要吃太冰冷及太刺激(油炸、辣)的食物,運動其實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每周若能游泳三天,鼻黏膜對於溫度改變的反應就不會那麼激烈。基本上對於鼻子較敏感的患者,張雅婷醫師也提醒當症狀太過嚴重時,務必配合醫師使用口服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或是使用鼻內類固醇噴劑(鼻噴劑類固醇含量極少,僅作用在鼻黏膜,不會血液循環,不用擔心副作用),來減緩鼻內發炎的情況。

中藥+雷射針灸 證實可改善孩子尿床

國小五年級的阿哲(化名)每週都會尿床2-3次,去年尿床情形更嚴重,幾乎每兩天就發生一次,經西藥治療後,尿床較改善,但才一停藥,熟悉的惱人場景又再重現,媽媽改帶他來中醫求診,希望能多些幫助,經過中藥與雷射針灸合併治療後,尿床得到改善,也沒再復發。

頻繁尿床 需找醫師評估治療

嬰幼兒的腦部、神經系統、膀胱還在發育階段,對小便的控制能力差,但隨著年紀漸長,尿床比例會逐漸下降,但如果超過五歲仍有尿床,甚至每週至少2次持續3個月以上,就需要找醫師評估治療。80%的尿床是屬於原發性尿床,即是出生後尿床沒有停過,造成的原因很多,可能與遺傳、神經內分泌或膀胱括約肌發育遲緩有關。

中藥調節臟腑 改善尿床情況

小兒尿床在中醫稱為「遺尿」,會出現遺尿與人體的水液代謝失常有關,可能與肺、脾、腎、膀胱、三焦等臟腑失常相關,透過調整這些臟腑功能來改善尿床,臨床上中醫師會分不同證型來治療,大致可先區分為「虛證」與「實證」兩類。「虛證」的孩子容易出現面色偏白、食慾差、疲倦、手腳冰冷、大便稀軟等,會使用溫補類的中藥;「實證」的孩子容易出現面紅唇紅、個性急躁、磨牙、睡眠不安穩、大便硬等,會使用清熱類中藥。

雷射針灸 無痛又安全

除了中藥,針灸也可改善小兒尿床,怕痛的孩子還可選擇雷射針灸,雷射針灸是將低能量的雷射刺激穴道,無痛、安全,同樣也可達治療效果,國外已有使用雷射針灸治療小兒尿床相關研究,可有效減少每週尿床的次數,研究結果已刊登在泌尿外科國際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Urology)。

避免孩子尿床 六大注意事項

(1)晚飯後減少飲水量,少吃水分較多的水果;含咖啡因等利尿飲料要戒掉,如:可樂或茶類飲料。(2)養成良好排尿習慣,睡前提醒解尿,夜間定時喚醒排尿。(3)白天憋尿訓練,白天有尿意時,請小朋友先稍忍一下,延長兩次排尿間隔,可助撐大膀胱容積,也可讓他們知道脹尿的感覺。(4)避免白天過度遊玩,以免疲勞貪睡,夜間難醒解尿。(5)行為治療:讓孩子記錄沒有尿床的日子,當累計到預期的目標時就給予獎勵。(6)尿床會造成孩子自尊心受損,家長切忌打罵或嘲笑孩子,否則壓力可能會讓他們的尿床更嚴重。(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賴琬郁)

糖尿病人易得五十肩 機率高於常人四倍

糖尿病人注意啦!根據統計,糖尿病人易好發五十肩,罹病機率大約高於一般人二至四倍,並且也較易復發; 除了西醫以止痛藥、藥物局部注射、物理運動治療和手術治療之外,中醫則是可藉由內服藥、針灸和推拿來改善。

8成患者會在5年內復發

糖尿病對於健康的危害可不小,除了會引起很多併發症,包括眼睛、腎臟、心血管、周邊神經病變之外,竟然連五十肩都要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北醫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唐佑任表示,五十肩好發於40-60歲中年女性,大約2成患者兩肩皆有症狀,而且有8成患者會在5年內復發;此外,根據統計,糖尿病人會比一般人多2-4倍機率得到五十肩,須特別注意。

肩關節軟組織受傷易發生

唐佑任醫師指出,一旦肩關節有軟組織受傷發炎後,就容易造成連鎖反應,進而形成五十肩;所以,肩關節脫位、鎖骨骨折、旋轉肌袖群肌腱斷裂、中風、夾擊症候群、甲狀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骨質疏鬆症和高血脂症候群、缺血性心臟病和心血管手術後患者,都易出現五十肩。

中藥+針灸+推拿

針對五十肩的治療,唐佑任醫師說,常用中藥有川椒、桂枝、川烏、草烏,可溫經散寒止痛,以及使用蘇木、歸尾、路路通、三稜來活血通絡去瘀,雞血藤、透骨草、伸筋草則是可去濕通經絡,而且可用針灸來止痛,也可藉由推拿促進關節液流動,來局部清除沾黏組織增加活動度,進而增進軟組織營養修補;等到疼痛下降後,再進行肌力訓練,即可恢復活動度。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