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耳鳴吱吱叫 對症下藥治得好

一名年近七旬的老翁,深受耳鳴所苦,經由西醫檢查,發現是因為內耳不平衡,且有神經退化而導致耳鳴,雖經由西醫治療,卻一直都無法改善;之後他進一步尋求中醫治療,終於在服用中藥後獲得緩解。

遍尋醫師治療

耳鳴並非不治之症,但是卻不易治好,很多有耳鳴困擾的病人,往往會遍尋醫師來治療,這位七旬老翁也是如此。收治該名耳鳴病人的中醫師吳建東表示,這名老翁來就醫時,就陳述已經找過好多位醫師治療耳鳴,也吃了好多藥,但是都無法獲得緩解。

虛+濕+代謝差

吳建東醫師指出,耳鳴不好治療,而且每個人的耳鳴原因也不盡相同,以這位老翁而言,主要就是內耳不平衡與神經退化導致,而以中醫來看,則是發現他有虛與濕的問題,由於又有代謝差的問題,以致出現耳鳴。

小柴胡湯+真武湯

針對這名老翁的耳鳴,吳建東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於該患者有水濕,以及陽氣不足,所以,應進行排濕以及促進新陳代謝,開給他小柴胡湯與真武湯治療後,通竅順氣,耳鳴因而能夠獲得緩解。

從此不鼻塞! 鼻竇磁導航術助顏損者重生

一名60歲男子,因長期嚴重鼻塞且伴隨淚液分泌過多,起初以為是一般感冒,服用藥物後卻不見效果,眼見病症越趨嚴重,無法呼吸影響工作效能及日常生活,才決定至醫院求診。台北榮民總醫院鼻頭頸科許志宏主任表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篩竇內有顆大囊腫,原來他2年前因嚴重車禍顏面骨折,導致淚囊創傷、淚小管也阻塞,篩竇引流阻塞形成囊腫、鼻中膈穿孔,鼻內及鼻竇構造皆被破壞,不過因害怕再次動刀手術,遲遲不敢治療鼻塞的症狀。幸有鼻竇磁導航術,順利解除困擾患者多年的鼻塞及淚液過多的困擾。

傳統鼻竇手術的困境

許志宏主任說明,鼻竇炎意指鼻竇腔發炎,鼻腔周圍有4對空腔,分別為額竇、篩竇、蝶竇、上頷竇,一般鼻竇炎藥物治療3個月無改善,即定義為慢性鼻竇炎,建議手術治療。傳統鼻竇手術需從臉部或鼻孔劃刀,透過平面斷層掃瞄影像,及術中的實際解剖構造,將病灶的黏膜或息肉清除,不過,因擔心術後併發症,對於病灶較危險的區域,如近眼睛及顱底部位,多半採取較保守方式,不敢輕易碰觸,也是患者病症復發的原因之一,如需2次手術,也增加風險與傷害;然而上述患者因顏面骨折,造成鼻竇囊腫、淚小管阻塞、鼻竇結構變異,造成內視鏡手術困難。

新式3D鼻竇磁導航術更精確、更安全、減少復發

台北榮民總醫院鼻頭頸科引進鼻竇手術磁導航系統,針對2次或以上手術,或是鼻腔構造異常的患者時,可以透過3D影像迅速、精確的判斷病灶位置,增加手術精準度;許志宏主任強調,上述患者因過去的車禍創傷,導致鼻內構造不同,利用導航定位系統搭配內視鏡手術,過程中透過導航的指引,順利將囊腫摘除乾淨,同時穿通淚小管,留置導管由淚小管穿通到淚囊,目前已緩解鼻塞及淚溢症狀,順利回歸正常生活。

許志宏主任補充,現今器械設備日新月異,鼻竇手術能透過內視鏡手術搭配導航系統輔助,清楚立體定位,將病灶清除更徹底,減少復發的可能性,也能避免碰觸周圍重要構造,不僅提高手術安全性,醫療團隊信心提升,患者也更加放心。許志宏主任也提醒,術後2日內避免過度用力、提重物或劇烈運動,若有慢性鼻竇炎的症狀,應盡早就醫治療,減少生活中的不便。

KTV唱太High 爆腦血管陷昏迷致命危機

50歲的林女士有抽菸、高血壓病史,日前與三五好友晚上唱KTV後,出現劇烈頭痛、脖子僵硬、噁心、嘔吐,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為腦血管動脈瘤破裂合併廣泛性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緊急以微創腦導管手術進行動脈瘤栓塞治療,術後恢復狀況良好。

動脈瘤易引發急性水腦症

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蘇亦昌表示,動脈瘤是腦內動脈因局部管壁病變產生的血管膨出病灶,一旦破裂造成腦出血、腦壓升高,容易引發急性水腦症,若腦出血嚴重會陷入昏迷,需立即處理,否恐造成死亡或植物人。臨床緩解急性水腦症需先裝置引流管,再視病情及動脈瘤特性選擇手術或栓塞治療(微創腦導管手術)。

微創手術免除傳統開腦

以往治療動脈瘤,透過外科開顱手術侵入性夾除動脈瘤,常造成病人及家屬莫大的心理負擔,目前微創腦神經血管介入手術(或微創腦導管手術)是一種併用微創及導管技術發展出來的手術,手術方式是從病人鼠蹊部以不到一公分的傷口,穿刺皮膚,並放置導管到動脈血管內進行手術栓塞,病人免除傳統開腦,就能獲得治療成效。微創腦導管手術應用範圍包括出血性腦疾病(動脈瘤、動脈畸形)、缺血性腦疾病(急性腦中風、慢性腦血管阻塞)、頭頸部腫瘤栓塞(顱內及顱外腫瘤之術前栓塞)及其他(動靜脈廔管、自發性腦壓升高)等。

平時按時用藥 避免情緒激動

蘇亦昌醫師提醒,若有高血脂、高血壓等三高族群及已知有動脈瘤患者,除了按時用藥,應避免情緒太激動如夜唱飆高音、吵架,飲食方面宜清淡多蔬果,若出現劇烈頭痛、脖子僵硬、噁心、嘔吐等出血性腦中風症狀,出現嘴歪臉斜、半邊肢體無力、視力缺損、暈眩、吞嚥困難、口齒不清等缺血性腦中風,應盡快就醫。

微創頸部淋巴廓清術 提升口腔癌存活率

口腔癌高居台灣男性死因第四位,年齡也是所有癌症中最低,同時死亡率最高的一種,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徐偉凱,發現應用內視鏡輔助進行微創頸部淋巴廓清術,有助提高患者之存活率,並且降低產生併發症的風險,這項新技術將首次在文獻上發表。

鱗狀細胞癌 常隨淋巴結擴散

位於頭頸部位的癌症,有百分之九十是鱗狀細胞癌,常會隨著淋巴結擴散,所以口腔癌的手術除了切除腫瘤外,頸部淋巴廓清術也是十分重要的。醫學報告指出對早期口腔癌患者,有作頸部淋巴廓清術的患者比沒有作的患者有更好的存活率與疾病控制率。

傳統的廓清術 切口大、併發症多

傳統的頸部淋巴廓清術會有一條從下巴到耳後長達20公分的水平切線,有時伴隨一條10公分的垂直切線。在這樣大的切線下,暴露所有的頸部重要器官,如頸動脈、頸靜脈、頸部肌肉、神經等,移除所有相關的淋巴結;儘管提升了患者的存活率,但也造成許多併發症與患者的不適。

微創廓清術 少併發症、手術時間短

徐偉凱醫師應用內視鏡輔助,只需要5公分的傷口即可進行同樣的手術,同時可完成自由皮瓣重建。這項技術已於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醫學會年會發表,引起熱烈的討論。同時也將在近期內於英國口腔顎面外科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上發表;徐偉凱醫師表示過去動輒要住院一個月,現在大部分的患者都可以在兩周出院,手術時間也從12小時以上縮短到7小時以內,是很大的突破,大部分的患者幾乎沒什麼併發症,也沒有淋巴結復發的現象

醫界致力改善口腔癌生活品質

過去十年來,經由醫學界的努力,口腔癌患者通常都有不錯的存活率。因此現在大都致力於如何改善口腔癌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包含如何重建咬合、吞嚥、呼吸等功能,以及減少外觀醜化等。相信藉由此新技術,患者能有更快的恢復、更好看的外觀,帶來更佳的生活品質。

甲狀腺功能低下 恐不孕、流產、孩子智商低 

一位38歲女性結婚4年,好不容易懷孕又流產,檢查發現罹患亞臨床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經藥物治療,目前已懷孕4個多月,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謝昌興表示,甲狀腺功能低下常導致排卵異常,不孕的機率較高,即使懷孕也有可能導致流產,也會影響新生兒智力的發展。

甲狀腺功能低下無症狀 常被忽略

根據臨床醫學統計,在不孕婦女之中,甲狀腺功能低下所占的比例還不少,尤其是亞臨床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的患者,臨床上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而常常被人忽略。謝昌興主任表示,經過藥物治療及控制,大多可以揮別不孕困擾,順利懷孕並產下健康寶寶。

長期來說,亞臨床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對人體會造成血脂異常及心血管疾病,導致心臟功能下降,甚至憂鬱症等身心症狀,因此謝昌興主任建議血中的甲促素濃度超過2.5uIU/ml,甲狀腺素和游離的甲狀腺素濃度都正常的亞臨床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婦女,應進一步接受自體免疫抗體檢測,並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補充甲狀腺素。

懷孕勿自行停藥以確保健康

懷孕即是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最主要風險,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婦人懷孕後,通常需要較大的甲狀腺素劑量來補充。謝昌興醫師指出,根據統計,甲狀腺低能症的婦人,一旦懷孕如果沒有補充甲狀腺素,發生流產的比例也比有補充甲狀腺素的婦女來得高,而且追蹤生下的胎兒在7~9歲的智力,也比有補充甲狀腺素的婦女所生的孩子稍微低一些。因此,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的孕婦一旦懷孕後,不可擅自停藥,應配合醫師定期追蹤,隨時調整藥物劑量,才能確保孕婦及胎兒皆健康。

隨年齡越大 發生率也增加

此外,如果以血中的甲促素濃度超過2.5uIU/ml作為亞臨床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的標準,其盛行率大約是12~15%,且隨著年齡的上升,發生率也有增加的趨勢。這比例遠比發生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機會還高。因此,準媽咪們可以在自費抽血檢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同時,也檢測一下血中的甲促素濃度。

每46分鐘1人罹乳癌 護乳5招預防

沒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擔心?國內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為女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逾萬人罹患,平均每46.6分鐘有1人罹乳癌。醫師強調,與家族史有關的患者僅1成,絕大多數與肥胖、飲食、環境荷爾蒙相關,建議規律運動、多吃蔬果、定期檢查。

國人乳癌年輕化

根據2013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共有1萬1281人罹患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增加人數之冠,成長比例大幅度領先其他癌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指出,國內乳癌發生較西方年輕化,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為45至55歲,其次是35到45歲,與歐美好發於55歲以上的趨勢不同。

護乳5招預防

賴基銘醫師強調,女性乳癌發生率攀升快速,與飲食、生活型態、肥胖,甚至環境荷爾蒙影響都有相關,而與家族史相關只占1成,不要以為沒有乳癌家族史就可以高枕無憂,建議做到護乳5招,包括規律運動、多吃蔬果、體重控制、勿晚生育,以及定期篩檢。

女大生染麻疹 今年本土首例個案

一名20歲北部女大生,上個月底,她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至診所就醫服藥卻未改善,陸續持續高燒、喉嚨痛,且脖子及臉部持續出疹,到醫院急診才通報感染麻疹,為今年本土首例個案。

個案曾搭乘高鐵

疾管署台北區管制中心主任顏哲傑指出,經衛生單位調查發現,個案曾於4月29日下午3時18分,自台北搭乘第1537車次高鐵第4車廂,於4時20分抵達台中,呼籲曾於該時段出入該場所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

今年3起麻疹病例

根據疫情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有3例麻疹確定病例,1例國內感染、2例境外移入;而去年共29例麻疹確定個案,23例國內感染、6例中國大陸境外移入。

打疫苗預防麻疹

「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顏哲傑提醒,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應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疫苗,而不確定是否曾感染麻疹的民眾,前往流行地區,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疫苗接種需求。

結核病很可怕? 其實發病率低治癒率高

衛生所在通知結核病接觸者檢查時,患者常常會有以下疑慮:「有結核菌感染,會傳染給別人嗎?可以正常上課上班嗎?」其實潛伏結核感染並不等於結核病,結核菌會長期潛伏在人體內,但僅有一成感染者會發病,而未發病的患者僅需服藥即可消滅體內的結核菌,因此民眾感染結核菌其實無須太過擔心,按照醫師指示治療即可。

感染結核菌不一定會發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3分之1的人口受到結核菌感染,即所謂潛伏結核感染者,當健康的人受到結核菌感染後,通常並不會立即發生結核病之症狀,而結核菌可長期潛存在宿主體內伺機發病,感染者終其一生約有10%的發病機會,感染後的一年內發病機率最高,隨著時間拉長,發病機率則會遞減。

潛伏期施以藥物治療效果好

結核病的治療關鍵在於潛伏期的預防性治療,因為結核菌無所不在,人人都可能是結核病的接觸者,潛伏結核感染者不具傳染力,且僅需服用1種藥物,體內潛藏的結核菌即可被消滅,保護力可高達97%。而感染者接受治療後又被感染的機率極低,發生副作用的情形亦較少。

台灣結核病防治佳 發病率低

依據疾管署表示目前臺灣結核病防治狀況,經過多年的努力,結核病的新發生病人數已從10年前的每年16,000餘例降低至目前約11,000例,年發生率已降至每10 萬人口48例的新低點。國內自2008年先對小於13歲之潛伏結核感染者施予預防性治療,2012年4月擴大至1986年以後出生之潛伏感染者,已約有2萬8千人接受此項治療,估計已預防了1,500人發病,也減少了結核感染的機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從105年3月1日起,提供五歲以上的接觸者丙型干擾素檢驗,即時開始潛伏感染治療,此檢驗可以有效找出高發病風險的潛伏感染者,減少不必要的治療,消滅感染,降低結核病發生率。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