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有口難言」 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56歲男子,某天清晨醒來發現「有口難言」,經送醫檢查後發現罹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併失語症,服用抑制血小板功能藥物半年後,其左側中大動脈狹窄情形仍惡化,在嘉義醫院評估後,以腦血管微創團隊進行顱內動脈支架治療技術,目前術後追蹤情況良好。

臺灣每年上萬名腦血管狹窄

腦中風佔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並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而一位中風的住院病人平均每日會增加該家庭約4,358元的成本,約佔家庭總收入的12%,對於一般家庭而言是沉重負擔。嘉義醫院陳啟仁院長表示,腦中風約80%屬於缺血性,在這80%的缺血性中風中是因顱內動脈狹窄所造成的,在東方人的比例高達三成,而西方人只占一成;依此比例推估,臺灣每年約有上萬名中風是因顱內動脈狹窄而產生。

短暫視覺缺損應盡速影像檢查

顱內動脈狹窄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族群,特別是有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有中風家族史者。陳啟仁院長表示,若民眾發現有視力、視野的短暫缺損或暫時肢體無力、語言困難,即使一陣子就恢復,仍不能掉以輕心,應盡快到醫院做影像檢查,評估是否有腦血管狹窄的情況。若腦血管狹窄程度超過70%,服藥三個月後仍有腦缺血症狀或曾輕微中風者,則需進行支架置放手術,不過,目前這種顱內專用支架仍需自費。

顱內動脈支架治療術降風險

長久以來,這些患者大多服用壓抑血小板功能的藥物控制病情,然而並非所有人藥物治療均可奏效,每年中風再發生率仍高達18%。為有效降低顱內動脈狹窄的中風危險,嘉義醫院腦血管微創團隊引進顱內動脈專用支架治療技術,國外臨床經驗也證實,此一技術可將顱內動脈支架的手術風險降至5%。而平均每年中風再發生率也可降至6.1%,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比藥物治療更佳。

阿斯匹靈防心血管疾病? 專家:尚有爭議

關於阿斯匹靈是否應作為心臟病、大腸癌的初級預防藥物,在美國不同團體間已爭論多年。最近,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公布最新指引,仍有醫療專業人士持不同看法,認為建議之根據並不充分,且強調個人在決定是否將阿斯匹靈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初級預防藥物時,需要與醫師充分討論。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最新指引建議50~59歲未來10年心血管疾病風險10%以上且沒有出血風險的人,可以與主治醫師一起評估是否適合每天服用少量阿斯匹靈至少10年來降低心臟病、大腸癌及缺血性中風。而對於60~69歲的人,若符合以上條件也可以考慮每日服用,但是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提醒,服藥效果並沒有如50~59歲的年齡層來得明顯。對於50歲以下及70歲以上的人,美國預防服務小組目前尚無法確定服藥利弊,因此還需要更多研究探討。

服用與否 應跟醫師討論再決定

許多專家質疑這份新指引的建議背後是否有充分且強而有力的實證支持。耶魯大學的Harlan Krumholz博士說明,這份指引的基礎僅來自於兩份高品質的研究,且並非近期的研究結果,因此所評估的效力應為中度。更重要的是,決定是否每日服用阿斯匹靈長達10年並非黑白分明般地絕對,中間涉及許多個人層面的考量,因此最終的決定應是在與醫師討論且確定自己的偏好與目標為何以後的結果。

完整試驗進行中 未來5年得結果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藥學博士Salim Yusuf早期是阿斯匹靈的支持者之一,但是如今他相信阿斯匹靈做為初級預防藥物的建議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持。Yusuf博士說明,由於目前的研究資料絕大多數來自於心血管疾病低風險群,因此無法支持建議所針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同時他提到,目前已有針對高風險族群所做的完整試驗正在進行中,應會在未來5年得出結果做進一步的確認。

大肚媽孕吐真辛苦 試試中醫舒緩效果佳

1名26歲孕媽咪,懷孕期間飽受噁心、嘔吐之苦,起初僅感到輕微噁心,後來就連聞到味道較重的食物或油煙,胃口就會變差,還一度急診;開業中醫診所中西醫師姜智釗指出,懷孕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多來自壓力或荷爾蒙等影響,這時可透過中醫調理,有助於疏緩症狀。

孕吐困擾 懷孕第16至20週就能舒緩

多產、偏頭痛、容易暈車或胃食道逆流的孕婦,較容易出現孕期噁心等症狀,又以懷孕第九週時症狀最為嚴重;姜智釗說,多數準媽咪會在懷孕第16至20週就能逐漸緩解,少部分才會一直延續到生孩子時都還有症狀出現。

採安全妊娠中藥 舒緩孕吐困擾

以傳統中醫而言,孕期出現的噁心和嘔吐又稱為惡阻,主要是因衝任不調,胃氣上逆導致,這時可請合格中醫師診斷,採以生薑、紫蘇梗、陳皮、砂仁、黃芩等安全妊娠中藥調理,能幫助準媽咪恢復正常胃口外,也可透過按摩手部的內關穴(手腕橫紋正中,沿兩條筋的中間往上約三橫指處),幫助舒緩症狀。

補充身體所需營養 穩定孕媽咪情緒

另外,飲食上也應多補充像是肉類、蛋類、馬鈴薯、香蕉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幫助孕媽咪穩定情緒,補充身體所需營養,且最好養成少量多餐習慣,減少對腸胃的負擔;姜智釗呼籲,平時也應遠離油煙等會引起噁心的因子,多注意生活的小細節,再透過中醫調理,有助孕媽咪開心度過孕期,迎接新生命到來。

害怕氣切? 新式經皮擴張氣切術風險低

「醫師,我家人可以不要氣切嗎?這樣他無法吃東西跟說話」、「氣切會不會變成植物人?」這些是醫師們經常聽到家屬擔心的問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加護病房主任林敬凱醫師表示,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急救時會插管輔以呼吸器協助換氣,以維持生命並延長治療時機。但是,並非所有患者皆能順利拔管脫離呼吸器,為降低插管所造成之併發症,包含呼吸道感染、口腔潰瘍等,氣切手術還是有其必要性,目前經皮擴張氣切術已被廣泛使用,風險也比傳統氣切低。

氣切能降低感染機率

林敬凱醫師指出,氣切是將人工氣道從嘴巴換至脖子處,不會傷害到其他器官系統。接受氣切患者較能維持呼吸道之安全,因氣切管不易滑脫,換管容易,使得呼吸道痰液清除效率較佳。部分患者移除口腔內之人工管路後可自口進食,少了口腔人工管路,使得口腔內清潔更為容易,可降低口腔內細菌滋生,進而降低肺炎之發生,另外由於氣切管較短,有助於患者脫離呼吸器,部分患者脫離呼吸器後能更換特殊氣切管而可自行說話,恢復良好的患者更能移除氣切通路讓傷口自行癒合。

經皮擴張氣切術 風險低傷口小

林敬凱醫師說明,自1985年Ciaglia發展經皮擴張氣切術(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 後,不同的方式不斷地被提出、改良且廣為應用。有別於傳統氣切術,經皮擴張氣切術可於床邊執行,病患不需移至開刀房,減少運送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許多國外醫學報告指出,經皮擴張氣切術的優點除手術時間短、傷口較小外,術中、術後發生出血及併發症並無明顯提高,而且術後感染之風險較傳統氣切為低。目前多數歐美先進國家及國內醫學中心之加護病房,多以經皮擴張氣切術作為氣切手術之首選。

經皮擴張氣切術並非完全無併發症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引進此項技術已有4年多,手術全程在支氣管鏡的監控下執行以減少併發症,一般此手術時間約數分鐘內即可完成。林敬凱醫師提醒,經皮擴張氣切術仍有少數併發症發生之機會,包括氣胸、皮下氣腫、氣管裂傷穿孔、傷口出血、嚴重缺氧等。目前經皮擴張氣切術僅適用於成人,兒童尚無其適應症。在慎選病患的前提下,經皮擴張氣切術對加護病房的病患而言,儼然成為重要的手術之一。

壓力大睡不著? 做瑜珈平衡自律神經

總是心情起伏不定,甚至煩躁失眠嗎?現在人生活壓力大、工作忙碌,白天累得半死、晚上卻睡不著。中醫師林祐慈表示,自律神經失調容易煩躁、失眠,久而久之影響健康,建議多做瑜珈可平衡自律神經,同時調整內分泌,恢復身體自癒力。

現代人文明病

開業中醫診所中醫師林祐慈指出,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患者常有頭暈、頭痛、腰痠背痛、失眠、腸胃不適、性趣缺缺,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就醫檢查卻找不出確切病因,但長期恐影響內分泌系統,各器官都可能發生病變。

多做瑜珈改善

如何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林祐慈強調,做瑜珈就是很簡單的方式,瑜伽結合了呼吸、視覺、觸覺、情感想像、肢體動作,主要針對大腦下視丘、杏仁核、枕葉、頂葉、顳葉,產生同步協同作用,對於調節情緒、自律神經及內分泌,都有很大的幫助。

紓解壓力 放鬆身心靈

一般人常以為瑜加總是動作困難、身體要折來凹去;林祐慈表示,瑜珈有很多種類型,更沒有年齡層限制,民眾可選擇簡單的動作,藉由伸展全身搭配深層慢呼吸調節,同時訓練呼吸肌群,延緩身體疲勞的發生,達到紓解壓力、放鬆身心靈。

眼前小黑點勿輕忽 恐玻璃體黃斑部拉扯造成

1名60歲男性,退休後習慣看報,但近幾個月來發現視力變得模糊,且眼前常出現像蜘蛛網的小黑點,連看直線都會扭曲,就醫檢查確診為玻璃體黃斑部拉扯症候群;台北市立聯醫忠孝院區眼科主任方怡謨指出,玻璃體液化屬於正常生理過程,50歲年齡層中約占五成都有此困擾,又以高度近視出現機率更高。

眼睛玻璃體液化 恐影響視力

隨著年紀增長或高度近視者,玻璃體會逐漸液化成水狀,漸漸變成空腔後,就會使原本貼著玻璃體的視網膜分離;方怡謨說,這時若分離不完全,就會讓視網膜和黃斑部出現拉扯,造成玻璃體黃斑部拉扯症候群。

嚴重患者 須接受手術治療

眼科主任方怡謨進一步說明,患者通常會出現飛蚊、視力減退、影像扭曲等症狀,治療上,若屬於輕微患者,可先進行觀察,但若嚴重者且已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合併黃斑部纖維組織增生等症狀,可透過微創視網膜手術或雷射等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 平時多食用綠色蔬菜

隨著3C產品逐漸普及,高度近視者不斷增加,臨床上,因此疾病就醫的患者也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方怡謨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時除了可多食用綠色蔬菜、魚等含葉黃素營養等食物外,使用相關3C產品也應適時休息,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盡快就醫治療,才能避免症狀持續惡化。

標靶真光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除瘤新利器

一名罹患口腔癌的王先生,因腫瘤轉移至肺部且位置與血管十分接近,難以開刀治療,因此在醫師建議下,採用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只做8次療程,後續加上化療後,如今腫瘤已消失,日前王先生信心十足地說「還要再拚事業。」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邱文彥醫師表示,使用標靶真光刀執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效果接近根除性手術。

更安全快速精準的腫瘤放射治療

癌症蟬聯臺灣十大死因榜首30餘年,癌症病人面對各種治療方式,往往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對於早期肺癌及肝癌等腫瘤,手術切除是標準治療,但在手術無法負荷的情況下,新一代的「標靶真光刀(TrueBeam)」搭配「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SABR)」,提供更安全、快速與精準的腫瘤放射線治療效果。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腫瘤控制率高達97.6%

根據2010年美國研究指出,在第一期不可開刀的肺癌病人,接受「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三年的腫瘤控制率可高達97.6%,標靶真光刀除了可以治療早期但因身體因素無法開刀的腫瘤外,也可應用於轉移腫瘤顆數少時的控制。邱文彥醫師指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除適用於年紀大、慢性疾病多、體力及心肺功能差的腫瘤病人外,不易以手術切除的腫瘤也適用,是一項重要的抗癌替代療法。例如,腫瘤位置靠近心臟、大血管或縱隔腔等不易切除的位置。此外,「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對於癌症已轉移,但轉移數量不多的情況也有很好的腫瘤控制成效。

標靶真光刀對肝癌肺癌特別有幫助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表示,標靶真光刀精準度高,治療劑量也提高,能大幅縮減治療時間。賴寧生院長表示,標靶真光刀配合全身立體定位技術,可以將治療所需的能量,精準地投射到所要治療的腫瘤上,尤其對於治療時易受呼吸影響的肝癌、肺癌特別有幫助。

想要寶寶頭好壯壯 懷孕開始這樣吃

懷孕該怎麼吃,是準媽媽最關心的事,想要寶寶頭好壯壯,則是每個父母的最大心願。營養師強調,從媽媽懷孕到寶寶2歲的1000天中,營養攝取對寶寶長期健康影響最為關鍵,更奠定了寶寶免疫系統及身高體重發展。

生命最重要的1000天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這1000天包括懷孕過程及嬰幼兒時期,孕期以每3個月為一個孕期劃分,分為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而嬰幼兒階段以12個月劃分為嬰兒、幼兒的階段。

這些營養素 孕婦多攝取

劉怡里指出,孕早期為0至13周,在媽咪懷孕初期,雖然寶寶只有葡萄般大小,但是心臟、手指、腳趾及耳朵等主要器官都開始形成,大腦、神經和肌肉也隨之發展,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葉酸、鈣質、維他命C食物。

媽媽均衡飲食 寶寶不偏食

孕中期為14至26周,此時寶寶對食物的喜好逐漸養成,可透過羊水嚐到食物的味道,並養成對味覺的偏好,劉怡里建議,媽媽務必要均衡飲食,以免養成偏食的寶寶。

孕婦體重增20%最適當

孕晚期是27至40周,劉怡里強調,這時為寶寶成長的爆發階段,骨骼及肌肉會快速成長,媽媽要注意體重避免過重,除了避免寶寶變成小胖子,也能降低日後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建議媽媽體重增加20%最適當。

足夠鐵質增免疫力

劉怡里說,寶寶出生後,母乳是最佳的營養來源,能提供所需要的各種營養,但等到寶寶6個月大後,母乳中的鐵質只能供應寶寶4%的鐵質來源,建議可開始食用含有豐富鐵質的副食品,如蛋白、蛋黃、深綠色蔬菜等,攝取足夠的鐵質也能提升免疫力。

蛋白質是長高關鍵

寶寶1歲開始,就是小大人了。劉怡里建議,這時可以與大人一起吃飯,均衡飲食、多蔬果則是飲食重點,當寶寶2歲時,身高大約是成人的一半,一般人以為補鈣就能長高,但根據研究發現,蛋白質才是幫助骨骼生長的關鍵營養,如牛奶、豆製品等,都不可缺少。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