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貧血

小寶是足月寶寶,母奶吸食很順利,但皮膚越來越黃,活力也較剛出生時差。出生第2天,醫生診斷小寶為高黃疸,黃疸值直逼換血標準。醫師問診時發現小寶父親是蠶豆症患者,母親則是不確定自身狀況,寶寶抽血檢測亦發現有貧血的狀況,經進一步分析,確診為溶血性貧血合併高黃疸,經照光處置及補充輸液後,小寶恢復健康。

新生兒黃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 台大新竹分院小兒部李孟如醫師表示,新生兒黃疸在台灣地區是極為常見的症狀,大多數無症狀,單純皮膚偏黃。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所謂生理性黃疸通常出現在出生後第三天後,第五~七天大時達到高峰,且最高黃疸值未達照光標準。而病理性黃疸則大多出生24小時內即出現,且黃疸指標大於15。典型的黃疸症狀會從頭開始,一路黃到腳底。若發現寶寶軀幹及下肢都很黃,需盡快就醫接受處置。引起黃疸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由於紅血球破壞增加導致溶血性貧血及膽紅素製造過多。

紅血球被破壞原因有三 李孟如醫師指出,新生兒溶血性貧血是紅血球被破壞引起,新生兒的紅血球壽命平均是70~90天,較成人的120天短。紅血球被破壞的原因主要,分成(1)與免疫相關:源自於與媽媽的ABO血型不合導致寶寶的血球被破壞、或是母親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媽媽的抗體通過胎盤攻擊寶寶所引起;(2)寶寶先天的紅血球缺損:包括較常見的酵素異常狀況(如蠶豆症)、海洋性貧血及較少見的紅血球細胞膜異常;(3)感染時引發紅血球破壞增加。

結果未明前避免接觸禁忌物 李孟如醫師提醒,爸媽蠶豆症引發新生兒溶血性貧血伴隨的黃疸通常較嚴重。新生兒於出生後48~72小時皆會進行新生兒篩檢,一般約2~4週後會有報告,在報告未明前,不確定寶寶是否有蠶豆症時,應先避免接觸相關禁忌物品,如紫藥水及樟腦丸(奈丸)。

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呈現高黃疸期間進行蠶豆症數值的相關檢驗,可能會有偽陰性的情況。此時醫師通常會建議在高黃疸狀況緩解後,再追蹤蠶豆症數值會較準確。

有任何異狀應儘快就醫 新生兒無法明確表達不適,且臨床症狀變化快速,李孟如醫師呼籲爸媽若有發現任何異狀,宜儘快就診。

根據統計,「不寧腿症候群」盛行率約3%到15%,大多是中年之後才發病,而且以女性居多,是男性的兩倍;臨床上,病人多是因為腿部有麻脹與灼熱感,而會出現愛抖腳的不寧腿現象,進一步就醫更是發現,有很多病人是因為缺鐵性貧血所導致。

會衝動的想動一動腿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不寧腿症候群病人經常會衝動的想動一動腿部,而且會在下午或晚上時較常發生,腿部不適感在休息時會更嚴重,但是即使在清醒時也都會出現,起床走動或抬腳踢腿,症狀就能獲得改善。

還有腿部麻脹與灼熱感

不寧腿症候群除了會有愛抖腳症狀,還有腿部麻脹與灼熱的不舒服感,有不少病人會為了解決這些不適感,竟然吃了一大堆止痛藥,結果症狀依然沒有改善,也有人為了要改善睡眠品質,吃了好多安眠藥;最後就醫才發現原來是不寧腿症候群。

腎臟功能不好、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也會出現 不寧腿症候群病人往往是因為睡眠品質不好去就醫,蔡睿蘋醫師指出,治療不寧腿症候群主要是使用多巴胺藥物以及抗癲癇藥物,也會開給助眠藥物,大約服用一週就會有反應,即可慢慢停藥;但是,由於不寧腿症候群有次發原因,可能是因為貧血造成,腎臟功能不好,或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也有可能合併不寧腿症候群,就要再針對病因再做治療。

蔡姓婦人反覆不明發燒兩個月、嚴重貧血,暴瘦近20公斤,經過多科會診、多方檢查,懷疑答案就在淋巴結腫大的腹腔內,臺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陳一心主任指出,經剖腹切片化驗竟是肺結核菌跑到骨盆腔的「肺外結核」。

體重驟降 血紅素掉到6

蔡姓婦人現年70歲,有多年糖尿病史,一年半前開始規律洗腎,今年中突然不明發燒,反覆跑急診、住院,體重從本來的68公斤,遽降為50公斤,血紅素也掉到6以下(一般洗腎病人8~10,正常人女12、男14)。

各種影像檢查也未找到病因

反覆發燒及嚴重貧血,病因並不單純。嚴重貧血可能造成心臟衰竭,不只走路會喘,甚至全身痠痛、吃不下,還會造成體力進一步衰弱。安排各種影像檢查,也請血管外科、血液腫瘤、感染科等多科醫師共同會診,逐一排除洗腎廔管感染、尿道感染,還因電腦斷層影像腹腔內淋巴結腫大兩倍以上,懷疑感染或其它腫瘤轉移可能,甚至做過骨髓切片,但結果也未找到病因。

開腹取樣本化驗確認為結核菌

為得到確切診斷,陳一心主任建議開腹,從卵巢與腹腔淋巴結切片採樣送驗。婦產科與一般外科共同開刀,在腸繫膜的地方看見像小米狀的結核菌,散布在整個腹腔裡面,由於穿刺採檢風險相當高,能操作的範圍又小,最後採取相對安全的開腹取樣本方式,進行病理化驗,確認是位於腹腔深處的結核菌。

免疫力下降 結核菌活化到處亂跑

肺外結核的狀況十分少見,蔡姓婦人經治療後,體力與貧血問題各方面健康狀況明顯改善。陳一心主任指出,糖尿病洗腎的病人本身比較脆弱,一旦免疫力下降時,可能遇到結核菌活化起來,菌就會到處亂跑,肺部是最常見的,不過其它器官如腹腔、腦部甚至是躲在更深處如胰臟、脾臟,也曾經有臨床報告。

不常見而被懷疑是癌症轉移

肺外結核不像肺內結核會經痰液傳染給其它人,治療上也是結核藥同樣的療程。國人熟知的結核菌在肺部表現,主要症狀是咳嗽、夜間發燒、體力衰弱,可藉痰或是血液來診斷;「肺外結核」在日常診斷並不常見,一般會被覺察是因腋下頸部異常腫大,加上夜間發燒、體重減輕而被懷疑是癌症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