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心血管疾病

alt
心臟病已成為人類的第一大殺手,因動脈粥樣硬化引致的冠狀脈疾病,最近的發病率在全翃都告增加,尤其是在原本的發展中國家,因在飲食習慣方面,漸漸趨向西化,故患冠心病者大增...

2歲大曾小妹生長曲線正常,靈動雙眼加上異常白皙的臉蛋,總讓人忍不住想捏捏臉頰,但最近相較於幼兒園其他健康寶寶,顯得有食慾不振、病懨懨的狀況,家人見狀十分焦急,赴醫檢查後確診為「缺鐵性貧血」,給予連續口服鐵劑治療半年後終恢復正常。醫師提醒,「一白遮三醜」觀念落伍,健康才是王道!

嬰幼兒缺鐵性貧血 3因素最常見

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部顧問醫師彭慶添表示,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元素,也是很多內皮系統組織酶反應的媒介,因此缺鐵的小孩易有感冒或懶散等症狀,尤其會影響兒童的學習力。

嬰幼兒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原因包括懷孕週數不足、飲食因素或腸胃道因素,針對曾小妹的狀況,研判應是飲食因素造成,如鐵質攝取不足、在6個月後未適時給予副食品、1歲後喝過多牛奶等。

口服鐵劑治療 半年即可看見成效

治療方面,確診缺鐵性貧血的小孩靠調整飲食已緩不濟急,會建議給予足夠劑量的口服鐵劑治療,搭配果汁服用,都可促進鐵質的吸收,但應避免與牛奶同時服用,但可飯前服用,以免減少鐵質吸收,通常會持續治療半年,前三個月能有效矯正貧血狀況,後三個月則為儲存日後所需的鐵質。

4個月大篩檢 及早發現治療效果佳

彭慶添醫師建議,一般母乳哺育的小孩至少四個月就要補充鐵劑,6個月大後的嬰幼兒對鐵質需求大增,須從食物補充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而1到5歲的孩童每天飲用牛奶量不得超過600毫升,因缺鐵性貧血不容易於初期發現,建議家長於孩子一歲大時,可接受缺鐵性貧血篩檢,若是早產兒,則建議於四個月大時即做篩檢。

一位35歲劉先生常出現疲倦、貧血症狀,以為自己只是工作勞累而不以為意,不料一個月前突然昏倒送醫,經骨髓檢查確診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由於其症狀不易察覺,以及有些病人會抗拒抽骨髓的檢查,因此常延誤治療。就連知名作家、媒體工作者汪笨湖也因此疾病病逝,享壽65歲。

初期症狀:貧血、虛弱、倦怠感 大千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明立表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是因染色體老化或突變,骨髓造血系統無法製造有品質的血球(血球無法正常生長、分化、成熟),而出現周邊血球不足的現象。如果幹細胞的基因持續突變,不成熟的芽細胞將持續增加,最後有20~40%的病人會轉化成急性白血病,故以往也稱之為白血病前期。早期的症狀輕微,如:貧血、虛弱、倦怠感等,常不易察覺,且不少民眾會自行補充鐵劑或葉酸,反而延誤診斷。若長期未接受治療,有2-3成的機會惡化成血癌,甚至有病人尚未惡化就因敗血症而離世。

目前治療方式有三種: 1)支持性照護:給予適當輸血,避免貧血造成體力衰退或血小板下降出血。若因白血球過低而引發感染時,需用抗生素治療以免敗血症危及生命。 2)低強度治療:給予去甲基化藥物治療。 3)高強度治療:高劑量化療與造血幹細胞移植。

早期發現、正確診斷 黃明立主任表示,目前衛福部及健保署已核准皮下注射的甲基化藥物,不少病人接受治療後有明顯的改善,也提高生活品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初期不明顯,但若出現前述的症狀千萬別輕忽,務必及早就醫並配合相關檢查,才能給予適當的治療,降低造血罷工的衝擊。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9860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長期痔瘡流血卻不在意,導致嚴重貧血,當心會有生命危險!有一名年約60幾歲婦人,近半年來,因為痔瘡幾乎天天出血,也不理會,直到整張臉蒼白、頭暈,甚至講話會喘,前來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科門診檢查,經由大腸鏡排除不是癌症;驗血後發現血紅素低到只剩4、5gm/dl,連正常值一半都不到,這才趕快處理好貧血狀況,再花了二、三個月才治好痔瘡,這才恢復健康。 肥胖、便秘久站職業 易痔瘡形成族群 仁愛醫院消化科主治醫師許文章表示,痔瘡雖然不是惡性疾病,但不醫治也有相當程度的後遺症,不能輕忽;痔瘡是一種肛門部的慢性病,是由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的平滑肌纖維,這三個結構所組成。俗話說:「十男九痔、十女九痔」,女性大多因為懷孕後,連帶影響痔瘡靜脈曲張;男性則約30、40歲,因為年紀漸長,結締組織變得鬆散,也易形成痔瘡。另外,像是肥胖、便秘、生活作息不正常、或者是久站的職業也易引起。

痔瘡依照症狀分4級 判斷輕重程度 痔瘡依照症狀可分為1至4級,許文章醫師指出,從輕度到重度大概只有40%左右的人會有症狀,最常見的就是出血、肛門騷癢、甚至疼痛等等;究竟該如何判斷痔瘡的嚴重程度,以及適用的治療方式?透過以下分級帶你了解。 第一級:排便時可能出現少量出血,或伴隨搔癢感與分泌物,痔瘡不脫出肛門。 第二級:除出血外,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會自動縮回。 第三級:痔瘡持續增大,排便脫出肛門後,必須用手將其推回肛門。 第四級:痔瘡長時間脫出,且無法用手推回,有突起物及疼痛感。 初期沒症狀只需痔瘡藥 後期嚴重才考慮開刀 許文章醫師指出,第一級痔瘡透過自我護理能夠自癒,而第二、三級的痔瘡,例如初期外痔與二期後的內痔,則需要在加強自我護理的同時,使用痔瘡藥來止血止疼、清潔消炎,至於第四級的痔瘡,例如第四期的內痔與嚴重的外痔,長期慢性出血導致貧血,則需要採取手術治療。 避免久站、久坐、久蹲 保持正常生活作息防痔瘡 避免痔瘡發作,許文章醫師建議民眾,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勿熬夜、要戒酒、戒辣及少吃油炸食物,避免便秘或腹瀉,避免久站、久坐、久蹲及在馬桶上坐太久,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多喝水、多攝取含纖維的食物、水果、蔬菜,也可以多進行溫水坐浴,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以利消腫、止痛。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