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肺癌新國病 正子電腦斷層掃描診斷更精準

60歲的唐太太,最近因為乾咳及肩膀痠痛到醫院就診,經骨科醫師檢查後,在肩部X光片上發現骨頭有異樣,經骨頭切片後,懷疑是肺腺癌骨頭轉移。然而,在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中卻僅看到右下肺葉約2公分腫塊,並沒有很明顯淋巴腫大。後來,唐太太接受安南醫院最新高階正子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除了骨頭跟肺葉的腫瘤外,又發現了縱膈腔淋巴結轉移以及脊椎骨頭轉移。

每年因肺癌死亡是所有癌症之冠

安南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林延淞主任表示,近年來隨著空氣品質的惡化以及標靶藥物的進步,肺癌每年新診斷以及持續治療的人數已節節上升,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登報告顯示,2014年有超過12000人被診斷為肺癌,人數為全部癌症第二名。此外,每年超過9000人因肺癌死亡,更是所有癌症之冠。

另外,台灣肺癌不同於國外,大多數患者是沒有吸菸的,環境、基因等因素,都讓所有人可能暴露在肺癌的威脅中,對民眾健康影響之大,可能將逐漸取代肝病,成為台灣的新國病。

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偵測腫瘤活性

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詹凱翔醫師表示,對於沒症狀但有危險因子的民眾,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比起傳統X光檢查,更可以早期偵測可能病兆。而對於懷疑肺癌的患者,正子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更能去偵測腫瘤的活性,尤其對於淋巴結或遠端轉移更能及早偵測。

正子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無法完全取代手術切片的角色,但是在這個人化精準醫療的時代,能否準確取得腫瘤組織去檢測基因變異就相當重要。正子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就提供像GPS定位般的指引,讓病人的診斷更為精確,治療上也能選擇更適切的藥物。

更加瞭解癌症病情及狀況

過去的醫療可能是醫師說了算,然而,現代化的醫療講求的是「醫病共享決策」,病人有權利知道自己的病況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向。正子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不只讓醫師更了解患者的癌症病情,更讓病患一目瞭然地知道自身的狀況,而面臨後續的手術、化療、放療等都能更為踏實,讓醫療團隊、患者、家屬們共同攜手對抗癌症。

依據國健署公佈2012年肝癌發生人數11,422人,每46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肝癌,發生率高居第一名,死亡率第二名,僅次於中國大陸。尤其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機率更是非帶原者的30倍。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培哲教授,帶領其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展出「血液核酸片段作為肝癌診斷生物標記」技術,預計5年內,可以利用非輕入性、簡單、準確性高的檢測,從B型肝炎帶原者身上找出出是否罹患肝癌的線索,早期治療,提升治療成效!

臺大陳培哲教授表示,經過努力研究,利用B型肝炎肝癌患者的血液進行學理實驗,結果成功發展「血液病毒宿主嵌合核酸片段作為肝癌診斷生物標記」技術,有助於使B肝帶原者在未來有機會透過檢測方式,即能偵測出是否已經罹患肝癌,此項專利技術臺灣大學將授權給予國內生技公司,預計以3年時間,開發出可做為臨床檢測的應用技術產品,進入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並且可望於5年內通過衛福部核定後,於全球第一個國家成功上市,有助於使B型肝炎帶原者早期診斷出是否罹患肝癌。

陳培哲教授表示,由於肝癌的診斷方式一般從有症狀出現到死亡平均只有3至6個月,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可以延長並提高肝癌患者的存活率,此項技術對肝癌防治將有重大的突破意義。

此項檢測技術進行的重點與未來應用,在於抽取B型肝炎帶原者約1毫升的血液,再將帶有病毒DNA的片段純化出來,後續經過定序與資料分析,來評估受試者是否罹患肝癌。未來將可以檢測小於直徑1公分的肝腫瘤,並提升準確率達到90%以上。「血液核酸片段作為肝癌診斷生物標記」技術是肝癌防治的新開端,期待能早期揪出肝癌癌蹤!

長輩確診高風險多發性骨髓瘤,該怎麼治療?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強調,高風險患者還是可以治療,也有藥物能達到與低風險患者相同的治療效果,平均存活期可達3-4年,更有機會等待新藥問世,延長存活時間,千萬要好好治療。

症狀太普通 多發性骨髓瘤難發現

余垣斌醫師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癌症,因骨髓內的漿細胞過度增生導致。癌化的漿細胞會製造過多無用的抗體(免疫球蛋白),有效抗體卻不足,造成患者抵抗力很差,容易感染。且骨髓裡的癌細胞,會在各部位發生、破壞骨頭,故以「多發性」命名。

多發性骨髓瘤常以「CRAB」徵兆表現:(1)高血鈣(Hypercalcemia, C)、(2)腎功能病變(Renal failure, R)、(3)貧血(Anemia, A)、(4)骨頭病變(Bone lesions, B)。不過醫師提到,上述症狀可能不明顯,也與很多疾病相似,伴隨這四個徵兆可能會有骨頭疼痛、嗜睡、疲倦、蛋白尿等症狀,但也不容易因此得到診斷,常常是經過許多科治療沒改善,最後才在血液科確診。

圖片

▲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

疾病分期很關鍵 了解疾病預後風險

如同其他的癌症一樣,多發性骨髓瘤也有不同的疾病分期。余垣斌醫師解釋,疾病的分期會影響預後,主要依據血清白蛋白、beta-2-微球蛋白(ß2-microglobulin),甚至還要了解癌細胞的染色體變化,綜合評估患者的疾病的預後風險程度,分成三期(第一至三期)。

醫師指出,越後期風險越高,疾病預後相較不好,容易復發。不過多發性骨髓瘤各期別都很值得治療,預後也都優於其他癌症,即使高風險患者平均存活期也可達3-4年,中低風險更達7-8年以上。

標靶治療時代 武器多元可以長期控制!

針對多發性骨髓瘤治療,余垣斌醫師說明,有別於過去化療,近年以標靶治療為主,毒性較小,效果又不錯,是目前年長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至於較年輕、狀況好的患者,若標靶治療控制不錯,可進一步再加做自體周邊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意義等同是一次高劑量化療),讓病情控制更長久。

醫師進一步指出,多發性骨髓瘤的標靶藥物主要有蛋白酶體抑制劑和免疫調節劑這兩類,再搭配類固醇作為藥物組合,最近還有不同機轉的單株抗體可以使用,讓治療的武器變得更多元,不願意或不方便接受針劑治療的患者,也有可以完全口服的處方,有助提升老年患者的治療意願。 

醫師分享,曾有一名洗腎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雖然很配合治療,但心情上就是不喜歡來醫院打針,他在復發後索性採全口服療法,病情控制的不錯,患者也更願意接受。

高風險患者 治療策略不同嗎?

至於高風險患者的治療有何不同?余垣斌醫師坦承,目前高風險患者的治療國際上仍沒有明確共識,大多數藥物對此類患者仍然有效,只是治療成效比低風險患者差。有趣的是,口服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在先前的臨床試驗中對於高風險和低風險患者似乎能有同樣的療效,健保也已據此給付,但最後藥物的選擇仍然要取決於醫師對患者當時狀況及先前曾接受治療的諸多判斷。治療選擇雖然複雜,但最重要的觀念是,「高風險還是可以治療!」醫師鼓勵,高風險患者仍可有一定存活期,以目前藥物進展的速度,也有機會等到新藥,達到更好的控制目標,千萬別放棄。

新藥問世速度快 醫籲好好治療

臨床有些年長的患者,罹癌後可能因年紀大不想治療,但反而有可能會降低生活品質,如骨頭痛加劇,甚至癱瘓、洗腎。余垣斌醫師呼籲,現今治療不辛苦,更能維持生活品質,若有藥物副作用,都可以與醫師討論後減量或換藥,若出現發燒等感染徵兆,則務必回診求助醫師。

醫師說,隨新藥問世,各線標靶藥物齊全,即使第一線藥物失效,還有許多後線的藥物可以使用,「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能治癒,但大部分可以控制得很好,甚至有機會可以當成慢性病控制,與病好好共存。」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