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乳癌位居女性癌症之首!十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台北市衛生局與乳癌防治基金會,特別邀請陳佩琪醫師擔任臺北市乳癌防治大使,呼籲珍愛女性朋友健康,乳癌篩檢要及時。

三分之ㄧ乳癌可預防高危險群不可輕忽

依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乳癌防治基金會張金堅董事長表示,乳癌高危險群者,如具特殊家族史、更年期前得過乳癌或一側乳房得過乳癌者,其致癌相對機率大於4倍;而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第1胎生育在30歲後或未曾生育者,其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因此,高危險群女性朋友,應要重視健康生活,尤其應定期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

12疑為乳癌陽性個案定期篩檢很重要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 106年乳癌篩檢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1萬1,074人,篩檢量成長達12.61%,進步率超越全國平均。其中,45歲女性乳癌篩檢疑似陽性率更達近11.86%,需進一步確診,所以女性朋友千萬不可忽視。

陳佩琪醫師也呼籲,乳癌為臺北市女性癌症的第1名,對女性健康深具威脅,提醒所有女性朋友,ㄧ旦滿45歲,且符合國民健康署篩檢年齡的女性朋友,就應及時進行篩檢,爾後則定期每2年篩檢1次。

珍愛健康防癌ㄧ指通APP搜尋健康好站

臺北市衛生局提醒,女性朋友預防乳癌首重均衡營養、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及時又定期進行乳癌篩檢,凡年滿45歲到70歲、40-44歲二等親(外祖母、祖母、媽媽、姊妹、女兒)內曾罹乳癌,且105年迄今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的女性,可運用「健康好站-台北防癌ㄧ指通」APP,搜尋最近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醫院進行篩檢。

顳顎關節障礙是流行於現今生活之文明病,但因其症狀與生活常見的病痛相似,常被患者忽略或是誤診治療。例如:一般民眾將頭痛誤認為壓力大,因此吃止痛藥減緩;長輩耳鳴或耳朵痛,認為可能是生理機能退化,前往耳科或不予理會;咀嚼疼痛、吞嚥困難則可能判定為牙齒或是口腔問題,殊不知,此類再常見不過的生活病痛,卻可能都是由同一種關節障礙所產生,就是「顳顎關節障礙」。

顳顎關節障礙被忽略 進行診治可痊癒

國內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姜厚任醫師說明,顳顎關節障礙常被現代人所忽略,因此前來求診的病患往往都已忍痛多年,甚至久醫未癒,影響生活。曾接到的案例中,更有因長久疼痛及耳鳴醫治不好而丟了工作,花了數年的時間及經費求診,吃了不少止痛藥及抗生素,仍未得到改善,不時還伴隨著咬合疼痛,直到進行了核磁共振(MRI)的檢查後,發現罹患的是顳顎關節障礙,隨後進行顳顎關節治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即完全痊癒。

掌握治療黃金期 尋求專家協助諮詢

姜厚任醫師表示,這類的案例不勝枚舉,拖得越久所引起的發炎越嚴重,甚至影響治療黃金期,也常見不少患者因張口困難、咀嚼疼痛被誤診為顏面神經問題,尋求推拿治療,經「喬骨頭」後反造成咬合不正、急性發炎或是顳顎關節盤異位更加嚴重的問題。專家呼籲,遇到顳顎關節障礙可能的徵兆時,絕對不可忽視或隨意就診。

顳顎關節是掌管人類張閉口的重要關節,位於耳朵的正前方,由顳骨的關節窩與下顎骨的關節突所組成。平日可以嘗試當緊咬牙齒時,顎顏面或耳朵前方是否疼痛;張口活動或打哈欠時是否有明顯“卡卡”聲響或卡住的感覺;咬合時是否上下排牙齒無法完全密合;是否發現臉型歪斜、不對稱或嚴重下顎後縮等,比例越高,罹患顳顎障礙的可能便越高,以此來做為自我評量的方式,如果有徵兆,建議應前往顳顎關節專科醫療機構進一步檢查。

您有鼻塞、吸不到氣的經驗嗎?3年前一名12歲女童,跑步時差點缺氧昏倒,原來她患有先天性過敏性鼻炎,因此下鼻甲黏膜相當肥厚,造成嚴重的鼻塞,運動時無法正常調整呼吸!平時就鮮少使用鼻子呼吸的她,睡覺時也常出現打鼾的情形,嚴重影響生活及睡眠品質,才決定改善過敏性鼻炎,期望能透過治療,一圓運動選手夢。

下鼻甲嚴重肥厚難呼吸 建議手術改善

負責收治此病患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耳鼻喉科鄭爵儀主任表示,下鼻甲原為鼻內正常組織,但慢性鼻炎或過敏性鼻炎之患者,下鼻甲的黏膜容易因慢性發炎,而逐漸變得肥厚,造成嚴重的鼻塞。如上述女童即飽受過敏性鼻炎所苦,嘗試許多藥物治療依然沒有好轉,才前往至醫院求診,檢查後竟發現下鼻甲已經緊貼鼻中膈,鼻孔內空間十分狹窄,情況相當嚴重,建議考慮手術治療。

新型下鼻甲微創術安全高、效果好

鄭爵儀主任說明,治療下鼻甲肥大的症狀,起初會使用口服藥物與鼻噴劑治療,若症狀超過3個月仍沒有改善,才會建議患者採用手術治療;傳統手術主要切除部分下鼻甲,來改善鼻塞的情形,不過因出血量多且復原時間長,亦須住院觀察且需術後鼻填塞,效果雖好但過程較不舒服。

隨著醫療科技進展,下鼻甲微創手術的出現,帶給患者治療新契機,利用「動力旋轉刀頭」,將多餘的肥厚組織絞成小碎塊並同步進行抽吸,不僅安全性高、也能完整保留鼻黏膜的功能,且微創傷口術後復原期也較快。上述女童即是使用此微創手術,改善鼻過敏症狀,也恢復以往笑容,朝著夢想邁進。不過醫師也強調,術後一週內仍應避免擤鼻涕、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及劇烈運動以避免出血,另外,若為嚴重鼻炎患者,術後建議搭配藥物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療效。

鼻過敏或鼻炎應及早接受治療

鄭爵儀主任提醒,過敏性鼻炎多半與遺傳有關,不過近年來因為環境汙染、氣候等影響,鼻炎人數漸增,建議經常接觸塵蟎及粉塵的民眾應配戴口罩,可減少過敏原的刺激;若有鼻過敏或是慢性鼻炎的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如為一般輕微鼻塞可透過藥物控制或運動習慣來改善症狀。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