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一名上班族疑似工作壓力大,右手不時施力異常、看不清楚,摔跤次數也增多,懷疑自己有中風跡象,拖了半年才就醫,經醫院詳細檢查,確診是「多發性硬化症」!所幸積極治療後,症狀也才適時獲得控制。

自體免疫系統作怪 女性是男性二至三倍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榮昇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真正發病原因不明,而二十至五十歲發病率最高,女性發病率則是男性的二到三倍,可能與缺乏維他命D、抽菸或基因有關,某些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引發。

羅榮昇主任說,多發性硬化症是不正常自體免疫反應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發炎及髓鞘受傷,神經脈衝無法有效地傳送下去,所出現的症狀會根據侵犯部位而不同,約有45%患者會有肢體運動或感覺症狀,可能單側或兩側無力,20%是視力模糊,10%影響說話能力,有些人出現大小便失禁或平衡失調,另外有25%患者有綜合症狀。

長期未獲良好控制 恐永久損傷及失能

一旦出現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症狀時,應該要提高警覺,盡快到醫院詳細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有利於病情的控制。羅榮昇主任解釋,多發性硬化症約有85%的患者屬於「復發緩解型」,初期若獲得良好控制是可恢復的,但若症狀反覆發作、未控制好,十五年後有一半的機率會變成「續發漸進型」,可能就會造成永久損傷及失能,例如殘廢、失去視覺等。

第一線口服新藥 降低年復發率約五成

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延緩多發性硬化症惡化,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楊智超說明,傳統第一線治療為注射型藥物,但因一週需施打三次,多少會影響病患使用的意願,某些使用干擾素的病人會有疼痛、發燒、倦怠等副作用;楊智超醫師表示,健保日前核准的第一線口服新藥,其優點在於口服,對肝腎負擔小、不會造成掉髮。

選擇有效降低年復發率的藥物,才能減少多發性硬化症反覆發作造成神經受損,和降低失能風險的關鍵;根據臨床研究顯示,第一線治療的這種口服新藥,能降低年復發率約五成、失能風險近四成,也兼具抗氧化、抗發炎、免疫調節與保護神經之功能。

一年一度關懷日 積極就醫改善生活品質

五月三十日為世界多發性硬化症關懷日,楊智超醫師希望喚起大家對此病的重視;他強調,多發性硬化症若能及早發現,以藥物良好控制,即可改善生活品質,延緩失能,尤其現在有第一線口服新藥,使用方便,有效控制,若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應積極治療!

嬰兒型血管瘤好發於頭頸部,女孩比男孩容易發生,因外觀鮮紅奪目,也被叫做「草莓血管瘤」。經常有年輕爸媽,滿面愁容地帶著剛出生的嬰兒來到診間,指著孩子眼頭上,小小的血管瘤,詢問醫師會不會影響小孩子的健康與未來?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陳思翰醫師表示,只要按照治療三部曲,依序以藥物、注射、雷射進行治療,血管瘤寶寶就能順利跟「草莓」說掰掰。

嬰兒型血管瘤 問題何在?

陳思翰解釋,嬰兒型血管瘤主要是血管內皮細胞不正常增生所引起的,發生原因至今仍不明確。嬰兒型血管瘤在白種人中比例相當高,1歲以前的嬰兒就有10~12%;在台灣發生機率較少,約1~2.6%,2010年台灣有16萬6千個新生兒,大約有2千個患有血管瘤。

嬰兒型血管瘤 發展變化3階段

陳思翰指出,依照嬰兒型血管瘤的發展變化,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增生期:出生後出現的血管瘤,增生速度特別快速,往往比嬰兒生長速度快。通常會持續增生達8個月。寶寶1歲以後,血管瘤停止長大,是穩定期。到2歲前後,血管瘤會逐漸退化萎縮。

陳思翰說,約占所有血管瘤病人的20-30%,到了2歲仍未出現退化跡象時,應該就不會退化,而還殘存有血管瘤的病童,會造成膚色不均、皮膚萎縮或是疤痕組織。

治療三部曲 跟「草莓」說再見

嬰兒出生2到3星期,血管瘤會馬上進入增生期,陳思翰提出治療三部曲的概念,依序以藥物、注射、雷射進行治療。若病童出生後8個月前診斷出血管瘤,先使用口服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搭配母乳或牛奶服用。8個月大後,血管瘤仍然肥厚凸起,則使用局部血管硬化劑注射,藉由硬化劑破壞血管瘤內內皮細胞引發皂化作用,達到血管瘤扁平的效果。

等到1歲以後,應追蹤血管瘤,如病灶單純是顏色殘留,沒有肥厚,建議做雷射治療去除病灶色澤,達到完全消除血管瘤的效果。

陳思翰醫師提醒父母親,如果能及早治療,可防止血管瘤增生。治療前需找專科醫師討論、審慎評估,也需要支持與耐心,相信寶寶能很順利跟草莓說掰掰。

目前針對乳癌治療,包括手術切除、化療、放療及標靶藥物,並且會根據乳癌雌性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以及Her-2表面抗原的染色,做為治療乳癌的依據。然而,由於ER、PR及Her-2皆為陰性的三陰性乳癌,在接受手術切除、化療、放療及標靶藥物後,就沒有藥物接續治療,所以有不少三陰性乳癌病人會擔心復發,進而尋求中醫治療。

中醫扶正治療 減少副作用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乳癌高居婦癌發生率第1名,每年有超過1萬名婦女罹患乳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婦兒科主治醫師許中華表示,門診中有很多癌症病人就醫,以婦癌最常見的乳癌而言,其實很多才開完刀的乳癌病友,在進行化療時,會有很多副作用,也可經由中醫扶正方法來治療,使副作用減少。

增強肝腎功能 復原素度快

中醫扶正治療癌症,除了可降低副作用之外,許中華醫師指出,中藥扶正治療並可使肝腎功能好,而且能使白血球較正常,因而復原會較快。乳癌依據其基因型態,有很多型別,若是ER、PR是陽性者,則會接受荷爾蒙抑制劑藥物治療,其中三陰性乳癌由於沒有後續藥物治療,因此多會不安,進而來尋求中醫治療。

辨證論治矯正治療 復發率低

許中華醫師進一步指出,針對乳癌病人所擔心的復發,是可透過中醫來辨證論治,做矯正治療,使之取得平衡,就較不會復發。然而,乳癌會復發並不是零與一,而是漸進的,會有胸悶、長期睡不著,會覺得心悸、口乾舌燥或是失眠、頭痛以及肝鬱等不同症狀;也有接受荷爾蒙抑制劑的乳癌病人,會出現類似更年期症狀,若是沒有處理,能量會失調,累積久了,就有可能復發。

術後「望聞問切」 防乳癌復發

在中醫癌症門診中,乳癌病人仍然以5、60歲女性居多,但是也30多歲女性罹患晚期乳癌的案例。許中華醫師說,三陰性乳癌在西醫全都治療結束,因為沒有西藥提供後續治療,因此會較無助,因此可以尋求中醫治療,來改善不適症狀,針對臨床症狀,可透過望聞問切等來做治療,預防乳癌復發。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下級分類